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极 心 法

合集下载

金庸笔下的500种武功

金庸笔下的500种武功
黄裳 九阴真经
柯镇恶 伏魔杖法
梅超风 毒龙鞭法
蒙古 摔跤
南希仁 南山掌法
欧阳锋 白驼雪山掌 蛤蟆功 灵蛇拳 逆行经脉 透骨打穴
全金发 开山掌
全真教 金雁功 全真剑法 三花聚顶掌法 天罡北斗阵 同归剑法
沙天广 阴阳宝扇打穴功夫
少林派 罗汉拳
桃花岛 弹指神通 兰花拂穴手 灵鳌步 落英剑法 落英神剑掌 劈空掌 奇门五转 扫叶腿法 玉箫剑法
袁士宵 百花错拳
周仲英 子母铁胆
神雕侠侣
达尔巴 无上大力杵法
大理段氏 一阳指
樊一翁 泼水杖法
丐帮 打狗棒法 降龙十八掌
古墓派 拂尘拂法 美女拳法 天罗地网势 银索金铃索法 玉女剑法 玉女素心剑法 玉女心经
黑风双煞 九阴白骨爪
洪七公 混天功
黄裳 九阴真经
霍都 狂风迅雷功
金轮法王 龙象般若功 五轮大转 移宫易穴
绝情谷 闭穴功 阴阳倒乱刃法 渔网阵
李莫愁 三无三不手 五毒神掌
陆展元 江南陆家刀法
欧阳锋 白驼雪山掌 蛤蟆功 灵蛇拳 逆行经脉 蛇杖杖法(破打狗棒法)
裘千尺 口喷枣核
全真教 北斗大阵 全真剑法 天罡北斗阵
少林派 罗汉拳
桃花岛 弹指神通 兰花拂穴手 落英剑法 落英神剑掌 劈空掌 奇门五转 扫叶腿法 玉箫剑法
宋太祖 太祖棒 太祖长拳
太别山 回打软鞭十三式
太乙派 羽衣刀
天龙寺 枯荣禅功 狮子吼
无量剑 无量剑法
吴长风 奇门三才刀
五台山清凉寺 伏虎拳 伏魔剑 普门杖法 心意气混元功
西夏回人 弹腿
奚长老 五台山二十四路伏魔杖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黄斌1张银柱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四圣心源》的自拟方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本文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对于传承黄氏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四圣心源;黄元御;用药思路《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论明确,阐释透彻,而且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具有广博、深邃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医家尊崇与青睐。

黄氏发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深刻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六经司化为主,独创六气治法《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曰:“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1】《伤寒论》虽以六经统病,但与六气相对应,气化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气化即指六气司化,是由气以化水,由气以行水。

气化,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气化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黄元御认为人有十二经,因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而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为主,所以十二经统于六气。

他在“六气偏见”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特别提示:许多博友问到究竟应该怎么修行,其实,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就是修三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证悟了空性,就从凡夫位登上了圣位,所以证悟空性是我们的最大渴望。

本文(一、二)综合了大德慈诚罗珠堪布多篇博文,从“《修心七要》略释(一)”到“《修心七要》略释(四)”。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且缺乏故事性,但对所有想证悟空性的朋友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博主在此隆重推荐,希望各位渴望早日脱离凡夫位、登上初地以上菩萨果位的朋友要耐心阅读。

以下内容全为转载。

《修心七要》略释(三)《修心七要》的修法,可以归纳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修法。

虽然本论不是特别强调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而是以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为主,胜义菩提心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但我们最后所必需的,却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修行,特别是不修空性的修法,就离解脱还有十万八千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遥远的路途当中,因为业力所感,所以还充满了无法想象的各种痛苦。

基督教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佛教并不认为世界是由什么万能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由自己所造的恶业创造的。

无始以来,我们造作了深重的恶业,所以即使以后在轮回中过得再好,也只是像搔痒之乐一般不是什么真正的快乐。

不管我们目前认为轮回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只是主观认识而已,轮回实际上却是充斥着各种痛苦的苦难之地。

虽然佛也不排除轮回中的有漏幸福,但这些有漏的幸福快乐既短暂又不可靠,其后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痛苦,从胜义或无漏的角度而言,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幸福快乐。

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不作充分的准备呢?有些佛教徒从来没有打过坐,平时只是念念佛、放放生、作些好事,在实际的修行上没有花过功夫。

在此提醒大家,做这些善事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修行,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

而在坚持修行的人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修行不到位,修行深度不够的情况,如果能在接下来有限的三、四天内修一修空性,也可以在心中播下修行的种子,以便能逐步培养出修行的习惯,以后就能慢慢适应以打坐修行为主的生活方式。

《浮生六记》卷六——养生记道

《浮生六记》卷六——养生记道

摘自 沈复 之 《浮生六记》 卷六 养生记道自芸娘之逝,戚戚无欢。

春朝秋夕,登山临水,极目伤心,非悲则恨。

读《坎坷记愁》,而余所遭之拂逆可知也。

静念解脱之法,行将辞家远出,求赤松子于世外。

嗣以淡安、揖山两昆季之劝,遂乃栖身苦庵,惟以《南华经》自 遣,乃知蒙庄鼓盆而歌,岂真忘情哉?无可奈何,而翻作达耳。

余读其书,渐有所悟。

读《养生主》而悟达观之士,无时而不安,无顺而不处,冥然与造化为一。

将 何得而何失,孰死而孰生耶?故任其所受,而哀乐无所措其间矣。

又读《逍遥游》,而悟养生之要,惟在闲放不拘,怡适自得而已。

始悔前此之一段痴情,得勿作茧 自缚矣乎!此《养生记道》之所以为作也。

亦或采前贤之说以自广,扫除种种烦恼,惟以有益身心为主,即蒙庄之旨也。

庶几可以全生,可以尽年。

余年才四十,渐呈衰象,盖以百忧摧憾,历年郁抑,不无闷损。

淡安劝余每日静坐数息,仿子瞻《养生颂》之 法,余将遵而行之。

调息之法,不拘时候,兀身端坐,子瞻所谓摄身使如木偶也。

解衣缓带,务令适然。

口中舌搅数次,微微吐出浊气,不令有声,鼻中微微纳之, 或三五遍,二七遍,有津咽下,叩齿数通,舌抵上腭,唇齿相著,两目垂帘,令胧胧然渐次调息,不喘不粗。

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摄心在 数,勿令散乱。

子瞻所谓 “ 寂然、兀然、与虚空等也 ”。

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

子瞻所谓 “ 随 ” 也。

坐久愈妙。

若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

能勤行之,静中光景,种种奇特。

子瞻所谓 “定能生慧 ” 。

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也,直可明心见性,不但养身全生而已。

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为真息。

息息归根,自能夺天地之造化,长生不死之妙道也。

人大言,我小语。

人多烦,我少记。

人悸怖,我不怒。

澹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秋声赋》云: “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此士大夫通患也。

佛法三根本要义9

佛法三根本要义9

颂曰:应知诸教义如金刚日树
为了让您产生净信,现在讲法的殊胜及重要性。这个教授是修心要法,它究竟如何呢?可以用三种比喻来形容:金刚、日、树。
一、如金刚:金刚指宝中之王,金刚石在我们人间最为尊贵,相对于金刚来说仍然微不足道。经典上讲,金刚只有天人才拥有,在我们人间是没有的,由于天人的福报很大,就有种种的珠宝装饰其身,即使一点点都能压倒我们人间的一切珠宝,您想一想这个金刚是何其殊胜!我们要是得到的话,肯定会成为世界超级首富,即使只得到它的一粒碎片,也能压倒世间一切宝物,消除一切贫乏。就像金刚是宝中之王一样,这个修心教授也是法中之王。在它面前,别的一切法都显得黯然失色,微不足道了。如果能获得它的全部教授,就能断一切生死烦恼,而登佛位。乃至于仅仅获得片言只语,也能对治轮回中一切衰损痛苦,并超胜于一切小乘,:有这么一种药王树,它能疗除众生一切疾病,哪怕只得到它的一小片树叶,也能分别治疗我们的寒热等病。这个法就如同药王树一样,如果得到全部教授,能治疗我们一切烦恼和困惑,即使得到部分教言,也能分别去除贪嗔痴等各种烦恼。本法能法除我执之病;在五浊恶世、修法难以入道的时代,以此修心法为伴侣,即能免受恶缘侵扰,如是等等许多殊胜之处。那它能不能治疗我们生理上的疾病呢?也可以!您心理上的疾病治愈了,生理上的病又怎么会存在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法是决定可以疗除我们的一切生理疾病。就像以前那些修持此法的麻疯病人,有的仅仅用一夜时间就治好了麻疯病。以上是用金刚、日、药王树的比喻,来说明这个教授的殊胜和重要。下面再讲这个法的不共特点。
二、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虽按七因果教授来修也能发菩提心,但为了使力量更勇猛,我们还需要以自他相换的方式来修心。我们只有播下成佛的种子,才能成就无上佛果。没有这颗种子,我们纵是苦苦修持也无济于事。成佛的种子就是菩提心,若想把菩提心的种子真正播到心田里,快速修至合格的证量,就涉及到修证菩提心的完整教授就是《修心七义论》,“七义”即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加行、正修菩提心、如何将违缘转道用、一生所修之法、修心的证量、修心时应守的誓言以及修心学处,我们一生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个完整的体系里全都具备了,它是一个全圆教授。这个教法是佛法之精华中的精华,是破除我执的绝妙法门,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履行的道路,也是产生一切利乐的宝藏。因为有了它,我们才对即身成佛充满了信心,才能获得究竟的安乐。但它又是这样的平淡无奇,之所以作为秘密教授,并不是历代的祖师不想广为宏传,而是因众生的根基与这个殊胜的法不能相应,不太容易接受,正如《入行论》中所言: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当修上密诀,名自他相换。人们长期以来“我”字当头,一听到要舍弃自身利益去成全他人,往往吓一跳:“这不是很傻吗?”就很难接受它,所以不得不秘传。这如同告诉一个乞丐:“给您一块黄金,您有了它,可以告别乞讨的生活!”可是乞丐不认识呀,他认为您这是块破铜烂铁,没有什么稀罕的!他仍然要去到处流浪乞讨,这是很无奈和伤感的事。我们下面就来讲这个关于菩提心的完整教授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慧眼识珠,堪能听闻受持。

文化视角下的心理咨询策略选择——以罗杰斯“当事人中心疗法”为例

文化视角下的心理咨询策略选择——以罗杰斯“当事人中心疗法”为例

[ 章 编号 ] 17 — 64 (0 2 6 00 — 3 文 6 12 8 2 1 )1—0 7 0
文 化 背 景 时 存 在 一 定 的局 限 性 ,
中 心 疗 法 ” 在 我 国 应 用 的 局 限 性 。
在 美 国 文 化 背 景 中 产 生 的 “ 事 人 当
是 值 得 思 考 的 : 如 “ 事 人 中 心 疗 当 法 ” 所 倡 导 的 “ 值 中 立 ” 原 则 和 价 “ 指 导 性 ” 策 略 是 否 适 合 中 国 文 非
为 “ 人 为 中 心 治 疗 ” ( e n cnee hrp ) 名 称 以 p  ̄o — e trd teay 。
虽 数 度 改 变 .但 在 基 本 理 念 与 治 疗 实 施 的程 序 上 仍 维 持 用 一 些 外 在 的 指 标 来 衡 量 、 评 估 当 事 人 ; 反 对 教 育 的 、
以 罗 杰 斯 一 事 人中 心疗 法 一为 例 当
( ) “ 二 当事 人 中心 疗 法 ”的 咨询 与 治 疗原 则 和 策略
1. “ 值 中 立 ” 原 则 价 当 事 人 中 心 疗 法 重 视 当 事 人 的 主 观 经 验 世 界 , 反 对
往 心 理 医师 指 导 患者 的 心理 治 疗传 统 ,1 5 年 改 称 为 “ 91 当 事 人 中心 疗法 ” (l n— etrd tea y ,1 7 年 义 改 称 c e tc nee rp ) 9 7 i h
心 理 状 态 等 , 也 与两 方 人 有 著 差 异 。 因 此 , 我 们 在 内 开 展 心 理 咨 询 活 动 时 , 就 不 能 机 械 地 套 用 西 方 的 咨 询 事 人 巾心 辅 导 理 论 的 主 要 部 分 ,尤 其 是 其 理 念 方 面 , 与中 罔 文 化 有 相 好 的 契 合 性 。

武功秘籍——精选推荐

武功秘籍——精选推荐

神速鹰爪功练指之法,以内外兼修,收效方可神速。

亦无弊端。

盖指头实为人身最小之一部分,其运力全在指节,尤不若拳掌之劈击,犹可借腕臂之力而贯之。

百日速成大力鹰爪功乃源于少林嫡派真传,而较之更为完整,内外兼修,乃为鹰爪门鹰爪神功速成修练之上乘之法。

所练鹰爪部位,除却指腹,兼及指锋(尖),其鹰爪指力练及撑、缩、提、拧四劲及内家鹰爪阴、柔、寸、脆混元指力,非仅抓、提二劲。

与世俗之低级练法截然不同,以鹰爪点石、提坛、混元指三法行功,秘法修练,每日仅30分钟,虽只习百日,功等二载。

功成,手指灵活,指劲凌厉,大异常人,聚力于指,五指如铁爪钢钩,力从髓出,与世俗外壮之法迥然不同耳。

拳手投足间,即可令敌关节折断而伤残,甚或置敌于死地,诚为最佳之近身自卫武术,最系统之练指之法也。

兹将其内外功行功方法及用具详介于下:1.鹰爪点石内功(无须用具)行功目的:此功主练鹰爪内劲及指尖节端撑按项戳之力。

行功时间:每日几分钟即可。

主在自然,不可有限制。

行功诀要:行时宜全神贯注于指掌间,不可相离,以气随神至,而运于丹田。

力由气生而行于指掌,内外相合,动静相因,心手相印也。

呼吸方法:均采用自然腹式呼吸,唯要沉静均细而深长,不可过急、过缓或勉强。

行功法:身体正立,两足分开,相距约半尺宽,两足平行,两手放松垂于身体二侧,掌心向内,指尖向下。

头部虚灵顶劲,双目前视(不可闭眼),口紧闭,牙轻咬,鼻吸鼻呼,舌份上跨,凝神静气,气沉丹田。

然后两手屈腕翅起,掌心向下,五指并拢,指尖向前,与二足同一方向。

再吸气缓缓屈肘,两手垂直上提约三寸(约10cm),两臂稍弯曲。

惟二手上提之时,臂掌只可微微放松,须有蓄力下贯之意,即有如按桌将跃起状。

然后闭气略停一秒钟,再缓缓呼气,同时两手五指尽力伸直,上翅,以掌根运力徐缓下按,至极度后,再略停二秒钟,吐尽余气,贯气于指。

然后,两掌微微放松吸气上提,复同前述。

如此一吸一呼,是为一度。

初行每次18 度,一周后,每周加3度,至每次36度则可也。

佛家养生百字诀

佛家养生百字诀

佛家养生百字诀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

广州六榕寺住持法量法师用一句话概括了佛家的养生之道:养生先养心。

人生胜境平常心来到六榕寺时,法量法师正带领众僧诵经。

整个寺内充满平和悠扬的佛乐,加上处处绿树成荫、游人肃穆,令人顿觉身心清爽。

见到法量法师,记者首先惊讶于他的年轻,法师看上去不过三十出头,体态匀称、面容祥和。

但法师说,他今年三十九岁,出家已近二十年。

<<<<养生要有平常心法量法师说,佛教看淡生老病死,四大皆空,并不代表否定现实;相反,因为尊重生命,佛教一向有注重养心调身的传统。

佛家认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体状况与他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调整心态是养生的根本。

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少欲而知足,知足而长乐”。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感恩,所以要克己而宽以待人。

<<<<中医养生话“七情”法量法师认为佛家对克制欲望的五戒———戒杀生、偷盗、淫邪、妄语、迷幻对普通人也有借鉴意义。

戒杀生,可减少残酷之心和对生命威胁的恐惧;戒偷盗,可减少对受到制裁或失去财物的恐惧;淫邪,会对身心、社会、家庭带来危害;戒妄语,才能有诚实正直之心;戒迷幻,才能抵抗心理的空虚和种种诱惑。

中年养生戒“六心”----俗话说岁月不饶人,转眼已到中年,到中年后,身体处于生理动荡时期,也是多事之秋。

如何才能让我们安全地渡过这一时期呢?试一试养生戒“六心”吧,也许会给你带来不小的收获噢! <<<<详细阅读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法量法师把人比作琴,琴弦绷得太紧会断,太松又弹不出准音,所以要时时调弦。

调好了心弦,身体的弦怎么调?法量法师说,规律的作息是关键。

六榕寺的僧众作息极规律,晚不超过11点,早不超过6点,准时用膳,食不过饱,劳逸结合。

众所周知,佛家戒荤,法量法师说,食素也有利于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心法太极功修法三重,得其真二万法通”。

李派太极法分三重,称谓“三太极”,即“外太极”、“内太极”和“真太极”。

动盘拳法显法象于外,谓“外太极”。

其诀是:“半个圈似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反复此乱如麻”。

静盘功法造化内功于秘,谓“内太极”,其诀是:“呼吸气一太极,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与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多仔细”。

太极心法统领内外于心,谓“真太极”。

其诀是:“四维着一力,虚空雷劈去。

万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气。

”三法归一成太极,内是外之本,心法是统领内外的总根本’。

故诀曰:“万物生于土,万法起于念。

”又说:“细心参,细心参,真法不在势里边。

”此即是说:真法就在心里边。

拳法功法都是“一定死法”,而死法活练、死法练活,非心法所不能。

其实”真太极”一个“真”宇,也就说明心法在拳法功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功用。

所以,传统惯称心法为“根本大法”、“万法之母”,甚至推崇为“天下第一法”。

唯有心法才是造化内外真功的真机,成就神功的妙法。

所以,传统太极牢操心法,无一不倍加珍视和珍用。

一、心法实质心法的实质是意念。

太极动静修炼的“用意”、“意领”及其造化的功用之法就是心法。

心意无形,无形则灵。

这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

生灵都是“无形统领有形,心意统领形体”。

理念指导心性,心性支配行动,这是人这一生命灵体的特有本能。

人间万事起于心,拳功有成在于心。

太极心法也因此而定。

人心有善恶之分,所以善则善行,恶则恶作,是功是罪,各有果报。

而道法太极拳功的心法,首先是阴阳和德,合道应天的修炼之法。

所以,太极心法“敬心诚意”以调心,“意领气行”而调气,“意奶身随”而调身。

而这三调法用的实质即以善排恶,以正逐邪。

一句话,应之于道,公之于心,净化心灵。

太极修炼对心法视若珍宝,是心意的本质、功能和特,陛决定的。

说到心意,必及心神。

神为意之主,意为神之从,意静归神,神动为意。

神意相随,皆藏慧心。

精气神是人体内的物质精粹,是不同晶式的生命能量,生命康寿的生机能源。

所以,人称这生命“三元”又谓生命“三宝”,又谓生命“三药”。

以至成为太极功夫、一切造化的根本着眼点和着心处。

而神则是三元中的最高精华,生命灵能,是三元突出代表。

所以,传统认为,天赋其神与道同晶,乃生命“三元”的“元中之元”,“三宝”中的“宝中之宝”,又是“万物之灵”的灵根。

此即李派太极神功观念的要由所在。

真功源于心,真法出于意,意含念,念含意,意念混一。

意是圆化,念是直射,圆中藏方,应规合矩。

意念无影无踪玄秘于心,妙应太极自然法度。

意隐于心,无形无象,变幻莫测,故古人称此心法又谓“玄机妙法”,“万能之法”,故“真太极”也因此而成名。

随着曲低而高,由粗而精的功夫升晋,心法之意随之也反映了“练无生有”又“化有归无”的“生化返”变化。

于是,心法之意也就有了“幻意”和“真意”概念的分别。

幻意为后天有为之意。

太极拳功的有为阶段,随形就势,随法应理的诚心用意即“有意”,幻意的真实感知是主动用意,是“敬心诚意”之意,“专心用意”之意,是实实在在的“有意”。

但恰因这“有意”才蒋人有为有作的后天之意,才成为“有始终”、“不久长”、“不周全”的“短暂”和“有限”。

既然有“有”就有“有限”,有“有限”就有“有量”,也就不能周全太极“循环无端”的无量天然。

那么,这“不久常”也就落人“无常”之境。

无常为“幻”,“幻意”也因此而得名。

故说“有意之意为幻意”。

由于幻意的缺陷和不周,短暂和无常,所以说,幻意从属于太极但未全应太极,它从属于自然但未尽合自然。

真意出自自然。

自然本无意,无意是真意。

真意应太极,太极是先天;真意是真机,真机是自然。

真意,意满十方,自然周全,不期自转,循环无端。

唯有真意才相对地相应了太极天机及其无限真常。

真意真机是真常生机。

所以,人即使入睡,但呼吸、循环、消化、代谢、畅经,等等全盘生机也是照常存在,生命照常不息。

无知无欲的幼儿也全现了活泼可爱,自然天真。

真意是真机,真机是真常。

这真意才是“真太极”的真真所在。

如果说后天幻意层次低级,可却是先天真意的生发根基。

幻意活现真意自潜,幻意炼无,真意自出。

此即后天功夫到,先天自然生。

正所谓“炼尽后天即先天”。

先天真意出于后天功夫,是幻意化有归无的长期功果,甚至是一生全身心投入,艰苦努力,后天造化的功夫过程。

所以,先人告诫:“真意好,真意妙,越是妄求越不到。

”幻意有意有为,功用有限,多用于动盘(也包括静盘有为功法)修炼,强化生机,强化肌体,利在修命。

真意,无意无为,功用无限,多用于静盘性功修炼,含蓄能量,壮大能源,利在修性。

这样借命修性,借性修命,性命归一,颐养天年。

二、心法功用“天有太极,人有心意”,没有心意,休成太极。

这是心意“真太极”特殊功能决定的,心法心意的功用极其广,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开发觉性。

万物应于理,无理非太极。

太极理是天地自然运变的绝对大理,太极功是太极理的亲应、亲验和亲证,太极功夫拾级而上,步步规矩,层层道理,解开一重理,方上一层功。

理不明则机不灵,机不灵则法不活,法不活则功不成。

所以先祖警示后人,丢弃理法就如“盲人骑瞎马”。

而当此大任者独有心法莫属。

“小小钥匙贵如金,行立坐卧不离身,开天开地开觉性,开合神功太极门”的心法诀,首先说明心法“明道理以解惑,开心窍以破迷”的要用。

从而成为开发悟性、生发理性、空透心性、灵明觉性的宝贵钥匙,成为凝炼神功及其“生机、开智、增慧、灵神、尽性”的能工巧匠。

觉性促发高功,高功启发觉性。

相辅相长,保证了功夫的不止精进。

所以,“炼中悟,悟中炼,悟炼结合”,乃是全体规矩中心法的正确取用。

心法贯穿功夫的始终,觉性才开发不止。

(二)活化生机。

太极运变即自然,心意如环应太极,所以太极拳以“圆活自然”为上尚。

“意领身随”,“随心如意”,故而承接讲“转换”,运变讲“缠绵”,做势讲“圆顺”,定势讲“完整”,动不离圆,活化身形,象应太极。

意领气行,意到气到,此是意的良知,气的良能,其性天然。

于是才说“重气不执气,在意莫在气”。

因为“在气则滞,在意则灵”。

圆为顺,方为逆。

故拳讲圆顺,气讲圆通。

借势行气,拳功相融,势顺随气自畅通,气畅通力自沉重。

于是,一开一合一阴阳,一升一降一周天;一蓄一发一柔刚,一吸一呼一太极。

内外同步,合机共运,内外一气,活化生机。

从而启动生理机能的全盘运转。

但是,脉因梗而不通,气因阻而不畅。

而破滞化淤、蔼污排浊、冲关闯窍、融通致化、净化身心,则是心意特有的天然功能。

正是心意的特殊功能才保障了畅经活络,通活一身的健身大益。

从幻意到真意的升华,又可促成从“脉通”到“大通”的无限妙致。

(三)合和阴阳。

人,五行之形,八卦之象,原本就是阴阳合一的太极体。

每一细胞,每一毛孔也都包含了太极全息。

但情欲所关,辛劳所致,致使阴阳失调,太极不圆。

天地阴阳不调而生灾,人体阴阳不和而生病,“人在五行中,哪有不得病”。

可人祖又说“阴平阳秘,病从何来”。

上述所谓畅经活络,活化生机,其实正是心意对阴阳不调的调和。

正所谓:“东家女,西家郎,黄婆为媒结成双”。

此诀形象地说明心法“中和阴阳”的天然功能。

确切地说,太极修炼的一切运化,由繁至简,由表及里,由秘而玄,步步都是和合阴阳,“和”是太极心法的特性,又是心法的“善美”本性。

既反映天之道性,又说明人之德性。

(四)升发能量。

太极合天地,心法和阴阳,这是太极心法的本能。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中和,化生无穷,这是自然。

心法合和阴阳的精密造化,着眼都在生精、壮气、凝神,促进生命能量的壮大和升发。

生命能量,是生命康寿和生命升华的决定因素,是一切功夫造化的总实质。

为此,修炼一要避免能量损耗和流失,二要关护能量造化和蓄养,三要挖掘固有潜能。

人,珍视呼吸和水谷的天地之气来达到能量“外取内补”的效果。

但做为修炼,是吸“天玄”之气(阳),“地化”之气(阴),以壮“人元”之气。

壮固元精、元气、元神。

从而成就“内满三元精气神,外圆三才身手步”,内壮外强,一息坚融。

三、心法运用心法运用,必须首先明确三点。

第一点,当明“人天相应”是李派太极心法理论的核心,是“人天合一”之功的必须前提。

天地自然是人和万物的本源,也是生命生存的必须依赖和能量供应的无限源泉。

人集中了时空自然的全息,而且息息相关。

先贤们为破示人天相应奥秘,积累了丰实的经验,成为后人修炼的宝贵指南,继续探索人天奥秘的法宝。

人天相应,即知人知天、相互沟通之情。

故而晓人理(生理,心理),晓天理(无极、太极),觅索人天相应的共同点,打通人天合一通道。

从而从大道自然“空无限,时无端”的无尽无休、无限无量中融汇生命能量,造化益寿生机。

第二点,当明“人天相应”的关键是“念相合,心相应”。

正是:应与不应在于心,合与不合在于亲。

磁石见铁,相吸无间;如儿见母,心心相连。

故诀曰:“诚心正意立根基”。

道法太极拳,心法不离道。

如前所述,太极心法是正心正念之法,诚心向道之法,净心合道之法。

一句话,修心之法。

即修仁义心、道德心、和善心、平常心等等。

第三点,当明“武由文生”,“文武一道”。

太极拳是中华美德、传统文化的生动反映,综合体现,是传统文化沃土生育的奇葩。

它是武术,但文武兼荣,拳功并蓄。

文典说明大义,拳功反映道理。

应该说,太极拳一招一词汇,一式一言语,一趟一段落,一套一文章,乃活现的生动经典。

所以单纯地就武论武,仅限一拳两脚,就偏入“武夫”歧途而无功可言,也就摧毁了太极文根的功夫理源;也就抹煞了以武演道的精深含义;也就结束和限制了太极心法“应天合理”,“化理为功”的精深造化丽“无用武之地”。

心法运用,从幻意到真意,是“从无生有”。

又“化有归无”的长期的、复杂的变化过程,又是心性逐步开发,无限展发的过程。

又由于人的心性根底和悟化能力的差别,一人一个方式,一人一个境界,所以又很难一概而论。

对此也只能依照心法运用的发展程序谈点认识,仅供参考。

(一)借势用意。

即依照太极拳的法式用意,此是初级的心法运用方法。

这很类似照文朗读,依葫画瓤,依画临摹,印影写仿,必须借用辅助。

此间用意生硬拙刚,拘紧不舒,顾此失彼,辅应不周,极不自然。

万事开头难,贵在闯过“开头关”。

贵在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

心法伴随拳法,由生而熟,意势相投,渐至完整。

从生到熟,这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功夫过程。

其间心法运用的特点是,借助扶着,凭借依托,不能自主,或是“喧宾夺主”,是限于借势用意,以拳领意的被动用意。

这“以外引内”,“主次异位”的状况,是意与势的结合期、磨合期,是以协调为目的的初级阶段。

渐至熟练,量变质变,自然会变成主次归位的转变和提高。

(二)意领身随,意领身随是“借势用意”的一大提高,是磨合期的超越,是趋向自然的象征。

犹如诗文背诵,越背越熟,领会越深,深入人心。

伴随功夫以及对机理、规矩、要领的理性认识和理念提高,心法用意也就逐步摆脱对拳势的依赖,确立“心意为主”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促成神统意领,气势相投,内外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