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国文学

合集下载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分析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分析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分析1. 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学则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相互影响。

2.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2.1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爱: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仁慈和同情心,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礼仪:儒家倡导尊敬和遵守社会礼仪,这种思想在许多古代诗歌、戏曲和小说中有所反映。

•孝顺:孝道是儒家伦理道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尊敬父母、奉养长辈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提及。

2.2 影响于创作主题和人物塑造•高尚风格:儒家思想强调至善至美,追求高尚品质和精神境界,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主题和人物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忠诚与孝顺:在儒家文化中,忠诚与孝顺是重要的美德。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经常出现以忠诚、孝顺为主题的作品。

•个体与社会:儒家思想注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学也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3. 中国传统文学对儒家文化的展示3.1 文学作品中对儒家思想的借鉴和发展•合理机制:中国传统文学通过展示儒家理论来描述合理社会机制,并反映出人们对社会秩序和正确行为的思考。

•道德规范:传统文学通过描写道德模范故事以及对恶行罚责来凸显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对人性探索:中国古代作家通过塑造各种类型、形象丰富的角色来探索和揭示人性,而其中往往蕴含着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3.2 文学与儒家文化的互相传承•文化融合:中国传统文学不仅深刻地吸收了儒家思想,同时也在继承中传递和发展了这些重要理念。

•历史记载: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通过对历史故事的传承和演绎,表达出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尊重。

4. 结论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交融、互为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学也是对儒家精神和价值观的一种展示和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习俗等。

古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文体,如诗歌、散文、戏剧等,向后世传递了珍贵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

一、传承经典著作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传承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经典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人学习、品味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二、弘扬美学理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理念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文人通过诗歌、散文等方式,抒发对自然、人生和道德的思考与感悟。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描述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种美学理念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并延续至今。

三、宣扬社会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传达了丰富的社会价值观念。

古代文人通过作品反映了社会风貌,揭示了社会弊病,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与批判。

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许多荒诞离奇的故事,虽然形式夸张,但其中所蕴含的对社会弊病的反思和对道德观念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深思和警醒。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问题,更潜移默化地弘扬了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

四、表达个人情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表达了许多个人情感,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通过独特的意象和鲜明的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出了一种寂寞与思念之情,引发了读者共鸣与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诗经》到《红楼梦》,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源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其中的精髓所在。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是它强烈的中国性。

它的主题、语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都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中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载体,中文的复杂性和豪放的意象,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拥有了极高的艺术品质。

以《红楼梦》为例,它运用了一种富有内涵的语言表达方式,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它的沉重、深邃和意蕴。

二、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两者互为表里。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征。

古代文学中的“诗、文、曲、赋”等文学形式,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例如,《论语》中的诗歌,蕴含了孔子对道德、教育和官场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离骚》一诗,探究了人生的苦难和仕途的艰辛等问题,传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哲理。

《孟子》中的文美,通过寓言和故事来传达道德理念和人际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这些文学体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后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传达了广泛的道德、哲学和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家族兴衰和爱情悲欢的描写,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特征,成为中国文化中的杰出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心灵感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那时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歌谣为主。

这些作品既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章,以其深情的文字和婉约的音乐,描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孟子》中的“仁者爱人”等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其次,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例如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曲和元曲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进行了深入的表达。

这些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传统文化为古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文化积淀。

古代文学则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的表达和传播。

例如《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和人性追求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文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也起到了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文学作品反映文化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包含了大量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元素。

例如,古代诗词中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对家国情怀的赞美,对人情世故的思考等等。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手法将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传达给读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二、文学作品传承经典知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经典知识,包括历史、哲学、道德等等。

这些知识不仅被用于作品的创作,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源。

众所周知,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表达人物的思想与感情,间接地教育了读者。

这些作品传承了古代智慧,使得后人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文学作品增进文化认同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在传承经典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有助于增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传统价值观,并对其产生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尤其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四、文学作品传播文化形象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文化载体,具有传播文化形象的功能。

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展示社会风貌等手法,古代文学作品将中国的文化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例如,诗人李白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

这样的文学作品在国际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紧密无间。

古代文学作品通过反映文化价值观、传承经典知识、增进文化认同以及传播文化形象等方式,不仅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在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弘扬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中国文学与文化

中国文学与文化

中国文学与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国粹,中国文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魅力,一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中国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约4千年前的甲骨文时代,最早的文学作品是殷商时期的《诗经》。

《诗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教育和礼仪的重要来源。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至今仍受到广泛的传颂和研究。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演进,中国文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演化出了不同的体裁和风格。

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代的杜甫、李白、王维、白居易、孟浩然等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诗句,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

唐诗愈有几千首经典之作,涵盖思想哲理、政治抒情、田园山水、历史传说等各方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宋代的诗歌则更加独具风格,主要体现在形式上的不同。

宋代的诗歌注重韵律、节奏和音韵的美感,强调以言语表达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一种舒展自如、情感真诚、抒发感慨的风格。

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文艺巨匠,以其精湛的才华和独具风格的诗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元曲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象征性手法、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题材,成为了当时广泛流传的文学表现形式。

《窦娥冤》、《南柯太守传》、《西厢记》等元曲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刻画了当时的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受。

明清小说也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奇异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深刻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及人性思想,成为了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宝。

中国文学与根文化

中国文学与根文化

中国文学与根文化中国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中国的根文化紧密相连。

在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是文学的创作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文学与根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于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文学与文化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都是由文人来完成的。

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也与文人密不可分。

文人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到整个社会。

同时,文人也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现象和时代背景的看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根文化中国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中国根文化包括许多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这些文化元素被融入到文学中,使得中国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中国文学与根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学与根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散发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中国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往往受到根文化的影响。

例如,《红楼梦》中的“荣府贾母”的儒家思想,就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同时,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推广的工具,在推广根文化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文学作品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这种文化推广到世界。

例如《论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到海外。

四、影响中国文学与根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中国文学在推广和弘扬中国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文学又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元素,从而展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不仅提高了中国文学的艺术水准,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社会方面,中国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文学中反映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中国社会的文化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文学与根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

中国文学与文化

中国文学与文化

中国文学与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形成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各地文化的综合体。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夏商周,中国文学艺术也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被广泛认为是古代诗歌和绘画的发祥地,中国文学和文化在体现个人与集体情感的时候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特色。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它就已经拥有了许多唯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把古代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承了下来。

中国文学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诗歌,它是用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文学家们用大量意象将自身观点、情感和社会观点表达出来,促使人们发现自我意识,丰富了中国文学内容。

中国文学不仅表达思想、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多元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学形式和新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和文学形式在不断地发展,衍化中不断变换,使得中国文学在历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结合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因素,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文化格局。

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史。

从古代开始,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对文学文化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许多文学作品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迁,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

中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拥有悠久的历史,还因为它们让人们了解及接受的跨文化艺术更加宽松,丰富了多元文化的内涵,它们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也为世界带来了新的文化精神。

总之,中国文学与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只有全面认识和学习中国文学与文化,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中国文学“中国西部文学”的提出和倡导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而其成熟的标志性创作实绩是80年代中期“新边塞诗”的崛起。

90年代以来,西部作家们以其质优量众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应有的关注。

严格地说,中国西部文学并不单纯是一种地域性文学的指称,而是一种既与新时期文学发展同步、又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貌和美学品性的文学思潮现象和创作形态。

考察和审视中国西部文学应该将其放置在特定的研究参照背景中,这个研究参照背景具有纵横结合、丰富多彩的价值坐标参数。

作者以为,凸现于整个价值坐标体系中并最足以构成中国西部文学之本质成因的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色——一种鲜明的宗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精神的贯注。

本文以下所有的论述都将从这个价值基点引申和阐发。

一与基督教文化形成、发展在世界文明进化最早、最快的西方世界,佛教文化产生、成型于东方的平和之邦、安适之境相比,伊斯兰文化自始至终面临的是酷烈的自然环境、艰难的生存条件和苛严的人文境况。

随着19世纪欧洲殖民制度在伊斯兰诸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这种外来殖民主义文化剧烈冲击下,伊斯兰文化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穆斯林史学家称之为伊斯兰文化的“黑暗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伊斯兰文化史就是穆斯林的苦难史。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说“对欧洲而言,伊斯兰以前是一个持久的创伤性体验。

”(注: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中译版,第75页。

)这固然是指西方对伊斯兰教的莫名的“恐惧”,但就伊斯兰文化本身的发展经历而言,用“持久的创伤性体验”来描述正好精当地概括了作者以上的评述。

也正因为这样,穆斯林民族都极力倡扬坚忍、敬畏、苦其心志磨其心力的人格风范,强调为人的血性和刚气,呼唤人的硬朗与旷达,以此来品悟“苦难”和拒斥“悲悯”并坚守宗教信念的虔诚。

而且,伊斯兰文化在其主体精神上与基督教文化的崇尚恕道、佛教的以天达人,柔刚相济不同,它具有扬励刚强,崇武好胜的精神品性。

客观地说,伊斯兰文化的这种性格基调流贯到中国西部穆斯林们的精神和灵魂之中后它必然遭遇到中国传统的以“中庸”为文化准则的儒家文化和以“无为”、“不争”为精神取向的道家文化的稀释。

准确地说,伊斯兰文化这种性格基调原有的强度和锐气必定会有所耗损。

尽管如此,在中国西部,恰恰是这种文化血缘基因的顽强的自觉意识、强态的生命行为一方面促使西部人面对生命中所有的沉重,锻打着自己对严酷生存环境的顽强应变力,而对漫漫长途中颠沛流离的无尽的困苦,磨砺着自己的耐力、坚韧和生存智慧;另一方面构成了西部文学别具一格的审美色调和独特的艺术风采,其主要呈示形态:一是在西部文学中崛立起一批于灾难情境和炼狱氛围中生存着的、具有某种孤愤气质的西部“硬汉子”形象;其次是由“硬汉子”形象生发出的沉雄、刚烈、粗犷的艺术风格,激发起的悲怆、苍凉的悲剧性美学基调。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张贤亮笔下的肩负着深重的苦难和“原罪”、经受血与火的洗礼的男主人公形象率先亮出了西部男子汉的精神徽记,那么杨牧的那首蜚声诗坛的《我是青年》则不啻为西部“硬汉子”们的高亢雄健的精神宣言。

在西部文学中,那些走“西口”的流民、被发配西北的“苦囚”、自我放逐的独行客、永不驻足的迁徙者、远行不定的驼客和脚夫、本土化了的屯边人等等,他们追逐着西部人的共同的祖先——那个赤足前行、追日不息、倒毙于地仍抛出手杖化成一片桃林的夸父,秉承着“夸父追日”的精神志向,直视着生命中所有的苦难和前行中的磨砺与孤独,凭借一种宗教性的生命自律行为去追觅那种也许并不存有的存有。

仅张承志的小说就提供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引人注目的“硬汉子”系列。

其作品中以“蓬头发”为代表的男主人公们是一群在雄浑、莽苍、浩渺、酷烈的大自然背景下凸现出来的、具有铁一般质感的男子汉。

他们犹如在朝圣路上身心憔翠的穆斯林信徒,其精神长旅漫长而无尽,不过他们却一意孤行、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而在祁连山下长大的张弛的小说堪称纯粹的西部文本,其中的《汗血马》《驽马》《汉长城》中的臧山甲、刀达吉、巩合海是西部大地站起来的血性男儿,对苦难的故土如海般的忧患使他们无怨无悔勇往直前。

《汗血马》中的汗血马更是一个人格化的象征,而“人是不会被打倒的”,作为生物种类的马终有一天会消失灭绝,但那忍辱负重仍猛气犹存的精神气脉决不会中断。

这正是西部人的希望所在。

总之,西部的叙事性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硬汉子”的形象系列,尤其是,对“硬汉子”们的“苦难”的“考验”业已形成了一个共识性叙述模式,尽管对这样的叙述模式作家们有各自的表达方式,比如张贤亮在叙写“苦难”时着眼于它的“磨砺”与“完成”,通过“苦难的历程”达到灵魂的救赎——突出“苦难”的教化与省思功能。

张承志对“苦难”注重的是“感获”,是对“硬汉子”们在“苦难”中挣扎、沉沦,甚至自虐和他虐(《北方的河》和《金牧场》),其“苦难”带有蒸馏和净化的作用,因而更具宗教性特征。

惟独如此,这种共识性的叙述模式又可看作一种悲剧性叙述程式,诸如人与自然的对立所导致的天人相悖悲剧,人与环境的矛盾所导致的人境对抗悲剧,道德与历史的错位所导致的冲突悲剧,人生追求与命运定数的逆反所导致的行运背离悲剧等等,都是悲剧性叙述程式的具体显影形式。

与叙事性文学中“硬汉子”形象相呼应、或者说互为延展的是抒情性文学中出现的阳刚意象。

在西部抒情性文学作品中,作家们通过立意—具象—意蕴这样一个运思过程创造出与“硬汉子”形象相映生辉的意象体系:鹰翔马啸、雪峰高原、苍穹旷野、西风烈日、异象灾变……以及无边的寂寞、伟大的沉默。

记不起哪位作家以前说过:“大西北是雄性的”。

的确,西部文学缺乏喜剧的性质,缺乏轻松与温柔,缺乏矫情与甜腻,而它的沉雄、刚健、粗犷的风格,它的悲怆、苍劲的格调正可以从这些“硬汉子”形象和阳刚意象中得到完美的解释。

而且,西部文学所呈示的悲剧美在其审美形态上也与基督教文学、佛教文学的悲悯、悲苦,与儒家文化为底蕴的汉民族文学推崇的悲伤、悲怨、悲愤都不同,它以其悲壮、悲怆的韵致和阳刚雄健之气与伊斯兰文化的性格基调血脉相通。

不仅如此,西部文学的雄性精神和阳刚之气还与现代意识有着深层的呼应关系。

无可否认,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烂熟了的文明使人的心理压力增大,理性和感性出现了某种病变甚至造成人类适应力的崩溃。

而西部文学中的“云中有志”、“骨中有钙”、“汗中有盐”(见杨牧的《我是青年》)的雄强精神和阳刚之气能诱发人们振作、豁朗,在扬神励志中实现人生,增殖人生。

因此,这不啻为祛除“现代病”、扶立强壮的、健全的个性人格的精神上的“巨能钙”。

同时,这也一个侧面揭示了,伊斯兰文化何以总是能在对弱势的历史情况下激发出强韧的生命力原因。

二动态生存意识是伊斯兰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宗教文化得以区分的又一明显的标识。

穆斯林是流动性极大、冒险精神极强的国际性公民。

这里的“流动性”主要不是指对伊斯兰教义精神的流动性传播布道,因为在这一点上基督教的世界性传教活动,佛教的跨越国界式的宣经弘道都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所指的“流动性”主要是针对动态生存意识而言,更多的着眼于穆斯林们的生命化了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取舍。

如所周知,伊斯兰教肇始于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亚那,迄今为止穆斯林遍布世界,在很大水准上是依赖大规模的迁徙和移民。

比如中国西部的回族就是13世纪初叶蒙古人西征时,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持续地被签发或自愿迁徙到中国西北,尔后又吸收了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以及别的民族成分融和发展而成的。

而这一同化现象背后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当然是宗教!不妨作一个比较:当那支闻名于世、流浪迁徙于大半个世界的吉普赛人部落逐渐从20世纪那些广场的占卜、魔术摊前消隐时,穆斯林们却强盛地存有、衍生着,召唤并凝聚他们的是伊斯兰精神,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不可抗拒地渗入到即便是变动不居的社会群体的精神心理中,或许正是这种动态生存意识,造成了穆斯林们强烈的文化血缘认同倾向、强态的生命行为和迁徙旅途中的旷达乐观。

当然,提到伊斯兰文化的动态生存意识不可能避开穆斯林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游牧和商旅。

作者以为,如果同意伊斯兰文化是信仰与务实、教与俗合一的文化这种共识,那么也可以据此认定,宗教之于穆斯林与其说是一种信仰,倒不如视作一种既普通又特殊的精神活动。

他们的宗教行为是以自己的生命要求为依据,因此抽象的教义往往被简化为世俗的生命行为和生存方式中。

作者不否认穆斯林的游牧和商旅确实也受制于特定的自然经济状况,但正如中国的儒家文化提倡人们安居乐业、安份守已的确也与中国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相关,不过一旦这种文化心理结构形成,即便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有所变更,深潜厚积的文化心理意识总是要作为约定俗成的精神规范作用于人们的行为举止。

就穆斯林而言,无论是游牧之“游”还是商旅之“旅”,都告白着穆斯林的永远处于“流动”中的独特的生存状态,他们甚至乐此而不疲。

在某种意义上,穆斯林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迁徙史、移民史。

特别是,穆斯林们的最高精神企盼就是迢迢万里的麦加朝圣——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象征意义的朝圣,尽管这种朝圣对大多数中国西部的穆斯林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不过永远“在路上”,“在途中”的精神漫游和灵魂寻觅成为穆斯林的最富于哲学意味的生命方式。

或者说,“在路上”、“在途中”不仅是穆斯林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更是其最高的精神体验。

这个终生流动在世界上的庞大的人群,也许是全世界陆地民族中除了吉普赛人外唯一不看重“土地”观念的人群,他们将生命的巨大冲动交付给背井离乡、远离家园在人生长途上颠沛流离的历史,这恰恰与以“家”为精神内核的、以“土地”为生命依存的中国传统的儒家的“家族文化”所体现出的静态生存意识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也正是这种动态生存意识经过西部作家们艺术转化或审美化的转换,成为西部文学屡试不爽的、不可或缺的母题话语、题材形态和写作资源。

诚如评论家肖云儒所言:“我们可以说,无‘动’则无西部人生,无‘动’则无西部文化、西部文艺。

西部人在自己的命运中,大都经历过与环境的多次的剥离,既造成心灵的撕裂性痛苦,也锻打了对流变不居的各种生存环境的应变力,这使他们和中原土地文化区‘守土为业’的静态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区别开来,而和现代人在更大空间流动的人生相呼应。

”(注:肖云儒:《西部热和现代潮》,《南方文坛》2000年第5期。

)作者在论述西部“硬汉子”形象的构成类型时曾提及到的诸如走西口的“流民”、被发配西北的“苦囚”……等众多人群族类,而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意识情感的描述喻示着西部人的精神之家是在驼峰和马背上,他们不愿将自己的人生驻定于某个固定的处所,而宁可永远“在路上”、“在途中”——拥有一个脚印绵延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