201X-201x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考点一环境人口容量考向1 木桶效应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图,回答1~2题。

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为标准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为( )A.8 000 B.10 000C.6 000 D.4 500答案 D解析根据“木桶效应”可知,该地四种要素中最小供应量决定环境承载力。

2.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B.山东—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D.内蒙古—水资源答案 D解析内蒙古位于我国水资源缺乏的西北地区,制约该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短板”为水资源。

考向2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11 704万公顷,粮食产量约65 789万吨,人口总数约139 538万人(不含港澳台)。

在不考虑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四位同学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估算。

下表为四位同学对我国2030年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结果。

据此完成3~4题。

3A.甲B.乙C.丙D.丁答案 A解析读表可知,甲预计播种面积最大、粮食单产最高、人均粮食消费量最少,故甲估算结果数值最大,故甲属于乐观派。

4.丙的估算结果为( )A.8亿B.10亿C.12亿D.14亿答案 B解析可用下面的公式估算环境人口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人均粮食消费量,读表计算可知,丙的估算结果为10亿。

考向3 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措施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下表为四个地区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状况统计。

据此完成5~6题。

5( ) A.甲B.乙C.丙D.丁答案 C解析读表可知,丙地区单位面积水资源数量最少,因此丙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最小。

6.能提高丙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有效途径是( )A.扩大耕地B.提高科技C.人口迁移D.改善交通答案 B解析丙地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较少,不能盲目扩大耕地,排除A项;提高科技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提高环境人口容量,B项正确。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时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时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时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一、单项选择题1.地球上适合供养多少人口是由哪个指标来反映的( )A.环境承载力B.环境人口容量C.人口合理容量D.科技水平【答案】 C【解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均是揭示地球可持续供养人口的最大数量的;科技水平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资源才是主要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则反映了一个适宜人口数量。

2.下列因素中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不大的是( )A.资源B.科技C.消费水平D.交通【答案】 D【解析】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科技水平通过影响人类的认识和对资源的利用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消费水平则明显与供养人口的多少有关,交通的影响一般不明显。

3.研究和制定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 )A.指导农业生产的发展B.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C.限制消费水平的提高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答案】 B【解析】研究和制定人口合理容量在于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为经济发展做筹划。

4.关于环境人口容量(A)和人口合理容量(B)的数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B.A<BC.A>BD.A可能大于B,也可能小于B【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的理解。

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指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供养的人口的最大数量,而人口合理容量则只是适宜数量,所以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国家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加拿大 3 35美国30 156埃及70 3 503中国129 934英国241 963印度313 559日本336 3 054荷兰432 1 601孟加910 1 359拉国A.加拿大B.美国C.埃及D.印度6.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A.美国B.荷兰C.孟加拉国D.加拿大7.对比表中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表明(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为大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为大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D.中国、印度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8.就国土面积而言,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 )A.日本、埃及B.中国、印度C.美国、加拿大D.孟加拉国、美国【答案】 5.C 6.C 7.B 8.A【解析】通过数据比较可知埃及人口密度小,人口生理密度比日本还高,说明埃及耕地资源很贫乏。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3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试题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3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试题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A.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B.衡量人口数量的重要指标C.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D.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也就成为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答案 A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2~3题。

2.图示信息显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人口密度B.人口消费水平C.经济发展程度D.资源丰富程度3.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是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容量C.人口合理容量 D.环境的限制性解析第2题,图示信息显示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第3题,人口合理容量虽然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的“虚数”,但是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答案 2.D 3.C4.下列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合理容量就是指环境承载力B.人口合理容量就是指一个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C.人口合理容量就是指某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适宜的人口数D.人口合理容量是比较确定的,可以定量估计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作为衡量环境承载力的环境人口容量(警戒值),其数值要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答案 C5.下列可承载人口最多的地区是A.青藏高原 B.长江三角洲C.某某高原 D.塔里木盆地解析题中四个选项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最高,所以其环境人口容量最多,其可承载的人口数量最多。

答案 B[限时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环境人口容量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B.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C.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D.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解析环境人口容量的数值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提高,所以环境人口容量从小到大的历史时期顺序是: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三节人口容量【基础巩固】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回答1~2题。

地区年生物量/万吨可承载人口/万人最大人口密度/(人·千米2)长江中下游88 600 22 000 395青海、西藏10 000 1 000 41.青海、西藏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2.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③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④自然灾害的增多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第1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青海、西藏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少;自然资源丰富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第2题,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③错。

答案: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图为某省份环境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省份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 )A.矿产资源B.水资源4.推断该省份最可能是( )5.提高该省份环境人口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 )A.大力开采地下水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解析:第3题,根据“木桶效应”理论,容量由短板决定。

图示省份水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最少,相当于木桶的短板,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水资源;其他资源较多,不是最主要制约因素。

第4题,该省份水资源短缺,矿产、土地、生物资源丰富,最可能是山东省。

新疆水资源、生物资源短缺;湖北、广东的水资源充足。

第5题,提高该省份环境人口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

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加快矿产资源开发,会加快矿产资源枯竭,迅速扩大耕地面积不能促使水资源增加,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

答案:新加坡国土面积仅为700多平方千米,人口56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 714美元(2017年),位居世界前列,据此回答6~7题。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课后作业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课后作业

第三节人口容量课后作业根底训练一、选择题盛水的木桶是由很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打算的。

假设其中一块木板很短,那么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

假设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

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

据此完成1~2题。

1.以下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依据“木桶原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忧人口过多的问题B.假如木桶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那么在肯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C.假如桶板代表资源,那么长板打算了资源环境承载力D.假如桶板代表资源,那么各板共同打算了资源环境承载力2.、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缺乏,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最主要缘由是()A.气候相宜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D.人口素养较高解析第1题,“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效应〞说明短板打算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那么表达了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

第2题,“最主要缘由〞是关键词,利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提高本国的人口容量。

答案20世纪90年月以来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猜测,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猜测数据,读表完成3~4题。

3.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A.约15亿~16亿B.亿~亿C.约8亿~9亿D.约14亿~15亿4.以下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解析第3题,结合表格可以推断,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是依小康消费水平最为相宜供给的人口数量,即约8亿~9亿。

第4题,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兴旺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有关。

国家人口政策可依据人口合理容量来制订。

答案以下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完成5~6题。

(福建专用)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专用)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专用)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环境承载力是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限度,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二者既有区别,又存在紧密联系。

据此完成第1~3题。

1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 )A.人口数量B.人口素质C.人口年龄结构D.人口性别比例2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也越大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大小没有影响3下列做法中,有利于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A.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和方法的改进B.每逢佳节,聚餐讲排场、讲场面的行为C.开垦草原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D.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解析:第1题,环境承载力的衡量指标是人口数量。

第2题,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最大。

显而易见,资源越丰富,科技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另外,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如由于分配不均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要小于按全国人均消费水平所计算的环境人口容量。

第3题,主要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和方法的改进,可以使资源的种类增多,利用效率提高,而资源和环境人口容量又呈正相关。

B、C、D三项都对资源造成了破坏。

答案:1.A 2.A 3.A4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历史阶段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工业社会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解析:从原始社会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了环境人口容量。

高中地理第1章第3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1章第3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选择题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完成1〜2题。

1•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A •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D.技术因素2. 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A .亚热带季风气候B .地中海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 D .热带雨林气候解析:由表可知,各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与合理人口密度是因气候差异而产生的,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差异决定的,两项数据中,只有热带雨林气候区是目前世界人口稀疏地区,是由于气候过于湿热、植被茂盛且蚊虫孳生,影响人口居住条件。

答案: 1.B 2.D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3〜4题。

时屈时冊时刑3. 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 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C. 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人口容量D .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4. 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A .1、□、山B .口、1、山C.n>n>i D . i>n>n解析:第3题,环境人口容量是用来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的概念。

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第4题,人地关系最理想的情况,莫过于人口数量永远不超过环境容量,如图I所示,使人与环境永远和谐发展下去。

最不理想的是人类破坏了环境,使环境人口容量变小,如图川所示。

答案: 3.C 4.A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起伏显著,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

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分析材料回答5〜7题。

5 •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 •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B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D •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因此它是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6.有关西北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B •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经济发展落后C・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在于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D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它的人口合理容量会永远很小7•当前,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目的是合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使环境承载力变大B •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口迁移频率加大,其中主要迁移方式应该为自发迁移C・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也将会越来越高D •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人口素质会得到提升解析: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由于距海远加之山岭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环境承载力小;加之社会经济落后,科技欠发达等,环境人口容量小。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三节 人口容量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

结合下表,完成1~2题。

1.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是( )2.下列关于青藏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湿热,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人口容量小 ④可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人口容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海、西藏的生物总量分别是105100万吨、88600万吨、10000万吨,它们的可承载人口分别是23000万人、22000万人、1000万人,因此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资源状况。

故选B 项。

第2题,表格信息显示青藏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都较小,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发挥当地太阳能资源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增大人口容量。

因此③④正确,故选B 项。

3.下图为“马太效应”示意图。

“马太效应”指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

下列关于“马太效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马太效应”会提高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B.“马太效应”会降低现有资源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D.全球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越强,贫困群体的生活越艰难,富者越富的现象。

“马太效应”越强,贫困群体的生活越艰难。

富国有义务在环境问题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马太效应”会降低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会降低现有资源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故选A 项。

下表反映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生活类型的关系。

读表,完成4~5题。

4.由上表可以看出( )5.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正确途径是( )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④提高对外开放程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题,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土地人口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土地人口承载力一般小于土地的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A级抓基础]下图是澳门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城区(A、B、C)人口规划图。

据此,完成1~2题。

1.规划围海造陆新区人口的主要考虑因素是( )A.水资源B.交通便捷度C.新区面积D.科技水平2.为提高各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A.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B.增加居住建筑密度,提高人口容量C.增加居住建筑物高度,提高人口容量D.建立便捷交通系统,促进内外交流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区面积越大,人口越多,故影响新区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新区的土地面积,C项正确。

第2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经济、教育、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作为同一区域的围海造陆新区,资源、科技、经济、教育、生活消费水平相差不大,变动较小,只有地区开放程度会有较大出入,交通越完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的人口容量越大,且交通设施的建设会提高居民原有的生活水平,故D项正确。

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会增加地区的人口容量,但是会降低区域的空气质量,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故A项错误。

增加居住建筑密度,增加居住建筑物高度,可以提高人口容量,但是在现有资源固定的情况下,增加人口容量会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故B、C项错误。

答案:1.C 2.D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有学者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完成3~4题。

3.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4.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解析:第3题,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从而增加了环境人口容量,故C项正确。

第4题,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对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故选C。

答案:3.C 4.C《2002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尽。

这份报告除评估全球生态系统现状外,还根据每个国家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各国的“生态脚印”大小,换言之,也就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在地球留下最大“生态脚印”的国家。

据此,完成5~7题。

5.这段材料说明了“地球资源”具有下列哪种特点( )A.极易被破坏B.再生能力差C.利用潜力大D.数量是有限的6.“生态脚印”说明( )A.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B.环境容量是有限的C.不能继续扩大和加深对自然资源的利用D.人们对环境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7.阿联酋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A.发展速度快B.生态系统承载力太小C.资源消费量大D.资源利用与环保不协调解析:第5题,“……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尽”说明自然资源会耗光,数量是有限的。

材料是指人类消耗资源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并不是资源容易被破坏;材料也没有信息说明资源再生能力和利用潜力。

故选D。

第6题,“生态脚印”大小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说明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材料并没有指出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也不能说明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环境规律的认识。

故选B。

第7题,材料提取信息等国“生态脚印”指的是“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即资源利用和环保之间的关系。

阿联酋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其生态脆弱,在大力开发资源的同时没有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所以对环境冲击程度很大。

故选D。

答案:5.D 6.B 7.D[B级提能力]8.(2016·上海卷)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解析: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的短缺;丙省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因此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

故选C。

答案:C读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的供求图,完成9~10题。

9.随着年份的推移,世界可耕地总面积( )A.不断下降B.与人口增长可能呈现出负相关关系C.从1950年开始低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D.从2050年开始不能满足人类需求10.图中表明( )A.提高环境承载力需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B.耕地面积的减少,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C.人口的增加,会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D.科技的进步,使所需的耕地有下降趋势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1650年至1900年间,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基本不变,A错;1950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与人口变化趋势相反,B对;根据图中曲线,大约从2000年开始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低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要的耕地面积,C错;大约从1980年开始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低于人类的需要,D错。

故选B。

第10题,环境承载力是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的限值。

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减小环境承载力,A错;如果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耕地面积的减少不一定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B错;在人口增加的同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也在逐步提高,C错;科技的进步,单产提高,使所需的耕地有下降趋势,D对。

故选D。

答案:9.B 10.D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

据此,完成11~12题。

1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 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1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

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第11题,由材料知,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且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化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④地熟制最高,故选D。

第1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①市、④市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②市、③市人均用水总量分别于2010年、2006年前后超过了人均水资源总量。

答案:11.D 12.C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地理环境承载力示意图(1)图中我国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3)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环境承载力的环境问题产生?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和图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地理环境承载力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呈减小的趋势。

第(2)题,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造成我国东西部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人口的素质和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等。

第(3)题,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经济发展中可以转变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使环境承载力增大。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当脆弱,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答案:(1)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环境承载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人口素质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3)主要防止由于开发而导致或加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14.读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表,回答下列问题。

海拔/米<200201~500501~1 0001 001~2 0002 001~4 000人口/万73 345.119 427.88 647.510 037.1 1 590.8人口比重/%64.917.27.78.9 1.4面积/(万·km-2)144.597.2162.539.9315.9(2)请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3)西藏的旅游环境容量在逐年增加,原因是什么?(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理由是什么?答案:(1)沿海和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和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2)山区面积大,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差,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低。

(3)西藏交通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改善。

(4)不能。

因为西藏高寒缺氧,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环境人口容量小。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