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形象(2019)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

古诗鉴赏: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一、考题纵览主观简答题。
一般从情感、形象、语言、技巧角度设题。
二、高频考点——鉴赏分析情感1.命题特点一般有三种题型,即: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②诗作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是前一问的变式,答题时要先回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再回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③分析情感的变化。
2.解题指津“情感理解题”指的是对主观人物,即诗人情感形象的理解。
其情感形象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来表现的:一是写景抒情(情景关系)。
二是以时人、时事、时物来喻己之现状(写人喻己、托物言志)。
三是借助于怀古咏史来表达对现实的鞭挞或讽喻。
①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给人以充实具体之感。
②怀古则因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给人以抽象空灵之感。
③用典。
3.解题步骤(1)以时人、时事、时物来喻己之现状时的情感理解思路:通过……表达……。
(2)借助于怀古咏史来表达对现实的鞭挞或讽喻时的情感理解思路:①“咏史”——眼前景象与昔时景象的比较+差异原因+现实意义。
②“怀古”——昔时景象(事例)+实质+所寓道理。
(3)分析情感的变化时的情感理解思路:作者首先借……表达……;而后借……表达……;最后借……表达……。
(4)用典是“咏史抒怀”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要借古喻今、讽今或自喻。
因此拟题者在考查考生对作者用典意图的理解时,通常是问有什么意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用典的目的:一是为国家。
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
二是为个人。
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
答题时应将古人古事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视为今人今事来理解作答。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
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形象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捣衣双鲤
王安石《泊船瓜州》)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猴、杜鹃、斜阳、乌鸦 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 营、请缨、羌笛
(唐)王建
画”“香薰一架
书”,分别写出了 将军住处的清幽安 静和书斋的素净雅 致,表现了将军的 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③通过“吟 哦”“任狂 疏”“爱读英雄 传”等动作、神 态描写,写出了 李将军的豪放和
咏物诗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
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
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结构作用
根据在诗歌中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分析(具体见前面“景物描 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 香。 黛蛾注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 字字愁。
[注] 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营造的意境。
咏物诗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 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
高考古诗鉴赏之诗歌形象课件(60张)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 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 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 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 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 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
答案: 这是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 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 诗 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 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展现了 诗人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例2 (2012年湖北高考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此诗中的人物形象——自我形 象,即诗人自身
他人形象
(诗中主人公形象)
古 典 诗 歌 之 人 物 形 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 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对抒情主体形象(人物形象) 的认知理解。
例①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高考考查方向:
1、对抒情主体形象(人物形象)的认 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景象和物象)的识 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 成、情味等)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一、古典诗歌之人物形象
什么是古典诗歌人物形象? 一、自我形象 二、他人形象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 一日看尽长安花。
事 物 形 象
2019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含答案

2018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熟悉考点,梳理整合形象鉴赏考点知识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考点样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命题探讨品读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不过从近两年的命题看,考得很浅,多是要求分析景象(画面)特征或气氛特点。
二、知识整合一、意象类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2019高考诗歌鉴赏之形象(省级公开课)

二、景物形象(意象)
景物形象,广义而言,可以理解为自然景物形象和咏 物诗中被人格化了的客观物象。习惯上又笼统地称之 为意象。
1.景象
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 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 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 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 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 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 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 计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 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人物形象
A、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诗化的作者”
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
歌 形 象
景物形象
意象(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偏重写景的诗歌)
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
(主要是咏物诗)
考查类型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 二、景物形象的鉴赏 三、事物形象的鉴赏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
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
高考古诗歌试题中鉴赏人物形象江苏卷2012年考 过。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 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 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 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 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2.客体人物形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 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 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古典诗词中的人物 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 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 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小贴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
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
0 6 人形象。(4分)
08 李 白
1 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壹 贰
现场抽样
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 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 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点评
答案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 心来写,得1分。此题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 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 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_诗___中__的__陆__鸿__渐___是__一__个__寄___情__山__水__、__不___以__尘__事__为___念__的__高__人___逸__士__形__象__。__ _(_第__一___步__)_前__四__句__通___过__对__幽__僻___、__高__雅__的__隐___居__之__地__的___景__物__描__写___,__表___现_ _了___陆__鸿__渐__的__高___洁__不__俗__。___最__后__两__句___通__过__西__邻__对___陆__鸿__渐__行___踪__的__叙___述__,_ _侧___面__烘__托__了__陆___鸿__渐__的__潇___洒__疏__放__。___(第___二__步__)_作__者__通___过__对__陆__鸿___渐__这___一_ _形___象__的__塑__造__表___现__了__对__隐___逸__生__活__的__向_ 往和追求。(第三步)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事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鉴赏诗歌的形象中的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我们这里分为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两类来解读。
景物形象偏重于写景的诗歌,侧重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自然界中的万物,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景象,写景,往往借景抒情;物象,写物,常常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异同: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异:1、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的“志”。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愁等)。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事物形象教学目标1、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一、什么是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事物形象,或者说物象,是作者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这些被作者人格化了的事物形象,诗人通过它们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
或托物言志。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事物形象分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三、事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方法提问方式: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3、某物象象征什么?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5、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微点精析》考向27 诗歌鉴赏之语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考向27 诗歌鉴赏之形象一、(2022·河南安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张谷田舍储光羲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
②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
③稔(rěn):庄稼成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田园诗。
诗人在一个丰收的秋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
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
B.中间四句是景物描写。
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C.颈联诗人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农人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反映出一幅忙碌而喜悦的劳动画面。
D.尾联的“自说”是农人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
2.诗歌颔联哪两个字运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二、(2022·吉林长春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毬①。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②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③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毬,即球。
②本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时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
③飐,即吹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多令》首句融情于景,写出林黛玉站在燕子楼上,看到暮春时节,柳絮堕枝飘残的场景,引发心中愁绪,这两句自况之意明显。
B.《唐多令》上阙中“缱绻”即“缠绵”,暗指情好而难分。
“风流”,一指柳絮随风飘流,一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C.《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颔联中的“芙蓉”“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阶怨
谢眺的《玉阶怨》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哀怨的思妇形象。 (身份)萤虫飞回休息,说明夜已经很深了,主 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 念。(具体分析)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 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意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请结合诗中五、六句谈谈诗人塑造了怎样的自我形象? 参考答案:诗中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面 对现实处境而无可奈何的形象。(总说)第五句既申述 了自己的多病羸弱,又表达了归隐田园之意向;第六句 表达了身为地方官吏却不能解除人们疾苦的惶愧之情。 (具体说明)其表现出的封建官员进退两难、有志无奈 的矛盾苦闷真实、动人 。(表达效果)
答案要点:
1.一句话概括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形 象,即主人公是哪一类人,如少女、 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 隐士;英雄、爱国者、诗人;等等。 2.概括说明这个形象的性格特点。 3.具体分析诗句分别体现了这个形象 的哪些性格特点。
(二)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模式
三个要点:
身份+性格(思想、情感)+具体阐发
诗 歌 鉴 赏 形 象 ——
人物形象考查答题技巧点拨
一般要注意先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 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 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诗 歌 鉴 赏 形 象 ——
答题思路:
1.总:什么形象(总特征) 2.分:形象的具体特征——结合诗歌的具体词语 进行分析论证。融入表达技巧。 3.总: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 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诗 歌 鉴 赏 形 象 ——
形象鉴赏——人物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参考答案: “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 索的氛围;作者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以乐景衬哀 情,“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 又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 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诗 歌 鉴 赏 形 象 ——
广 铁 一 中 周 瑛
第二类:诗中其他人物
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1、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的形象):
人 物 形 象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 (偏重抒情的诗歌) 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 我形象的塑造。 如李清照《声声慢》 杜甫《月夜》
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 如《江雪》《孔雀东南飞》《琵琶行》 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 《木兰辞》《氓》 的性格、志气、情感 或思想观念。 在叙事诗中,诗人是 (偏重叙事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万水千山总是情
——景物形象
概念解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 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往往是 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 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 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 为一。有时诗中有一个或几个意象,各个 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分 类 别 ︐ 明 特 征 ︒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 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 (总括)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 • (分解)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 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 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 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 展示了他的形象。 • 提示:从环境描写的文字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 特点,从而展示人物形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 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 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象的特征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 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南楼 。
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 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 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人
本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 首词,词中主人公具有 怎样的形象特点?
点绛唇 李清照 蹴(c ù)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 衣透。 见有人来,袜 刬(chǎn来不及穿 鞋子,仅仅穿着袜 子走路 )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总括)词中女主人公是一个活泼娇 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矜持 的少女形象。 (分解) 第一句写出少女活泼快乐的 性格特点;二句写少女娇媚神态;三 句写其含羞情状;四句“起”与“回首” 的矛盾与“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 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心理。 提示:从诗句内容分析入手抓住细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意象和意境的一般常识 2.利用所学过的解题技巧来解读诗 歌,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3、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 答题的规范性,做到完整有序, 表达流畅; 4、培养踩点得分的意识,并针对 得分点作答,提升答题质量。
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先 想 到 再 想 到
分析: 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 唱……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啼鸟:欢快的气氛 风雨:无情的风雨 落花:实让人惋惜
总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 结 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 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一 这就是意象! 下
白诗运用细节描写直接表现少女腼腆活泼的情 态和羞涩的心理,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嘴上说来终是浅
绝知此事要笔行
我们来做做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 楚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 “宫怨”的。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 括诗中塑造的 人物形象和抒 情主人公(诗 人)自己。
形象鉴赏——人物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 客他乡的事实的?
参考答案: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 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 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 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第一类: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 公,即诗人自己。
怕路侧蓬 得人坐头 鱼借莓稚 惊问苔子 不遥草学 应招映垂 人手身纶 。,。,
• 此诗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垂钓小儿怎样的人 物形象?
(分解) 这首诗通过小儿的外貌 “蓬头”、动作“遥招手”、心理 “怕”的描写,(总括)刻画了垂 钓小儿的专心于钓鱼、聪明伶俐、 天真可爱的形象。 提示:从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分 析入手,进而分析出人物的形象特 点
采莲曲 唐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简析两首诗歌中采莲少女形象的 异同之点。两首诗刻画人物的手法有 何不同?
两首诗歌中的采莲女子都在劳作显出一派自然 的美丽。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 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真。 王诗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少 女的罗裙与碧绿的荷叶、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 照,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面中若 隐若现,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从刚才的诗歌中,可以归纳两点: 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的根。 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 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 同完成的。 要由“落花”产生 “让人惋惜” 的联想, 首先,读者要有一定生活体验,其次,作者有 明显的语言暗示(“知多少”)。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诗词鉴赏
考点阐释
1 鉴 赏 形 象 要 点
事物形象、景物形 象、人物形象
把握形象 特征
分析寓于形象 中的思想感情
理解形象的 典型意义
2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 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鉴 赏 作 品 的 语 言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 之意;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 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观点
依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合诗句分析)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 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概括形象特征。 ② 环境等对人物形象可起烘托作用。 ③若是评价抒情主人公自己,得知人论 世,关注背景,结合情感作答。
常见的人物形象特点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 杜甫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 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陆游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 8.爱恨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
3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 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方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 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 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 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 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 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 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