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骏马》赏析
《张承志·黑骏马》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张承志·黑骏马》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张承志·黑骏马》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张承志,回族,原籍山东省济南市,1948年在北京出生。
1967年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
1975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1981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主要进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
张承志是青年作家、学者,他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在小说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
他的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
此后发表的小说有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
《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7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金牧场》。
内容概要白音宝力格,离开草原9年了,他从牧人变成了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
但他始终不能忘记奶奶唱给他的歌——《黑骏马》。
很久以前,那时,白音宝力格的母亲去世了,父亲是公社社长,整天忙着在牧场跑,没时间管他。
他住在公社的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居然偷了武装部的短枪,把天花板打了个大洞。
于是父亲便把白音宝力格送到草原上一位老奶奶家。
奶奶家只有一个孙女,叫索米娅,与他同岁。
在奶奶家,他学会了拾粪,捉牛犊,轰赶春季里带羔的羊;学会了套上犍牛去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小马杆套羯羊和当年的马驹子。
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都是奶奶的宝贝。
他们俩一块干活,一块在三年级学习蒙文和算术;一起骑在牛背上去拖水;一起钻进奶奶的皮被里听奶奶讲那遥远神秘的故事。
白音宝力格已经习惯了草原并且离不开它了。
13岁是蒙古儿童第一次得到众人礼遇的年头。
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在13岁那年过年时,他俩照例收到了牧人给的各种礼物。
《黑骏马》赏析

《黑骏马》故事梗概
哦,别了,我的草原上的百灵鸟儿,我的披着红 霞的、眸子黑黑的姑娘,我已经永远地失去了 你„„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索米娅。那个梳着羊犄角小辫 和我同骑一牛的小女孩,那个紧束着腰带朝我奔 来的少女,那个红霞中的姑娘,还有那个赶车人 泥屋里的主妇,都闪电般地从我眼前掠过,我似 乎已经从中辨出了一道轨迹,看到了一个震撼人 心的人生和人性的故事。
奇迹出现:
初春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过后,一匹漆黑漆黑的 马驹子站在我们的包门外。白发额吉说,这是神送 给白音宝力格的。
《黑骏马》故事梗概
“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 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黑骏马! 我要骑着它走遍整个草原! ” “巴帕,等你真的走遍草原以后,你会骑着 你的钢嘎·哈拉回来看我吗?” “当然!”
张承志简历
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 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1982年发表《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 篇小说奖。 1984年发表《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 中篇小说奖。
1985年当选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
蒙古古歌《钢嘎·哈拉》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 拴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哟 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 ※ ※
向一个放羊的人打听音讯 他说,听说她运羊粪去了 朝一个牧牛的人询问消息 他说,听说她拾牛粪去了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梁 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哟,却不是她
“他以一个人的存在平衡了中国文坛。”
张承志代表作
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 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聋子
《黑骏马》:人与动物的心灵交流与情感共鸣

黑骏马:人与动物的心灵交流与情感共鸣引言《黑骏马》是一部著名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更深入探讨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心灵交流和情感共鸣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种特殊的互动,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人性。
一、生物学角度:共通的生命体验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在生理上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黑骏马通过展示主人公男孩和马之间日常互动中对疼痛、食欲、安全等基本需求的共同追求,传达出两者在生命体验上有着相通之处。
这种相似性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情感联系。
二、语言障碍背后:非语言交流在电影中,男孩和黑骏马并没有使用共同的语言进行沟通,却能建立起一种深厚而默契的联系。
这表明在情感共鸣中,并不完全依赖于语言表达。
通过身体姿态、眼神交流等非语言信号,他们能够相互理解、交流情感。
这种非语言交流突显了动物和人类之间一种超越语言的交流方式。
三、信任与互助:共同成长在电影中,男孩对黑骏马的关心和呵护逐渐打破了它先前受伤而失去对人类的信任的障碍。
通过耐心和温暖的态度,男孩重新赢得了黑骏马的信任,并一起克服困难。
这展示了信任与互助在建立深刻联系和共同成长方面的重要性,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也适用于人与动物之间。
四、共鸣的力量:治愈内心创伤在《黑骏马》中,男孩(Alec)经历着从战争中归来后内心深处创伤的折磨。
而黑骏马(Black Beauty)作为他最后时刻找到并与之建立联系的伙伴,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这种情感连接不仅使他们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依存,同时也让男孩能够借着黑骏马的力量从内心创伤中获得治愈和重生。
五、社会意义:尊重与保护动物权益《黑骏马》影片通过展现人与动物之间亲密关系的美妙之处,向观众传达尊重和保护动物权益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引发了公众对于对待动物的关注,在社会层面上推动了动物福利事业的发展,并唤起了更多人们对于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思考。
结论电影《黑骏马》揭示了人类与动物之间潜在的心灵交流和情感共鸣。
通过共通的生命体验、非语言交流、信任与互助、共鸣的力量以及其社会意义,我们能够领略到人类和动物之间独特而无比珍贵的连结。
《黑骏马》赏析

“为什么你不是其其格的父亲呢?为什么?如果是 你该多好啊……哪怕你远走高飞,哪怕你今天也 不来看我!”
a
25
《黑骏马》故事梗概
哦,别了,我的草原上的百灵鸟儿,我的披着红 霞的、眸子黑黑的姑娘,我已经永远地失去了 你……
a
17
《黑骏马》故事梗概
十年前(17岁):
索米娅送白音宝力格去旗里牧技训练班的路 上。“索米娅!我早想好啦,等我明年回来,就 结婚!”
那天的太阳也显示出最纯洁、最优美的人间 的感情。
a
18
《黑骏马》故事梗概
九年前(18岁):
也许是因为几年来读书的习惯陶冶了我的另 一种素质,也许就因为我从根子上讲不是土生土 长的牧人,我发现了自己和这里的差异。我不能 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草原的习性和它的自然法律, 尽管我爱它爱得是那样一往情深。……一种新鲜 的渴望已经在痛苦中诞生了。这种渴望在召唤我、 驱使我去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美好, 也更富有事业魅力的人生。
……
我哪里想到:很久以后,我居然不是唱,而是 亲身把这首古歌重复了一遍。
a
11
《黑骏马》故事梗概
钢嘎·哈拉?!我的黑骏马!我怎么认 不出你了呢?是我给你取了这个骄傲的名字。 十四年过去了,时光像草原上的风,它拂面 而过,逝而不返,只在人心上留下一丝令人 神伤的感触。你好吗?我的小伙伴?你在嗅 着我,你在舔着我的衣襟。你认出了我。那 么——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
1985年当选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
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被英国剑桥 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 录》。
《黑骏马》:一匹马与其主人的不屈精神

《黑骏马》:一匹马与其主人的不屈精神1. 引言1.1 概述这篇文章将探讨《黑骏马》这个故事中的一匹马与其主人之间所展现出来的不屈精神。
通过描述黑骏马和主人的相遇背景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努力与战胜,我们将深入探究不屈精神在个体成长和互相影响方面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讲述,每个部分都涵盖了整个故事的不同方面。
首先是引言,介绍了文章的整体内容结构以及主要讨论的“黑骏马”故事。
然后是第二部分,描述了黑骏马和主人是如何相遇的,通过背景介绍揭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点或矛盾。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描述黑骏马所经历的挣扎与战胜困难的过程,并探讨取得成功和突破关键因素。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主人对黑骏马产生的影响以及从彼此身上学到了什么,同时还会强调彼此之间的互相激励和成长经历。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黑骏马与其主人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观念,并向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黑骏马》这个动人故事,探讨并强调不屈精神在个体成长以及彼此之间互相影响方面的重要性。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追求成功、克服困难的决心,并理解到与他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共同成长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个故事,我们也期望读者能够挖掘出更多潜藏在其中的智慧和启示,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多勇气与动力。
2. 黑骏马与主人的相遇:2.1 主人的背景介绍:主人名叫杰克逊,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牧场主。
他从小就对马匹养殖和训练感兴趣,并以此为生。
杰克逊在马术领域有着良好的声誉,他深知马匹与人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对于成功训练出一匹优秀的赛马至关重要。
2.2 黑骏马的故事背景:黑骏马原本是一个流浪马,它曾经生活在一个荒凉的地方,没有稳定的食物和水源。
因此,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黑骏马变得野性而顽固。
2.3 两者如何相遇:一天,在寻找新的潜在种马时,杰克逊无意中发现了黑骏马。
虽然黑骏马看起来狂野而不可控制,但其标志性的气质引起了杰克逊的注意。
《黑骏马》中的人性探讨

黑骏马中的人性探讨《黑骏马》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由法国作家让·卡尔福撰写。
该小说以19世纪晚期的法国乡村为背景,通过故事中各个角色的表现和冲突,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黑骏马》中的人性进行详细分析。
1. 主人公弗朗斯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弗朗斯是《黑骏马》的主要角色之一,他与自己固执而保守的父亲之间存在着鲜明对比。
在小说中,弗朗斯渴望自由和冒险,梦想着成为一名骑手,并最终与黑骏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
然而,他父亲却希望他安于传统、稳定的生活方式。
这种父子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体意志与社会规范之间关系的思考。
2. 黑骏马代表的意义黑骏马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
它是弗朗斯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象征,也代表着人性中的冲动和欲望。
黑骏马既有力量又野蛮,它挣扎着反抗人们对于它的束缚与控制。
通过与黑骏马之间的纠葛,小说传递出了人性中困难、复杂和不可避免的一面。
3. 社会秩序与个体需求之间的冲突《黑骏马》还揭示了社会秩序与个体需求之间的冲突。
小说中许多角色都被社会规范所束缚,他们无法按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去生活。
这种冲突使读者思考社会道德观念对于个体自由意志的压制。
4. 自我认同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在《黑骏马》中,许多角色都面临着自我认知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内外冲突。
他们努力塑造符合社会标准的形象,却难以真正满足内心深处真实而复杂的需求。
这种矛盾使得人性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在小说中得到了凸显。
综上所述,《黑骏马》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深度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于主人公弗朗斯、黑骏马以及其他角色的描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自由意志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等议题。
这部小说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体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交互影响的思考,并带给人们有关人类行为动机和社会道德的深刻洞察。
《黑骏马》:意志与斗争的坚持

黑骏马:意志与斗争的坚持
1. 简介
《黑骏马》是法国作家让·吉诺的小说,讲述了一匹名叫“黑骏马”的马的故事。
这匹黑骏马通过不断努力、坚持和勇气,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实现了
自己的梦想。
2. 意志的力量
在《黑骏马》中,作者通过黑骏马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意志的力量。
无论是面
对文化差异、强权压迫还是心理困扰,黑骏马始终保持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
强的毅力。
他不会轻易屈服于困境,而是通过努力奋斗来克服难关。
3. 斗争精神
在这部小说中,“黑骏马”代表了斗争精神的象征。
无论是与其他竞争对手比赛,在艰苦严苛的环境下生活,还是面对经济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黑骏马都
能够展现出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永远不会放弃,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奋斗,
就能够战胜困难并达到目标。
4. 坚持梦想
黑骏马的坚持梦想也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
尽管他面临着很多阻碍和挑战,但黑骏马始终保持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黑骏马都能从中找到动力和灵感,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理想。
5. 结语
《黑骏马:意志与斗争的坚持》通过讲述一匹马的故事,传递了人们面对困难时要坚持、勇敢和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困境时,我们应该像黑骏马一样,保持意志力和斗争精神,并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
《黑骏马》深层主题探析

《黑骏马》深层主题探析
《黑骏马》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创作的一部小说,它以小说般的
叙事力量、饱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性思考,刻画出了中国20世纪中期
的一段宏大历史背景和人民内心的思想变迁。
在文学表现层面之外,本书
还包含着深层次的主题,值得我们深入探析。
一、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二、对人性的思考。
三、对自我救赎的思考。
黑骏马的身份象征了人们心中的恶魔,它代表着内心的冲突与痛苦。
黑骏马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不断地追寻自我的本质,同时也放弃了那些追
求物质和权力的欲望。
最终,黑骏马完成了心灵的救赎,也成为了一个慷
慨贤明的人。
这种转变就是自我救赎所要达成的。
小说表现了一个人经历
了磨难和痛苦之后,通过追求自我救赎,重新获得新生的过程。
它启示人们:不论遭遇多少挫折,都要始终保持内心纯洁。
总之,《黑骏马》所涉及的深层主题是多元且丰富的,这些主题不仅
仅是读者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更是引导着人们去思考生命的存在价值,进而深刻体验人的精神世界与人性较之于现实、生存等问题的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骏马》影评
在我们看过的所有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就是《黑骏马》。
无论是故事情节,画面还是背景音乐都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印象。
《黑骏马》是张承志的小说,导演谢飞把它拍成了电影。
作品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
歌颂了草原人民善良、朴质、勤劳的美德。
《黑骏马》以内蒙古草原一家人为背景,描写了美丽的草原上老奶奶的孙女和一个寄养的汉族男孩,在两小无猜的情谊中长大,心中萌动着相互的爱慕。
然而,那千百年的习惯势力,牢牢地慑服了草原的子孙,姑娘心甘情愿地受了污辱,老奶奶也把这当成千年古规。
这让小伙子伤心、绝望!他愤恨的离开了慈爱的奶奶和心爱的姑娘。
当小伙子回来时,草原已经历了九个春秋,就像被雨水长期的洗刷,时间已改变了它的模样,那白骨累累的天葬沟成了奶奶的归宿,而妹妹已嫁到了远方。
接着,他见到了索米亚,在困苦中挣扎的妹妹,面对现实还是那么坦然,那么平静。
命运的安排让她随遇而安,她没有领受哥哥的怜悯,她只在心里掩藏着、久久地掩藏着那段美好的回忆,默默地忍受着、忍受着屈辱的煎熬。
片末,“我”操起了马头琴,在呜咽如泣、铮铮淙淙的琴声中,唱起了心底的那支牧歌——《黑骏马》。
在人物方面,作品中对人物的对比尤为强烈。
当已经接受了城市文明教化的白音宝力格第一次回到内蒙草原是报着要同索米亚结婚的心情回来的,然而索米亚因为被人强暴而怀了孕,在这种打击面前,他绝对不能接受和容忍女主人公的一次“过失”。
故事巧妙的把白音宝力格绝情地抛弃索米亚这种现代文化的错误同索米亚一时糊涂所犯的传统文化的错误加以对比,白音宝力格对索米亚的“失身”的态度同奶奶和大瓦仓的态度加以对比。
白音宝力格的态度是一种绝情、抛弃、不可原谅的态度。
而奶奶和草原男人大瓦仓的态度,是宽容、原谅、用爱的溶液去医治创伤、共担人生长途苦乐的态度。
奶奶在谈到索米亚的事情时的那种轻描淡写的语气与白音宝力格对待这件事情的强烈反应和痛心疾首的态度形成反差。
在细节上刻画的非常细腻,在讲述故事的时候,用美丽含蓄的电影镜头把那些看似琐碎其实意味深长的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印象最深的是在“我”进城学习时搭乘的草料车上。
送“我”进城的索米娅却一直守在“我”身边看着我。
在“我”睁开惺松睡眼的那一刻,她突然搂住“我”,嘤嘤地哭泣,哽咽着说:“白音宝力格,我不让你走。
”一种神态,一个动作和一句话,萌发在少女索米娅心中的微妙的感情,她对“我”的纯真的依恋,她为“我”短暂离去而生出的不明缘由的伤感,已经表现得纤细入微。
音乐方面,我个人很喜欢片中的插曲。
影片一开始,随着内蒙古草原质朴的《黑骏马》古曲,蒙古长调苍凉而悠扬,让人如痴如醉。
富有民族特色的曲子贯穿整个影片。
结尾处,马头琴的琴声,穿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也穿透每个观众和读者的内心。
在画面方面,作者通过画面展现了整个作品的灵魂,那就是包容。
影片中用了一系列的远景来刻画广袤的蒙古高原。
那草原,那辽阔坦荡的草原,线条柔和起起伏伏的草原与那生命,那坚刃豁达平凡美丽的生命,是如此的水乳交溶。
表现了一种胸襟和一股力量,这种胸襟和这股力量以草原为其背景,以女性的生命状态为其外在表现形式,它忍耐了一切,包含了一切,又孕育了一切。
或许在世俗的,沉重、艰难而又美好的生活中,存在于一个个平凡躯壳最核心处的力量,那种使小小的人类得以长大至今的力量,不来自于英雄们的万里雄襟,也不是伟人们扭转乾坤的爆发性力量,它恰是这种坚韧和包含。
整部作品中,最令我感到揪心和感动的是结尾。
片尾她为“我”送行,在我的马已走出了不下百步的时候,她突然泪流满面,撕心裂肺一般在我身后喊:“白音宝力格……等你有了孩子,一定要送回草原──我帮你抚养……我已经不能再生孩子了,没有一个吃奶的孩子我是活不下去的……”那声音其实并不凄厉,但它却像一柄锋利的小刀在心头倏而划过。
就像作品中所说,“像很多年轻的朋友一样,我们总是在举手之间便轻易地割舍了历史,选择了新途。
”因为想要沉淀自己,因为想要发展自己,也因为心里安静地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愫,我让自己处在了一个安静的状态,“封闭”了朋友间的联系,“埋葬”了一份喜欢,或者更确切地说,我把它幻化成一种深远的力量,就像星空中无尽的渊薮。
每个人每分每秒都在变化,至于是否自愿,是变好还是变坏,无从得知。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回不去了。
回不去美好的童年,回不去青涩的初恋,回不去曾经的友谊,回不去爱你疼你的亲人。
所以,只好擦干眼泪,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