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历史模2含答案

合集下载

历史二模试卷及答案

历史二模试卷及答案

201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第Ⅰ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1.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

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孔子2.《战国形势图》(见右图)中在③处位置的诸侯国与赵国之间曾经发生了A.牧野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3.江上的桥、湖上的桥、河上的桥、陆地上的桥,说不尽的美丽、道不尽的神韵。

下列从古至今的桥搭配不正确的是()A.赵州桥————唐朝李春开创世界单孔平拱桥建筑的先河B.卢沟桥————在此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D.上海南浦大桥————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4.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5.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6. “擂响禁烟战鼓,率军收复新疆,黄海激战千层浪,看我中华儿郎。

兵谏逼蒋抗日,浴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士气长,国魂永驻沙场。

”这首《国魂颂》中称赞的人物有①赵登禹②林则徐③左宗棠④邓世昌⑤佟麟阁⑥张学良⑦李宗仁⑧彭德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⑦⑧ C.①③⑤⑥⑦⑧ D.③④⑤⑥⑦⑧7.下列有关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技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A.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设计出“之”字形路轨B.京师大学堂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第一所最高学府C.1905年,历时1500多年的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D.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工艺领先欧洲的“侯氏制碱法”8.1938年江苏画家刘元创作的漫画,发表在同年出版的《抗战漫画》第10期上。

江苏省昆山市2014届下学期初中九年级教学质量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有答案

江苏省昆山市2014届下学期初中九年级教学质量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有答案

江苏省昆山市2014届下学期初中九年级教学质量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卷本试卷共四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岭外代答》说:“结棚以居,上设茅屋,下豢(huttn喂养)牛豕。

”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这些干栏式建筑,最早可以追朔到A.河姆渡人B.半坡人C.黄帝时期 D.尧舜禹时期2.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拿一桐叶对弟弟说:“我把它封给你吧!”一旁的周公马上上前表示祝贺。

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

”周公说:“天子无戏言。

”于是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

这则故事讲的是A.禅让制 B.世袭制C.分封制D.君主专制3.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材料中的“极为神速”是因为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B.宋朝交通发展C.造纸术的重大改进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4.下列我国朝代与时代特征的搭配正确的是①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②统一国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③经济重心南移——宋元时期④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明清时期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5.在谈到1821-1850年在位的某位皇帝,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

这里所说的皇帝和“土地”分别是指A.嘉庆澳门B.道光香港岛C.同治台湾岛 D.光绪辽东半岛6.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中哪一企业符合上述思想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近代民用工业C.建立近代海军D.创办新式学校7.下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马关条约》②《南京条约》③《辛丑条约》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8.曾在全国热映的电影《南京!南京!》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济南天桥区201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济南天桥区201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济南天桥区201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济南天桥区201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1.据考证《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是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

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A.牧野之战B.春秋争霸C。

长平之战D.官渡之战2.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

其中他在政治方面的主要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开创中央集权制度D.派张骞通西域3.右图《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示意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4.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

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5.下列史实不属于忽必烈所为的是A.统一蒙古B.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c.实行行省制度D.建立元朝政权6.某历史学习小组准备围绕“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交流与碰撞”这一主题创办历史板报,可以收集的相关史料有①张骞通西域②文成公主入藏③岳飞抗金④郑成功收复台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统计,1894年前的50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

外商企业骤增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条约》签订B.《北京条约》签订C.《马关条约》签订D.《辛丑条约》签订8.奕诉在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提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

下列各项中属于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是A.轮船招商局B.汉阳铁厂C.江南制造总局D.湖北织布局9.近代出现了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

区别这两大派别的关键是看他们是否A.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B.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训练新式军队和培养新式人才D.’‘坚决要求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0.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

2014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带答案)

2014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带答案)

2014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九年级历史试题等级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 第Ⅰ卷选出答案后,将其字母代号对应题号填写在答题表内。

若使用答题卡,用2B铅笔对应题号将所选答案字母代号涂黑。

4.第Ⅱ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中。

若使用答题卡,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得分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右图所示的著作是一份珍贵的国宝级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A.中华第一神品B.天下第一农书C.天下第一卷D.金石第一录2.描绘历史变迁和社会沧桑的诗歌其实就是生动鲜活的历史。

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②“秦王扫六和,虎视何雄哉”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3.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

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C.造纸术的推广D.印刷技术的革新4.身患绝症后当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姚厚芝为给孩子留下学费毅然用127万针绣成了《清明上河图》。

历史上,这幅名作在潍坊人的笔下描绘了哪一都城的繁华景象A.汴京B.大都C.长安D.临安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是明清时期显著的时代特征。

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下列措施中,搭配正确的是A.顺治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B.康熙帝——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封号C.雍正帝——赐予“达赖喇嘛”封号D.乾隆帝——组织雅克萨之战6.名誉华夏的收藏大师陈介祺不仅收藏盖世,而且著述颇丰。

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历史试卷(2)

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历史试卷(2)

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历史试卷(2)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各题正确答案选出来并在答题卡上按题号用2B 铅笔填涂方框.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1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国宝‘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该鼎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的青铜器制造水平?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西汉2、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在战国时就提出了;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坏境保护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3、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4、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中用‘贞观’作年号的皇帝是A汉武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其能将过难的历史知识较直观形象展示出来。

下面那副图反映了6、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自制的“近代列强侵华大事”年代尺“□”处表示的事件是:A 抗日战争B 辛亥革命C 北伐战争D 鸦片战争7、复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就是把传说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

□处表示的历史事件是:A 佛教诞生B 伊斯兰教诞生C 基督教诞生D 道教诞生8、清代主持金瓶掣签的是:A 达赖喇嘛B 班禅额尔德尼C 驻藏大臣D 清朝皇帝9、唐朝灭亡以后历史上出现了辽、宁、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正确反映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0、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上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的朝代是:A西汉初年 B东汉初年 C北宋初年 D南宋初年11、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欣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派李鸿章创办的企业是: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福州船政局12、日本历史教科书多次对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进行“修改”,事实上,在南京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A10万人B20万人C30万人以上 D40万人以上13、毛泽东在1949年元旦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此时解放战争的形势是A战略反攻打响 B战略决战即将开始C三大战役胜利在望 D渡江战役已经开始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边土地制度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15、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间是:A1952 B1953 C1956 D19541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17中共八大后的十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是:A雷锋 B董存瑞 C邱少云 D王进喜18、和平形态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形态,正确的和平形态是:①和亲②会盟③册封④迁徒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9、下列各项成就中不属于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是A埃及金字塔 B《荷马史诗》 C阿拉伯数字 D汉谟拉比法典20、下列名著中属于现代著名文学家沈从文代表作的是A《山乡巨变》 B《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C《暴风骤雨》 D《边城》21、湖南的水稻产量居全国前列,如果实地考察湖南较早栽培水稻的历史,应该去A玉蟾岩遗址 B城头山遗址 C龙山里耶遗址 D马王堆汉墓22、1861年一个俄国官员这样评价当时农民的变化:“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态,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河北省邯郸市2014年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河北省邯郸市2014年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河北省邯郸市2014年中考二模历史试卷Ⅰ(选择题)1.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口岸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甲、乙两位同学对20世纪初的中国进行研究后,发表了以下看法。

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

下列史实能支持甲、乙同学观点的是A.甲:百日维新 乙:戊戌政变B.甲:辛亥革命 乙: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甲:洋务运动 乙:北洋舰队全军覆没D.甲:北伐战争 乙:国民革命运动失败3. 下面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不同时期都做出过重大贡献。

他们所起的共同作用是康有为 孙中山 毛泽东A.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B.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化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D.领导了反对旧政权的斗争4. 清明时节,小明和父母去扫墓,在拉萨金珠路一座纪念碑上看到这样的碑文“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

高原公路,亘古奇迹。

四海闻名,五洲赞叹”。

以下成就与碑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大庆油田建成C.武汉长江大桥建成D.玉兔号月球车成功落月5. 1992年1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启程南下,他先后来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一路走一路讲,这就是著名的南方谈话。

这次南方谈话的背景不包括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C.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部署的提出6. 据史料记载:“大量苏联小说、歌曲、电影涌入中国,唱苏联歌曲、读苏联小说、看苏联电影、学习俄语成为当时国人的时尚……”。

据此判断该记载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 B.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时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后 7. 右图是《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变化的柱状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 B.殖民战争C.工业化进程D.第一次世界大战8.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济南市2014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济南市2014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济南市2014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20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9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40小题,共90分。

1---20题每小题2.5分,共90分。

21---4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历史部分1.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与这些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2.右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它经受了2000多年的历史风雨,至今仍造福人民。

它是A.都江堰 B.隋朝大运河C.赵州桥 D.元朝的运河3.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A.东汉的洛阳B.西汉的长安C.汉代的成都D.元朝的大都4.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5.一博物馆进行了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一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如下),那么这个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图1 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A.宋代民族的融合B.宋代商业的繁荣C.经济中心的南移D.海外贸易的发达6.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有关中国的论述:“中国式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变得更加凶暴。

2014年河南中招历史二模试卷(有答案)

2014年河南中招历史二模试卷(有答案)

2014年河南中招历史二模试卷(有答案)2014年河南中考历史调研试卷(二)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与右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内在联系的是①工业革命②虎门销烟③《南京条约》④天平天国运动⑤戊戌变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2.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以下情景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C.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壮烈牺牲 D.左宗棠率清军痛击阿古柏侵略军3. 北京大学校园里有座雕像,雕像主体是两个螺旋状的大写字母D(Democracy)和S(Science)。

这是纪念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开展的 A.维新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爱国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4. 右图是某校同学排练的历史课本剧的演出顺序。

据此,推断该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5. 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这主要是因为井冈山 A.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是北伐战争的主战场 D.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6. 《新华日报》华北版头条刊载了蒋介石的嘉奖电:“朱(德)副长官、彭(德怀)副总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

仍希……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这份嘉奖电的背景是 A.红军长征胜利 B.正面战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百团大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D.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7. 电影《辛亥革命》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1912年,①老百姓正在电报局给亲友发电报。

②南京街头人们见面时鞠躬、握手。

③一个南京青年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④《申报》上刊登了京张铁路正式通车的消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历史模考(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75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1.“三家分晋”指的是战国初年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了晋国。

“三分”后控制今太原地区的是( ) A .晋国B .韩国C .赵国D .魏国2.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

”“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 .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B .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C .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有学问的人增多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3.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

下列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 )A 筒车B 铁农具C 都江堰水利工程D 牛耕图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 A .秦 B .北魏 C .西晋D .东晋5.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A .蔡伦——发明活字印刷术B .司马迁——攥写第一部编年体通史C .宋应星——著有《齐民要术》D .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6.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做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 A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C .考古以论今,规时而达用D .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7.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相比较,共同点是( )A .反侵略性质B .抗清性质C .反殖民斗争D .内部斗争8.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割占中国领土和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分别是( )A .英国、法国B .法国、美国C .英国、俄国D .英国、日本9.下列军事行动符合右侧材料中“基本任务”的是( )A 挺进大别山B 辽沈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10.作为中国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经常会在头版头条报道当时的国内重大事件,下列报纸反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重大失误的是( )AB .C .D .11.我国《反分裂国家法》中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实现我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 A .坚持不运用武力的原则 B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C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D .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12.李师傅出生于1964年,下列事件中,他有可能亲身经历的是( )①参加了“一五计划”的建设②见证香港、澳门的回归③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受教育者 ④享受改革开放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D .③④13.如下流程中与哪位人物的经历最相符( )B 乔达摩·悉达多C 穆罕默德D 查理·马特14.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的进程中,立法巩固了革命成果,下列法律文献相关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 .《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 .《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C .《法典》——拿破仑帝国D .《1787年宪法》——美国独立战争 15.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受这总危机”,1971年二十四大认为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在“继续加深”;二十五大认为“当前的资本主义能避免危机的神话已将破产”;1981年的二十六大认为“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加剧了”;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再次确认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危机的论断。

材料说明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 ) A .长期忽视民生建设B .无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 .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简答题:(16题4分,17题6分。

共10分,)16.根据给出的条件,将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1)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达到高潮的时间是 (2)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3)二战期间,反法西斯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军事行动是 (4)二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创建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17.看图回答问题(共6分)(1)照片中两位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中国国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救国救民、兴邦富国的探索。

他们各自找到了怎样一条成功之路?(2分) 毛泽东: 邓小平:(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两张照片所承载历史史实的重大意义。

(4分)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0分,18题10 分,19题 10分)18材料一:据统计,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国总共兴办了大约60个近代企业,总投资约5300万两银子,其中,在‘自强’、‘求富’的旗帜下,清政府创办军事工业21个,投资3700多万两白银。

以30年计算,平均每年2个,每个企业投资170余万两。

材料二:据统计,从1868年到1892年,日本总共建立了5600多个公司,总投资资本达到2.89亿日元。

平均每年设立225个公司,每个公司资本差不多100多万日元,折合中国的银两大概有700多万两。

——均摘自张海鹏《19世纪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比较研究》(1)材料一中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创办的近代企业中,半数以上的投资用于哪一领域?列举清政府在这一领域创办的企业一例。

(2分)(2)依据两则材料的信息,分别说出中日两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标志性事件?(2分)(3)中日两国几乎在同一时期踏上近代化之旅,但结果迥异,分析两国近代化探索结果迥异的原因?(4分)(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近代化探索的不同特点。

(2分)1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逐渐使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之间交流。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区域化也明显加快。

各国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加强了整体力量,特别是西欧各国走向联合后,成立的欧洲联盟已成为目前世界经济中最为成功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改编自岳麓版历史教材 请回答:毛泽东宣告新中国成立邓小平南方讲话(1)写出材料一中①②处空缺的相关内容。

(2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因素?(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2分)(4)中国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何态度?本世纪最能体现中国这一态度的重大举措是什么(2分)四探究题(本题共15分)20.某校九年级(2)班学生要举办一次以“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板报展览,请你全程参与此次活动,完成下面各项任务。

【活动展示】(1)第一组收集的表格信息有空缺,请你在表中将内容补充完整。

(3分)(2)从第二组收集的材料中你得出什么认识?(2分)(3)有人说:20世纪的世界,在不同的政治格局下,及相对和平,又充满着各种矛盾,与不安定因素。

对此,请结合史实发表你的看法。

(8分)【活动总结】(4)谈谈完成本次探究活动后的认识和感悟。

(2分)九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二简答题(16题每空1分,共4分、17题分、共分)16(1)北伐战争(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3)诺曼底登陆(4)联合国17(1)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图一: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图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

三·材料题(23题8分、24题8分,共16分)18(1)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3分)(2)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2分)(3)中国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学习,引进西方生产技术与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等,措施单一,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军事等多领域向西方学习,措施全面;中国仅是洋务派的群体活动,日本是举国上下都参与的国家活动。

(分)(4)中国经历了向西方学习技术——变革制度——思想解放的历程。

西方则是经历了思想解放——建立先进制度——经济工业化的历程。

(2分)19 (1)煤炭核能和原子能。

(2分)(2)科学技术的推动;先进的生产工具;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各国加强合作,建立区域化经济合作组织;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等。

(2分)(3)二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流国家,受到来自美、苏两大国的控制或威胁,为了提高国际地位,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他们只有消除仇恨或斗争走向联合。

(3分)(4)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主动参与国家竞争与合作的积极态度。

加入世贸组织等四探究题(15分)25(1)交战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转折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战争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3分)(2)认识:战争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2分)(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重新调整了帝国主义统治秩序,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各国经济繁荣一时;另一方面巴黎和会严惩德国华盛顿会议遏制日本,导致德日对凡——华体系不满。

由于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法西斯上台,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最终德意日法西斯战败,英法等欧洲国家实力遭到削弱,美国成为战后头号强国,在战后推行霸权政策,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形成两极格局。

在两极格局下两国重视科技创新、进行军备竞赛,相互牵制,维护了世界的相对和平。

但同时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也成为世界不安定因素,这种格局一直延续40年。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美国仍旧推行霸权政策,插手干涉地区事务,但多强的崛起成为牵制美国称霸的重要力量,加之联合国和世界和平力量的推动,世界整体是和平的。

(6分)(4)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各国应加强合作与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国家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的高低;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