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剧的崇高美如何体现

合集下载

简述悲剧的美学特征

简述悲剧的美学特征

简述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是一种古老且深受人们喜爱的戏剧形式,它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悲剧的美学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冲突和对抗:悲剧中的主要角色常常面临内外部的冲突和对抗,这种冲突是悲剧发展的核心。

这种冲突常常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通过塑造角色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悲剧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世界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2. 命运和宿命:悲剧中的主角通常被命运所左右,无法逃避自己的宿命。

他们常常被置于无法改变的境地,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都难以逃脱悲剧的结局。

这种命运的力量给人一种无奈和恐惧的感觉,同时也激发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3. 情感的激荡:悲剧通过强烈的情感冲突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主角的痛苦和悲伤常常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悲剧中丰富多样的情感,既有悲伤和绝望,也有愤怒和憎恨,这种情感的激荡给人带来了美学上的享受。

4. 深度的思考:悲剧常常通过角色的遭遇和经历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主角的悲剧命运引发了对生命、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深度思考。

观众在观看悲剧时,不仅仅是在感受角色的情感,更是在通过角色的遭遇来思考人类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总而言之,悲剧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够通过冲突和对抗、命运和宿命、情感的激荡以及深度的思考,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悲剧通过展示人类的复杂性和遭遇的苦难,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真实和伟大,从而使人们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产生深刻的思考。

探索悲剧中的“美”

探索悲剧中的“美”

探索悲剧中的“美”我想只要是中国人,就都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故事描写了一段因为封建势力的阻扰而使两位主人公未能在一起,最终一个郁郁而终,另一个殉情而死的凄美爱情经历。

无独有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描写了一段类似的爱情故事。

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悲剧结尾,或者说,整个故事就是以“悲”为基调的。

然而,恰恰因为“悲”的存在,才使得这两个故事广为流传。

而更令人诧异的是,人们非但没有受这种情调的影响,反而从中看到了美好事物的存在,比如爱情的坚贞,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等等。

那么,这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而其中的“美”,正是悲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悲剧这种审美价值类型的出现是以作为戏剧的悲剧的兴盛为基础的。

因此,要探究悲剧的本质,就必定得从优秀的悲剧戏剧中读来。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概括了悲剧的本质,他说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1)他认为,悲剧是写人的,是写那些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从而在道德上震撼人的心灵,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悲剧不是惨剧,虽然情节是悲剧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悲惨的情节就能上升到美学的范畴。

它并不能仅仅以渲染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为满足,只有真,善,美的有价值的人的悲惨遭遇才能构成美学悲剧的基础。

而判断一部悲剧是否达到效果,不是看我们的情感是否得到慰藉,而是看悲剧本身是否引起怜悯和恐惧。

这就与悲情联系在了一起,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分析忧郁时,指出叔本华和尼采这些浪漫主义诗人均崇拜忧郁,歌唱忧郁,忧郁带给他们心灵上的愉悦。

这种愉悦不同于肉体上的宣泄,肉体的宣泄无法到达一种超脱,一种理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特征

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特征

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特征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古希腊神话,深受古希腊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1. 命运和宿命论: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强调人类存在的宿命和命运的不可逃避性。

悲剧英雄通常是被神明或命运所压制的人物,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注定要面对悲惨的结局。

这种宿命论观念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人类存在的无奈和无力的认识。

悲剧中的英雄们常常努力抗争,但最终被命运所击败,这样的结局揭示了人类的局限性和无法逃避的命运之力。

2. 悲剧英雄的崇高性:古希腊悲剧通常以英雄人物为主角,这些英雄具有超凡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标准。

他们通常是伟大的国王、勇猛的将领或智慧的哲学家。

悲剧英雄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展现出坚定、勇敢和无畏的品质,他们的崇高性格使得观众对他们产生共鸣和敬意。

这些英雄的高尚品质和伟大行为激励人们追求道德和精神的高度。

3. 悲剧的冲突和矛盾:古希腊悲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冲突和矛盾。

这些冲突可以是个人与命运的对抗、个人与社会的对抗、个人与伦理标准的对抗等。

悲剧英雄常常陷入道德困境和自我挣扎中,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常常带有矛盾性,这使得悲剧更加引人入胜。

这种冲突和矛盾的存在使得悲剧更具复杂性和深度,引发了观众对人性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4. 悲剧的悲凉和悲伤:古希腊悲剧强调悲剧英雄的悲凉和悲伤。

无论是英雄的命运、社会的不公正还是人性的脆弱,悲剧都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和无奈。

观众通过悲剧感受到了生活的困境和人类的悲苦,这种悲凉和悲伤成为了古希腊悲剧美学的重要元素。

悲剧中的悲伤和悲凉情绪触动了观众的内心,引发了对生命和人类经验的深思。

5. 悲剧的宽恕和救赎:尽管古希腊悲剧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无奈和命运的不可逃避性,但它也强调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 命运和宿命论: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要角色往往受到命运的支配,无法逃脱自己注定的命运。

这种宿命论观念暗示了人类对于命运的无能为力和无法改变的现实。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以一两篇作品为实例,谈谈对悲剧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以一两篇作品为实例,谈谈对悲剧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以一两篇作品为实例,谈谈对悲剧的理解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

这是我们对悲剧最直接的一个了解。

但悲剧在美学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本质?悲剧是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是与喜剧美相对的特殊表现形态。

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反映中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肯定性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冲突中,遭到不应有、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发悲痛、同情和奋发感受的一种审美形态及其特性。

悲剧从两个方面揭示矛盾冲突:一方面正面的事物在毁灭中显示其价值,在暂时失败中预示着未来的胜利;另一方面反面事物在其暂时胜利中暴露了它的虚弱和必然灭亡。

如果说真正的喜剧接近悲剧,那么真正的悲剧则同时预言着旧事物最后喜剧的到来。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

悲剧是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

他经常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和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是对社会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完全是不同的。

悲剧意识即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剧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空没感,生命的无奈感。

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则主要表现在:1、对人性的探索。

其中体现在对“恶”饿极度渲染和夸张,对人性的深刻揭露。

2、对命运无常和苦难的描写。

3、对死亡的描写。

很多伟大的作品很难不触及死亡,大量的死亡事件充斥在余华早期暴力血腥的作品中。

二、余华小说的悲剧人物(一)、悲剧男性《活着》,深刻的勾画出富贵的生活随着家庭、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余华曾说: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于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以崇高的美学拯救悲惨人生——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歌剧电影《悲惨世界》

以崇高的美学拯救悲惨人生——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歌剧电影《悲惨世界》

100现代交际·2018年10期作者简介:邓珺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

以崇高的美学拯救悲惨人生——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歌剧电影《悲惨世界》邓珺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100)摘要: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歌剧电影《悲惨世界》,是从美感经验的角度来看,电影中的崇高美具体表现为冉阿让精神人生历程的升华以及对他人性中崇高感的塑造。

《悲惨世界》里的崇高美可以说是人心中最为震撼的、隐蔽的宏伟气象,昭示着对人性和心理的至高肯定。

本文将从崇高的基本性质、崇高与优美及悲剧这三方面来具体阐述,解读这部世界名著中的崇高性悲剧。

关键词:悲惨世界 美感经验 悲剧美 崇高 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100-02世界闻名的小说《悲惨世界》,讲述了主角冉阿让悲壮的一生,而这部歌剧电影继承了原著故事的情感广度和深度,其中着重体现了几组凄美壮烈的冲突:冉阿让一生痛苦的经历与沙威警官一生职业和信仰之间的抗争;作为幼小孩子母亲的芳汀在爱情与现世之中挣扎的绝望之苦;巴黎革命中青年们的无畏牺牲与奉献坚持……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中都闪耀着人性中美好的亮点。

本文尝试以美感经验为文章的出发点,从崇高及其特点、崇高与优美及崇高和悲剧这三大角度,结合故事的剧情、角色情感及画面描绘三方面来分析影片中的崇高美。

一、崇高的基本性质(一)崇高的特征德国古典美学的康德关于崇高的观点是这样的:它的特性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没有规律、没有约束限制。

具体表现为:体积、数量的庞大无比,力量的无比强大等。

可以这样理解:崇高作为一个和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它在根本上是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的。

美感经验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重的美、刚硬的美、雄浑的美;崇高的风格是一种内在心灵精神的伟大回声。

在影片《悲惨世界》的开头便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一开头的大俯拍镜头,营造了恢弘壮阔的气势,展现了古老巴黎的悠久面貌以及在这个环境下生活的众生苦难景象,始于黑暗的深海:下一刻,随镜头出现汹涌的海面不断吸引着观众的视线,直到宏伟与渺小的强烈比较下,冉阿让等无数渺小的苦役尽收眼底。

为何我们欣赏悲剧(四)悲剧中的崇高感

为何我们欣赏悲剧(四)悲剧中的崇高感

为何我们欣赏悲剧(四)悲剧中的崇⾼感根据前⾯讨论的,欣赏悲剧的⼀部分原因是处于⼈们的同情⼼理,换句话说,悲剧可以激发⼈的怜悯。

这样的怜悯在许多哲学家眼⾥看起来是源于⼈性中的恶⽽⾮善。

柏拉图认为怜悯的感情毫⽆价值,只有理性才能减轻怜悯的感觉。

⽽悲剧恰恰是激起了怜悯⽽打压了⼈类的理性,并产⽣了使⼈颓废的恶劣影响。

然⽽亚⾥⼠多德却认为,悲剧是通过激起⼈类的怜悯和恐惧之⼼来达到对这些情绪的净化。

注意,在这⾥亚⾥⼠多德在讨论“怜悯”的同时,⼜提到了恐惧。

那么为何他会把在悲剧欣赏中的怜悯与恐惧联系起来呢?莱⾟认为,当我们感觉到怜悯的时候,我们会为⾃⼰感到恐惧……所以恐惧是构成怜悯的必要因素。

亚⾥⼠多德在《修辞学》中说,“我们恐惧的⼀切事情,发⽣在别⼈⾝上时就会引起我们的怜悯”。

然⽽事实上,尽管当我们清楚相同的遭遇不会发⽣在我们⾝上时,我们仍然会产⽣怜悯的感情。

⾸先让我们来理解⼀下怜悯这种感情——怜悯绝对不是单⼀的情绪,它同时包含了许多其他的感情因素。

第⼀,有爱才会怜悯,我们很难去怜悯我们恨的或讨厌的⼈,⽽当⼀个⼈怜悯憎恨之⼈的时候,怜悯中所包含的爱的作⽤也已经将原本的憎恨淡化了。

第⼆,怜悯是要求怜悯⾏动中的主体对客体的感情有感知能⼒的。

当我们怜悯⼀个恐惧的⼈,我们在⼀定程度上能够感知他的恐惧;当我们怜悯⼀个嫉妒的⼈,我们也必然能够感知他的嫉妒。

第三,怜悯的感情往往还带有“惋惜”的成分。

当我们对某⼀件事或某⼀个⼈感到怜悯时,我们会有意⽆意的希望事情会是另⼀个样⼦。

由此可以看到,真正的怜悯绝对不单单是对发⽣在别⼈⾝上遭遇的恐惧,更进⼀步的,是想要去改善这些遭遇的冲动——是积极、主动的。

这与本能上逃避恐惧的消极情绪,是完全对⽴的。

然⽽,在悲剧中恐惧感也是必然存在的。

观赏⼀部悲剧,必然要“先是感到⾯对某种压倒⼀切的⼒量那种恐惧,然后那令⼈畏惧的⼒量却⼜将我们带到⼀个新的⾼度,在那⾥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的渺⼩之后,会突然有⼀种⾃我扩张感,在⼀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的赞叹的感情(pp.86)。

以崇高的美学拯救悲惨人生--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歌剧电影《悲惨世界》

以崇高的美学拯救悲惨人生--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歌剧电影《悲惨世界》

主题的崇高
人物形象:主人公们勇敢、无私、高尚,具有崇高的品质和精神力量 音乐元素:音乐旋律激昂、壮丽,表达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追求 视觉效果:画面宏大、壮美,展现了崇高的美学风格和艺术价值 情节安排: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展现了崇高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
04
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悲惨世界》
崇高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意义
对电影艺术的贡献
崇高美学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和视角 崇高美学在电影中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崇高美学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想象力 崇高美学在电影艺术中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层次
对观众审美的影响
崇高美学能够提升 观众的审美层次, 使其对美有更深刻 的理解和感知。
崇高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崇高元素:描绘人 物面对苦难时所展 现的伟大精神和坚 韧品质
情节转折:崇高元 素在情节转折点上 起到重要的推动作 用
深化主题:通过崇 高元素深化了《悲 惨世界》主题,使 观众对人生意义和 价值产生深刻思考
人物塑造:崇高元 素在人物塑造上起 到了关键作用,使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和具有感染力
崇高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人物塑造:通过崇高理论,塑造出具有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的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崇高理论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 人物命运:崇高理论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和展开具有重要的影响,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人物评价:运用崇高理论可以对人物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准确、有说服力
和对话。
崇高美学在电 影艺术中能够 引领观众探索 人类存在的意 义和价值,推 动文化进步和
发展。
崇高美学在电 影艺术中能够 提供一种超越 现实的艺术表 达方式,拓展 人们的想象力

悲剧中的崇高

悲剧中的崇高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浅析美学中的崇高崇高,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是一点也不陌生的,我们也常常用崇高一词来肯定某某人具有的一种积极的品格。

但从美学的角度来谈崇高又是怎样的呢?关于崇高的论述,最早的是郎吉弩斯,他认为“广大渺茫的宇宙的深邃与神秘,会使人受到震撼,产生雄伟崇高的感慨”。

受到郎吉弩斯关于崇高的论述影响,英国政治家、美学家伯克对崇高的定义是这样的:任何能引起痛苦的危险感的事物,或者说,任何可怕的事物,即是以在人心中引起像恐惧这样的强烈感情的事物,就是崇高。

根据伯克的论述,能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感、危险感和恐惧感的事物就是崇高。

带着伯克的观点,我们来看看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出悲剧的根本源头在于这一对佳人虽然深爱着彼此,但他们却分别来自两个素来充满了仇恨的两个死对头大家族。

在读者看到这时,都会对这样一段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感情感到遗憾和惋惜。

在他们一次次的秘密约会以及在教堂结合的时候,我相信,读者们都是为他们捏一把汗的,多么害怕他们的私会会被两家的家人撞破。

而在教父将朱丽叶假死的消息通多书信的方式转达给罗密欧时,我们又是多么紧张而迫切地希望消息快快到达罗密欧手中。

当读者看到这些时,那些迫切的心情和危险感都能直接的传达都读者内心。

作品的最后结局是以这对忠贞的痴情男女的死而告终的,各种的阴差阳错造成了这样的惨痛悲剧,每一个读到最后的人都会对他们对爱的忠贞而感动,同时也对这样的结局感到十分的痛苦和沉重。

这些便是作品中的人和事物带给我们的强烈的痛苦感、危险感,这即是崇高。

在我看来,崇高,是不论我们欣赏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我们能够在欣赏过程中达到作品中的感情与我们自身的感情达到一个心灵的契合点、共鸣点。

然而更好的是,不仅仅找到自身与作品的共鸣点,而且能在感受之后能引起对自身的反思,这样的反思能够很好的去指导去影响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观点和态度。

譬如,在读过《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我们不能单纯地只为他们的悲剧而痛苦而惋惜,而后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的去面对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悲剧的崇高美如何体现摘要:悲剧的崇高美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学者的研究兴趣,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这个问题。

本文通过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来探讨悲剧的崇高美如何体现,从而使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在悲剧作品中,悲剧的矛盾冲突越激烈,人物性格就越鲜明,人们就越能感受到作品的崇高美;悲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反差,使痛苦主体的崇高美彰显无遗;人们对痛苦的体验往往最深刻,悲剧的痛苦情感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感受到悲剧主体的崇高美。

关键词:悲剧崇高美激烈矛盾对比反差情感共鸣引言“悲剧”来源于西方。

“悲剧“tragedy”一词,就是从希腊语“山羊之歌tragoidia”一词演化而来的。

”[1]从诞生开始,它就在西方文学中占据着主流地位,而且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

此后,世界上许多著名学者黑格尔和尼采等都对悲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世界最早的著名悲剧家是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

他的代表作品是《普罗米修斯》。

悲剧主要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可调和的激烈矛盾,以悲惨的结局揭示人间的罪恶,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道德得到升华。

悲剧容易激起读者及观众对罪恶的悲愤和对美的崇敬,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2]“崇高”(sublime)是一个美学概念。

它和人格尊严及自由密切联系在一起。

人们都是在真善美的意义上讲崇高。

它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灾难和人间的罪恶做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伟大的,令人愉悦的精神力量。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

而“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是在英国美学家伯克写出了《关于崇高美和秀丽美概念起源的哲学探讨》一文之后,即“任何能引起痛苦的危险感的事物,或者说,任何可怕的事物,即是以在人心中引起像恐惧这样的强烈感情的事物,就是崇高。

”[3]他从读者的主体美感经历出发,论述什么东西能在读者心中唤起崇高美。

古希腊作家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

他在论述崇高时,对象是诗人(作家)。

他主要从语言方面,讨论在文学创作中如何使作品获得崇高美。

他断言崇高源于语言的堂皇华贵。

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

他的崇高论受到了伯克的很大影响。

他认为崇高与人是不可分离的,与人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

他断言崇高源于心灵的伦理精神。

德国的美学家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探讨崇高的本质。

他认为崇高是悲剧题材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快感。

基于以上著名学者关于崇高与悲剧的认识和论述,本文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来探讨悲剧的崇高美,从悲剧的激烈矛盾冲突、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反差和悲剧痛苦的情感共鸣的角度,论述崇高美的体现形式,从而使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激烈的矛盾冲突“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4](p189)另外,激烈的矛盾冲突蕴含着种种对比,而对比是文学和美学表现的一种有力的手法。

对比能让人把事物看得更清楚。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主体的崇高本质在客体的卑鄙行径的对比下,更显崇高之光芒。

所以,崇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在悲剧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

这种矛盾越尖锐,就越能显现出崇高的审美价值。

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只要是悲剧,矛盾冲突都非常激烈。

矛盾冲突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

“悲剧冲突对悲剧人物来说是与之俱来的构成要素,只有人物而无悲剧,冲突不可能成为悲剧。

”[5]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悲剧高潮,也就没有悲剧艺术。

作品的矛盾冲突越激烈,就越能显示出作品的崇高美,越能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崇高正是在与各种严重的敌人,与困难、凶恶、灾祸、苦难、挫折的斗争中,才光芒四射的。

”[6]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崇高与悲剧美。

这部作品演绎了崇高想象和动人心弦的悲愤激情,尝试了对经典的崇高和悲剧观念的解构。

严刑拷打,在刑架上分尸等情节,矛盾是何等的激烈!李尔把王权和财产分给了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得到的回报却是万般凌辱。

他所期待的“天伦的义务、儿女的责任,孝敬的礼貌和受恩的感激”统统化为乌有。

这种父女之间的激烈矛盾是多么令人心寒啊!又如何能让人忘记呢!正是这样激烈的矛盾冲突,给读者展现出一种崇高美的氛围。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的一部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

梁山伯与祝英台深深相爱,两人为了爱情忠贞不渝,不畏强权,最后为爱情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梁山伯的情敌马文才,他有权有势,品行低劣。

为了得到祝英台,他用了许多卑鄙的手段陷害梁山伯,不断地要把他至于死地。

梁山伯为此受尽了折磨,双方矛盾很激烈。

梁山伯的善良和情敌的卑鄙无比、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真挚情感和情敌马文才的凶残、冷酷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对强权的无畏勇气,对待爱情的崇高品格,体现出了崇高的艺术美。

此剧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的爱情故事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千古绝唱。

读者或观众无不从这部悲剧的激烈矛盾中,感受到他们爱情的崇高美。

因此,悲剧的毁灭是趋于崇高的死,或者说是死的崇高。

二、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反差“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4](p190)“优秀的悲剧作品总是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悲剧冲突中以代表前者的遭摧残和失败的悲惨结局,暴露出后者的不合理,从而预示出真理、正义和人的历史要求必将胜利的前景,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体验。

”[7]在悲剧中,主人公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并且作品中对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比会达到极致。

一方面,通过两者的强烈对比,假丑恶会更加令人厌恶,真善美会更加令人推崇,从而彰显了崇高美的光芒。

另一方面,读者或者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假丑恶,感悟到真善美,从而受到道德的教化和灵魂的净化,得到美的愉悦,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

“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是美好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8]崇高之所以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审美形态,是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包含了人性之美。

与优美相比,崇高与真善美的联系更加紧密。

崇高主体在假丑恶面前坚强不屈,使人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获得一种美的愉悦。

这就是崇高美,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悲剧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之所以被马克思义称为“哲学历中的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就在于他是知识的播火者,敢于反抗宙斯的神权并宣称痛恨一切的天神地。

普罗米修斯正是真善美的化身,普罗米修斯的悲剧展现的是人与神和命运的冲突。

普罗米修斯,一位人类伟大的朋友,为了帮助人类过上温暖、幸福的生活,不惜承受宇宙之父宙斯的残忍惩罚,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反差中表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崇高美。

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是一对很恩爱的夫妻,但是由于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等,导致他们的爱情成为悲剧。

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封建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她的事迹为世人所传颂。

在这篇叙事诗的最后一段,鸳鸯在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合葬的墓地上日夜啼叫。

这象征了他们对假丑恶永恒的悲愤,也象征了对真善美的颂扬。

刘、焦两夫妻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是人类真善美的体现,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是假丑恶的化身。

这两者的强烈反差,充分体现了忠贞爱情的崇高美,吸引了读者强烈的兴趣。

悲剧美感的获得来自于对人的精神、力量的理解和崇敬,来自于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反差体验。

读者或者观众在欣赏悲剧艺术时,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在感受强烈的痛苦的同时,总有令人兴奋或者振奋的强烈刺激。

那是一种强烈的快感,是悲剧特有的真善美。

所以,悲剧能唤起以恐惧、怜悯为基础的审美情感,并使得审美主体的道德得到净化与升华。

三、痛苦的情感共鸣有人说过,人生就是悲剧。

文学艺术作品的悲剧就是现实悲剧的写照,而且人们都会有痛苦的经历。

所以,悲剧主体的痛苦仿佛就是读者或者观众曾经经历的痛苦。

他们痛苦的体验和悲剧主体的痛苦越相似,越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就越能深刻体会悲剧作品的崇高美。

自古以来,凡是经典的文学、雕塑和音乐作品的悲剧,只要细细品位,都会令人感受到撕心裂肺之痛,从而深深地令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崇高美。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人们同情主人公悲惨的命运,心中的痛苦同时也得到了宣泄,在心底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深刻地感受到悲剧的崇高美。

在《圣经》中的耶稣与十字架,耶稣将世人的过错及病痛背上十字架,钉死在十字架,第三日他又复活了,即胜过“死亡”。

耶稣赋予了十字架崇高的生命意义及救恩,使“十”字具有丰富的内涵,使十字充满怜悯与慈爱。

它代表了无条件的付出与拯救;艺术作品中,雕像《拉奥孔》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他们在死亡前的瞬间奋力挣扎,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拉奥孔》充满怜悯与慈爱,是爱人如己甚至过于己的最佳写照。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

他热爱钢琴,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

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然而在欣赏这首乐曲时,人们会感受到贝多芬痛苦背会的坚强,感受到他不断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感受到他那崇高的心灵。

他们都会引起人们痛苦的情感共鸣,让人感受到悲剧的崇高美。

康德认为,崇高不在自然,而在人的心境。

崇高又称壮美。

它与现在环境以及人的存在状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由生命遇阻到生命力洋溢爆发的过程。

在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中,不管是雕塑痛苦挣扎的面孔,还是悲怆激昂的音乐,在我们体验痛苦的同时,心灵深处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敬佩与崇敬之感都会油然而生。

人们仿佛看到自己在与命运抗争,在遭受同样厄运的劫数。

这些作品都因为痛苦中深藏的悲壮与崇高而成为永垂不朽的经典。

结语:崇高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一直探讨的问题,悲剧的崇高美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崇高美在悲剧中最容易显现出来,这是因为悲剧中矛盾冲突及其激烈。

矛盾越是激烈,人物的形象就越是鲜明,他们的人格特征就越是明显,就越能显现出作品要突出的崇高。

真善美与假丑恶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的永恒话题。

人们一直在弘扬真善美,唾弃假丑恶。

在悲剧中,真善美与假丑恶反差非常明显。

悲剧就是弘扬真善美,唾弃假丑恶的最好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人们看到了人世间充满温情的善良,同时也看到了阴险无比的丑恶,弘扬了社会正气,打击了邪气,宣扬了正确的价值观。

悲剧中的痛苦极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因为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悲剧,人人都有痛苦的体验。

悲剧中主体的痛苦,往往来源于社会生活,跟人们的痛苦及其类似,所以极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给人带来艺术的崇高美的享受,人们也容易感受到悲剧主体的崇高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