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承志小说的悲剧美

合集下载

角色转变与价值定位-“张承志的小说世界”之一

角色转变与价值定位-“张承志的小说世界”之一

文化背 景( 蒙古草原 文 化、 山文 化枢 纽 和 回族 伊 斯 兰 文化 ) 由此确 立 了个 人 创 作 上 的风 格 。但 在 天 , 18 9 3年之 前 , 的小说创作 中有一个基 本 的主题 , 他 即在 描写个 人 角色 的转 变 中重塑 一种 价值 和 经验 形 式 , 多少也 折射 出了作 家本 人 曾经经历 过 的人 生阶段。 这
手册》 一文中, 他再次写道 :和那些只因踩了两脚五七干校的泥巴就絮叨不 已怨恨十年的知识阶层不同, “ 我们的汗 结成了碱, 渗进了古老游牧生涯的苦涩长河之中。我们两手粘腻地接生的羊羔, 繁衍了北国羊群的一份 ; 我们挖出 的井水 , 今天还在被牛马饮用”2( [ ]∞。所以, 在上个世纪 7 0年代末、0年代初, 8 张承志发表了以他个人生活经历
Ge n.No s .s
总第 5 5期

文学 研 究 ・
角 色 转 变 与 价 值 定 位
“ 承 志 的 小说 世 界 ” 一 张 之
白 草
( 宁夏社会科 学院 《 回族研究》 编辑部 , 宁夏 银川 70 2 ) 50 1
摘 要: 张承志在 开始小说创作 之初就 确 立 了“ 为人 民” 的原 则, 的小 说世 界 中有 着特 殊 的 民族 他
张承 志作品研 究, 兼及 文学评 论。
维普资讯
材。 在散文《 袍子经》 他评价了 中, 这样一段经历:…… “ 在那些与马 蒙语、 儿、 袍子、 羊群共消长的岁月里, 我们的身 心发生了巨大的蜕变。 从体质到关于美的观念, 蒙古, 内 赋予了我们在日 后才懂得的强大基础” 。 劳动 儿 在《
也有着一种大悲痛在。从大的方面来说, 这篇小说是对 当时知青小说模式化的一种反拨和矫正; 从小说 自身来说,

《黑骏马》赏析

《黑骏马》赏析

《黑骏马》故事梗概
哦,别了,我的草原上的百灵鸟儿,我的披着红 霞的、眸子黑黑的姑娘,我已经永远地失去了 你„„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索米娅。那个梳着羊犄角小辫 和我同骑一牛的小女孩,那个紧束着腰带朝我奔 来的少女,那个红霞中的姑娘,还有那个赶车人 泥屋里的主妇,都闪电般地从我眼前掠过,我似 乎已经从中辨出了一道轨迹,看到了一个震撼人 心的人生和人性的故事。
奇迹出现:
初春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过后,一匹漆黑漆黑的 马驹子站在我们的包门外。白发额吉说,这是神送 给白音宝力格的。
《黑骏马》故事梗概
“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 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黑骏马! 我要骑着它走遍整个草原! ” “巴帕,等你真的走遍草原以后,你会骑着 你的钢嘎·哈拉回来看我吗?” “当然!”
张承志简历
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 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1982年发表《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 篇小说奖。 1984年发表《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 中篇小说奖。
1985年当选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
蒙古古歌《钢嘎·哈拉》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 拴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哟 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 ※ ※
向一个放羊的人打听音讯 他说,听说她运羊粪去了 朝一个牧牛的人询问消息 他说,听说她拾牛粪去了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梁 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哟,却不是她
“他以一个人的存在平衡了中国文坛。”
张承志代表作
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 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聋子

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

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

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无意中看到了腾格尔的《黑骏马》,心里好难受啊!索米亚一个人承担所有的痛苦,为了孩子顽强的活下去,可是这个号称追求理想和文明的白音宝力格,在面对恶棍的时候,只会打架,而面对自己爱人的时候,却只会被动等待和逃避。

就算不能认同奶奶和索米亚对肚里孩子的态度,也不应该扔下索米亚和奶奶跑掉吧!其其格生下来特别小,一定与索米亚孕后期精神压抑和营养不良有关!难道白音宝力格除了怨恨索米亚对孩子的态度和不满索米亚没有主动告诉自己被强奸受孕的事实,就不能像一个有担当的男人一样想想,如果自己走了索米亚和奶奶怎么办,就算不打算娶索米亚了,难道连奶奶也不管了!?这是什么男人?好吧,就算一时愤怒离家出走,过一阵子心情平静下来,就不想想索米亚现在如何了?奶奶现在如何了?就算不打算和索米亚结婚,也要尽对奶奶的孝道啊。

这不是白音宝力格所向往的汉文明的核心么?只能说明这个男人太薄凉太没良心了!只能说这位白音宝力格性情太薄凉了,只顾自己,心里没有别人!索米亚爱上这样的男人,真是不值!白音宝力格根本配不上索米亚,就算这位白音宝力格再有钱有地位,他精神的猥琐,连索米亚的丈夫都不如,更配不上索米亚这样的好女人!真搞不懂,当初白音宝力格知道索米亚被强奸怀孕的时候,他到底希望索米亚怎么样?他希望索米亚亲自来解释,他希望索米亚对他说什么?他想听到什么?难道他想听到索米亚的哭泣和忏悔,难道他觉得索米亚应该像汉族传统文化里受辱的女孩一样去寻死觅活的,难道他希望索米亚放弃现在的生活去报仇或去自杀,他才觉得正常?由于白音宝力格看到的是索米亚基本能正常的生活,而且似乎不很在意受辱的事实,也不去恨侮辱她的恶棍,而是更在意自己孩子。

他觉得这和自己所认同的正统文化格格不入,于是他开始怀疑索米亚对他的爱情,他觉得他的这种正统汉文化思想不能被接受和认同,他感到痛苦,他又内心很脆弱,忍受不了这种痛苦,于是他就离家出走了。

要我说这位白音宝力格,真是自私和虚伪。

论张承志小说中的民族文化重构

论张承志小说中的民族文化重构

论张承志小说中的民族文化重构张承志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国民族文化,并在他的作品中进行了民族文化重构。

他的小说作品在描绘现代社会的同时,通过描写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使读者更加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在张承志的小说中,民族文化被赋予了多种意义。

他通过小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并体现了这些文化价值在当今现代社会的应用。

同时,他也探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变化,在思考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

在他的小说《黄粱梦》中,张承志通过描写民间故事和传说来展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说中描述了几位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同时也描绘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陋习和不平等现象。

这一反差的描写,不仅揭示出古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坚韧勇敢的精神。

另外,在小说《山海经》中,张承志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他的作品中多个故事背景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场景,但却融合了现代社会中的事物和思想。

在小说中,他试图呈现出一种文化复兴的迹象,通过传统文化的再创造,以期引领现代文化的方向。

在小说《长河》中,张承志以员工运动为背景,通过一组关于一对姐妹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他通过接触传统古堡和寺庙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关注。

通过出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来展示传统中的神秘与精神,传达了“天意”和“力量”的思想。

总之,张承志的小说在民族文化重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用小说讲述了中国人民经历的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揭示现代社会中与传统文化的转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现代文化中,成为了当今中国文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张承志的小说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他尝试通过小说来进行民族文化的重构,以期达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生活中,为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张承志在小说中表现出一种反思传统文化的态度。

「小说精读」《黑骏马》

「小说精读」《黑骏马》

「小说精读」《黑骏马》编者寄语《黑骏马》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

《黑骏马》的抒情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幼年丧母,在他八岁的时候,在公社当社长的父亲把他送到伯勒根草原一位老额吉身边。

老额吉的孙女索米娅和白音宝力格同龄。

两个人在额吉身边度过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美好岁月。

当他们懂得爱的时候,两个人同时产生了爱情。

而这美好的爱情却夭折了。

白音宝力格十七岁那年到旗里学习兽医,他告别了额吉,告别了心爱的姑娘。

当他怀着与索米娅结婚,让操劳一生的额吉安度晚年的美好愿望回来的时候,却发现索米娅被当地的一个恶鬼黄毛希拉强暴,身怀有孕。

纯洁的爱情与对未来的憧憬片刻间被轰击得粉碎。

白音宝力格激愤中离开伯勒根草原来到城市生活。

九年后,他随畜牧厅规划处的专家调查仔畜问题重返草原。

这时,额吉已经去世,索米娅也远嫁他乡。

白音宝力格去看索米娅,索米娅在美好的爱情被摧毁后,毅然坚强地活着。

当她见到昔日的恋人时,并没有像白音宝力格想象的那样流露出对往事的感伤,和对他离去的抱怨。

她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繁重。

索米娅像额吉一样,像草原上所有的女人一样,“走完了那条蜿蜓在草丛里的小路,经历了她们都经历过的快乐、艰难、忍受和侮辱”,成为草原上一个成熟的女人。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黑骏马(节选)作者:张承志①索米娅拴紧圈门,又走到住宿的牧区孩子的宿舍。

在那儿,她已经用我提来的湖水泡上了一大堆要洗的窗帘和被单。

早晨的太阳已经高高升上了白音乌拉大山。

诺盖淖尔湖畔的这几排简陋的土房子渐渐显出了平稳的秩序和劳动的活力。

不久,白杨树干上扯起了一条条绳子,洗好的床单在绳索上迎风飞舞,像是成排的旗子。

索米娅吃力地站了起来,轻轻捶着后腰,拖着沉重的步子朝湖畔的泥屋蹒跚走去,随手在地上拾起一段铁丝,几块牛粪和木头,她从邻居的汉族老太婆家里把儿子们吆回来,顺便给那户人家养的一只山羊羔喂了奶。

论张承志的“寻找模式”——以《黑骏马》《绿夜》为例

论张承志的“寻找模式”——以《黑骏马》《绿夜》为例

第41卷第1期2020年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H UNIVERSHYVol.41No.1Doc.2022[文章编号]1004—5856(2020)1—0088—04论张承志的“寻找模式”——以《黑骏马》《绿夜》为例谭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要]在当代文学作家中,张承志始终以自己的独特性占据文坛一角,探索张承志早期作#对研究其文学1)义重大。

张承志早期小说中出现一种“寻找模式”,从某种层面上显示出与鲁迅“归乡模式”的相似。

通过对这种模式在文本中表现的分析,探索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得出有关其生活体验和对文明1!求、青春!忆和信仰坚守的思考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新审视,张承志的"寻找模式”实际上是高举理想之旗对最彻底的人道主义的寻找,张承志一直在路上。

[关键词]张承志;"寻找模式”;青春!忆;人道主义[中图分类号]I205.42[文献标识码]A学界对张承志和其作品褒贬不一,且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王安忆十分看重作家的处女作,认为那是“没有经过理性成长过程的感性果实”。

⑴作家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创时期的作品更多表现了内心的感性经验。

许多学者认为《心灵史》是打开和理解张承志的一把钥匙,但在他带有总结性意义的《金牧场》发表之前,《黑骏马》和《绿夜》以“寻找模式”的共同外在表征,或可以带我们窥见并走进张承志的心灵世界。

-、“寻找模式”早有学者认为张承志的作品中有和鲁迅作品中相似的“归乡模式”,如田德芳就曾将《黑骏马》与《故乡》进行比较研究,但与其说他的作品是“归乡”,毋宁说是“寻找”,寻找不仅是作为主题存在于张承志的作品中,更是以固定的模式的形式积淀下来,显示出创作主体的一种精神人格。

“归乡模式”实际上是小说中一doi vio.3999/j.issn.104-5856.2020.1.022种较为常见的叙事模式,在鲁迅的小说《故乡》《孤独者》等中都存在这种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以"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主人公轨迹记录故乡的人事变迁,以此达到批判现实的效果,并表现出一定的审美特征。

第八章第六节:张承志韩少功莫言

第八章第六节:张承志韩少功莫言

二,张承志主要作品简介
小说集:《老桥》《北方的河》《错开的花》 《奔驰的美神》《神示的诗篇》等 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 神》《牧人笔记》《鞍与笔》等。 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等。 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北方 的河》分别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1982年、1984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张承志的新作
张承志花了六个月 游历西班牙和摩洛哥, 写成了这部情感浸透 的笔记。文字犀利深 刻,思想的激烈表达, 处处显露出“张承志 式”的批判的立场与 锋芒。
《聋子的耳朵》
“或者是因为有一种认为大 街上匪患滚滚的心理,所 以本来是流水茶饭,我却 敏感而警觉,好像随时准 备拔出匕首,刺入无影之 中的敌腹。在一个失聪的 年代,一切判断的根据, 只是‘内在的听力’。也 就是说,拒绝强制灌输塞 入耳朵的喧嚣声响,用人 的另一种本能,去听取茫 茫沉默中的哑语本音。”
一张承志生平简介张承志生于1948年回族人籍贯山东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附中1968到内蒙古草原插队197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75年毕业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攻北方民族史及蒙古史专业1981年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第六节 张承志 莫言 韩少功
《心灵史》的希望
“中国的回民是被中国文化养育的最贫 穷的儿子,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信仰的中 国人,他们用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贡献了 新鲜的血液。只要这种信仰精神坚持于国 民,迟早会以某种形式使中国文明丰富; 只要十亿汉族有理想主义和信仰精神,回 民就会获得被理解的可能。”
四,张承志小说的艺术特征。
张承志小说的诗化特征。
“种的退化”

刘洋洋 (2104053576)张承志作品主题分析 (1)

刘洋洋 (2104053576)张承志作品主题分析 (1)

延 边 大 学 ( 二 〇 一 四 年 五月本 科 毕 业 论 文本科毕业设计 题目:张承志作品主题分析学生姓名:刘洋洋学 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 业:汉语言文学教育班 级:二零一零级指导教师:季南 讲师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坛,张承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自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起,他就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与执着的文化坚守在文学界建立起了独一无二的写作体系。

八十年代相继发表的《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黄泥小屋》等小说作品让张承志实现了写作艺术上的巨大飞跃,赢来了文学界的一片盛赞。

1991年的《心灵史》标志着张承志创作的高峰。

经过一段时间沉寂之后,开始转向散文随笔的创作,主要代表作有《英雄荒芜路》、《清洁的精神》、《以笔为旗》等。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第一章对作家张承志及其作品进行了简单概说,意在为作品主题的分析做好相关铺垫;第二章,张承志作品创作的主题。

即:歌颂母亲、赞美青春、追寻信仰、坚守人道四大主题。

这些主题将在对相关作品的深入分析过程中一一浮现;第三章就张承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做了总结。

关键词:张承志;母亲;青春;信仰;人道Abstract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Zhang Chengzhi is the existence of a not’s allow to ignore. Published since 1978 short story "the rider why mother singing", he is in a unique narrative perspective with persistent culture to built up a unique writing system in the literary world.In the eighty’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black horse", "north river", "golden pasture", like "the yellow house let Zhang Chengzhi realized the great leap forward on the art of writing, to win a praise in the literary world. In 1991, rethinks marks the peak of Zhang Chengzhi creation. After a period of time after the silence, is turning to prose creation, mainly including "hero deserted road", "the clean spirit", "The pen for the flag", etc.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introduction,the main text and the conclusion.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introduction about Zhang Chengzhi and his works, to relevant a good ground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theme;Focus on the theme of the second chapter Zhang Chengzhi work on the induction, namely: mother, youth, belief, humanitarian four themes. These topics will be in for the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works.The third chapter is Zhang Chengzhi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made a summary.Key words: Zhang Chengzhi; Mother. Youth; Faith; humanitarian目录引言 (1)第一章张承志及其创作概说 (2)1.1 张承志简介 (2)1.2创作概说 (2)第二章张承志作品中的主题呈现 (4)2.1 歌颂母亲 (4)2.2 赞美青春 (5)2.3 追寻信仰 (6)2.4 坚守人道 (7)第三章张承志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8)3.1 张承志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83.2 张承志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8)结论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谢辞 (13)引言张承志是一个坚持心灵写作的作家,他的足迹从草原到北方河流,从天山到日本,从母族到整个伊斯兰文明,一路上隐秘地倾吐着母亲、青春、信仰、人道这些让他无法平静的人生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承志小说的悲剧美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李建丽学号:05101319指导教师:李仁和摘要: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知青作家张承志的小说极具独特性。

本文认为张承志小说的重要特点是渗透着一种宗教色彩的、强烈的、独特的悲剧美。

在当今文学领域审美观念庞杂多样的态势下,这种悲剧美对后世文学将有着深刻的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知青文学;悲剧美;张承志小说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知青作家特有的人生经历为他们提供了独特的创作视觉,而有着少数民族血缘和内蒙古大草原插队经历的张承志,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在知青文学中独树一帜。

本文认为张承志小说的主要特点是渗透着一种宗教色彩的、强烈的、独特的悲剧美,在当今整个中国被一种普遍的实利风气和商业文化搅得烦躁不安的时候,他的悲剧美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作为一种与当今之世俯仰皆是的生命之轻格格不入的审美观念,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对后世文学也将有着深刻的启示性意义。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悲剧”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并未出现,而欧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并相继有各种各样的关于悲剧的著作问世。

对于西方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曾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上对悲剧的发展史进行了概括总结,将其提升到新的理论水平。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说明这种现象的本质,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剖析。

恩格斯在评价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讲到,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恩格斯是扬弃了黑格尔思想中纯粹精神推演的方法和观点,把视线聚焦到真实的历史与人类实践活动中来。

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但具体的人的实践行为却可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当一种代表历史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实践行为付诸实施时,它自身当然代表着“历史的必然要求”,但这种实践行为却往往会因为缺少现实根基而遭致失败,这就构成了实践主体的悲剧要素。

这种实践行为的正义性与其失败的必然性是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也是悲剧有异于一般悲惨事件的关键所在。

而中国当代作家张承志的小说正具有了马克思悲剧理论的这些基本特征,并且以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强烈的、独特的悲剧美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小说中渗透的悲剧精神可以从以下两点表现出来:一清洁的精神:宗教信仰对世俗世界的抵制张承志提倡“清洁的精神”,对此我们应该强调的是:伊斯兰教就其本质而言,是基于洁净的宗教:“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句“清真言”,“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极其深刻地阐明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基础”。

①曾治北方民族史的张承志对伊斯兰教的清洁本质想必更有独特的体味与领悟,他的倡洁决非“是在大苦闷中,举起了‘清洁’的旗帜,‘以笔为旗’。

”②“人要追求清洁的生存”才是他毕生努力的至高境界。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曾经给宗教下过明确的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早在原始社会,宗教就已经存在,它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以及原始人对自然斗争力量的软弱。

那时,宗教规范往往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

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

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

而以后的宗教和宗教改革,往往都带有某些创始人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意识。

所以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活动往往会带有阶级烙印。

但是一些主要的宗教之所以为社会接受,为社会中相当部分的人所接受,主要的原因还是它的维护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

对于信仰宗教的人们来说,宗教世界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一个隐形世界,并且那现实世界是受了这个隐形世界支配和左右的。

现实世界只是它的一个幌子,一道由它反射出的虚光。

现实世界毫无意义。

因为,它并没有自身,并没有自主的权利与力量,甚至没有真正的存在。

这也是那些具有宗教色彩的小说所竭力向我们渲染、证明的印象。

宗教的积极意义在于:宗教能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能使人们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足够的乐观主义精神,能使人养成悲天悯人的情怀,能够改变恶俗的人间世界,还能够提高精神的审美。

也正是因为宗教的这些意义,才使宗教和悲剧发生了某种联系:在世俗喧嚣浮躁的洪流中固守一方“净土”,用宗教信仰孤独地抵抗世俗的潮流,即使最终毁灭,也决不回头。

受宗教思想影响而在自己的作品中渗透了悲剧意识的作家有很多,如外国的莎士比亚、休谟、托尔斯泰,中国的冰心、许地山等。

托尔斯泰在他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小说中,都利用宗教来使悲剧主人公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青年本来单纯相爱,但阶级地位的差异,使他们注定分开,并各自发生悲剧。

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先是一个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贵族青年,随后受到世俗生活中不良习惯的影响,变得猥琐、低下、空虚和渺茫。

当他在法庭上重逢玛丝洛娃后,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改过自新,并最终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聂赫留朵夫由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就是人性由失落到复归的过程,也即改恶从善,善战胜恶,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

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身上的悲剧色彩更浓厚些。

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她受骗之后被人赶走,孤苦伶仃之下常常受人欺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这一切都强化了她对人性的最初认识,而对善、对上帝的信念开始动摇,对恶的存在与力量也深信无疑。

她所体验到的痛苦越多,就越相信所发生的事的必然性。

但当聂赫留朵夫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唤醒她的灵魂”时,她重新看到了人身上的善,恢复了从前有过的信念,内心也产生了真人的情感、心灵的复苏,决心做一个新人。

最终,在与革命者相处的过程中,玛丝洛娃获得了新生,她的精神彻底复活了。

男女主人公复活的道路是不同的,但作者认为他们的精神归宿是一致的,即“博爱”与“宽恕”。

托尔斯泰通过对男女主人公“复活”的描写,强调了“道德自我完善”在改造人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也因此发展到了顶峰。

而许地山创作中的宗教色彩更是浓厚,他关注道德和意志,执着于爱与慈悲,信奉“爱的哲学”。

他的《缀网劳蛛》中的女主人公尚洁,自奉道德哲学,但现实的矛盾,造成她一生的悲惨命运。

她心地善良,对俗世的种种皆能看破。

她出于慈悲之心和博爱理想救助受伤的盗贼,蒙受不白之怨,身被刀伤,被逐出家门。

对于被丈夫抛弃,与骨肉分离的现实,她平静接受,毫无怨恨,只身赴土华岛谋生。

后来长孙可望受到基督教神父的感化儿忏悔,将尚洁接回家中,她平静归来。

长孙可望要到海边受苦补偿过失,她也不作挽留。

一切听其自然,泰然处之。

她独特的“蜘蛛结网”的人生哲学,既有超脱尘世的佛教成分,又有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对世间的祸福荣辱全都逆来顺受,但又不无一种达天知命的坚强。

尚洁的人生观,既是消极的,也蕴涵着积极入世的成分。

小说中的宗教意识并没有导向对现实生活的否定,而是通过平衡心灵、净化情感、澄明悟性来强化生存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生活之流如海浪翻涌,我们尽管划吧!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通过宗教题材的创作来表现悲剧是张承志创作的一个特色。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张承志已然是个研究蒙古历史文化的学术英雄,很多同代人尚在大学里死读书时,他已经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且很早就与国际学术界有所接触。

其实,张承志的母族——回族原本就是一个仅凭信守伊斯兰教而确证族别、独存至今的民族。

而张承志也和其他回民一样,自一降世,便别无选择地迈上了这条“命定的路”,他们的民族情与宗教感是血浓于水的。

因此,张承志的皈依伊斯兰教,完全是“一腔异血”之故,亦即对母族文化本能的血缘认同。

张承志认为:“在洋鬼子那里,宗教可能是一种传统习惯;而在中国,敢于宣布并守卫自己的宗教信仰是人性和人道的标志,是心灵敢于自由的宣言”。

③对回民而言,故乡和语言的相继遗落,信仰宗教便成了该民族确证自存的唯一方式,他们信仰了宗教,便抓住了文化,也抓住了自己的根。

因此,张承志的思想也渗透在了他的创作中,他在他的《黑骏马》《金牧场》《心灵史》等作品中,都极力地渲染了这种具有宗教色彩的悲剧美。

在《黑骏马》中,草原牧民因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而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

额吉人畜同待、给马驹起名、留下“养不活”的孩子;额吉尤其反对生命的互残。

假如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在一起,他们三个人将会过着幸福的生活,但现实的矛盾却击碎了他们的梦想。

当希拉奸污了索米娅后,额吉晚年的梦想全被击碎,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

但当白音宝力格提刀拼命时,她却以“知道索米娅能生养,也是件让人放心的事情呀”来制止,流露出以额吉为代表的草原牧民千百年来所固守的“避祸惜命”的生命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意识支撑着草原上的一切伦理道德准则,此时的宽容决非简单的纵恶,一切都源于草原特有的“风水”。

作家用“喜纳孙子”、“贵待骏马”、“宽慰孙女”和“慈怜幼婴”等一系列细节来凸现奶奶身上的“惜命”色彩。

而悲剧主人公索米娅在惨遭奸污后,又被恋人抛弃。

正因为她是一个蒙古族少女,受到蒙古民族传统的影响,才没有产生轻生的念头,因为在她的身上,已经孕育着新的生命。

孩子既是让她“减轻了屈辱”,又让她“挺过了厄运”,孩子既是她现实生活的“快乐源泉”,又是她未来人生的精神支柱。

索米娅比奶奶更进一步的是:既要让孩子们活者,更要让他们活的更好,要像白音宝力格那样受教育、长见识、过另一种“城里人”的生活。

显然,此时的索米娅已有了追求新生活的朦胧意识,最明显的例证莫过于为其其格苦求上学机会并窗外陪听等。

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索米娅最终以自己勤劳的双手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在大草原上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这也是宗教理想在作家创作中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