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眩晕

合集下载

眩晕症的最好治疗方法

眩晕症的最好治疗方法

眩晕症的最好治疗方法第一篇:眩晕症的最好治疗方法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等。

对于眩晕症的治疗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疗。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眩晕症的常见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改善内耳和中枢神经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利多卡因、安坦和普通维生素等。

其中,利多卡因是治疗眩晕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它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缓解症状。

安坦是一种镇静剂,能够减轻紧张和焦虑,缓解症状。

而普通维生素则有助于加强内耳的代谢功能,有助于治疗眩晕症的症状。

二、针灸针灸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眩晕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传导,缓解肌肉紧张,对于治疗眩晕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进行针灸治疗前,需要找到专业的针灸师进行治疗。

三、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不需要药物介入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式有按摩、理疗、体操等。

按摩是通过按摩脖颈和头部的穴位,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

理疗是利用热、冷、高频电磁波等物理因素进行治疗。

而体操则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

综上所述,眩晕症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药物治疗、针灸和物理治疗都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进行治疗之前,需要保证身体健康和睡眠充足,避免激烈的运动和食用刺激性食物,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的症状。

第二篇:眩晕症的最好预防方法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病人会感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了预防眩晕症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眩晕症的基础。

需要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另外,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预防眩晕症的发生。

二、避免精神压力精神压力是导致眩晕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需要避免长时间的紧张状态和焦虑情绪,增强心理素质。

三、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使身体处于缺氧状态。

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本研究对颈源性眩晕进行中医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优势是既有效又安全。

针灸治疗是通过放松肌肉来间接改善颈椎部分的解剖位置,所以需要较长时间,但是相对安全。

方法:本文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颈源性眩晕的患者60例,并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中医针灸和手法推拿两种治疗方式。

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该类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在运用中医针灸和推拿两种方式治疗时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时,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采用中医针灸的一组患者疗效高于推拿治疗的一组患者。

结论: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对该类患者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病情的缓解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中医针灸;临床效果引言:颈部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一般以男性为主,占颈椎病的18%,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其发生率逐渐升高,并有年轻化的倾向!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因骨质增生,颈椎周围病变,颈肩变化等原因,使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出现的一种症状,主要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焦虑,颈肩疼痛,心悸,甚至晕厥等,这种症状的出现与姿势密切相关[1]。

在中医学看来,颈性眩晕属“眩晕”范畴,又称“相痹”,即“闭塞”,是指经络不通,导致气血上冲,导致心神失守,给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不便、疼痛,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因此,快速、安全、简单、价格低廉是其治疗的基本原理。

中医对颈源性眩晕进行治疗,可以采用针灸穴位注射、中药和推拿三种方式,针灸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针灸深入到体内的某些穴位来实现治疗,其作用是疏通经络,祛除邪气,协调阴阳等。

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颈源性眩晕的患者有6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选取的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人数有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1,患者年龄在19-28(24.99±6.95)岁;乙组患者人数为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1,患者年龄在20-29(25.52±5.33)岁。

《针灸治疗眩晕》课件

《针灸治疗眩晕》课件
《针灸治疗眩晕》PPT课 件
本课件旨在介绍针灸对眩晕的治疗方法,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这一领域。通 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注意事项,使大家能够安心治疗眩晕症状。
背景介绍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本节将介 绍眩晕的定义、原因和症状,为后续的针灸治疗提供背景知识。
针灸治疗眩晕的原理
Case 1
67岁女性,患有频繁的眩晕症状。通过针灸治疗和中药调理,症状显著减轻,生活质量得到 改善。
Case 2
45岁男性,多年来一直受到眩晕症状的困扰。经过一系列针灸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患者 恢复了正常的日常生活。
Case 3
33岁女性,近期遭受突发性眩晕。经过紧急的针灸治疗后,症状迅速减轻,恢复了生活的稳 定性。
问题 3
针灸治疗眩晕有风险吗?
总结和展望
针灸治疗眩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针灸治疗眩晕将进一步完善。
通过观察和研究,针灸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治疗眩晕的方法。本节将详细介绍 针灸治疗眩晕的原理,包括调整气血流通、平衡阴阳和调节脑神经功能。
主要针灸穴位
针灸治疗眩晕需要精准选择穴位。本节将介绍几个主要的针灸穴位,包括风 池、迎香和足三里。这些穴位对于症状缓解和疾病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针灸治疗眩晕的案例分析
针灸治疗眩晕的注意事项
1 选寻合适的针灸师
确保针灸师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能够提供合理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循严格的卫生规范
针灸治疗需要遵循严格的卫生规范,确保无菌和安全。
3 治疗过程中的禁忌
针灸治疗有一些禁忌,例如孕妇、传染病和皮肤损伤。
常见问题解答

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法

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法

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法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会患上眩晕症,严重威胁着生命。

一旦出现眩晕症的现象,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找出病因后,采取适当的方法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因为有些患者对西药的副作用有所忌讳,就采取中医针灸的方法治疗缓解。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眩晕症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一、眩晕的病因病机起因常与忧思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虚弱等有关。

归纳起来不外风、痰、虚三个方面。

风: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凡忧郁恼怒,日久郁滞化火,风阳升动上扰清窍;或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痰: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健运失司,水谷精微不化,聚湿生痰,痰气交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眩晕。

虚:气血亏虚:久病失血或劳心太过,或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气虚清阳不展,血虚脑失所荣,均可发生眩晕。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房劳太过,阴精亏耗,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眩晕。

二、辨证论治1、风阳上扰主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分析:肝阳上亢,上冒巅顶,故发眩晕。

阳升则急躁易怒,火动扰心则多梦。

口苦苔黄是阳热炽内,脉弦为肝阳亢盛之征。

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取足厥阴、少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酌用补法。

穴取风池、侠溪、太冲、行间、肝俞、肾俞。

方义:肝胆两经同为风木所寄,风池可疏泄在上之浮阳。

侠溪为胆经荥穴,可清泻上亢之阳。

太冲和行间为足厥阴原穴和荥穴,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

肝俞和肾俞用补法,滋阴潜阳。

随证选穴:耳鸣重加翳风,头胀痛甚加太阳。

2、痰浊上蒙主症: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痰多,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分析:痰浊阻中,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或痰蒙清阳均可致眩晕头重如蒙。

湿阻中焦,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痰多,神疲困倦。

舌胖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湿内蕴之象。

治则:健脾和中,除湿涤痰。

处方:取足阳明、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穴取头维、阴陵泉、丰隆、内关、中脘。

针灸学-9眩晕-执业医

针灸学-9眩晕-执业医

3、气血虚弱: 气血虚弱: 神疲之力, 心悸失眠, 神疲之力 , 心悸失眠 , 面色光 舌淡脉细。 白,舌淡脉细。 痰湿中阻: 4、痰湿中阻: 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 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 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治则: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清利头目,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清利头目, 只针不灸,泻法; 只针不灸,泻法; *痰浊上蒙:健脾祛湿、化痰通络, 痰浊上蒙:健脾祛湿、化痰通络,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气血不足:补益气血、充髓止晕, 气血不足:补益气血、充髓止晕, 针灸并用,补法; 针灸并用,补法; *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滋阴潜阳, 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滋阴潜阳, 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直接灸、隔姜灸: 直接灸、隔姜灸: 百会,每日一次, 百会,每日一次,十次为一 疗程。 疗程。 皮肤针:百会至腰俞。 皮肤针:百会至腰俞。 温针:风池、大椎。 温针:风池、大椎。 电针:颈夹脊、督脉经穴。 电针:颈夹脊、督脉经穴。
名家
• 1、眩晕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应查明原 眩晕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明确诊断,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明确诊断,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 2、辨证:临床所见,虚实夹杂,病情复杂,常 辨证:临床所见,虚实夹杂,病情复杂, 是多种证型混合出现。 是多种证型混合出现。 • 3、治疗:针灸有一定疗效,尤对颈椎病、心脑 治疗:针灸有一定疗效,尤对颈椎病、 血管性疾病、耳源性眩晕较好。 血管性疾病、耳源性眩晕较好。
痰 眩 晕
临床表现
• 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视物旋转。 • 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和出汗等 可伴有恶心、呕吐、 一系列症状。 一系列症状。

眩 晕(教材)-针灸治疗学

眩 晕(教材)-针灸治疗学

【经验介绍】
临床上治疗眩晕常取百会穴,其上能升提阳气,
下能平肝潜阳,又能健脑填精充髓,可用于各证型眩晕。
徐笨人等用针刺治疗内耳性眩晕,取主穴:印堂、内 关、安眠。配穴:听宫、风池。主穴每次必刺,耳鸣、 耳聋、重听者配听宫、风池,快速进针,待出现针感 后用平补平泻法捻针1~2min,留针2O~3Omin,每 日针1次,1O次为1疗程。用此法治疗75例,痊愈29 例,显效25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93.4%。(徐笨人,等.针刺治疗内耳眩晕75例。 中国针灸1986;6(1):31)
【思考题】
眩晕常见有几种证型?如何进行针灸治疗?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2)虚证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 精、培元固本以治本。足三里 补益气血。风池用平补平泻法, 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 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 脑髓而缓急治标。
配穴与操作
(1)实证 • 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 溪; 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 脘、阴陵泉; 瘀血阻窍者:加膈俞、阿是穴 • 操作:针用泻法
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
• 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 本病在现代医学中相当 于耳源性眩晕(即;旧 称美尼尔氏综合症)、 脑动脉硬化、高血压、 贫血、神经衰弱、颈椎 病等。
【病因病机】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
• 本病发生多由内伤所致,与情 志、饮食、劳倦及体虚有关, 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风阳、 痰火上扰或阴精气血不足,脑 失所养。
【小 结】
眩晕是常见病的自觉症状,其病多由内伤所致。 病理有风、火、痰、虚之别,且每可相兼为患。 一般发作时以标实为主,缓解时以正虚或虚实兼见为主。 针灸治疗有从标与从本论治之异,证急者多实,宜先治其
标,如选用熄风、化痰穴位,体针、头针、耳针均有很好 即时效果。

眩晕-针灸治疗学-PPT

眩晕-针灸治疗学-PPT

实证 虚证
鉴别诊断
3、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眩晕多见于高血压病、梅尼埃病、颈 椎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系统血 管病以及贫血、脑血管病等疾病中。
1、耳源性眩晕: 美尼尔综合征,迷路炎症、
积液和出血,位置性眩晕等。
2、神经源性眩晕: 脑动脉硬化、听神经炎、
听神经纤维瘤、颅内感染、多 发性硬化及癫痫、晕动病等。
A.行间、侠溪、太溪 B.头维、丰隆、中脘 C.气海、脾俞、胃俞 D.太溪、悬钟、三阴交 E.血海、膈俞、内关
A.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B.百会、行间、侠溪、太冲 C.风池、气海、脾俞、胃俞 D.风池、太溪、悬钟、三阴交 E.风池、百会、肝俞、足三里
4、治疗眩晕实症,应选取? 5、治疗眩晕虚证,应选取?
轻者如坐车船, 飘摇不定,闭 目少顷即可复 常。
以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为主 要表现。
重者 重者突发黑蒙, 旋摇不止,昏 昏欲倒,难以 站立,甚则跌 仆。
17
1、辨别证候虚证
实证
凡病程短,或呈发作性, 易因情志因素诱发,主症 重,兼有恶心、呕吐痰涎, 体质壮实者,多因肝阳或 痰浊所致。
虚证
凡病程长,反复或持续不 解,每于烦劳则易发作或 加重,主症轻,兼有全身 虚弱症状者,多由血虚或 肾精不足所致。
实证
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 烦躁易怒,失眠多梦, 面红目赤,口苦。舌红, 苔黄,脉弦数。
痰湿中阻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 胸闷恶心,呕吐痰涎, 口黏,纳差。舌淡, 苔白腻,脉弦滑。
瘀血阻窍
眩晕头痛,耳鸣耳聋, 失眠,心悸,精神不振, 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 脉涩或细涩。
虚证
气血亏虚
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 萎黄,神倦乏力,心悸 少寐,腹胀纳呆。舌淡, 苔薄白,脉弱。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的原则
01
02
03
调整阴阳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 人体阴阳平衡,使机体恢 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 缓解眩晕症状。
疏通经络
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 使气血运行畅通,改善脑 部供血,减轻眩晕症状。
扶正祛邪
针灸可以扶助正气,祛除 病邪,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康复。
针灸治疗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优势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通过调节人体自 身的平衡机制,针灸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 针灸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专业医师进行操作。
05
颈性眩晕的预防与日常 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势
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使用手 机,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颈部活 动,如旋转、侧屈等,以减轻
颈部压力。
控制情绪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学会放 松身心,保持情绪稳定。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理 论基础
经络与穴位
经络
人体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它们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全身 各个部位。颈性眩晕常涉及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经络。
穴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 从而改善眩晕症状。常用的治疗颈性眩晕的穴位包括百会、风池、天柱、颈百 劳等。
感谢您的观看
常用的针刺穴位包括风池、天柱、颈夹脊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不同 的穴位组合进行治疗。
针刺疗法一般采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按照规范进行消毒,以避免感染。治疗 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颈部血管和神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基本治 法
实用文档
治则
风阳上扰者—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只 针不灸,泻法;
痰浊上蒙者—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 灸并用,平补平泻;
气血不足者—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 灸并用,补法;
肝肾阴虚者—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以 针为主,平补平泻。
实用文档
处方
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绝骨
实用文档
加减
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滋水涵 木、平肝潜阳;
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健脾和 中,除湿化痰;
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补益 气血,调理脾胃;
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滋补肝 肾,培元固本。
实用文档
4
实用文档
三棱针 耳针
眩晕剧烈时可取印堂、太阳、百 会、头维等穴,三棱针点刺出血 l~2滴。
取肾上腺、皮质下、枕、脑、神 门、额、内耳;风阳上扰加肝、 胆;痰浊上蒙加脾、缘中;气血 不足加脾、胃;肝肾阴虚加肝、 肾。每次取一侧3~5穴,毫针中 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还可 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实用文档
3
实用文档
临床表现
本病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 轻者如坐舟车、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 常;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旋摇不 止,难于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可伴 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 面色苍白等症状。
实用文档
辨证分 型
实用文档
风阳上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风阳上扰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 烦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 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实用文档
2.眩晕发作时,令患者闭目,安卧(或 坐位),以手指按压印堂、太阳等穴,使头 面部经气疏畅,眩晕症状可减轻。
3.痰浊上蒙者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少食 油腻厚味之品,以免助湿生痰,酿热生风。 也应避免过食辛辣,过用烟酒,以防风阳升 散之虞。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痰浊上蒙
痰浊上蒙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 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口粘纳差, 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实用文档
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 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 萎黄,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腹胀 纳呆,舌淡、苔薄白,脉弱。
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 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 神倦乏力,腰膝痠软,舌红、苔薄, 脉弦细。
实用文档
头针
取顶中线、枕下旁线。中等刺激, 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穴位注射
选针灸处方中2~3穴,注入5%葡 萄糖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 射液、当归注射液,每穴0.5ml, 每日或隔日1次。
实用文档
5
实用文档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较好,但应分辨标 本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 或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为明确诊断, 在治疗同时,应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 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 震电图及颈椎X片等。如需要还应做CT、核磁 共振检查。
实用文档
1
实用文档
眩晕,又称“头眩”、“掉眩”、“冒 眩”、“风眩”等。“眩”是指眼花, “晕”指头晕,是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觉症状。常见于西医学的 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 管病以及贫血、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等疾 病。
实用文档
2
实用文档
中医认为:本证病位在脑,与忧郁恼怒、 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虚弱有关。有 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肝阳上 亢而眩晕;有恣食肥厚、脾失健运、痰湿 中阻、清阳不升而发眩晕;有劳伤过度、 肾精亏损、不能上充于脑而发眩晕;若病 后体虚、气血虚弱、脑失所养亦能发生眩 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