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黑骏马》
《张承志·黑骏马》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张承志·黑骏马》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张承志·黑骏马》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张承志,回族,原籍山东省济南市,1948年在北京出生。
1967年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
1975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1981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主要进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
张承志是青年作家、学者,他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在小说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
他的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
此后发表的小说有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
《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7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金牧场》。
内容概要白音宝力格,离开草原9年了,他从牧人变成了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
但他始终不能忘记奶奶唱给他的歌——《黑骏马》。
很久以前,那时,白音宝力格的母亲去世了,父亲是公社社长,整天忙着在牧场跑,没时间管他。
他住在公社的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居然偷了武装部的短枪,把天花板打了个大洞。
于是父亲便把白音宝力格送到草原上一位老奶奶家。
奶奶家只有一个孙女,叫索米娅,与他同岁。
在奶奶家,他学会了拾粪,捉牛犊,轰赶春季里带羔的羊;学会了套上犍牛去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小马杆套羯羊和当年的马驹子。
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都是奶奶的宝贝。
他们俩一块干活,一块在三年级学习蒙文和算术;一起骑在牛背上去拖水;一起钻进奶奶的皮被里听奶奶讲那遥远神秘的故事。
白音宝力格已经习惯了草原并且离不开它了。
13岁是蒙古儿童第一次得到众人礼遇的年头。
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在13岁那年过年时,他俩照例收到了牧人给的各种礼物。
张承志《黑骏马》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承志《黑骏马》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7.(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骏马》节选张承志①索米娅拴紧圈门,又走到住宿的牧区孩子的宿舍。
在那儿,她已经用我提来的湖水泡上了一大堆要洗的窗帘和被单。
早晨的太阳已经高高升上了白音乌拉大山。
诺盖淖尔湖畔的这几排简陋的土房子渐渐显出了平稳的秩序和劳动的活力。
不久,白杨树干上扯起了一条条绳子,洗好的床单在绳索上迎风飞舞,像是成排的旗子。
索米娅吃力地站了起来,轻轻捶着后腰,拖着沉重的步子朝湖畔的泥屋蹒跚走去,随手在地上拾起一段铁丝,几块牛粪和木头,她从邻居的汉族老太婆家里把儿子们吆回来,顺便给那户人家养的一只山羊羔喂了奶。
她点燃炉灶,用斧头砸碎茶砖。
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奶茶正在铁锅里沸腾。
②我长久地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
我觉得自己似乎看见了她过去的日子,也看清了她未来还要继续度过的生活。
③我临行的前一天,达瓦仓赶着马车回来了。
那天中午,学校的林老师跑来,把我们全家请到她的宿舍去吃午饭。
④我们三个大人率领着四个孩子,一一围着她的炕桌坐好。
这时,女教师乐不可支地咯咯笑着,满面红光地告诉我们一个消息:“学校刚刚开完了会。
会上决定,把索米娅姐姐转为正式职工啦!嗯,听说是让你专门管理学生内务。
索米娅姐姐,知道吗?以后,孩子们就要喊你‘老师’啦!”她快活地嚷着,一面飞快地把冒热气的白馒头摆在桌上,“开会时,有的老师说,只要索米娅在,住宿生就不会想家啦。
”⑤索米娅惶恐地、害羞地坐着,不安地揉弄着筷子,忘记了吃饭。
她呆呆地看着几个狼吞虎咽的儿女,好久没有说一句话。
后来,她仿佛刚刚醒悟过来般失声叫了起来:“哎哟!弄错啦……我怎么能,怎么能喊我老师呢!”⑥她丢掉筷子,双手捂住了脸。
可是,我已经在她的脸上看到了一种复活的美丽神采,那是羞怯和紧张都遮掩不住的、一种难得出现的神采。
林老师说笑着,给孩子们添着菜,给我们男人添着酒。
其其格一面吃着,一面翻看着一本连环画。
达瓦仓喝干一杯酒,就忙着教训一下伺机捣乱的儿子,只有索米娅坐在角落里,独自静静地出神。
《黑骏马》赏析

《黑骏马》故事梗概
哦,别了,我的草原上的百灵鸟儿,我的披着红 霞的、眸子黑黑的姑娘,我已经永远地失去了 你„„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索米娅。那个梳着羊犄角小辫 和我同骑一牛的小女孩,那个紧束着腰带朝我奔 来的少女,那个红霞中的姑娘,还有那个赶车人 泥屋里的主妇,都闪电般地从我眼前掠过,我似 乎已经从中辨出了一道轨迹,看到了一个震撼人 心的人生和人性的故事。
奇迹出现:
初春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过后,一匹漆黑漆黑的 马驹子站在我们的包门外。白发额吉说,这是神送 给白音宝力格的。
《黑骏马》故事梗概
“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 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黑骏马! 我要骑着它走遍整个草原! ” “巴帕,等你真的走遍草原以后,你会骑着 你的钢嘎·哈拉回来看我吗?” “当然!”
张承志简历
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 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1982年发表《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 篇小说奖。 1984年发表《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 中篇小说奖。
1985年当选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
蒙古古歌《钢嘎·哈拉》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 拴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哟 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 ※ ※
向一个放羊的人打听音讯 他说,听说她运羊粪去了 朝一个牧牛的人询问消息 他说,听说她拾牛粪去了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梁 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哟,却不是她
“他以一个人的存在平衡了中国文坛。”
张承志代表作
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 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聋子
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整理

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整理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信任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想必很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1读完《黑骏马》我知道了,和善的人把马儿当成好友,马儿干再多活也不感觉累。
凶狠的人只把马儿当成工具,稍有不顺,便对马儿非打即骂。
有时,为了满意人们追逐时髦的虚荣心,马儿不得不带很多对身体有害的东西,如勒马的缰绳,马衔铁等。
黑骏马由于家里有事而被卖了很多次,遇到了好的仆人,也遇到了凶狠的仆人,但它丝毫没有转变自己诚恳牢靠,坚决英勇,和善正直,勤劳自强的优秀品质。
约翰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仔细,友善的'对待马儿,马儿也很喜爱他,他经常对马儿讲一些快乐的话,遇到别人损害马儿,他也会上前阻挡。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假如你对待动物好,动物也会好好的对待你,它的寿命也会长,假如你对待动物不好那么动物就会厌烦你,它的寿命也会短。
让我们一起爱护动物吧!作文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2寒假里我读了《黑骏马》这本书,这本书的仆人公是一匹浑身乌黑的.马,它温存、聪慧又强壮,但它常常被人虐待,当然,也有人爱惜过它。
黑骏马一开头在草场生活,经过仆人的训练,它就戴上了马笼头、缰绳、马嚼子、马鞍和铁蹄。
然后被卖到伯特维克庄园,在这熟悉了四匹马,两匹母马名字分别叫做辣姜和快腿,两匹公马的名字分别叫正义和奥列弗爵士,它们都是黑骏马的好朋友,马夫对他们特别好,由于乔·格林没给它准时穿上马衣,大病了一场,同时由于女仆人也生病了,所以它被卖到厄尔谢尔庄园。
在那里它吃过很多苦,被套过勒马缰绳,干了很多粗活,最终由于鲁本·史密斯喝醉后,用鞭子用劲抽它,让它快跑,结果铁蹄掉了,脚掌上就扎满了小石子,脚受伤摔倒在地,鲁本·史密斯也摔死了,黑骏马经过一段时间的疗伤,又被卖掉了,他一连被卖过许多次,最终它重新回到了乔·格林的身边,过上幸福的生活。
论《黑骏马》的命运色彩与寻根意识

论《黑骏马》的命运色彩与寻根意识摘要:张承志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黑骏马》有着自己的独特性,通过对草原意象的书写,呈现出草原人民坎坷的命运以及对“根”的坚定追寻。
草原、河流、风雪、骏马等意象不仅是构成小说优美图景的自然因素,还映照出小说人物的命运色彩,更象征着主人公对“根”的追寻。
小说中的主人公寻根的过程其实就是意象通过移情实现的,作者将命运和寻根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作品独特的韵味。
关键词:《黑骏马》;意象;命运;寻根《黑骏马》是张承志前期的作品,属于草原系列的小说,充满了浪漫色彩,可是仔细分析作品我们就会知道,此小说还蕴含着深沉的“寻根”意味。
《黑骏马》最初发表于1982 年的杂志《十月》上。
八十年代,由于大批知青返城形成了文学界的繁荣景象——“伤痕”“反思”“寻根”等文学思潮相继出现,这些流派作家大声控诉那黑暗的人生,借文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
张承志反其道而行之,借《黑骏马》表达自己对草原生活的留恋以及对草原文化的认同。
作者借意象预示着人物命运,又将寻根意识穿插在对人物命运的揭示过程中。
《黑骏马》就是这样借意象实现了小说主人公“命运色彩”与“寻根意识”的完美融合。
一、意象象征着人物形象草原题材系列的小说构成张承志小说创作的重要部分,这种独具地域性的小说题材来源于他在内蒙古插队的四年经历。
[1]《黑骏马》就属于草原题材系列的小说之一。
作者在《黑骏马》中刻画出很多意象,伯勒根河、蒙古包、牛皮酒壶、白垫毡、奶酒甚至草原民歌《钢嘎·哈拉》等,这些意象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文化符号,从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草原文化的痕迹。
这些意象在文中不仅构成了草原文化的北京,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承载着特定的意义。
意象之一的黑骏马作为小说线索贯穿全文:遇马——骑马寻妹——乘马离去,然而它又体现着人物形象——白音宝力格。
黑马钢嘎·哈拉被额吉认为是天赐之马,它本来还在母马的肚子里,一场暴风雪来临,它居然平安降生,即使失去了母亲的它没有吃一口奶,仍然在暴风雪中奇迹生还。
《黑骏马》读后感8篇

《黑骏马》读后感8篇《黑骏马》读后感1感动,感动!读完黑骏马,我就仿佛听了一曲令我非常感动的草原恋歌,里面有着柔情,有着悲剧,有着无可言说的心酸。
黑骏马是张承志根据一首牧歌改编的,牧歌是"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呦,拴在门外,那榆木的车上;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呦,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走过了一口叫做哈莱的井啊,那井台上没有水桶和水槽;路过了两家当作"艾勒"的帐篷,那人家里没有我思念的妹妹。
向一个放羊的人打听音讯,他说,听说她运羊粪去了;向一个牧牛的人询问消息,他说,听说她拾牛粪去了。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呦,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黑骏马昂首飞奔呦跑上那山梁,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呦,却不是她!"牧歌本身就是一首悲戚的爱情故事,张承志把这种悲剧渲染的更加凄凉。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白音宝力格的少年,从小被托付给索米娅的奶奶,故事讲述他的成长过程,他最终骑上了梦想中黑骏马。
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是索米娅,当他长大后,心理开始默默爱上这个女孩,他去上牧校,索米娅去送白音宝力格,两人恋恋不舍的分手了。
当白音宝力格半年之后返回家乡时,他得知他心爱的人被黑毛玷污了,而心爱的人却隐瞒着他,她承认了自己的命运,而白音宝力格的在草原上和索米娅生活一辈子的美梦也破了,他无法留在草原,于是出走,一走就是九年,当他回来时,他带着心灵的鞭策回来了,他的索米娅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索米娅。
我真的很心痛,痛恨黑毛,痛恨索米娅的屈服,也为白音宝力格感到惋惜,我能感受到他的心痛。
哎,黑骏马!"哦,别了,我的草原上的百灵鸟,我的披着红霞的,眸子嘿嘿的姑娘,我怕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你。
""让我带着对你的思念,带着我们永远不会玷污的爱情,带着你给我的力量和思索,娅去开辟我的前途,丑恶的黑暗。
"作品的艺术手法采取的是一种意识流,主人工的心理变化随着故事而变化,自己跟着作者越走越远,自己看到遥远的草原上,有两个人--我的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骑在黑骏马上飞驰向前,夕阳照在他们身上,他们的微笑定格。
《黑骏马》作品浅析

《黑骏马》作品浅析摘要:张承志的作品《黑骏马》是他在汗乌拉草原插队学习时,在当地民办学校听了一首蒙古族歌曲《钢嘎哈拉》而作,从小说内容看来无疑是一个爱情悲剧和文明悲剧的融合交叉,而该作品又透露着一个追寻的意象,是草原文化对张承志本人的熏陶,还是张承志想借此篇作品表达出那个时代草原民族生长与追求的足音,今天我们通过作品再分析、再探讨这篇20世纪80年代的不朽杰作,挖掘其更深的思想。
关键词:还乡悲剧文明张承志1976年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汗乌拉草原插队,在当地足足生活了四年,在草原地域特性和地域文化影响下,他写了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当地草原民歌《钢嘎哈拉(中译文为黑骏马)》为主线的作品《黑骏马》,该作品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经历和他与索米亚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和畅的节奏,轻松的笔调再现了草原民族的风俗人情,赞扬了草原人民的质朴、勤恳的美好品德,而该作品是对一段历程的一种记录,还是作者对一个文化的追寻,还是作者把文明的意识播撒到草原,在我们看来都是一个未知的学术命题。
在我看来,如果该作品单单是作者对草原文化的一种眷恋和回味,那么为什么主题却是一个悲剧,为什么把一个草原痞子刻意的雕琢刻画,文章接近尾声时的“等你有了孩子把他送到这里,我把他养成人”,这无疑和主人公在草原的长成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契约,是草原文化在排斥现代文明,还是现代文明在寻觅一种古老而淳朴的意象,是现代文明向草原挺近,还是草原落后风貌和意识的呼唤,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解读:一.爱情悲剧和文明悲剧的冲突小说刚开始给人一副草原风光的画面,一个骑马的男子,似乎在艰难的寻觅,他的内心独白让我们知道这是主人公白音宝力格与草原相别九年的一次还乡或是寻根。
而后便是对他孩提时代的追忆,白音宝力格和索米亚自小懂事起,一起在草原长大,拾粪,捉牛犊,一起缠绵在草原的怀抱,一起听奶奶唱《钢嘎哈拉》,孩提时天正无邪的友谊,情窦初开的羞涩与磨合,几乎是完美爱情的前奏,白音宝力格去旗里参加学习也许是这个悲剧的开始,也许这个悲剧早就存在这种文明冲突之中,他走时是搭了来他们生产对拉毛的车,寒冷的夜晚,透风的车顶,他们磨出的爱情火花,谁也料不定这是一个悲剧,等学习结束,回乡时,这段完美爱情的前奏几乎没有发展了,因为黄毛希拉的出现,他的出现并非偶然,他有着原始人的野蛮,他的确是个厌恶的人,甚至是恶心的,糟蹋了多少草原妇女,而的确他是一个文明的产儿,这无可怀疑,奶奶说知道索米亚能生养未必是坏事,这期间似乎有一种不可接受的逻辑,草原民族的秉性无疑是淳朴豪迈的,可重男轻女的倾向,黄毛希拉的产生,无疑透露了一个文明的悲剧,而当这爱情悲剧和文明悲剧融合在一起时,无疑给白音宝力格,一个生长与草原,接受了现代文明的人出了一个难题,也给这个时代带来了一个问题,一个心知肚明的悲剧问题,真是这两个悲剧的交叉,显得这个草原的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深隔阂,深深凸显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劣根性,文明的曙光无疑是没有照到这个部落,一个悲剧的时代才刚刚开始,白音宝力格的离开没有给这个悲剧时代画上一个句号,而只是一个开始。
黑骏马

浅析《黑骏马》的艺术特色《黑骏马》是张承志的代表作,它一出版,就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读者,并一举获得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叙述了蒙古青年白音宝力格骑着黑骏马寻找昔日恋人索米娅的故事。
白音宝力格小时候被寄养在奶奶额吉家里,他和索米娅一同由奶奶抚养成人。
他们青梅竹马,产生了自然、纯真的爱情。
在白音宝力格长大外出学习时,索米娅遭到了恶人的欺辱。
白音宝力格无法忍受索米娅和奶奶对于这件事情逆来顺受的态度,愤而出走。
当九年后白音宝力格重返草原,奶奶已经去世,索米娅也远嫁他乡。
白音宝力格骑着当年他和索米娅养大的黑骏马四处寻找索米娅的下落。
《黑骏马》的故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体验,只有沉浸其中才能品出三昧。
同时,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写作手法,使小说产生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黑骏马》的语言和结构(一)《黑骏马》的语言特色张承志的文章语言自成格局,有一种刚健、雄浑、豪迈、倔强的文化气质。
在阅读《黑骏马》的过程中,能真切的感受到这一点。
他的文字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特点,归功于他在文章中多习惯使用长句,感情充沛而强烈;同时擅长勾勒人物的内心,将人物情感描绘的淋漓尽致。
1.大量运用长句作者在小说中大量地使用了长句,使语言凸显出绚丽、强烈、抒情的质感和丰富的色彩。
在《黑骏马》中,我们从始到终都能感觉到那首周乐复始、低回不尽的蒙古歌《钢嘎·哈拉》,小说中的长句与这首古歌默默辉映,一同奠定了小说的基调;同时,这样的语言安排也控制着整篇文章叙述和抒情的节奏,赋予小说独特的乐感;最重要的是,《黑骏马》中,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辽阔壮美的内蒙古大草原,这也是全篇小说的背景。
长句的句式,犹如电影中的长镜头,将草原的壮美、质朴和浑厚包罗其中,也给予读者更广大的心灵视野。
2.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著名评论家蔡翔说:“张承志以写意见长,他致力于探索的,是一种能够自由表达心灵的写作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时候,当我听着这两句 叠唱的长调时,曾经百思 不得其解。后来,成年以 后,当我为思念索米娅哼 起这首歌的时候,我一直 认为这首歌在这完成了优 美的升华。它用“不是” 这个平淡无奇的单词,以 千钧之力完成了循回不已 的悬念,铸成了无穷的感 伤意境和古朴的,悲壮的 美…… ——白音宝力格
蒙古民歌《钢嘎哈拉》叙述的是哥 哥找妹妹的故事,结局是没有找到。小 说《黑骏马》写的是白音宝力格寻找昔 日恋人索米娅的故事,虽然找到了,但 这时的索米娅已不再是当年的索米娅, 其实等于没有找到。然而,这个过程却 造成了主人公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过 去的已经过去,谁也无法追回,但他却 从现实的失落中找到人生的真谛。《黑 骏马》叙述了一个“寻找—失望—感悟” 的故事。
二、结构层面
在结构上,小说以蒙古民歌《钢嘎哈拉》 来结构全篇,每节歌词与一节小说呼应 并控制其内容和节奏,这别致的结构赋 予小说独特的音乐感,民歌优美、悲怆、 高昂的旋律融入了小说。与此同时,民 歌的抽象和永恒也赋予了小说超越现实 的魅力,使小说内容实现了自我超越, 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概括力。
张承志的艺术特色
张承志真正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 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 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 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心灵史》(1990年,花城出版社)就是一 部溶小说、诗歌、散文为一炉的复合体裁 文本。它书写了中国伊斯兰哲合忍耶教派 一段鲜为人知的痛史。哲合忍耶是中国回 族的一个教派,主要生存于大西北最贫困 的边远地区。在清朝以来的两百多年间, 这个教派遭到残酷的镇压与剿灭,至少有 五十万教众被杀戮,生还者也一直处于被 追捕流放的绝境。
《黑骏马》是一篇写得十 分抒情的小说,表达了作 者对青春、理想的缅怀, 在主题表达和叙述模式上 都体现了典型的张承志风 格。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白 音宝力格骑着黑骏马寻找 昔日恋人索米娅的故事, 这是典型的张承志式的英 雄孤旅寻找梦想的叙述模 式。
一、故事层面
从故事层面来看,《黑骏马》写的 是一个寻找旧日恋情的故事。从白音宝 力格寻找索米娅到最后找到,意味着故 事的完成。但小说还设计了一个思考的 层面,即要探究蒙古民歌《钢嘎哈拉》 之所以感人的秘密。这就使小说超越了 爱情故事的内涵,成为“一个震撼人心 的人生和人性的故事。”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呦 栓在那门外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呦 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走过了一口叫做哈菜的井呦 那井台上没有水桶和水 路过了两家当做艾勒的帐篷 好人家里没有我思念的妹妹 向一个牧羊的人打听音讯 他说听说她远去了 朝一个收牛的人讯问消息 他说听说她远去了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呦 那长满艾可山梁上有她的影 子 黑骏马昂首飞奔跳上那山梁 那熟悉的绰约身呦却不是她
《黑骏马》的语言艺术
小说的语言是一种集诗歌的抒情、 绘画的色彩和意象以及音乐的旋律于 一体的表达方式。张承志追求的是一 种“珍宝般瑰丽的美文”,他强调: “小说应当是一首音语乐,小说应当 是一幅画,小说应当是一首诗,而这 一切全部都要依仗语言的叙述来实现。
“啊,日出……极远极远的、大概在几万里 以外的、草原以东的大海那儿吧,耀眼的 地平线上,有半轮鲜红欲滴的、不安地颤 动的太阳露了出来。从我们头顶上方一直 伸延东去的那块遮满长空的蓝黑色云层, 在那儿被火红的朝阳烧熔了边缘。熊熊燃 烧的、那红艳醉人的一道霞火,正在坦荡 无垠的大地尽头蔓延和跳跃,势不可挡地 在那遥远的东方截断了草原漫长的夜。”
除了对人生真谛的探求之外,小说 《黑骏马》还有这样的意图,如作者本人 所说:“描写的是在北国、在底层,一些 伟大的女性的人生”。
恋人+母亲——索米娅 索米娅:美丽善良、对于生活和爱充 满执着的恋人+母亲形象。 草原生存文化的代言人——老额吉
白音宝力格为什么离开
我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蒙古草原上的孩子。 或许,这便是悲剧的根源。我喜欢读书,而 书本中告诉我的是一个草原外的世界。而索 米娅和白发奶奶骨子里流的却是纯正的草原 上的血。 草原人看重的是生命本身,他们早已习惯了 这里的一切。包括艰辛的生活,包括文明人 眼里的丑恶。而我却要去寻找一条纯洁的理 想之路。
总体而言,张承志的小说创作可分为 三大类:蒙古草原系列、新疆天山系 列、黄土高原系列。这样形成了张承 志不可分割的三重情结。即:草原情 结、天山情结、高原情结。这三重情 结的形成,无疑是与他在草原上承受 过母爱之泽,在高原感应过父爱的启 引,在天山领略过情爱之浴等缘故分 不开的。更进一步来说,也是他生活 体验的结果。
张承志(1948-)
作为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张承志的 作品典型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全部特征。他 的作品以特殊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给文坛 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从《旗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到《心灵史》, 张承志在中国文坛竖立的实际上是一面浪漫 主义文学大旗。
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市。 回族。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 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 等处。现为自由职业作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北方的河》 《金牧场》 《心灵史》。短 篇小说《雪路》《顶峰》《美丽瞬间》等。 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 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 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 帜”。
文学之于张承志,不是目的,不是终极, 而是工具,是手段,是表达人生理想和精 神追求的物态载体。 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 里结识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们为 了维护信仰的纯洁及心灵的自由而不惜牺 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张承志。 他不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学的 形式写了一部宗教史《心灵史》(花城出 版社1991年初版),在文坛引起了很大的 震动。
这样的语言渗透了张承志独有的阳刚之气和 强力意志,与他的小说的理想主义气质非常和谐。
3、作品更有激越的诗章,在倾诉主体的情志, 《心灵史》在每一门的终篇所引录的庄严 而悲怆的《大赞》,便是动人的诗篇;有 神奇的想象,在传递某种宗教信息。这种 既严谨又散漫的形式对于《心灵史》来说, 无疑是最优秀的艺术形式。
黑骏马
(张承志)
一首古歌,一个故事,一段 悲剧,一种无奈……
张承志的小说模式 张承志的大部分小说都在叙述一件事,即主 人公寻找其梦想的故事。有学者指出这是一 种“夸父追日”的叙述模式。并且,结局往 往是找到,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找到,而是心 灵意义上的找到。王安忆对此有精彩的说法, 她说:“如何表达心灵是张承志终其一生的大 问题。他写过的所有东西其实都为了一件事, 那就是表达心灵。他曾经为心灵找到许多替 代物,如草原上的黑骏马,北方的河流等, 张承志所找到的心灵替代几乎都带有悲怆的 色彩。”
1、在《心灵史》中,张承志并不满足于对历史题材 的表象把握,他将这部大作品命名为“心灵史”, 说明他不仅重视历史的过程及规律,更迷恋历史 熔铸于人心中的秘密。 2、在《心灵史》中,张承志比较完满的实现了多种 思想内涵多种形式要素平实际,分为七大部分, 每一部分称为一“门”,而不是章、卷、部。在 这样一个特殊文本中,我们看到了文学与宗教与 历史的结合,散文与小说与诗歌的结合,叙事与 抒情与哲理的结合,写实与虚拟与想象的结合。
她变了,若是没有那熟悉的脸庞,那削瘦 的肩膀和那黑黑的眼睛。或许我会真的认 不出她来。她的身上消逝了一种我永远记 得的气味。一种从小时候久留在我记忆里 的温馨。 她絮絮叨叨地和我谈着路上的见闻,显得 平静而自然。但我知道这只是她的一层薄 薄的外壳。因为此刻的我在她的眼里也一 定是平静而有分寸的。生活教会了我们同 样的本领,使我们能够在那层外壳后面隐 藏内心的真实。
哲教七代宗教领袖领教众与清朝统治者进行 了一次又一次暴力抗争。导师们处于阶级 对抗民族对抗的尖端,其个人与家族的命 运无一例外全都悲壮惨烈。张承志充分利 用历史提供的阶级与民族之间激烈对抗的 宏伟场景,让人物演出一幕接一幕惊心动 魄的历史悲剧,展示了刚烈粗砺坚韧的文 化人格。这组人物作为一部纪实长卷中的 主人公,其所达到的思想艺术成就丝毫不 比同时代历史小说中的虚构人物逊色。
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当牧师, 在那里度过了四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 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 言系,1981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主要进行北方民族 史研究工作。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 一定成果,在小说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 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 歌唱母亲》,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 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 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黑 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 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 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年出版长篇小说《金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