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 介绍详情
《京华烟云》的简介-资料

《京华烟云》的简介-资料《京华烟云》的简介 -资料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
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
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
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
”有情感又何妨。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
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地中国书来得有效。
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
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
此种宣传是间接的。
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
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
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
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全书受庄子的影响。
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题目教林语堂去做,今见林语堂这样发挥尽致,庄子不好意思不赏他一枚仙桃罗!此书的.第三部题为“秋季歌声”(即第三个题目),取庄周“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资料《《京华烟云》的简介》(https://www.)。
林语堂《京华烟云》文学赏析

当代文学作品鉴赏家国恩怨沁红尘,残灰犹共晚烟飞——林语堂《京华烟云》文学赏析姓名:学号:院系:指导教师:《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
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曾、姚、牛等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恩怨及抗日爆发后的民族情仇,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
初读林先生名作,约莫在初三年纪。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整篇小说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
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
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
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
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
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和《红楼梦》相比,《京华烟云》里的家族关系简单得多,人们之间的心眼也相对少些,没有那些剑拔弩张的气势,通篇都有一种平淡冲和的气息。
小姐们虽然能言善道,不过都有着旧时期女性的温婉贤淑,先生们即使再不长进,也算孝顺听话,就是说,没有什么让人气愤或者怒火中烧的场景和对话,稍嫌沉闷了些,却很能平复心情。
人家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看《红楼梦》,就算是最简单的家居生活,也能给人错综复杂的感觉;而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即使主人公经历动荡难测的年代,也能活得逍遥自在,颇有得色。
《京华烟云》主要人物及其性格

《京华烟云》主要人物及其性格京华烟云是一部由林海音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上海社会的繁荣与沉沦、人情冷暖和纷争纷呈。
在小说中,涌现出许多丰满、深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塑造了这部小说的丰富内涵。
本文将重点介绍《京华烟云》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
一、李寻欢李寻欢是本书的主人公,也是一个极具个性鲜明的角色。
他生性潇洒风流,喜欢自由和独立,不喜欢受到约束和束缚。
他机智聪明,反应灵敏,善于捕捉机会,在江湖中混迹,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物。
虽然李寻欢是一个浪子,但他内心是善良的,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常常站出来为弱者伸张正义。
尽管他经历了许多离奇的遭遇和凄苦的爱情,但他依然乐观向上,勇敢面对挫折,表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苏文茗苏文茗是李寻欢的挚友,两人头脑灵活,胆识过人,经常在江湖中并肩作战。
苏文茗性格温和稳重,为人正直善良。
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对朋友忠诚无比,深得李寻欢的信任。
苏文茗心思缜密,善于策划,常常发挥智慧解决问题。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成为李寻欢的得力助手,在他们的冒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孙小红孙小红是小说的女主角,具有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个自由奔放、精力充沛的女人,喜欢追求刺激和自由。
她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却又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奈。
孙小红聪明机智,勇敢坚定,她不愿受到传统婚姻制度的羁绊,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尽管她经历过许多艰辛和挫折,但她从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最终赢得了与李寻欢的幸福。
四、王小红王小红是一个充满激情与野心的角色。
她出身寒微,但野心勃勃,渴望跻身上层社会。
她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却在现实的冲击下逐渐迷失了自己。
王小红的性格复杂多变,她既有着无私的一面,也有着私心重重的一面。
她的命运在悲剧与喜剧间徘徊,最终被社会的黑暗吞噬。
五、狄云狄云是一位性格坚毅、正直勇敢的人物。
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江湖人物,行侠仗义,正直无私。
狄云秉持着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对于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感到义不容辞。
京华烟云

好书推荐:《京华烟云》
作者:梁铃婉简介:《京华烟云》以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为主线,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致使中国发生剧变的标志性事件,通过主人公在社会剧变中的命运浮沉,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推荐理由:
1、高度还原历史,深入浅出讲述史实。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所做出的适应与抉择,从侧面展现了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主人公所处时代背景的恢弘与残酷。
2、人物个性鲜明。
书中的主人公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如温婉善良的曼娘,革命信念坚定的黛云,深谙人心、为人大度的莫愁和信仰老庄思想却不拘泥于理想状态的木兰。
林语堂先生并未对笔下的人物进行评判,却将人物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然而人物的个性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以姚木兰为例,她本是知书达理、偏安一隅的富商之女,却在命运的磨砺下逐渐成长为甘愿为国家有所牺牲的妇女。
她追随老庄思想却不再拘泥于个体的逍遥,这与她的个性并不相悖,反而是她——也是林语堂先生从国家层面对老庄哲学的解读与升华。
由此,姚木兰的形象也更加丰满鲜明。
3、家国情怀。
时代的剧变给三个家族带来的不同结局令人唏嘘,然
而即便是家庭背景截然不同的三个家族,在国家危难面前却选择了殊途同归,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或早或晚地融入了时代的潮流中,成为渺小却不可或缺的个体,为国家这一整体而甘愿付出、有所牺牲。
京华烟云-推荐课件

女主人公姚木兰由于义和团运动逃亡时遇到曾家 的救助,自此与曾家结下不解之缘。长大后,虽 的救助,自此与曾家结下不解之缘。长大后, 爱上了林立夫,但仍旧埋藏掉自己的爱情嫁给了 爱上了林立夫, 青梅竹马的曾荪亚。而木兰的妹妹姚莫愁嫁给了 青梅竹马的曾荪亚。 立夫。但是木兰很是个乐天知命的女人,婚后她 立夫。但是木兰很是个乐天知命的女人, 与荪亚的婚姻生活非常圆满,虽然她也一直认为 与荪亚的婚姻生活非常圆满, 只有立夫才是她的精神伴侣。直到立夫入狱,木 只有立夫才是她的精神伴侣。直到立夫入狱, 兰冒着被侮辱的危险救出立夫,才使得荪亚和莫 兰冒着被侮辱的危险救出立夫, 愁隐隐感觉到木兰对立夫很深刻的爱。木兰的婚 愁隐隐感觉到木兰对立夫很深刻的爱。 姻生活遇到危机,但是最后凭借其智慧挽救了她 姻生活遇到危机, 的婚姻。动荡的生活并未对药商姚家产生太大的 的婚姻。 影响,但清王朝的破灭使得世代为官的曾家渐渐 影响, 衰落,而牛家则为投机倒把的典型,不管在哪一 衰落,而牛家则为投机倒把的典型, 个时代里都如鱼得水,但终究未得好的结局。 个时代里都如鱼得水,但终究未得好的结局。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 京华烟云》 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 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 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 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 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 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 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 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 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 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 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 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 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 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

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 适应其生活环境。
尘世是唯一的天堂。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 受痛苦的深度。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 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 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爱国之情
把个人生活 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
个人的生命如瞬息, 而中华民族的生命 却是万古长存!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 反映了中国一九○○年秋至一九三八年春的伟大变革; 作为一部政治小说, 表现了“过渡时代的中国”缓慢却很实在的前进历程,安插了袁世凯篡国、 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 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风云 变幻的历史风貌。 作为社会小说, 叙述了北京姚、曾、牛三大家三代人的生活; 小说描绘了许多男女的婚恋故事,又可当作人情小说; 作为风俗小说恐怕还是作家的初衷, 介绍了诸如婚丧礼宴、冲喜守寡、中医中药、古玩古画、赋诗作对、测字 相面、求道成仙之类的中华民俗文化; 论其艺术成就,虽受“红楼”的启示与局限,也不乏某些弘扬创新。 这样结构宏阔、内涵博大的小说往往能从许多方位去理解把握,却无论什 么方位都很难理直气壮地以为非我莫属. 在这意义上, 我们不妨赞同林如斯“此书的最大优点……是在其哲学意义”的断言。
小说中的
哲学意义
书评
关于《京华烟云》(片段)
——作者林语堂长女 林如斯
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 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 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 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 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 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 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 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中中国文化的对比与再现
《京华烟云》中中国文化的对比与再现作者:刘嫣君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京华烟云》中体现的包括生态、宗教、语言、物质和社会文化在内的五个方面,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画卷,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比;再现1《京华烟云》简介《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1939年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抗日战争间的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为背景,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
2《京华烟云》中体现的五种中国传统文化2.1生态文化任何一个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差异构成了其独特的生态文化。
此类词的出现必然体现其民族的地域色彩。
如:表示省市的Shantung——山东;Fukien——福建;Anhwei——安徽;表示具体地点的Matajen Hutung——马大人胡同;Yungtingmen Gate——永定门;表示著名景点的Taishan——泰山;Shanhaikwan山——海关等。
2.2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儒教和道教在《京华烟云》中都得以体现。
林语堂用中国英语向西方读者介绍了独特的中国宗教文化,让他们体会到中国宗教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异同。
例如:“All things are determined from above.”(一切皆由天定)。
林语堂在翻译“天”时采用异化的手法,用“above”来代替“god”,这让中国的宗教文化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2.3语言文化民间俗语和格言:民间俗语和格言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智慧。
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此类语言时,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既带有异域风情,又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审美观。
如:“killing a chicken as a warning to monkeys”(杀鸡儆猴)。
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古诗、习语:在《京华烟云》中隐含了许多道家的哲学思想。
作文-京华烟云小说的读书笔记
京华烟云小说的读书笔记《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一起来看看。
1小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一部长篇小说,并题献给抗战期间“英勇的中国士兵”。
小说英文名为《MomentinPeking》,后译为小说《京华烟云》。
在写书之前,林语堂先生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
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便写出了小说《京华烟云》。
有趣的是此书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几部小说之一,也成就了他文坛的地位。
温闻名遐迩的美国《时代》周刊评价称小说《京华烟云》“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小说《京华烟云》这部小说虽然是用英文写成,却极富中国文化底蕴色彩,非中国人是很难看出来的。
如小说对姚、曾两家深宅大院的描写:古色古香的紫擅木家具、屏风、八仙桌、石狮把门;琳琅满目的亭台楼阁、花园池塘。
这些不仅使迪菲的外国朋友再三感叹,也让中国的读者也有些应接不暇。
书中亦有涉及甲骨文、古董、陶瓷、古画、京剧、二胡等内容的描述,又有佛教、道教文化思想的渗透。
此种极具中国特点的小说,对于西洋人看书的习惯,是很难能体悟出来。
正如书中谈《红楼梦》之处,当然非未读《红楼梦》者所能欣赏的。
也有几处讽刺某一派人,也得中国人才能领会。
本书大体上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当时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但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为新式生活做辩解。
京华烟云翻译赏析
对未来文学翻译的展望
深化对源语言文化的理解
提高译者的专业素养
推动翻译技术的创新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语义和 情感,未来文学翻译需要更加 注重对源语言文化的理解,包 括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
文学翻译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 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学素 养、翻译技巧等方面。未来需 要加强对译者的培养和训练, 提高译者的专业素养。
京华烟云翻译赏析
目 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翻译策略与技巧探讨 • 经典片段翻译举例与赏析 • 跨文化视角下的《京华烟云》解读 • 翻译挑战与应对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林语堂及其文学创作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 译家
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中西文化,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 哲理思考
翻译技巧的运用与提升
翻译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转换等,如何恰当运用这些技巧是翻译的关键。
应对策略: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翻译技巧,通过实践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同时,保持 对原文和译文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06 总结与展望
《京华烟云》翻译成果回顾
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原著内容及主题思想
01
原著为长篇小说,以曾、姚、牛 三大家族为主线,讲述了他们之 间的恩怨情仇和家族兴衰
02
主题思想包括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家族伦理与个人追求的矛盾、
爱情与责任的抉择等
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 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 变迁
03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应对策略:深入研究原文语言风格, 理解其诗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 模仿和再创造,在译文中尽可能还原 原文的风格。
京华烟云
龙源期刊网 京华烟云作者:常濛来源:《中国校外教育·读书》2007年第02期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国学大师林语堂旅居巴黎。
这期间,他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成,遂决定仿照其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由此诞生。
最初这部书为林语堂用英语写成,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而《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译为《瞬息京华》)。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之间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风貌。
故事以主人公姚木兰为避义和团之乱,全家南逃时途中与家人走失开始,从开篇之初木兰独立个性的形成到终篇时木兰成为群众的“一分子”,木兰的精神完成了自新的历程。
而那样一个有情有义、大勇大爱的木兰,是林语堂理想中的女子。
所以他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虽然林语堂试图以《京华烟云》来诠释中国道家文化之精髓,并将木兰称做“道家女儿”,但姚木兰其实并不是出自纯正的“中华血统”,而是基督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混血儿”。
林语堂在推介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自觉地又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需求。
林语堂运用他独有的笔法,透过一扇扇朱红大门,讲述着一个个纠结却又无法释怀的故事。
三个家族的兴衰史,却成长为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图景。
美丽聪慧的木兰成为完美中国女性的化身,她的生命历程像一条线串起了三座府宅中的悲欢离合,淡定却又热情地为我们描绘着那段改变了中国的混乱却不乏天才的岁月。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价《京华烟云》时说:“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这里所说的“哲学意义”,不应仅笼统地概述为“道家哲学”,而几乎可以看做是人物心灵成长和完善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三八年,旅居欧洲的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然而后来未能如愿,却因此写出了一曲民族的壮语悲歌——《京华烟云》。
讲述了北京曾、姚、牛三大家族三十多年的悲欢离合,将中特定年代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全景式的介绍给西方,填补了西方对中文化了解不足的缺陷,对于中西文化流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其父林至诚一心想要儿子学习英文,接受新式教育,这一出对林氏的影响甚大。
一九一七年,林语堂受业于海著名的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在英文方面的出才华。
随后,先后在美哈佛大学和德耶那大学、莱比锡大学留学,系统的接受了西方文化。
尽管林语堂是一个在西方文化熏陶下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但他同时又对中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有人评价林氏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此语绝非妄言。
其二,以幽默小品文扩展了现代散文写作的体式和内容。
林语堂是中第一位将英文Humour译为幽默并加以提倡的作家,他主张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林语堂《人间世?发刊词》)的小品文大大开拓了现代散文的写作空间。
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不同于讽刺,其特征是“谑而不虐”(林语堂《答青崖论幽默译名》),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深受英文化影响。
其小品文以闲适和灵为核心,建立了一种新的散文笔调,提升了散文的艺术。
其三,以大量英文著作详细介绍中文化于西方,对改变中西方文化流的单向传播起到弥补作用。
除《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三部曲外,林语堂在旅美期间还用英文写作了大量介绍中传统文化的著作,包括广为人知的《吾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等等。
促进了中西文化流。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全民抗战的开端,虽然林语堂萌生了翻译《红楼梦》的想法,然而《红楼梦》毕竟与中特殊况下的现实不符,于是林氏“感此非其时也”,开始构思《京华烟云》的写作。
本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仇,并在其中安了袁世凯篡、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全民抗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本书的规模之宏大堪与《红楼梦》遥遥相望,并有很多模仿《红楼梦》的痕迹。
在形式,《京华烟云》采用了古典章回小说的体式;在内容,讲述了三大家族数十年的悲欢离合,并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一些故事细节,又与《红楼梦》有着必然联系,比如阿非和红玉的以及红玉之死。
然而这些方面仅仅是在表面与《红楼梦》相关,在内在精神《京华烟云》吸取了《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因此很多人读完本书会产生“浮生若梦”的感觉。
在这一点,二者是相通的。
红玉虽非故事的主角,却是本书最让人揪心的人物。
她与阿非的同宝黛之恋极为相似,她的肺痨以及同阿非的怄,还有临死前的焚稿痴都与林黛玉有着相似的地方。
而阿非对红玉的既怜又,以及多引起的不安分又同贾宝玉甚为相近。
这不能说不是林语堂的刻意安排,目的无非是为了加深本书的悲剧意识,林语堂在该书的《著者序》中提到写作内容:“本书对现代中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
……只是叙述当代中女如何长,如何生活,如何,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尽管林语堂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然而中传统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他,正是由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偏,他才会通过《京华烟云》的写作向西方介绍中。
其间必然饱含了林氏对民族的挚,无怪乎他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被自己的文字所感动——感动他的不是文字本,而是文字背后代表的民族和文化。
三、《京华烟云》的英文写作和中文译本假如当林语堂用汉语写作《京华烟云》,结果会如何?尽管这样的假设毫无意义,然而如果林氏真的用中文写作这部小说,那么《京华烟云》在海外一定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响,小说向西方介绍中文化的写作目的也就大打折扣。
然而英文写作却为后来的翻译和中读者的接受带来不便,在翻译过程中原著的艺术必然会有所缺失。
实际,无论用英文写作进而翻译汉语,还是用中文写作进而翻译英语,都会在某些地方丢失原著的特。
对这部小说来说,这是必然的遗憾,只不过林语堂把遗憾留给了中。
林语堂对于《京华烟云》最理想的翻译者是老友郁达夫,早在该书完后一个月,也就是一九三九年九月,他就写信给正在新加坡《星洲报》担任副刊编辑的郁达夫,约请他翻译《京华烟云》,并寄去相关资料和五千美元定金。
郁达夫对老友的请求慨然应允,并于一九四零年动手翻译,然而后来因为编务繁忙以及太平洋战争未能如愿。
不久,郁达夫惨遭本人杀害,这一版本在无的战争中夭折。
郁达夫的译本题名为《瞬息京华》,这一译名也是林语堂最为满意的一个题目。
一九七七年台湾德华出版社推出张振玉翻译的版本,这一版本将该书译为《京华烟云》,从此这一译名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然而这一版本对原著颇多改动,很多地方并未尊重原著,并非理想版本。
张译本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断句太多,使得译文生硬且失去语言魅力。
(本文所评论为张振玉版《京华烟云》)最为理想的译本是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的《瞬息京华》,可惜的是,在郁飞经十年之功完先父遗愿后,林语堂已经看不到这一最好的版本。
四、《京华烟云》的故事节和人物形象如前所述,《京华烟云》讲述了北京曾、姚、牛三大家族三十多年的悲欢离合和恨仇,规模之宏大必然包含了丰富的故事节和复杂的人物形象。
全书分为《道家女儿》、《庭园悲剧》和《秋季歌声》三部,作者的写作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普通人的生老病死,也有特定年代的社会动,有人们复杂的恨仇,也有人所不能改变的沉痛命运。
林语堂长女林如斯在《关于〈京华烟云〉》一文中指出:“《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一部分散无结构的故事,而为大规模的小说。
”这一评价十分中肯,书中几乎没有十分明确的线索,故事只是按照时间顺序向前推进。
然而《京华烟云》并非一部散的小说,故事的每一部分很自然的连接在一起,用浑然天四字来描述本书再好不过。
本书着墨最多的人物有三个,可以看作小说的主角,分别是木兰和莫愁以及孔立夫。
木兰是书中众多女人中最出的两个,虽然生长于同样的环境中,两个人却养了不同的个。
木兰是漫的,活泼而充满生,喜欢游历山川名胜,追求诗画意的生活;莫愁是现实的,沉稳而聪明贤惠,在生活中安分而现实。
当然,两人也有很多共同点,她们一样的聪明一样的漂亮,无论在何时何地总能讨别人的欢喜。
木兰的名字来源于古代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她的也带着不让巾帼须眉的人,既会唱京戏也会吹哨,而且还会收集古董并鉴赏,对甲骨文有着浓厚的兴趣。
她的字也像孩子写出的字,刚劲有力。
然而这些都是木兰表面的格,在她的灵魂深一直向往那种诗画意的生活。
这一点不仅可以从她与立夫的往看出来,也体现在她婚后的生活追求。
在木兰与立夫次在香山相遇的时候,立夫曾说一路最美的是那些残基废址。
木兰心有所悟,并且一直希望可以与立夫一同看圆明园遗址。
断壁残垣的美只有那些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会明白,立夫显然懂得,木兰也是。
木兰婚后不久经常同荪亚外出吃小馆或者游公园以及名胜古迹,还想象荪亚为一个船夫,她自己则是一个船娘,过那种闲云鹤般的生活。
荪亚戏称木兰为妙想夫人,实际他并没有理解木兰所追求的诗画意。
诗意的生活总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然而也只有具备真的人才会懂得这种生活趣,值得欣喜的是木兰真的过了那种生活。
木兰虽然嫁给了荪亚,但是心中的却是立夫。
立夫穿着随意,却透着一种特别的质,与众不同而宇不凡。
他天偏于急躁,愤世嫉俗,对诡诈伪善的事不能容忍,这一点在他所写的一系列政论文章中表现突出。
愤世嫉俗是一种优秀品质,然而却容易为自己和家庭带来灾难。
莫愁以她现实而安分的格经常劝阻立夫写那种文章,她是有先见之明的,立夫后来的被捕证实了莫愁一直以来的担忧。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一个人了无牵挂固然可以,然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他毕竟有亲人。
这三个人的关系给人很微妙的感觉,如果木兰因为而嫁给立夫,会是怎样一种结局?我们可以从三个人的格分析,木兰的漫质一定会让立夫的生活过的更加诗意,然而他愤世嫉俗的精神也会不受约束,固然他们也会幸福,但这种幸福却不一定能够持久。
莫愁则不同,她比木兰更加沉稳而实际,她就像风筝的引线紧紧地拉住立夫自由驰骋的缰绳,维护一个家庭的馨和平静,他们也是幸福的。
木兰虽然没有嫁给立夫,但她并无怨言,从父亲姚思安那里继承来的道家思想让她相信那是命运,她懂得顺其自然。
但并未因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而改变,在木兰的心里立夫一直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甚至比荪亚更重要。
木兰和荪亚南方游历的时候,立夫恰巧从本归来,同返北京的途中一起登泰山。
面对秦始皇统一六后立下的无字碑,立夫从中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兴建长城的显赫荣耀以及历史的无演变。
木兰从立夫的眼神中读懂了这些,他们是相通的。
他们下山的时候走在前面,等待其他人的时候木兰的心中感觉是奇妙的,同立夫在一起让她无比的兴奋。
她问了立夫一句很奇怪的话:“人生很怪,是不是?”面对这样的话立夫可以回答么?立夫应该明白木兰对她的感,他们和莫愁三个人相互之间都有浓厚的意,于是这一纯真的无形中被压抑,只是偶尔表露出来,最明显的一次是木兰深入虎英勇救出被捕的立夫。
在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木兰是完全冲动的,事后甚至有些后悔,毕竟这件事本应由莫愁来做。
真流露的时候总是让人失去理智,木兰没有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能够救出自己的人这就已经足够了。
木兰和荪亚、莫愁和立夫两家虽然有这样一层关系,但两家人却一直和睦相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关系。
木兰在对待家庭问题,在如何担任家庭主和相夫教子方面也是非常出的。
南迁之后,荪亚因为木兰的改变而同学艺术的曹丽华纠缠在一起。
木兰并没有向一般人那样大吵大闹,而是同父亲姚思安一起将这一家庭危机消除于无形,并同曹丽华为好友,这不能说不是木兰的聪明。
战争让木兰失去了女儿阿满,儿子阿通则参加抗大军,他们也走向西逃难的人流之中。
历史总给人苍茫之感,一个家和民族危难的时刻让每个人沸腾,木兰也不例外。
也许,只有在木兰走逃难的道路,她才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的自豪,作为一个中华民众的自豪。
姚思安和曾文璞是两大家族的主人,在他们体现了中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两方面,即儒道思想。
姚思安是道家的代表,曾文璞则是儒家的代表,在他们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以及时代急剧演进中的不同应。
红玉和阿非的前面已经提过,红玉之死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红玉在遗书中写道“依月下老人祠神签行事”,她是相信命运的,同时也知道自己无法给阿非带来幸福,于是选择了死亡。
“曲抱山山抱,闲人观伶伶观人”,红玉的命运让人很容易想起林黛玉。
体仁和银屏的也是书中着墨不少的地方,银屏作为一个妻子作为一个亲是完全合格的,只不过因为丫鬟的出造了惨痛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