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论文
路遥《人生》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

路遥《⼈⽣》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32路遥《⼈⽣》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孙亚飞?西北师范⼤学摘要:该论⽂通过对⾼加林与刘巧珍,⾼加林与黄亚萍的情感纠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物的悲剧性。
这种悲剧性对我们认识作家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识;爱情;命运;悲剧性鲁迅先⽣说“悲剧将⼈⽣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喜剧将那⽆价值的撕破给⼈看”[3]419。
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们不免感到悲痛与震惊,这就是悲剧。
路遥的⼩说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悲剧,⽐如《⼈⽣》中的爱情悲剧。
爱情的产⽣源⾃双⽅的相互爱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盘算了。
情侣之间的相互倾慕因为外在,因为志趣⽽交往。
但是,这种情侣在路遥的作品⾥却总是难成眷属,爱情总是以悲剧收场。
⼀、⾼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的刘巧珍是⼀个带有母爱关怀式的⼥性形象,当⾼加林⽣活遇到挫折,为了安慰⼼灵受伤的⾼加林,⽽来到他的⾝边,给⾼加林母亲般的爱,刘巧珍深爱⾼加林就像深爱着⾃⼰的孩⼦,⽽⾼加林本⾝投进巧珍的怀抱,就像受伤的孩⼦希望得到母亲的爱抚。
⾼加林⼀开始并未考虑到⾃⼰是不是真的爱巧珍,所以他们的爱情揉进了太多的母性情感。
⼀⽅是付出者,⼀⽅是接受者,这样的爱情模式是⼀种母性化的爱情。
这也是在农村的⼤背景下,他们可以相恋,可以相爱的基础,因为这是⾼加林此时的⼼理需求,在刘巧珍的这⾥得到了极⼤的满⾜,是他们可以在⼀起的现实可能性。
⾼加林和刘巧珍的这种母性化特征的爱情,也为最后的悲剧式收场埋下了痛苦的种⼦。
⾼加林⾝上打着⽆法抹去的农村烙印,可是他⾯对乡村的⼟地充满了逃离的意念。
和刘巧珍在⼀起,很可能就要做⼀辈⼦的农民,这根本不符合他的追求,所以这也注定了只要有新的做⼀个城市⼈的机会,摆脱农民的⾝份,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背叛。
这也可以看出在刘巧珍那⾥寻求的不是爱情,只是暂时的慰藉⽽已。
⽽这对刘巧珍来讲,⽆论爱得有多⽆私多痴情,也挽回不了爱⼈。
⼈活者就会有痛苦,这⼤概就是⽣⽽⽆奈。
毕业论文-《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语言文学论文

毕业论文-《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语言文学论文《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提要:《平凡的世界》是1部伟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它曾获得第3届茅盾文学奖,并被誉为“第1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①。
在对《平凡的世界》的评论中,大多数文章都是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或从人物性格的分析出发,本文拟通过《平凡的世界》中的时代以及个人命运的悲剧剖析,把握并传达出它所包含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时代悲剧;个人命运悲剧;悲剧意识《平凡的世界》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主要以1975至1978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表现了普通人民群众在从动荡走向转折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贫困生活和坎坷命运。
传统美学意义上的悲剧都离不开大悲大喜,离不开强烈的矛盾冲突。
但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往往没有矛盾双方剑拔弩张的对峙和你死我活的争斗。
《平凡的世界》作为1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巨著,突破了传统悲剧的`局限,遵循生活本真,基本上不写大开大合的情节,大起大落的波涛,大悲大喜的情绪,而是通过平常人的平常生活,寓不平凡于平凡中,不幸于有幸,痛苦于快乐中,这才是平凡而真实的世界。
即使是悲,悲中也会有喜,而不会悲到极致,悲得那么彻底。
1《平凡的世界》是1部“真正民族意义上的反思文学。
”②它对10年浩劫这样1段历史生活进行反思,而不着意仅仅对1件事,1个人的批判。
既然是反思文学,那么它批判的东西必然存在有不合理的方面,这种不合理的方面便酿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10年浩劫发展到70年代中期,它的灾难性的后果便暴露无遗。
中国广大农村那种普遍的贫困已是1个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勤劳本分辛苦大半辈子的孙玉厚1家的光景仍然那么“烂包”;醉心“革命”的孙玉亭整天只顾趿着破鞋4处闲逛,不管家里人吃不饱,穿不暖的困窘,还经常死皮赖脸到哥哥家要“救济粮”……农村地区到处充斥着贫困与饥寒。
然而这又是1个酝酿变革,充满希望的年代。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一)路遥及其作品表现出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一代代读者的灵魂,激励着许多青年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这与作家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在当前的路遥研究中,对作家身世及对其创作的影响逐渐多了起来。
本文将研究视角投向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路遥创作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尝试多角度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思考。
研究认为,路遥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
一、苦难的人生经历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倏然而逝的流星,在短暂的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
他的成名作《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短短43年的人生历程,路遥一直与命运抗争着,艰辛与奋斗一直伴随着他。
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新中国社会变革的风风雨雨。
小时候乞讨般的生活,被过继给伯父;学生时代面临着失学和饥饿的威胁;直到他临走的时候,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成长过程中的阴影。
这种生命体验,直接促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其他小说的诞生?/span>(一)命运多舛的童年1949年,当路遥降生到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艳丽色彩,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意味着残酷。
路遥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十来口人,十分贫穷,共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
7岁的时候,为减轻家里负担,父亲带着他一路乞讨来到两百华里之外的延川县,把他过继给伯父。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⑴???? 尽管只有七八岁,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
《平凡的世界》悲剧意识的原因探析

076《名家名作》·研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既来自作者深刻的悲剧审美观,又受特定时期现实生活的影响,是历史发展必然与不可能实现的冲突所产生的“悲剧性冲突”。
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这种“毁灭”旨在引起读者的悲痛情感,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
《平凡的世界》中交织着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诸多人物的生存悲剧与爱情悲剧,并对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思考,启发读者深入挖掘作品的悲剧意识背后所蕴含的奋斗意识与责任意识。
作者出现这些充满苦难悲剧意识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析其原因:时代背景因素、人物自身的性格因素以及作家自身的情感基调。
一、时代背景因素时代背景因素是《平凡的世界》中悲剧意识的重要成因。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人们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境。
《平凡的世界》故事时间跨度为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作者全面描写了十年来黄土高原史无前例的历史变迁。
孙氏兄弟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和悲剧爱情,是当时各种复杂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民众不幸命运的形象代表。
他们身处社会变革的漩涡中,默默地承受着人生的艰辛,始终在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中挣扎,在挫折与进步的夹缝中生存。
(一)特殊时代下的社会经济制度在1975年二、三月间,黄土高原仍处于“尚未解冻的冬季”。
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强烈的不稳定性,人们的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品中,第一位登场的主人公孙少平正在学校食堂经受着生存之苦与精神重负。
正值青春的少年面黄肌瘦,整日处于饥饿状态,随时面临着吃不上饭的困境。
除了寒冷和饥饿之外,最让少平感到痛苦的是由于贫穷而给敏感的心所带来的伤害。
为了躲避众人的目光,他只能在最后悄悄地取走自己的黑高粱面馍。
孙少平一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但这种苦难并非源于他的父亲和兄长的无能。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路遥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可以的描绘着普通民众的生活照状态,提示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的复杂的心理,最后一高加林,孙少平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文学人物的画廊。
爱情在路遥笔下呈现着特殊的意蕴,总是带有悲剧性。
具体来说,他的爱情悲剧可以大致的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相爱的一方因为家庭、地位和背景等的改变而背信弃义,造成了爱情的悲剧,比如《人生》中的刘巧珍;二是相爱的男女由于双方地位的不同而受到周围的人----父母等亲属的阻挠造成爱情的悲剧,又称为人为的悲剧,如《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
为何路遥将自己笔下的爱情写的富有这样的悲剧性呢?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有创作方法上的原因。
一个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要求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应生活,通过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人物去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的本质。
在这里以路遥的《人生》为例,来阐释路遥小说的悲剧的叙述艺术。
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更多的在于现实与高加林的理想之间的距离而产生的。
首先小说以“三角恋爱”的叙事结构,形成了两组“三角恋爱”。
一组是高加林、黄亚萍、张克南,他们是同班同学,但性格理想各异。
然而张克南的诚实、本分以及工作努力与黄亚萍的理想浪漫相比,显得缺乏理想和浪漫。
这就酿成了为何被黄亚萍抛弃的悲剧所在。
再次是高加林、黄亚萍、刘巧珍之间的三角恋爱。
其中刘巧珍是路遥赵立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有着深刻的母性爱的色彩。
这种母性爱多于情爱的情节源于儒家文化以及作者生活经历与环境。
其次是视觉性的色彩装饰。
视觉一直被视为最能直观揭露被遮蔽或潜在于一个人内心世界隐秘的有效手段。
小说《人生》中运用视觉性的色彩装饰: 刘巧珍穿的“衣裳”———颜色感觉,出色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女主人公刘巧珍在整个作品中的衣裳颜色只变化过两次。
第一次出现在高加林的视野是他在河里游泳时,第二次出现在高加林的视野是她向他初次表白爱慕之情,两人一起从县城里返回高家村时。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爱情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爱情摘要:“人生得缺斯为美”,古往今来的爱情亦然。
从翩翩化蝶的梁祝,到喋血悲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无不透出一种残缺的美,悲凉的美。
在路遥《平凡的世界》史诗般壮阔的长卷中,“爱情”这个词儿,虽然充满了瑰丽的芬芳,但却是凝重与低沉的。
路遥以特有的敏锐与激情,真实而富有特色地描写了黄土高原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使得他们的个性和命运在感情的漩涡中凸显出来。
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和变革时代悲情基调的美丽爱情篇章,超越了传统和世俗框定的范畴,带着读者看到这个“平凡的世界”中纷杂繁复的种种。
《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爱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有情人终难成眷属,二是夫妻却同床异梦,本文从这两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平凡的世界》以及作者路遥的悲剧情节。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悲剧;爱情Tragic Love in The Ordinary WorldAbstract: As an old proverb says, imperfection is beauty. The proverb is applicable to love as well. Both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Romeo and Juliet present the beauty of incomplete and sadness. In The Ordinary World, the word of “love” is beautiful, but also dignified. Yao Lu describe a series of love story of a group of youth which lived in loess plateau by his specific keen perception and passion, in which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fate were stood out. These beautiful love chapters with village atmosphere and sad tone of changeable age surpassed beyond traditional scope and gave readers a peek at the various things in “the ordinary word”. The tragic love in The Ordinary World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On one hand, love cannot be together; on other hand husband and wife strange bedfellows. This paper embarked from the two aspects and demonstrated the tragic love of several young men and women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ing The Ordinary World and the tragic plot of Yao Lu.Key words: The Ordinary World; tragedy; love目录引言 (3)一、有情人终难成眷属 (3)(一)孙少平和田晓霞梦幻唯美的悲剧爱情 (3)(二)孙少安和田润叶青梅竹马的悲剧爱情 (4)(三)金波和藏族姑娘浪漫飘逸的悲剧爱情 (6)二、夫妻同床异梦 (7)(一)孙少安和贺秀莲责任义务式的悲剧爱情 (7)(二)李向前和田润叶缺憾弥补式的悲剧爱情 (8)三、其他人的悲剧爱情 (9)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0)引言被誉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路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作了《平凡的世界》、《人生》等脍炙人口的小说,表达对土地和农民的赞颂,充满令人振奋的力量,其中主要的主题是描写城乡交叉地青年的爱情生活和理想追求。
论路遥《平凡世界》的爱情悲剧(五篇范例)

论路遥《平凡世界》的爱情悲剧(五篇范例)第一篇:论路遥《平凡世界》的爱情悲剧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内容摘要】爱情是文学创作的主题,也是路遥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
真诚的爱情,往往要经受人们潜意识的折磨,一段爱情能幸存下来,几乎成为人们渴望的理想。
平凡世界里的爱情不仅充满了现实困顿的种种阻碍,而且也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如平凡的世界里有着不平凡的爱情经历。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爱情;悲剧《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全景式地展现中国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倾注了作者极大的心血与浩大的精力去完成长达百万多字的文学著作,不仅呈现出一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社会画卷。
路遥从农村走向城市,对生活在那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有着深厚难以割舍的情感,他怀着这种深沉的爱,这种对土地和农民的深深眷恋,创造出这部有关“农村苦难、平凡世界、悲剧爱情”题材的小说。
作品在描述我国十年革命以及革命后大转型时期社会巨变的同时,对农村和城市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艺术描绘,并将视角集中在城市与乡村交叉地带、具有现实意义的生存领域,生动的塑造出挣扎在这一特殊地带、特殊时期的爱情悲剧。
一、路遥小说爱情悲剧题材的概说爱情的悲剧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人天生就有破坏的本能与欲望,悲剧的毁灭性恰好能激发人们意识中最真诚的情感。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杰出作家,路遥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都始终不变的表现了爱情这一主题。
[1]他短暂、坎坷的的人生经历,实际上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平凡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星在论及路遥爱情创造的心理,认为“作家的创造活动是依据自己的个性、心理,面对前人无比丰富的文学传统的积极的选择过程”,《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正是作家无法回避的选择结果。
这种选择既是作家主体性的主动,又是在无法回避选择的被动”。
[2]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显得纯洁而真诚,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人生》中巧珍与高加林的爱情就是如此。
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也塑造了一群活灵活现的爱情故事,但小说中呈现出圆满的爱情似乎都不是纯粹的爱情,而是带有浓郁道德因素的爱情,纯粹意义上的爱情都会受到夭折。
路遥小说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析

路遥小说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析摘要:路遥小说饱含对土地和农民的赞颂,充满了激人奋进的力量。
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投向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其小说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从多角度对作家创作心理的形成以及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分析。
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路遥作品的昂扬斗志感染着广大读者,激励着许多青年人追求人生的辉煌。
在路遥离世后的十多年里,对作家本体与创作关系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路遥研究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先后诞生了很多专著。
笔者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视角投向他的悲剧意识,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其小说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多角度对作家创作心理的形成以及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思考。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路遥短暂的人生历程,本身就是生命的悲剧;路遥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深化了时代主题,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一、小说中的悲剧群象解释悲剧是审美范畴之一。
悲剧意识是人类对自然悲剧力量和社会悲剧力量的感受,是对现实悲剧性的反映,又是对悲剧性现实的把握。
路遥小说以中国农村变革为背景,塑造了城乡交叉地带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命运最终虽不尽相同,但无不是以悲剧收场。
二、对悲剧形象分类进行具体分析(一)对命运进行抗争后的悲剧形象以马健强、高加林、孙少平为代表的命运抗争者形象是路遥着重刻画的一类人物,在作家所建构的艺术大厦中,始终占据着主体的位置,也集中体现了作家的理性思考和审美追求。
在这个群体中,敢于向传统生活挑战,自觉设计和执着追求人生理想是这类人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
尽管如此,因其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地位,他们的人生展现给读者一种崇高、悲壮的美。
《在困难的日子里》是作者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论文
纵观著名作家路遥的110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毫无疑问,这部被称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的旷世之作,是在用悲剧性质的精神贯穿始终的。
以下就是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
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2}在中国,“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那个持之以恒,用生命在追逐太阳的夸父,也成了悲剧人物的形象代表。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悲剧是个美学范畴。
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美学理论的丰富,这个美学范畴与中国美学理论、文学理论、文艺理论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并不断发生着或明或暗的演变,这对于文学文本和读者的交流,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路遥正是以这种巨大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才使得这部皇皇巨著成为激励千万青年的经典,并成为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
著名作家陈忠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3}由此可见,一个作家的悲剧意识和一部作品的悲剧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更容易在广大读者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从中国文学的现状出发,重新思考路遥在小说中的悲剧美学理论,并将一系列的概念系统化、明确化,探讨出《平凡的世界》的
悲剧美学理论体系,就成了当代文学评论家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和应该肩负的一个历史责任。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数以千计,但主人公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纠葛成了这部书的一条主线。
孙少平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独立力量的人,但矛盾的是,他的这种独立性与当下的世界常常是对立的、互相难容的,自然而然,悲剧性就由此延伸开来,直到这种自我感受的悲剧与整个宇宙、整个客观世界、整个大自然进行了割据、演变、蜕化,最后形成分裂和对立,由此也就形成了路遥作品中悲剧意识灵魂拷问的内涵与外延。
《平凡的世界》在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人永远无法摆脱自身带来的灾难,个体的自己永远在灾难与灾难的威胁之中,于是乎,人的生存过程总是缺少安全感。
无论孙少平是在乡村、学校、城市、煤矿,他的存在都是孤独的,结果都是悲剧的,虽然他无时无刻不在争辩、反抗,但其结果必然是这种反抗永远没有取得胜利的那一天,因为这种反抗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人的悲剧是由于人的自然本能欲望永远无法满足造成的,路遥深谙此道,将这种悲剧意识在孙少平身上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人无法避免错误,因而人也无法避免自己的悲剧。
也许孙少平总是在追求的那种看似崇高的目标,在现实环境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孙少平在矿井下向工友们讲述《红与黑》中的故事情节,工友则将他心爱的小说集撕得稀烂;孙少平与在省城报社当记者的田晓霞心心相印,但他等来的却是田晓霞在洪水中死亡的消息;特别是孙少平在梦幻中与
外星人见面,外星人对他说的那一段话:“大部分外星人从不加害于你们。
当然,太空中也有个别邪恶的生物,把你们抓回到他们的星球做杂工……”{4}痛不欲生的孙少平才明白了这个道理:人根本性的错误就是人类根本性的特征,人类永远无法满足自身已经实现的一切,这也是人类永远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并一直把自己引向悲剧结局的原因。
于是,路遥才借孙少平之口终于得出了下面一番论述:“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
思念早逝的亲人,应该更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个时刻。
精神上的消沉无异于自杀。
像往日一样,正常地投入生活吧!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作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部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