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3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举人 贡士 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 会元 - -
返回
殿试
皇宫 (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返回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 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 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林书院等。
(√)
返回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
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
的称举人。
(×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
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返回
(1) 古 代 学 校 有 “ 庠 (xiá n g )”“ 序 ”“ 太 学 ” 。 “ 庠 ” 和
“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在唐朝,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那么它的考试内容都有什么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吧!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
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
俊士科不常举行。
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
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
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
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
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
杂文要求诗赋各一。
策问要写五篇。
科举制度

2、元代的改革
(1)明定三场三制:
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 农历二月初一
(3)规定考试范围 :
出题范围是《四书》, 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3、明代的改革
•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 洪武十七年 (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举行 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
通过分科 考试选拔 人才的科 举制度
二、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
1.隋炀帝大业三年(607)设进士科,实行以试策 (时务策)取士,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端。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
2.唐代科举考试制度逐渐完备
(1)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每年分期 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 制科。
相对而言,唐朝比较受重视的是皇帝临时 设立的制科。
科举制度的起源
3.魏晋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 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 议,建立“九品官人法”。 ▲朝廷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中正” 官,考察各地士人。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 ▲中正官把士人按其品德才识的高下,分别评定 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9等,然后根据不同的品第授 予不同品级的官衔。每10万人推举 1人,作为吏部录用的依据。
在我国实行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
制度被废除了。
讨 论
• 科举制度从隋朝建立到清末废除, 共历时约1300年之久。这项制度为 什么会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科举 制度有何利弊?
四、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科举

科举制度的建立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的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又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前的选士制度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
科举制自隋朝产生后,经过唐朝的发展,宋、元、明的演变,更加完备化、定型化,直到清末1905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亡存在了1300年,对隋唐以后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要收回旁落于地方长官之手的选士大权,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适应隋朝社会发展,科举制就产生了。
表现是隋炀帝(607年)时,诏十科举人。
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求地方官员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另一方推行科举制,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从而使科举制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
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科举与以往的选士制度区别:之前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以主管官员的推荐作为选士的关键,所以又统称荐举,而科举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士的基本依据,所以考试是科举的核心。
(一)考生来源与报考方法唐代常科的考生主要来源:生徒(由学校将考试合格的学生选送),乡贡(由州县选送)。
报考时间大约是每年的十一月一日。
(二)考试的科目和内容1.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设立的科目不下几十科,常见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等,其中又以进士、明经两科最受重视。
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招收非常人才,由皇帝亲自主持。
2. 科举的科目有秀才(博学最高)、明经(考核儒家经义)、进士(注重诗赋)、明法(选拔司法人才)、明字(文字理论和书法)、明算(算术)、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
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是非常设科目。
明清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

明清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
1. 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也是读书人成为秀才的必经之路。
院试由县试和府试组成,一般在每年的二月举行。
考试通过后,考生被称为“童生”,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2. 乡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试,也是考生考取举人的重要考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八月举行,考生需要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
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秀才”,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
3. 会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二级考试,也是考生考取进士的重要考试。
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二月份举行,考生需要在京城参加考试。
通过会试的考生被称为“贡士”,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
【历史知识点】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历史知识点】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下面整理了科
举制的特点和影响,供大家参考。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做科举。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
三个特点:
贤能治国,为我所用;
标准客观,竞争公平;
立法保护,稳定延续。
1、积极影响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消极影响
(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
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课件PPT

三、科举制度的利弊
• 危害
•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 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 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 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 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 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 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但到了 明清两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 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
三、科举制度的利弊
• 2、有利于培养读书学习的社会风气,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 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 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 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 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 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主要内容
1、科举制度简介 2、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3、科举制度的利弊
一、科举制度简介
• 科举制度是指封建王朝为了统治的需要而采取分科考试 选拔各级官吏的一种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朝, 完善于宋朝,元明清三代,虽在内容上屡有深化与扩展, 但基本仿行宋制。到光绪十三至光绪三十年(18871905),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在地主阶级改良 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唾骂声中宣告废除。科举制度作 为封建制度的一个方面,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它对隋 唐以后13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过重大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 发展
• 唐朝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 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 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的科举考 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 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 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 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 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
古代文化常识之三科举制度

古古代文化常识之三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100年前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
一纸诏书,宣告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这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
今年不仅是废科举100周年,而且是科举制建立1400周年。
在科举制废止整整100年后的今天,在此千载一时和百年一遇的时刻,我们很容易产生强烈而深沉的历史感。
而对科举制这一具有上千年历史的重要制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废科举这一重大举措进行全面的研究,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
1 “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哪种制度比科举制的影响更为重大而深远的了。
科举制对隋唐至明清1300年间中国政治、教育、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形象。
而且为东亚国家的科举制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也还有深刻的影响。
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自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建立进士科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科举制逐渐发展壮大。
到中晚唐时期,绝大部分年份都开科取士。
甚至到唐昭宗时,唐朝已摇摇欲坠,战乱不断,还年年开科,认真对待科举取士。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6《乾宁复试进士》说:“是时国祚如赘疣,悍镇强藩请隧问鼎不暇,顾惓惓若此”。
唐王朝至昭宗时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还是念念不忘科举取士。
晚唐80年间,只有4年停举,除非万不得已,科场年年照开。
这4次停举皆因战乱,政局动荡不安,有时连唐皇室性命都难保才无暇顾及开科。
在“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仍,烽火连天,政局动荡不安,在短短的52年中经历了5次改朝换代,前后有14个皇帝走马灯似地登上中原政治舞台。
但就是在这样动乱年代,除了后梁有3年因考虑“举子学业未精”等原因、后晋有2年因“员阙少而选人多”而停举外,其他年份一如既往照样不断开科取士。
而且,各个地方割据政权多数也举办科举考试。
可见,朝代可以改,皇帝可以换,但科场却不可不开,这说明科举制在唐代以后已带有强大的历史惯性,能够与时迁徙,与世偃仰,成为跨越时代的一种基本政治和文教制度,科举已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和人文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宋代以后,科举制已成为“帝制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
经历过元代的反复比较,到明清两代,科举制进入成熟阶段,更为稳固和连续,开科成了几乎是雷打不动的社会大事。
即使遭遇战乱和大灾等不可预测的事件,也要易地开科或次年补行。
例如1900年发生庚子之变,无法正常举行科举考试,但就是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在河南的情况下,1901年12月还下令次年要补行辛丑(1901年)恩科和壬寅(1902年)正科乡、会试。
因此有人曾感叹道:“在如此仓黄播越之中,而对下年之乡、会试,尚复兢兢注意,足见当时视取士之典尚为郑重。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科举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特殊的方面。
1864年12月,在狄更斯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刊载了一篇《中国的竞争考试》的文章,谈到科举制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866年12月,有位西方人士也指出:“中国的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持续了一千多年。
长期以来,它得到每一个朝代每一位皇帝的认可和支持,得到人民普遍的赞同和接受。
”科举制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如此之强,周而复始贯串各朝,连一般皇帝都不敢或不能随意改变其制,或者短暂改变之后又不得不恢复原状。
明清时期,每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都举行乡试,而八月十五考第三场,几乎是500余年一贯制,以至于科举这种社会活动的出现,有点类似于日月和季节变化的自然现象。
这是极为独特的。
当一种社会制度的运行,任何人都无法凭个人意志加以改变的时候,便说明其体现了某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在科举时代,因为考试选官比其他选举取士方法更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各个朝代皆将其作为拔取人才的首要途径。
自五代以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或迟或早都采用了科举制。
“中国的那些大将军们,成功的侵略者和不可一世的帝王们都在这强有力的科举等级制度无法抗拒的进攻面前,或顽强的抵御之下,为之折服。
”包括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如明末李自成建立的政权、清代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政权,也都实行了科举制,连中国周边国家如古代韩国和越南,也模仿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科举考试系统。
科举制跨越了中国不同朝代和政权以及东亚不同民族和国家而被广泛实行,说明它在古代社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科场关系大典,务期甄拔真才。
”就像战争意义非常重大因而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科举在古代实在太重要,对其作重大的变革并不是主管部门如礼部所能决定,而是帝制时代最高决策层,通常需要交由中央各相关部门和宰相商议,最后由皇帝本人作出决断。
在1300年科举史上,曾经发生六次有关科举存废的争论,虽然也有过几次中断,不过少则几年,至多30余年便重新复活了,因而清代学者梁章鉅以为“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
确实,在各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中,科举制是最适应古代中国社会的选才制度。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坚船利炮的冲击,欧风美雨强劲东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起了急剧的变化。
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之下,求变的要求日趋强烈,科举制也陷入空前的危机,终于在1905年9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2 “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从1898年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到1905年9月科举制的废止,科举制的革废方案屡经反复,往往是改革或渐废的方案刚公布不久,便被后一道诏令所取代和否定,以至原计划在1911年废科举的规划提前到1905年实施。
这是一段匆忙写就的历史,这是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
与科举时代几次废科举的尝试皆以失败而告终有所不同,科举制在20世纪初所面临的社会变化是前所未有的。
将进化论译介进中国的严复洞悉世事变迁之理,他曾指出:“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科举制遭遇到亘古未有的严重挑战。
一贯运行有序的科举制,在20世纪最初几年却有点乱了套。
虽然统治者还想极力维持科举制的正常运转,但其周期却被打乱。
本来1901年应该举行的乡试和1902年应该举行的会试,都推迟了一年举行,而且都改成恩正并科。
1903年刚举行过会试殿试,1904年又举行了一科会试和殿试。
而且,因顺天贡院被八国联军烧毁,最后两科会试都不在京城举行,这是明清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不仅如此,从考试内容来看,1901年的诏令规定,以后的科场不再考八股文,代之以近代时务,考题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等等,科举制几乎是脱胎换骨了。
另外,会试在点名入场等方面都不按常规,有的地方科试还出现闹场的现象。
这一切都显露出科举制衰废的征兆。
山雨欲来风满楼。
自1903年以后,张之洞等大臣不断在酝酿废科举的办法,报刊也经常在谈论废科举之事,欲废科举的传闻在社会上此起彼伏,而科举妨碍学堂的现象是导致提前废止科举的直接原因之一。
在1903年的时候,尽管京师大学堂已开办有年,且已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但科举的吸引力还是比新式学堂更大。
末科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余人,每日功课亦不认真,徒存大学堂外观而已。
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想诸公必不肯再入堂肄业,以待三年卒业也。
科举误人,岂浅鲜哉?”结果,京师大学堂仕学、师范两馆赴开封参加顺天乡试的学生中果真有7人中举,这还不包括改用他名无法查实及返回本省参加乡试中举者。
据1903年底王仪通为《京师大学堂同学录》所作序文中说,该年大学堂学生醉心于举业科名,“至四月间乡试渐近,乞假者盖十之八九焉。
暑假后人数寥落如晨星,迨九月中,各省次第放榜,获隽者利速化,视讲舍如蘧庐,其失意者则气甚馁,多无志于学,胶胶扰扰者先后殆九十,阅月而一星终矣。
竭管学大臣、中外教习、管理诸员之心思才力,一岁之春秋两试堕之于无形,故谓学堂与科举能两存焉?”为了改变世人重科举轻学堂的趋向,兴办学堂,清廷选择了立废科举的办法。
先是,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湖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和湖南巡抚端方会奏《请废科举折》,认为:“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
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
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
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材始盛。
如再迟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材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
强邻环伺,岂能我待。
”因此,立停科举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奏折指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
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拟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
”袁世凯、张之洞等人都是举足轻重的南北封疆大吏,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谕准。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
前因管学大臣等议奏,当准将乡会试分三科递减。
兹据该督等奏称,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等语,所陈不为无见。
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及其余各条,均著照所请办理。
”丙午科是原定于光绪三十二年举行的科举乡试,这一上谕的发布标志着科举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君主制度的覆亡。
废止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连深谙社会进化和世事变迁的严复,对废科举的后果也难以逆料。
废科举后才四个月,他于1906年1月,在环球中国学生会上的演说中,谈到废科举的重大影响无法估量时说:“不佞尝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
”严复自称为“浅学微识者”,但他的论断其实具有很强的预见性。
科举这艘自汉代开始建造的航船,从隋代起锚扬帆后,历经云诡波谲的唐代河段、波涛起伏的宋代流域、跌宕汹涌的元代河谷,进入波澜不惊的明清水域,经过500余年平稳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和部件已经变得老化失灵,行驶至清末,船破恰遇顶头风,在强劲的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已是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