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

合集下载

15.31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教案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15.31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教案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二、教材分析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代表作,它被柴科夫斯基誉为“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从结构来看,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为主题,以双重变奏曲的形式写成;从旋律特征上看,格林卡选用这两个强烈对比的主题,不断在发展中进行变奏,又找到其旋律结构的共同点,使之既充分发展了各自的音乐特性又有相近并结合的共性;从思想上看,格林卡运用民间的曲调,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使自己的创作充满鲜明的民族情怀。
微课教学课例教案
姓名
年级
高二
教材
版本
人音
课题
名称
家国情怀的民族乐派——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课时
安排
1
授课
类型
音乐鉴赏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为2019年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家国情怀的民族乐派中第三十一节内容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聆听民族乐派中主要代表人物的作品,在此基础上认识民族乐派的基本特征。
文化理解
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挖掘俄罗斯人民生活中最本质的方面(沉思与乐观),从而进一步理解作曲家饱含着家国情怀而进行的交响乐民族化创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格林卡与其创作之路。
结构图,介绍为双主题变奏曲。
2.A主题(婚礼歌)
(1)初听A主题,提问:“A主题的旋律体现的是婚礼当中的哪一幕?你觉得乐曲情绪是怎么样的?”
(2)教师演唱《北方的星》片段,提问:“歌曲《北方的星》与作品A主题有什么联系?”

【名曲欣赏】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名曲欣赏】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名曲欣赏】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名曲欣赏】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被尊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用柴可夫斯基的话说,所有俄罗斯的民族音乐都是从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展来的。

这样说不无道理,因为在格林卡之前,音乐领域大多是西欧的天下,乐曲中偶然会有一些匈牙利或者西班牙风格的元素。

正是从格林卡开始,作曲家开始大量使用本民族的音乐风格进行创作,开创了音乐史上“民族乐派”的先河。

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7分24秒)这首乐曲创作于1848年,是格林卡借用了两首民歌旋律创作而成的,展现了俄罗斯民间生活的一幅画卷。

这首作品的结构是“两重变奏曲”,或者说是“双主题变奏曲”。

即在这首乐曲中,有两个主题旋律,格林卡先呈示了第一主题,然后是主题的变奏,再呈示第二主题,接着再做第二主题的变奏,接着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做法。

1.乐曲以一个宽广而深情的引子开始,仿佛说,啊!这就是我热爱的俄罗斯!第一主题与变奏部分2.第一主题A,小提琴齐奏一段优美的旋律,这段旋律来自于一首俄罗斯农村的婚礼歌曲,人们为新娘梳妆并送她过门时经常会唱起这首歌。

就是这种直接从民间音乐中获得音乐创作素材的方法,奠定了今后民族乐派的发展方向。

3.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开始了,这一段我们叫作A1,是由木管来演奏第一主题,显得很甜美。

仿佛在说,看新娘被打扮得多漂亮!4.第一主题的第二次变奏A2,加入了一些弦乐来衬托。

5.第一主题的第三次变奏A3,铜管乐加了进来。

6.过渡的段落,从第一主题的铜管音色,向第二主题的小提琴的音色转变。

第二主题与变奏部分1.第二主题B,仍然是小提琴的齐奏呈现,这是一首欢快的俄罗斯舞曲,舞曲的名字就叫《卡玛林斯卡亚》,也就是格林卡这首幻想曲名字的由来。

在俄罗斯民间的婚礼上经常会伴着这段舞曲来表达人们的喜庆欢乐的心情。

2.从这时开始,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

3.在第七次变奏中,第一主题又回来了,它以变奏的形式再现。

格林卡《鲁斯兰与枊德米拉》

格林卡《鲁斯兰与枊德米拉》
奏的和弦伴奏下,由长笛、小 提琴、中提琴明亮的音色快速奏出, 充满战斗气息和胜利欢乐,接着在 弦乐拨弦伴奏下,由木管乐器奏出 轻盈活泼的主部副题,它为主部主 题作衬托,二者相得益彰。经过连 接部引出了抒情如歌的副部主题。 这个主题的素材取自歌剧第二幕中 鲁斯兰的抒情咏叹调《啊!柳得米 拉》。
再现部把呈示部完全再现一次, 调性回到主调(D大调),只是副部 主题由远关系调(F大调)转为属调 (A大调)。结束部是全曲的高潮所 在。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这个具 有英雄性格的主部主题片断与魔法师 的主题——由低音乐器奏出的全音阶 下行奇特的音调,先后出现,展示出 英雄与恶魔、善与恶之间的激烈搏斗, 戏剧冲突达到顶点。最后,象是概括 性的总结,序曲引子的强有力的和弦 再次出现,展现了热烈而壮大的场面, 全曲在欢庆英雄胜利的乐声中结束。
1847年,格林卡返回 俄国。在去波兰旅行期间, 他创作了最出色的交响乐 作品《卡玛琳斯卡娅幻想 曲》。这部作品得到了极 高评价。柴科夫斯基后来 说:“就像橡树存在于橡 实中一样,全部俄罗斯交 响音乐都存在于《卡玛林 斯卡娅》之中。”
50年代,格林卡的 周围聚集着一群与贵族 社会持相反立场的年轻 音乐家,达尔戈梅斯基 是格林卡事业的继承者, 巴拉基列夫是后来“强 力集团”的骨干成员。 他们坚定地支持和鼓励 格林卡,同时格林卡也 是他们艺术事业上的导 师和朋友。
格林卡的幼年适逢抗击拿破仑 侵俄的卫国战争,青年时期经历了 俄国贵族革命家反对沙皇专制的十 二月党人运动。他的创作反映了俄 国广大阶层不断高涨的民族自尊心。 另一方面,西欧风行的浪漫主义思 潮对他也有一定影响。格林卡十分 注重吸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并在此 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他善于学习,掌握西欧音乐的写作 技法,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创 作,从而把俄罗斯音乐艺术推向前 所未有的高度,创立了俄罗斯民族 古典乐派。

格林卡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

格林卡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

67
格林卡: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
文字、绘画_柴本善
Glinka: Father of Russian Classical Music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1804—1857)
是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

幼时,格林卡曾跟随爱尔兰钢琴家约翰·菲尔德学习钢琴,后于1830年至1835年间游历意大利和柏林,师从贝利尼、多尼采蒂、德恩等知名作曲家。

1836年,格林卡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又名《为沙皇献身》)上演,标志着俄罗斯歌剧的诞生。

1842年,格林卡创作了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是一部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叙事诗创作而成的神话歌剧。

除此之外,格林卡还写作了最早的民族交响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

西方现代音乐

西方现代音乐

37-俄罗斯民族乐派19世纪最独特的现象是俄罗斯和各国民族乐派的兴起,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从自己本土的文化中汲取素材,创作出异彩纷呈的音乐作品。

俄罗斯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是格林卡(1804-1857),他被尊为俄罗斯音乐的创始人,他创作了第一部俄罗斯民族歌剧《伊凡•苏宁》,并以《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闻名。

随后,著名的“五人团”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

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1839-1881)是五人中最具独创性的一位作曲家,这主要体现在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霍万斯基党人之乱》以及包括《跳蚤之歌》和声乐套曲《死之歌舞》等艺术歌曲当中,他的钢琴套曲《展览会图画》和交响诗《荒山之夜》是描绘性音乐的杰作。

相比而言,里姆斯基-柯萨科夫(Rimsky-Korsakov,1844-1908)较为传统,以富于色彩的配器技巧而闻名,名作为《天方夜谭》。

另外三位作曲家留世的作品不算太多,鲍罗丁(Borodin,1833-1887)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也许是其中最知名的一部作品了。

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作曲家,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和《睡美人》几乎无人不知。

而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悲怆”交响曲、《曼弗雷的交响曲》和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更将俄罗斯民族风格与欧洲音乐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

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1873-1943)是柴科夫斯基的直接继承者,所作四首钢琴协奏曲为这一形式作品中最伟大者之一,所作交响诗《死之岛》延续了穆索尔斯基对于死亡主题的探索。

稍晚的斯克里亚宾(Scriabin,1872-1915)又将俄罗斯风格与现代主义风格相融合,他创作的早期具有肖邦风格,后受印象派影响,晚期又接近于无调性,他的音乐具有神秘主义倾向,重要作品有交响曲《神圣之诗》、《狂喜之诗》、《火之诗》和大量的钢琴作品,包括10首奏鸣曲、24首练习曲及85首前奏曲。

俄国民族乐派

俄国民族乐派

请欣赏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序曲
谢谢观赏
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这部歌剧是俄国民族音乐创始人格林卡开始开拓国民主义道路的最早作品具有纪念碑式的意义伊凡苏萨宁为沙皇献身五幕歌剧罗森编剧格林卡谱曲1836年12月9日在圣彼得堡首次公演
俄国民族乐派奠基人—— 俄国民族乐派奠基人—— 格林卡
10音乐一班叶肖圆 10音乐一班叶肖圆
俄国风情
俄国 民族音乐的发展背景
格林卡(1804-1857) 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 派。生于诺沃巴斯科伊 ,自幼受到农村音乐熏 陶,为俄国专业音乐的 发展开辟了道路。 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伊凡·苏萨宁》
这部歌剧是俄国民族音乐创始人格林卡开始开拓 这部歌剧是俄国民族音乐创始人格林卡开始开拓 俄国 国民主义道路的最早作品, 国民主义道路的最早作品,具有纪念碑式的意义 。 伊凡·苏萨宁 苏萨宁》 为沙皇献身)五幕歌剧, 《伊凡 苏萨宁》(为沙皇献身)五幕歌剧,罗森 编剧,格林卡谱曲, 编剧,格林卡谱曲,1836年12月9日在圣彼得堡 年 月 日在圣彼得堡 首次公演。 首次公演。 格林卡这出歌剧,以英雄伊凡·苏萨宁为题材 苏萨宁为题材, 格林卡这出歌剧,以英雄伊凡 苏萨宁为题材,描 述苏萨宁自波兰人手中,解救沙皇的故事。 述苏萨宁自波兰人手中,解救沙皇的故事。新鲜 的音乐、洋溢着的爱国情操, 的音乐、洋溢着的爱国情操,并一面采用俄国波 兰民谣旋律,一面运用意大利的抒情调为媒介, 兰民谣旋律,一面运用意大利的抒情调为媒介, 公演时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赞誉。 公演时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赞誉。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格林卡创作的5幕歌剧。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格林卡创作的 幕歌剧。作 幕歌剧 于1842年,同年在圣彼得堡首演。 年 同年在圣彼得堡首演。 剧本是由作曲家等7人根据诗人普希金的同名长 剧本是由作曲家等 人根据诗人普希金的同名长 诗的梗概集凑而成。 诗的梗概集凑而成。歌剧描写武士鲁斯兰为解救 身陷魔窟的未婚妻柳德米拉公主, 身陷魔窟的未婚妻柳德米拉公主,在巫士的帮助 历尽艰险,最后救出公主。 下,历尽艰险,最后救出公主。 该剧充满离奇的幻想和神秘的历险, 该剧充满离奇的幻想和神秘的历险,在运用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创作原则、掌握奏鸣曲式及其主题发展规律, 创作原则、掌握奏鸣曲式及其主题发展规律,写 出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合唱、 出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合唱、独唱和咏叹调等方面 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出了卓越贡献。

《夜莺》钢琴变奏曲的演奏技巧研究

《夜莺》钢琴变奏曲的演奏技巧研究

可以给作品的形式增添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使作品更加绚丽夺目。

作品采用了多种节奏形式,例如三连音、六连音等节奏富有弹性,整首曲子的节奏框架清晰,为旋律增添活力。

在《夜莺》钢琴变奏曲中出现了分解和弦的节奏形式,见谱例1: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在作品中大量出现,而是能够赋予其动力、不断积极的因素。

所产生的节奏不会有刻板的音响效果,作品中分解和弦的节奏型配合旋律使音乐如“夜莺”的歌声般婉转流动。

这种伴奏音型所产生的节奏是均衡的关系,使音乐节奏更有规律的发展。

在节奏形式上六连音在变奏二的乐段开端出现,在乐句中起到果断演奏的效果,音响上较之前更加明亮。

见谱例2:谱例2显示六连音在声部中交替出现,通过指法转谱例2:75-78小节换将六连音连贯圆润的与八分音符连接成乐句。

作者用这种节奏型推动音乐向前,在果断演奏的效果下更加稳定的发展。

三、演奏技巧分析(一)演奏技巧1、速度与力度《夜莺》是由引子、主题、四个变奏和尾声组成标准的钢琴变奏曲,需要演奏者遵循格林卡的编排,为这一优秀的作品弹奏出其精髓,需要注意作品中的速度与力度。

作品是由Adagio (柔板)的四小节引子勾勒出“夜莺”优雅的形象,紧随其后的主题是由J=108的速度进行演奏,触键时利用指肚弹奏,高音区会因指肚发出的力度减少颗粒感,营造出流动且优美的声响效果。

主题的演奏风格分为两个部分,所以谱子在21小节上标注了Piu mosso (更快的),使作品要加快速度,营造出欢快的气氛。

速度的提高使音留在琴上的时间越短,弹奏时需要指尖集中力量进行演奏。

第一变奏(40-74)小节的演奏速度与主题相同,都是连贯而柔和的进行演奏,延续了主题的两种音乐风格。

在浪漫曲48,49,50小节中分别出现两次渐强记号和三次复倚音,重音在骨干音上,倚音的速度与力度要快速且均匀,所占时值短,着重注意对指尖力度的掌控,由弱到强的突出演奏。

舞曲风格速度要加快,触键力度依靠指尖演奏。

见谱例3:谱例中标注了红色数字指法,在相同的跳音上换谱例3:62-68小节谱例1:9-16小节指演奏出的力度比同一个手指演奏出来的跳音更具有力量,手掌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力量集中在下键的一刹那使音弹奏的更加饱满,模拟出夜莺在树枝上俏皮的跳动。

西方音乐史之——19世纪的民族主义

西方音乐史之——19世纪的民族主义

西方音乐史之——19世纪的民族主义19世纪中期在北欧、东欧、俄罗斯一些国家兴起的一种音乐风格,它在情调个人情感的同时,渗透着本民族音乐的特征,音乐家在创作中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音调、节奏以文学或爱国主义的主题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来强调音乐的民族特色,作品体现了浓郁的乡土风情、鲜明的国喜性和民族性,从而创作出了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

具有这种创作风格的音乐家被人们称为民族乐派。

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

这个民族自古就有能歌善舞的传统,民间音乐宝藏非常丰富。

格林卡,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人,被称之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代表作品有歌剧《伊凡.苏萨宁》管弦乐《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他的音乐创作即从俄罗斯民间音乐吸取营养,植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旨在表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他又从俄国城市音乐文化中得到启迪同时还大量的借鉴西欧各国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成果。

从而把俄国的音乐提到一个新的水平。

强力集团,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是俄罗斯音乐创作集团。

代表人物有鲍罗丁、居伊、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李姆斯基-科萨科夫,五位作曲家都敬仰格林卡,立志继承和发扬他的优良传统;他们热爱俄罗斯民间音乐,努力使自己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关注音乐与文学、戏剧、诗歌、美术的紧密联系,提倡音乐的标题性、思想性;喜好将异国和俄罗斯风情作对比描写,扩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代表作品有: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歌剧《霍万斯基之乱》、交响音画《荒山之夜》;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五月之夜》《雪姑娘》《金鸡》,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等。

柴可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许多音乐作品已成为传世之作,以旋律优美动人著称,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代表作品,管弦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 《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室内乐:《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作品: 钢琴小品曲集《四季》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
格林卡(1804-1857)生于俄罗斯一个地主家庭,在农村度过童年,从农奴乐师、家庭教师那里学习钢琴与小提琴。

他少年时在彼得堡贵族子弟学校受音乐教育。

20岁起,在交通部任职,业余从事音乐活动。

1830年在意大利求学期间,仍念念不忘创作俄罗斯音乐。

为了发展俄罗斯的民族音乐,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他专门去德国、西班牙游历。

1836年,格林卡完成了俄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伊凡·苏萨宁》,1842年完成了取材于普希金叙事诗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他的音乐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留名的第一个人,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序曲《阿拉贡荷达》、《马德里之夜》,以及钢琴曲、几十首抒情独唱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