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秤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无线电子秤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无线电子秤原理、构造和工作过程的理解。
具体目标如下:1. 掌握无线电子秤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了解无线传输技术在电子秤中的应用。
3. 学会无线电子秤的组装和调试。
4.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训地点:XX学院电子实验室三、实训内容1. 无线电子秤原理学习- 学习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电子秤中的应用。
- 了解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蓝牙、Wi-Fi等在电子秤中的应用。
2. 无线电子秤组装- 学习电子元件的识别和焊接技巧。
- 根据电路图,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微控制器、无线模块等元件焊接在电路板上。
- 连接显示屏、按键等外围设备。
3. 无线电子秤调试- 通过调试软件对无线电子秤进行校准和参数设置。
- 测试无线传输功能,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4. 无线电子秤应用实践- 利用无线电子秤进行实际称重操作,观察其性能和稳定性。
-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无线电子秤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无线电子秤的原理和组成。
- 学习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电子秤中的应用。
- 了解无线传输技术在电子秤中的应用,如蓝牙、Wi-Fi等。
2. 组装- 识别电子元件,学习焊接技巧。
- 根据电路图,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微控制器、无线模块等元件焊接在电路板上。
- 连接显示屏、按键等外围设备。
3. 调试- 通过调试软件对无线电子秤进行校准和参数设置。
- 测试无线传输功能,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4. 应用实践- 利用无线电子秤进行实际称重操作,观察其性能和稳定性。
-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无线电子秤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五、实训结果与分析1. 无线电子秤组装成功- 经过学习和实践,成功组装了一台无线电子秤。
2. 无线传输功能正常- 通过调试,无线电子秤的无线传输功能正常,数据传输稳定。
电子秤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1.2.1系统设计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利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并采用全桥测量电路
2)设计一款电子秤,利用OLED屏幕显示被称物体的重量
3)利用矩阵键盘对电子秤进行去皮,计价,录入价格的操作。
4)电路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a.运放电路
b.电路的滤波及电压跟随器电路
其中adc.c如下:
#include "ProHead.h"
#include "ADC.h"
extern float mass;
extern float mass0;
extern float mass_get;
extern u8 danjia[4];
extern u8 danjia_point ;
float adc_get[1000];
c.单片机数据处理及控制电路,包括矩阵键盘,OLED屏幕等。
d.双电源供电及变压电路。
1.2.2 基本工作原理及原理框图
图一:基本硬件系统结构图
全桥电阻应变式传感器输入电压,当标准重物放置在传感器之上时,电阻值发生改变,使加载到全桥电路上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变化范围约为3mV到10mV运用AD620N仪表放大电路将微弱模拟信号放大,并经过LM358搭建的电压跟随器电路滤波。送至STM32单片机中进行A/D模数转换,将模拟信号转变成单片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并且利用单片机控制整个电路的同时,处理数字信号,并且控制在OLED中显示实时结果。
PA5--DC PA6--SCLK(D0)
PA7--SDIN(D1) 3.3V--VDD+(非单片机引脚)
GND--GND(非单片机引脚)
单片机与传感电路的连接:
电子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
2. 掌握电子秤的校准和误差分析。
3. 提高对电子秤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电子秤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将物体重量转换为电信号的测量仪器。
其工作原理如下:1. 物体放置在电子秤的秤盘上,通过秤盘的弹性变形,将物体的重量传递到传感器上。
2. 传感器将物体的重量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放大、处理等电路,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3. 数字信号经过处理后,显示在电子秤的显示屏上,即为物体的重量。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电子秤2. 标准砝码3. 待测物体4. 电脑(用于数据记录与分析)四、实验步骤1. 将电子秤放置在水平、稳定的台面上,确保电子秤处于工作状态。
2. 使用标准砝码对电子秤进行校准,确保电子秤的初始读数准确。
3. 将待测物体放置在电子秤的秤盘上,读取电子秤的示数。
4. 记录下待测物体的重量数据,重复多次实验,求平均值。
5. 分析实验数据,计算电子秤的误差。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1. 标准砝码校准数据:- 标准砝码重量:100g- 电子秤示数:100.2g- 校准误差:0.2g2. 待测物体实验数据:- 待测物体重量:50g- 电子秤示数:49.8g- 实验次数:5次- 平均值:49.96g3. 误差分析:- 绝对误差:0.04g- 相对误差:0.08%六、实验结论1. 电子秤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重量。
2. 通过标准砝码校准,可以减小电子秤的初始误差。
3. 实验结果表明,电子秤的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实验心得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电子秤的放置稳定性,避免因台面不平导致误差。
2. 实验前应对电子秤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在进行多次实验时,应注意记录数据,以便分析误差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八、注意事项1. 电子秤应放置在水平、稳定的台面上,避免因台面不平导致误差。
2. 避免将电子秤放置在高温、潮湿、有腐蚀性气体等恶劣环境中。
电子秤综合设计实验总结报告

电子秤综合设计实验总结报告本次电子秤综合设计实验是本人在大学所学的电子课程中重点实验,其主要内容涵盖了电路设计、电子元器件的应用、程序编写、现场实验等方面。
因此,本人在这次实验中深刻地领悟到了实践对于知识学习的巨大影响,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下面就是本人对本次实验的总结报告。
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秤的基本原理的分析,掌握电子秤的实现原理;2、通过对电子秤系统设计过程中各个关键组成部分的计算、选择和设计,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熟悉电子元器件的使用方法,掌握CAD、PROTEUS等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4、了解MCU应用的实践,并掌握MCU编程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1、电路设计本次实验的电路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采样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和LCD显示模块。
采样电路是用来采集称量物体的电压信号的电路。
电路中采用的是通用运放和电位器来调整参考电平,通过变压器进行防干扰处理,最后输出被称量物品的电压信号。
模数转换电路是用来将电压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电路。
电路中采用的是ADC0804模拟数字转换芯片。
ADC0804是一种8位模数转换器,提供一个串行数据输出(SCLK)和一组并行数据输出。
在实际的电路设计中,需要为其提供时钟信号、底电平、参考电压等输入。
通过将采样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输入到ADC0804中,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数字信号。
LCD显示模块是用来将数字信号转换成对应的重量值并用LCD屏幕进行显示的模块。
其中,在实现该模块时,需要利用MCU进行计算。
MCU根据采集到的数字信号进行计算,将结果转换为重量值。
最后,通过LCD液晶屏幕进行显示。
2、程序编写MCU主控制器选用AT89S52。
AT89S52是8位单片机,具有14个I/O端口,有可编程中断控制器、标准2线UART串行口、3个定时器/计数器、8KB的Flash程序存储器等等。
程序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采集到的数字信号进行计算、将结果转换为重量值、数据显示等等。
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心得

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心得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电子秤设计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电子秤的工作原理、设计流程和实验步骤,通过手动设计和实验操作,深入理解电子秤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设计和实验,掌握电子秤的测量原理和相关工程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学会基本的电子秤设计原理和实验操作,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的背景和目的,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
正文部分包括电子秤设计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
结论部分总结了实验的心得体会,并给出了设计优化的建议,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
整体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逻辑性强,便于读者理解和阅读。
1.3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验,深入理解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相关电子秤的设计和调试技术,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电子电路设计和实验能力。
同时,通过对电子秤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出优化设计的建议,为今后的电子秤设计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电子秤设计原理电子秤是一种通过电子传感器和电路来测量物体重量的设备。
其设计原理主要基于应变片传感器和电桥电路的原理。
应变片传感器是电子秤中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它是利用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应变的特性来实现测量。
当物体放在电子秤上时,应变片传感器受到物体的重力作用产生微小的形变,这种形变将会导致电阻值的微小变化。
电子秤通过测量这种微小的电阻变化来计算物体的重量。
电桥电路则是用来测量应变片传感器的微小电阻变化的电路。
它由四个电阻组成的桥路,当应变片传感器的电阻值发生微小变化时,电桥电路会产生微小的电压输出。
通过放大和转换这个微小的电压信号,电子秤就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重量。
电子秤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实验名称:电子称设计院(系):专业:姓名:学号:实验室:实验组别:同组人员:实验时间:2016年12月02评定成绩:审阅教师:目录1 设计要求··32 设计原理··33 系统框图··34 具体设计··44.1 称重传感器··44.2 放大电路和量程切换··54.3 A/D转换··74.4 显示器··85 实验小结··91设计要求试设计10μg~10kg电子称,数字显示,精度为0.1%。
2设计原理数字电子称通过传感器将被测物体的重量转换成模拟的电压信号,较小的电压信号通过应用放大系统进行准确、线性的放大,以满足模数转换器对输入信号电平的要求。
放大电路采用三运放数据放大器。
仪表用放大器具备足够大的放大倍数、高输入电阻和高共模抑制比的特点。
放大后的模拟电压信号经过模数转换电路变成数字量,模数转换电路采用模数转换芯片CC7107实现。
然后把数字信号输送到显示电路中去,最后由显示电路显示出测量结果,显示电路采用四块分立的七段LED显示电路进行显示。
本设计中通过改变放大电路的增益,从而达到转换量程的目的。
由于被测物体的重量相差较大,根据不同的测重范围要求,需对量程进行切换。
3系统框图图1 电子称设计框图(1)利用由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组成的测量电路测出物体的重量信号;(2)由放大器电路把传感器输出的微弱电压信号进行一定倍数的放大,放大后的电压信号送到模数转换电路中;(3)由模数转换电路把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到显示电路;(4)由显示电路显示数据。
4具体设计4.1称重传感器4.1.1 设计原理图2 电阻应变式桥式测量电路R1、R2、R3、R4为4个应变片电阻,且R1=R2=R3=R4=R,组成桥式测量电路,Rm为温度补偿电阻,e为激励电压,V为输出电压。
使用电子秤实训报告单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熟悉电子秤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电子秤的使用技巧和维护保养知识,提高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X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电子秤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2. 电子秤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3. 电子秤的校准与维护4. 电子秤在实验室中的实际应用五、实训过程(一)电子秤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1. 电子秤的结构电子秤主要由传感器、显示模块、电路板、支架等组成。
传感器负责将物体的重量转化为电信号,电路板负责处理电信号并显示重量值,显示模块负责将重量值显示出来。
2. 电子秤的工作原理电子秤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应变片将物体的重量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电路板处理并显示出来。
具体过程如下:(1)物体放置在电子秤的传感器上,传感器受到压力产生形变。
(2)应变片感受到形变,电阻值发生变化。
(3)电阻值的变化导致电信号发生变化。
(4)电路板处理电信号,并将重量值显示在显示模块上。
(二)电子秤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1. 操作方法(1)打开电子秤电源。
(2)将电子秤放置在水平平稳的桌面上。
(3)将物体放置在电子秤的传感器上。
(4)读取显示模块上的重量值。
2. 注意事项(1)操作前请确保电子秤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避免将电子秤放置在潮湿、高温或低温的环境中。
(3)不要将电子秤放置在剧烈震动的地方。
(4)避免将电子秤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三)电子秤的校准与维护1. 校准电子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误差。
此时需要进行校准。
校准方法如下:(1)将电子秤放置在水平平稳的桌面上。
(2)打开电子秤电源。
(3)将标准砝码放置在电子秤的传感器上。
(4)调整电子秤上的校准按钮,使显示模块上的重量值与标准砝码的重量值相符。
2. 维护(1)定期检查电子秤的电路板、传感器等部件是否完好。
(2)保持电子秤的清洁,避免灰尘和污垢进入。
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引言:电子秤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家庭领域的重量测量设备。
它通过传感器将物体的重力作用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电子电路进行处理和显示。
本实验旨在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秤原型,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电子秤原型,深入了解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电子秤的工作原理;2. 掌握传感器的选择和使用;3. 学会使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4. 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准确测量物体重量的电子秤原型。
二、实验原理电子秤主要由传感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显示装置组成。
其工作原理如下:1. 传感器:电子秤的核心部件是传感器,它能够将物体的重力作用转化为电信号。
常见的传感器有应变片式传感器和压阻式传感器。
应变片式传感器通过测量物体受力后产生的应变量来间接测量物体的重量,而压阻式传感器则通过测量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来直接测量物体的重量。
2. 模拟电路: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是微弱的模拟信号,需要经过模拟电路进行放大和滤波处理。
模拟电路通常由运放、滤波电路和放大电路组成。
3. 数字电路:经过模拟电路处理后的信号被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通过数字电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计算。
数字电路通常由模数转换器、微处理器和显示器组成。
4. 显示装置:最终的测量结果通过显示装置以数字或图形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常见的显示装置有数码管和液晶显示屏。
三、实验步骤1. 选择传感器:根据实验要求和预算限制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款压阻式传感器。
2. 搭建模拟电路:根据传感器的特性和信号处理要求,设计并搭建一个合适的模拟电路。
该电路应包括运放、滤波电路和放大电路。
3. 进行校准:在实验开始前,需要进行传感器的校准。
校准的目的是通过已知质量的物体来调整电子秤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4. 搭建数字电路:根据实验要求和设计要点,设计并搭建一个合适的数字电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设计实验报告电子科技大学设计题目:电子称姓名:学生姓名任务与要求一、任务使用电阻应变片称重传感器,实现电子秤。
用砝码作称重比对。
二、要求准确、稳定称重;称重传感器的非线性校正,提高称重精度;实现“去皮”、计价功能;具备“休眠”与“唤醒”功能,以降低功耗。
电子秤第一节绪论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运用上,对电子秤的要求越来越高。
常规的测试仪器仪表和控制装置被更先进的智能仪器所取代,使得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在远离、功能、精度及自动化水平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相应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智能仪器控制系统,使得科学实验和应用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得以显著提高。
影响其精度的因素主要有:机械结构、传感器和数显仪表。
在机械结构方面,因材料结构强度和刚度的限制,会使力的传递出现误差,而传感器输出特性存在非线性,加上信号放大、模数转换等环节存在的非线性,使得整个系统的非线性误差变得不容忽视。
因此,在高精度的称重场合,迫切需要电子秤能自动校正系统的非线性。
此外,为了保证准确、稳定地显示,要求所采用的ADC具有足够的转换位数,而采用高精度的ADC,自然增加了系统的成本。
基于电子秤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并且精度高的智能电子秤设计方案。
通过运用很好的集成电路,使测量精度得到了大大提高,由于采用数字滤波技术,使稳态测量的稳定性和动态测量的跟随性都相当好。
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压力传感器,AD620N放大电路,ADC模数转换,STM32单片机,OLED 显示屏,矩阵键盘,电子秤。
1.1引言本课程设计的电子秤以单片机为主要部件,利用全桥测量原理,通过对电路输出电压和标准重量的线性关系,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将电压量纲(V)改为重量纲(g)即成为一台原始电子秤。
其中测量电路中最主要的元器件就是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传感器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本设计采用全桥测量电路,是系统产生的误差更小。
输出的数据更精确。
而AD620N放大电路的作用就是把传感器输出的微弱的模拟信号进行一定倍数的放大,以满足A/D转换器对输入信号电平的要求。
A/D转换的作用是把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进行模拟量转数字量转换,然后把数字信号输送到显示电路中去,最后由OLED 屏幕显示出测量结果。
配置有矩阵键盘可以对电子秤进行一定的操作如去皮,计价,并可当下手动录入价格,并显示价格。
系统的设计与理论分析系统设计根据设计要求,设计的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并采用全桥测量电路2)设计一款电子秤,利用OLED屏幕显示被称物体的重量3)利用矩阵键盘对电子秤进行去皮,计价,录入价格的操作。
4)电路分成以下几个部分:a.运放电路b.电路的滤波及电压跟随器电路c.单片机数据处理及控制电路,包括矩阵键盘,OLED屏幕等。
d.双电源供电及变压电路。
基本工作原理及原理框图图一:基本硬件系统结构图全桥电阻应变式传感器输入电压,当标准重物放置在传感器之上时,电阻值发生改变,使加载到全桥电路上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变化范围约为3mV 到10mV 运用AD620N 仪表放大电路将微弱模拟信号放大,并经过LM358搭建的电压跟随器电路滤波。
送至STM32单片机中进行A/D 模数转换,将模拟信号转变成单片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并且利用单片机控制整个电路的同时,处理数字信号,并且控制在OLED 中显示实时结果。
图二:部分控制电路基本结构图矩阵键盘上的按键被按下后,单片机识别并判断指令内容(如:去皮,计价,录入单价等),并向OLED 屏发出改变显示内容的指令。
第二节 硬件电路的设计与选择传感器的选择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的力,通过它产生的金属弹性形变转换成电阻变化的元件。
由电阻应变片和测量线路两部分组成。
本次设计中使用YZC-133压力传感器。
下表为相关技术参数。
注:该技术参数为店家提供,本小组并未将所有参数进行检验。
滞后(%绝缘电阻(MΩ)≥2000(100VDC)蠕变(%3min)推荐激励电压(V)3~12零点漂移(%1min)工作温度范围 (℃)-10~+50零点温度漂移(%10℃)过载能力(%150由于其激励电压越高,准确度越高的特性,本次设计使用10V电源供电。
信号放大电路的设计与选择由上文中可知,10V单电源供电的压力传感器输出最大值只有10mV,stm32的AD量程为0~,则可以放大330倍。
此处由于信号源仅有10mV,并且放大倍数较大,选用AD620N仪表放大器而非一般的运算放大器做放大电路,以得到较高的精确度和输出电压的良好的线性性。
放大电路为:图3 运算放大器电路AD620是一种低功耗,高精度的仪表放大器,它只需要一个外界电阻,即可设置各种增益(1到1000)。
AD620N 与分离元件组成的仪表放大器相比较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精度高等优点。
电源电压上±15V 均可以。
之前曾经使用正5V 的单电源供电,但是使用时发现输出电压在到之间,由于分度值的要求,不能满足本题的要求,故选用双电源供电。
此处使用±10V 的双电源供电。
1k 9.49g -=G R Ω由此公式可计算出我们所需要的电阻,放大330倍约需要使用150Ω电阻。
电压跟随器电路设计由于精度要求,为了降低信号的噪声,此处增用一个电压跟随器电路已达成接近滤波的效果。
电压跟随器的显著特点就是,输入阻抗高,而输 出阻抗低。
一般来说,输入阻抗可以达到几兆欧姆, 而输出阻抗低,通常只有几欧姆,甚至更低。
在电路中,电压跟随器一般做缓冲级(buffer)及隔离级。
因为,电压放大器的输出阻抗一般比较高,通常在几千欧到几十千欧,如果后级的输入阻抗比较小,那么信号就会有相当的部分损耗在前级的输出电阻中。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电压跟随器进行缓冲。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电压跟随器还可以提高输入阻抗,可以大幅度减小输入电容的大小,为应用高品质的电容提供保证。
此处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
经过电压跟随器处理的信号噪声有明显的减少,使数据的稳定性提高。
信号部分(AD620N仪表放大器和LM358电压跟随器)的电路如图所示单片机数据处理及控制电路STM32STM32系列芯片是由ST公司开发并发布一系列相关固件库以方便开发人员进行开发的一款实用性强,功能强大,开发较容易的32位微处理器(单片机)。
在工业上适用于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嵌入式开发。
作为一款32位单片机芯片,它使用了ARM公司的Cortex-M3高性能内核,并集成了12通道的DMA处理器,定时器,3个12位的us级的A/D 转换器,2通道12位D/A转换器,3个SPI接口,2个IIC接口和串行接口UART,并因其集成度之高及价格低廉而被广泛使用。
在目前的时代发展中,电子产品对于传感器的使用逐渐增多,ADC功能也相应变得重要。
而在这方面,STM32系列芯片上集成的外设ADC也可以算得上非常强大。
增强型产品(STM32F103xC,STM32F103xD,STM32F103xE系列为ST推出的增强型产品)内嵌3个12位的ADC,每个多达21个外部通道,可以实现单次或多次扫描转换。
ADC的结果可以左对齐或右对齐的方式存储在16位数据寄存器中。
对于ADC来说,分辨率,转换时间和ADC类型是最重要的。
32的外设ADC有12位的分辨率,不能直接测量负电压;转换时间是可编程的,采样时间最短为1μm;ADC类型则是逐次比较性的ADC。
ADC的参考电压引脚分别为V REF+(模拟参考量正极),V DDA(模拟电源),V REF-(模拟参考负极),V SSA(模拟电源地)和模拟量输入脚(16个)。
在过程中,输入信号经过通道被送到ADC部件,ADC部件需要收到触发信号才开始进行转换,如EXTI触发,定时器触发或软件触发。
ADC部件接收到触发信号后,在ADCCLK时钟的驱动下对输入通道信号进行采样,并进行模数转换,其中ADCCLK是来自ADC预分频器的。
得到的数据被保存在16位的规则通道寄存器中,可以通过CPU指令或DMA把它读取到内存(变量)中。
在ADC的程序设置上,可以设置多种模式,如同步注入模式,同步规则模式等,并可以进行多通道的轮流采集等设置,功能强大,简便易用。
32系列芯片不仅有强大的ADC,还有同样强大的定时器功能。
在定时器方面,STM32有8个16位的定时器,其中TIM6,TIM7为基本定时器,TIM1,TIM8是高级定时器,其他为通用定时器。
这些定时器有定时,信号频率测量,信号的PWM测量,PWM输出,三相六步电机控制及编码器接口等功能。
图6. STM32单片机引脚图单片机的引脚连接关系单片机与矩阵键盘的连接:GPIOPC1--PIN1 PC2--PIN2PC3--PIN3 PC4--PIN4PC5--PIN5 PC6--PIN6PC7--PIN7 PC8--PIN8单片机与OLED屏幕的连接:GPIOPA3--CS PA4--RSTPA5--DC PA6--SCLK(D0)PA7--SDIN(D1) +(非单片机引脚)GND--GND(非单片机引脚)单片机与传感电路的连接:GND--GNDPA1--电压跟随器的信号口其中PA1复用ADC1功能。
第三节软件程序的设计与选择软件程序计算经过放大,滤波与电压跟随器的信号电压从adc中取值,经过20组测量数据,我们测量出了电源电压(伏)与重量(千克)的关系(数据没有保存,测试成功之后只留下了变换函数),经过非线性校准之后的函数为( )/1000。
最终软件程序(部分),,,,,。
其中如下:#include ""#include ""extern float mass;extern float mass0;extern float mass_get;extern u8 danjia[4];extern u8 danjia_point ;float adc_get[1000];extern float mass00;extern float adc;u8 x;void ADC_Config(void)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ADC_InitTypeDef ADC_InitStructure;= GPIO_Pin_1 ;PIO_x, key_output[i].GPIO_pin);for(j = 0; j < 4; j++) PIO_x, key_input[j].GPIO_pin) == 0) {u16 t = 40000;while (t--);if (GPIO_ReadInputDataBit(key_input[j].GPIO_x, key_input[j].GPIO_pin) == 0) {key[i][j] = 1;key_down(i,j);PIO_x, key_output[i].GPIO_pin);}}中部分程序如下:void show_mass(void){switch(oled_point){case 1 : ;//printf("mass = %f\r\n",mass);}}第四节结论与分析确定设计方案后,在调试阶段经过电桥连接,调零电路、运放模拟、A/D模数转换器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数码管显示电路的实物模拟,各个部分工作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