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吸入操作规范
氧气瓶供氧氧气吸入技术操作规范

8)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备齐用物至患者床边,再次核对。
9)用湿棉签清洁并湿润患者鼻腔。
10)连接一次性双鼻孔鼻氧管,打开流量表开关,检查鼻氧管有无漏气,根据医嘱调节氧流量。
11)检查氧气管是否通畅,将一次性鼻导管前端放于小药杯冷开水中湿润,轻轻插入患者鼻孔,妥善固定。
12)记录用氧时间、流量,并签名。
氧气瓶供氧氧气吸入技术操作规范
姓名
科室
日期
评分
监考人
操作项目
操作内容
标准分
扣分
操作目的
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
评估要点
询问患者身体情况:
1.病情、呼吸状况和缺氧情况。
2.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3.患者鼻腔有无鼻痂、鼻中隔偏曲、损伤和出血。
操作准备
护士准备:着装整洁规范,仪表端庄大方。
4.急性肺水肿患者湿化瓶内加20%~30%乙醇,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湿化。持续吸氧的患者,应当保持管道通畅,无打折、分泌物堵塞或扭曲。
6.观察、评估患者吸氧效果。
7.氧气筒内氧气勿用尽,压力表至少要保留0.5mPa,以免灰尘进入筒内,再充气时引起爆炸。
8.对未用完或已用完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的标志。
3)洗手。检查氧气筒是否处于备用状态(有“四防”及“满”的标记),氧气架是否牢固,系好安全带。
4)打开总开关,使小量气体从气门流出,随即迅速关上。安装氧气表、连接通气导管,安装湿化瓶。
5)关流量表开关,开总开关,再开流量表开关,检查氧气是否通畅,全套装置有无漏气,关闭流量开关。
6)推氧气筒于患者床旁,放于妥善处。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规范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规范氧气吸入技术,又称为中心供氧装置,是一种将氧气通过管道连接到患者的鼻腔或面罩,以提供额外氧气的方法。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医院和其他医疗场所,对需要额外氧气支持的患者非常重要。
为了确保正确和安全地使用中心供氧装置,有必要遵循一些操作规范。
首先,确保中心供氧装置的安全和性能符合相关标准。
检查氧气管道系统和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并且具有必要的安全措施,如氧气泄漏报警器和紧急停止装置。
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其工作正常。
在使用中心供氧装置之前,需要确认患者确实需要额外的氧气,并根据患者需要的氧气流量来调整供氧装置。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时刻监测患者的氧气饱和度,以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
通常,氧气流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并在需要时进行调整。
在完成以上步骤后,可以开始给患者进行氧气吸入。
首先,确保患者的鼻腔或面罩清洁,并正确佩戴。
确保鼻腔导管或面罩与患者的面部贴合良好,以防止氧气泄漏。
在吸入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设备和患者的清洁和卫生。
定期更换面罩或鼻腔导管,防止细菌滋生和交叉感染。
在使用中心供氧装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设备应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意外移动。
其次,患者和操作人员应保持安全距离,以避免因不慎碰到设备而导致氧气泄漏。
同时,应定期检查管道系统、接头和连接件是否紧固,以防止漏气。
在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现氧气泄漏或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找维修人员进行检修。
在停电或紧急情况下,应有备用电源或备用氧气瓶供应,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最后,在使用完中心供氧装置后,应及时关闭设备,并清洁面罩或鼻腔导管。
将设备归位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清理工作,以保持其正常运行。
总之,正确和安全地操作中心供氧装置对于保证患者的额外氧气需求至关重要。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患者的氧气饱和度和设备的安全性能。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氧气吸入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氧气吸入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引言氧气是生命所必需的,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可能需要通过氧气吸入来提供额外的氧气供应。
本文将介绍氧气吸入的操作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地使用氧气。
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在进行氧气吸入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吸入过程的顺利进行。
•确保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检查氧气气瓶中的压力,如果压力过低,需要更换气瓶。
•确保吸氧装置的正常功能。
检查氧气吸入装置的管道、面罩或鼻导管等是否完好,无堵塞或破损的情况。
•准备好适当的面罩或鼻导管。
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舒适度,选择合适的面罩或鼻导管。
2. 吸氧准备在开始吸氧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吸氧准备工作。
•确保使用者处于舒适的姿势,可以选择坐姿或躺姿。
•清洁面部。
使用者应该确保面部干净,没有化妆品或油脂,以避免堵塞面罩或鼻导管。
•如果使用面罩,确保面罩与面部的贴合紧密,没有空隙。
•如果使用鼻导管,将鼻导管正确放置在鼻腔中,并确保导管的管道畅通。
3. 开始吸氧一旦吸氧准备工作完成,可以开始吸氧。
•打开氧气气瓶。
根据吸氧装置的使用说明,逐步将气瓶旋开,直到气体流动。
•调整氧气流量。
根据吸氧装置的使用说明,调整氧气流量,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尽量保持正常呼吸。
使用者应该尽量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奏和方式,避免过度深呼吸或过度浅呼吸。
4. 吸氧结束当不再需要吸氧时,需要注意正确的吸氧结束步骤。
•关闭氧气气瓶。
根据吸氧装置的使用说明,逐步将气瓶旋紧,以停止气体流动。
•将吸氧装置清洁干净。
使用者应该将面罩或鼻导管等吸氧装置进行清洁,并放置在干净的地方。
•妥善存储吸氧装置和氧气气瓶。
吸氧装置和氧气气瓶应该存放在干燥、通风和干净的地方,远离火源或易燃物。
注意事项在使用氧气吸入时,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需要牢记。
1.遵循医生或专业人员的指示。
氧气吸入的具体流程和使用方法可能因个体情况而有所差异,因此应当遵循医生或专业人员的指示和建议。
2.避免过度吸氧。
氧气吸入操作规范

氧气吸入法操作规范氧气吸入法是常用的改善呼吸的技术之一,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目的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
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适应症1、因呼吸系统疾患而影响肺活量患者如哮喘、支气管肺炎或气胸等。
2、心肺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而致呼吸困难者如心力衰竭时出现的呼吸困难。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麻醉剂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4、昏迷患者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损伤病人。
5、其他某些外科手术前后病人、大出血休克病人、分娩时产程过长或胎心音不良等。
三、护理评估评估患者病情、年龄、意识、缺氧程度、血气分析结果、鼻腔情况、合作程度。
四、操作方法(一)操作前准备1、护士准备:服装鞋帽整洁,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柔和恰当,洗手,剪指甲。
物品准备:氧气装置一套(流量表、湿化瓶)、一次性吸氧鼻导管、橡皮筋、安全别针、治疗碗内备湿化液、棉签、弯盘、氧气记录卡。
病人准备:向患者解释吸氧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环境准备:整洁、安静、安全、无烟、无尘、无火源。
操作程序1、携用物至床边,核对,解释取得合作。
2、打开中心管道旋钮,上流量表,确认有无漏气,接湿化瓶、吸氧管。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清洁鼻腔。
4、开流量表开关,调节氧流量,湿润鼻导管,检查氧气是否通畅,有无漏气。
5、将吸氧管插入鼻腔,妥善固定于耳廓,再用安全别针固定氧气管于床单上。
6、在氧气记录卡上记录用氧的日期、时间、流量及签名。
7、交代用氧的注意事项及安全用氧相关知识,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8、给氧期间经常巡视患者,观察病情、用氧效果、有无氧疗副作用、定时观察氧流量、湿化液量、用氧设备及管道通畅情况。
9、停吸氧:向病人解释,根据病情可停止吸氧,拔下鼻导管,关流量表。
氧气吸入操作规范方案

氧气吸入法操作规范氧气吸入法是常用的改善呼吸的技术之一,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目的1、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
2、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二、适应症1、因呼吸系统疾患而影响肺活量患者如哮喘、支气管肺炎或气胸等。
2、心肺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而致呼吸困难者如心力衰竭时出现的呼吸困难。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麻醉剂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4、昏迷患者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损伤病人。
5、其他某些外科手术前后病人、大出血休克病人、分娩时产程过长或胎心音不良等。
三、护理评估评估患者病情、年龄、意识、缺氧程度、血气分析结果、鼻腔情况、合作程度。
四、操作方法(一)操作前准备1、护士准备:服装鞋帽整洁,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柔和恰当,洗手,剪指甲。
2、物品准备:氧气装置一套(流量表、湿化瓶)、一次性吸氧鼻导管、橡皮筋、安全别针、治疗碗内备湿化液、棉签、弯盘、氧气记录卡。
3、病人准备:向患者解释吸氧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安全、无烟、无尘、无火源。
(二)操作程序1、携用物至床边,核对,解释取得合作。
2、打开中心管道旋钮,上流量表 ,确认有无漏气,接湿化瓶、吸氧管。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清洁鼻腔。
4、开流量表开关,调节氧流量,湿润鼻导管,检查氧气是否通畅,有无漏气。
5、将吸氧管插入鼻腔,妥善固定于耳廓,再用安全别针固定氧气管于床单上。
6、在氧气记录卡上记录用氧的日期、时间、流量及签名。
7、交代用氧的注意事项及安全用氧相关知识,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8、给氧期间经常巡视患者,观察病情、用氧效果、有无氧疗副作用、定时观察氧流量、湿化液量、用氧设备及管道通畅情况。
氧气吸入的操作流程

氧气吸入的操作流程氧气吸入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缺氧状态。
正确的氧气吸入操作流程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氧气吸入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氧气吸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准备工作。
确保氧气瓶中有足够的氧气,检查氧气面罩和管路是否完好无损。
同时,要确认患者的医嘱和吸氧指征,以及吸氧浓度和流量。
2. 患者准备。
在进行氧气吸入之前,需要让患者坐下或半卧位,保持舒适的姿势。
清除患者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
对于需要长时间吸氧的患者,还需要做好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损伤。
3. 氧气面罩佩戴。
将氧气面罩放在患者面部,使其舒适贴合。
调整面罩的位置,确保不会产生漏氧现象。
同时,要注意避免面罩过紧或过松,以免影响患者的呼吸舒适度。
4. 氧气流量调节。
根据医嘱和吸氧指征,调节氧气流量。
一般情况下,成人吸氧流量为2-6L/min,儿童吸氧流量为0.5-2L/min。
在调节氧气流量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吸氧流量。
5. 观察患者状况。
在进行氧气吸入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患者的状况。
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或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
6. 安全注意事项。
在进行氧气吸入时,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避免氧气泄漏,避免氧气瓶倾斜或碰撞,避免吸烟或使用明火附近吸氧,避免使用含油脂的化妆品等。
同时,要确保氧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7. 结束吸氧。
当患者吸氧结束时,要及时关闭氧气流量调节阀,取下氧气面罩,并将其清洗和消毒。
同时,要及时记录患者的吸氧情况和生命体征,以供医护人员参考。
总结。
氧气吸入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正确的操作流程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在进行氧气吸入时,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正确佩戴氧气面罩,调节氧气流量,观察患者状况,并注意安全事项。
只有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才能确保氧气吸入的安全和有效。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规程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规程【评估】1、患者的合作程度及心理反应。
2、患者病情、意识、鼻腔情况及缺氧程度。
3、供氧设备情况。
【准备】1、护士:按要求着装、洗手。
2、物品:氧气装置一套已经安装在氧气瓶上,氧气瓶上有明显标志“空”或“满”(中心供氧氧气装置一套含流量表、湿化瓶);一次性吸氧管及袋子,温水杯,污物杯,棉签、手消液,用氧记录单。
3、环境:安全、整洁、舒适。
4、体位:舒适体位。
【方法】处置医嘱✂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携用物至病人床旁✂核对、解释✂检查给氧装置(中心供氧将流量表及湿化瓶安装在中心供氧接口上)✂用棉签清洁鼻孔✂接上氧气管✂打开流量开关✂调节氧流量✂将吸氧管鼻塞放于温水试氧气流出通畅✂将吸氧管放于患者鼻孔部✂妥善固定吸氧管✂交代注意事项✂整理病床单元✂手消✂记录用氧时间、氧流量、缺氧症状✂回治疗室整理用物✂洗手✂中途巡视✂观察患者缺氧状况是否改善✂停氧时,取下吸氧管(如果患者面部不清洁,可用纸巾擦拭)✂关流量开关✂关总开关(中心供氧取下氧气装置)✂打开流量开关✂放出余气✂取下吸氧管按上防尘套✂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病床单元✂回治疗室洗手整理用物✂记录停氧时间。
【评价】1、操作方法正确、熟练。
2、与患者沟通语言恰当,态度和蔼。
3、氧流量符合医嘱与病情。
4、氧气筒放置正确,用尽氧气有“空”标志。
【理论提问】1、氧疗法的目的?答:氧疗法的目的是供给病员氧气,通过给氧,可提高肺泡内氧气分压,纠正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代谢。
2、氧疗法的注意事项?答:(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氧气筒放置阴凉处,切实做好防火、防油、放热、防震,注意用氧安全。
(2)持续吸氧病人鼻导管每日清洁或更换1次,双侧鼻孔交替插管,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
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保证用氧效果。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用时应先拔除鼻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操作错误,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氧气筒内氧气切勿用空,至少保留5kg/c㎡压强,以防外界空气及杂质进入筒内,再灌入氧气时引起爆炸。
氧气吸入的步骤和评分标准

氧气吸入的步骤和评分标准氧气吸入是一项常见的急救措施,旨在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以改善呼吸功能。
正确的氧气吸入步骤和评分标准对于急救人员以及任何有可能应对呼吸窘迫状况的人士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氧气吸入的具体步骤,并解释如何根据患者的状况进行评分。
一、氧气吸入的步骤为了确保氧气吸入能够有效地提供给患者,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确定适当的氧气流量: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调整氧气流量。
一般情况下,成人的氧气流量为每分钟4-6升,而儿童的氧气流量则相对较低。
2. 连接氧气供应设备:将氧气气源与氧气面罩、鼻导管或气管插管等装置相连接。
3. 确保合适的装置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氧气输送装置。
面罩适用于大部分成人和儿童,而鼻导管则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成人和儿童。
4. 配戴氧气面罩或鼻导管:将氧气面罩或鼻导管正确地放置在患者的面部或鼻孔上,并确保其贴合紧密以避免氧气泄漏。
5. 监测氧气流量和患者反应:监测氧气流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和反应。
确保氧气供应充足并连续。
6. 维持氧气治疗: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持续维持氧气吸入治疗。
在治疗期间,及时调整氧气流量和装置位置,以确保治疗效果。
二、评分标准在急救过程中,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常用的氧气吸入评分标准:1. 呼吸频率: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范围是每分钟12-20次,儿童则略高一些。
通过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或腹部运动来评估呼吸频率。
如果呼吸频率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需要增加氧气流量。
2. 氧饱和度: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百分比。
使用血氧饱和度仪等设备可以快速测量患者的氧饱和度。
正常成人的氧饱和度应在95%以上,儿童则略高一些。
如果氧饱和度低于正常范围,则需要增加氧气流量或考虑其他治疗措施。
3. 呼吸困难程度: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的表现,例如呼吸急促、使用辅助呼吸肌等。
根据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可以适当调整氧气流量以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吸入法操作规范氧气吸入法是常用的改善呼吸的技术之一,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目的1、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
2、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二、适应症1、因呼吸系统疾患而影响肺活量患者如哮喘、支气管肺炎或气胸等。
2、心肺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而致呼吸困难者如心力衰竭时出现的呼吸困难。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麻醉剂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4、昏迷患者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损伤病人。
5、其他某些外科手术前后病人、大出血休克病人、分娩时产程过长或胎心音不良等。
三、护理评估评估患者病情、年龄、意识、缺氧程度、血气分析结果、鼻腔情况、合作程度。
四、操作方法(一)操作前准备1、护士准备:服装鞋帽整洁,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柔和恰当,洗手,剪指甲。
2、物品准备:氧气装置一套(流量表、湿化瓶)、一次性吸氧鼻导管、橡皮筋、安全别针、治疗碗内备湿化液、棉签、弯盘、氧气记录卡。
3、病人准备:向患者解释吸氧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安全、无烟、无尘、无火源。
(二)操作程序1、携用物至床边,核对,解释取得合作。
2、打开中心管道旋钮,上流量表,确认有无漏气,接湿化瓶、吸氧管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清洁鼻腔。
4、开流量表开关,调节氧流量,湿润鼻导管,检查氧气是否通畅,有无漏气。
5、将吸氧管插入鼻腔,妥善固定于耳廓,再用安全别针固定氧气管于床单上。
6在氧气记录卡上记录用氧的日期、时间、流量及签名。
7、交代用氧的注意事项及安全用氧相关知识,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8、给氧期间经常巡视患者,观察病情、用氧效果、有无氧疗副作用、定时观察氧流量、湿化液量、用氧设备及管道通畅情况。
9、停吸氧:向病人解释,根据病情可停止吸氧,拔下鼻导管,关流量表。
10、在氧气记录卡上记录停止用氧的日期、时间并签名,清洁鼻腔,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11、卸流量表,处理用物,洗手,记录。
(三)效果评价1、操作正确,动作轻柔,患者缺氧症状改善。
2、关心爱护病人,患者配合治疗。
3、安全用氧,未发生呼吸道损伤及其他意外。
五、注意事项1、用氧前,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油,氧气表及螺旋口勿上油,也不用带油的手装卸。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
停止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
中途改变流量,先分离鼻导管与湿化瓶连接处,调节好流量再接上。
以免一旦开关出错,大量氧气进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常用湿化液有冷开水、蒸馏水。
急性肺水肿用20%^ 30%乙醇,具有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肺泡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的作用。
5、用氧过程中,应加强监测。
若呼吸变慢,精神抑制或烦躁不安,应注意有无二氧化碳潴留,缺氧症状无改善,则应检查有无漏气,导管是否松脱,流量是否足够。
对持续吸氧病人还须注意有无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等氧中毒症状,以便及时处理。
6长期吸氧的病人,每天更换导管1次。
进食、饮水时暂时摘下氧气,以免引起腹胀不适。
7、防止交叉感染,一次性用品一人一套,不可重复使用。
六、并发症及处理一、无效吸氧(一)原因1. 中心供氧站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 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 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 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从套管溢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
5. 气管内分泌物过多,而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二)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煽动等。
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三)预防及处理1. 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 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 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取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分泌物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6. 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病人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是否变慢、呼吸是否平稳、发绀有无消失等。
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7. 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一)原因1. 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尤其是病人发热、呼吸急促或张口呼吸,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过多,加重气道黏膜干燥2. 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60%(二)临床表现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
(三)预防及处理1. 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对发热病人,及时做好对症处理。
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
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2. 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2L/min。
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3. 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4. 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能对药液温和加热。
三、氧中毒(一)原因氧治疗中发生氧中毒临床极为少见。
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一时程”阈限内是不会发生氧中毒的,但患者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对氧过敏或耐力下降时可发生。
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氧浓度高于60%高浓度氧进入人体后产生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能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从而使细胞死亡。
这种损伤最常作用于肺血管细胞,早期毛细血管内膜受损,血浆渗入间质和肺泡中引起肺水肿,最后导致肺实质的改变。
(二)临床表现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
氧中毒的特点是肺实质改变,如肺泡壁增厚、出血。
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病人即可有胸骨后灼热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胸痛;吸氧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
有时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
(三)预防与处理1. 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 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根据氧疗情况,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
3. 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4. 吸氧过程中,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氧中毒,立即降低吸氧流量,并告诉医生,对症处理。
四、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儿多见。
是一种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其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殖以及由此产生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
(一)原因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长时间高浓度氧气吸入会引起此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临床上可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继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斜视、弱视,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
(三)预防及处理1. 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小于40%2. 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者应定期行眼底检查。
3. 已发生晶体后组织增生者,应早日行手术治疗。
五、腹胀(一)原因1. 多见于新生儿,鼻导管插入过深,因新生儿上呼吸道相对较短,易误入食道。
2. 全麻术后患者咽腔收缩、会厌活动度、食道入口括约肌松弛,舌体后移,咽腔因插管而水肿,使气体排出不畅,咽部成为一个气体正压区。
此时氧气的吸入流量大,正压更加明显,迫使气体进入消化道。
(二)临床表现缺氧症状加重。
病人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减弱,口唇青紫,脉搏细速,呈急性表现,严重者危及生命。
(三)预防及处理1. 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
插管不宜过深,成人在使用单鼻孔吸氧时鼻导管插入的深度以2厘米为宜。
新生儿鼻导管吸氧时,必须准确测量长度,注意插入方法、插入鼻导管时可将患儿头部稍向后仰,避免导管进入食道,插入不可过深。
2. 用鼻塞吸氧法,鼻前庭或面罩吸氧法能有效地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3. 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六、感染(一)原因1. 吸氧终端装置污染:吸氧管道、氧气湿化瓶、湿化瓶内湿化液等容易发生细菌生长。
2. 插管动作粗暴导致鼻腔黏膜破损,而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易发生感染。
(二)临床表现病人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败血症等。
(三)预防及处理1. 每日更换吸氧管、氧气湿化瓶及湿化瓶内湿化液,湿化瓶每日消毒。
2. 湿化瓶内液体为灭菌处理的冷开水、蒸馏水。
3. 每日口腔护理二次。
4. 插管动作易轻柔;以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避免发生破损。
5. 如有感染者,去除引起感染的原因,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七、鼻衄(一)原因1. 插鼻导管动作过猛或反复操作所致:部分患者鼻中隔畸形,而操作者按常规方法插管,使鼻粘膜损伤,引起鼻衄。
2. 鼻导管过粗或质地差。
3. 长时间吸氧者,鼻导管与鼻咽部分泌物粘连、干涸,在更换鼻导管时,鼻咽部的黏膜被外力扯破导致出血。
4. 长时间较高浓度吸氧,且湿化不足,导致鼻粘膜过度干燥、破裂。
(二)临床表现鼻腔黏膜干燥、出血、血液自鼻腔流出。
(三)预防及处理1. 正确掌握插管技术,插管时动作轻柔。
如有阻力,要排除鼻中隔畸形的可能,切勿强行插管。
必要时改用鼻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
2. 选择质地柔软、粗细合适的吸氧管。
3. 长时间吸氧者,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做好鼻腔湿化工作,防止鼻腔黏膜干燥。
拔除鼻导管前如发现鼻导管与鼻粘膜粘连,应用湿棉签或液体石蜡湿润,再轻摇鼻导管,等结痂物松脱后才拔管。
4. 如发生鼻衄出血量多,上述处理无效者,请耳鼻喉科医生行后鼻孔填塞。
八、肺组织损伤(一)原因给病人进行氧疗时,在没有调节氧流速的情况下,直接与鼻导管连接进行吸氧,导致大量高压、高流量氧气在短时间内冲入肺组织所致。
(二)临床表现呛咳、咳嗽、严重者产生气胸。
(三)预防及处理1. 调节氧流量后,供氧管再与鼻导管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