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教合流的文化基础

合集下载

唐代的宗教文化

唐代的宗教文化

唐代的宗教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艳羡的时代,特别是在宗教文化领域。

在唐朝时期,众多的宗教运动在中国大地上盛行。

这其中,佛教、道教、儒教成为了主要的宗教力量,而且它们之间互相融合,相互影响。

一、佛教在唐代的发展佛教在唐代前期发展十分迅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寺庙建筑风格。

唐太宗在位期间,曾派遣法僧玄奘到印度取经,他带回来了大量佛经及文物,推动了佛教文化的繁荣。

随着佛教的不断流行,寺庙与僧团数量不断增加,唐朝更是在盛唐五代时期,出现了达到万寺之多的盛况。

佛教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突飞猛进,更在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为唐朝的文化和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佛教文化的发展促进了长安城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道教在唐代的传播道教在唐朝时期也发展得非常迅速,得到了皇室与社会各界的很大支持。

在唐朝,道教受到了五斗米教、沙门及迷信等宗教的影响,不仅有了完整的神仙体系,而且也诞生了不少理论体系。

道家在唐代的传播,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相应变化。

唐朝是武功增强的时期,道家提出了炼丹、飞升、延年益寿的教义。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也逐渐崇信道教中的神仙仙人,这导致了道教逐渐发展成为士人的信仰和化身为禅宗的底色之一。

三、儒家文化在唐代的地位唐代是中国的儒家文化的黄金时期。

唐太宗时期,开始大力支持国子监和进士科举制度,鼓励士人兴学兴教,使得重新探讨儒家经典和儒家命理学成为时髦和流行的文化头脑。

在唐代,考试涵盖的范围很宽,难度也极大,士人必须对经典和命理有精深的认识才可能获得入朝之途。

相对于佛教和道教,儒家文化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和政治。

四、唐代宗教文化的融合佛道儒三教在唐代的共同发展互相影响。

当时士人群体既有儒家思想,又带有佛教与道教趋势。

这些思想的交流使得佛、道、儒三教逐渐“同频共振”,既呈现出各自独有的风貌,又与其他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宗教现象。

比如在佛教的文化上,兼有儒家道家传统文化,与中原文化水深火热。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由文化到社会存在,由表及里形成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掌握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出现的“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的有关知识。

3、史料实证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总结其艺术特征。

进一步加深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体的认知以及理性客观的思考。

4、历史解释总结这一时期文艺达到高峰的原因,探究一定时期的文化现象的形成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

5、家国情怀学习对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科技、文艺等方面的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对异质文化进行包容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领域儒佛道思想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难点:三国至隋唐多元文化交融的原因和表现;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具体表现时空坐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儒佛道三教发展历程。

(二)统治者反佛的原因,目的,表现,影响。

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目的:为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封建统治。

表现: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灭佛。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三)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

1.佛教的传播与交流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鸠摩罗什、菩提达摩)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③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④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⑤日本空海来华,回国时携带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其他方面国际大都会:唐朝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佛教

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佛教

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

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

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

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

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

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不论是魏晋还是隋唐,三教的并提,都可以说有着以下的意味:第一,表明作为社会的意识力量,儒、道、释各有影响范围,可以说三分天下,虽然其间常有高低先后之争。

第二,所谓三教归一、三教一家之类的说法,不论是出于那一家之口,无一不是从维护社会道德,有利政治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在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所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

这种“一”致被强调的结果,实际上是将儒家理念作为三教的取舍标准,故反对三教并提的一方,也是以佛、道二家不具备能与儒家等量齐观的社会功能作为一条重要理由,认为三者在道德趋向上仍未一致,甚至还有所牴牾。

不过在魏晋,乃至隋唐,反对方始终不是社会主流意见,至少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未被最高统治者所采纳。

第三,三教仍然各自保持着独立的形态,不过相互间在观念和思想方式上,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加深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

高一历史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一历史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夯实基础](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代发展汉武帝时期正统地位,发展繁盛。

魏晋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

隋唐时期“三教合归儒”,儒主,调和吸收佛、道。

唐朝三教并行,儒正统受挑战;复兴儒学。

时代发展东汉时期兴起魏晋南北朝广为传播,“贵儒”、“尊道”。

儒道合流,形成玄学。

唐朝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

时代发展两汉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武则天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

4、儒学复兴(1)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3)主张以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佛(1)原因: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①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先后灭佛。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概念阐释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历史上的“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

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二)魏晋至隋唐的文学艺术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领域时间成就文学东汉末年开始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书法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时期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绘画东晋出现知名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发展概况(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②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虽受冲击,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3)隋唐时期: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2.反佛运动:(1)原因:佛教盛行,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①民间:南朝范缜②统治者:四次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仍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

(2)表现: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三、科技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文化交流(1)概况:①唐朝贞观年间玄奘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成为佛学大师。

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高僧空海来长安求法。

(2)影响:①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②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其他文化交流①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大多来自唐朝③唐朝后期,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探究与拓展【史识】1.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隋唐时期提出的“三教合归儒”指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未改变。

2.道教的产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视现世的特点;佛教进入中国后,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述唐代文化

简述唐代文化

简述唐代文化摘要:一、唐代文化的背景与特点二、唐代文学艺术的发展1.诗词创作2.散文繁荣3.小说兴起三、唐代科技成就1.数学2.天文学3.医学四、唐代宗教文化1.佛教2.道教3.儒教五、唐代社会风俗与生活六、唐代文化的传承与影响正文: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唐代被誉为盛世,其文化成就璀璨夺目。

唐代文化是在前代基础上,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它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唐代文化的背景与特点唐代文化繁荣的背景,离不开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民族融合。

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科技等成果。

唐代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兼容并蓄: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唐代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2.创新精神:唐代文人墨客勇于创新,打破了旧有的文学规范,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世俗化:唐代文化呈现出浓厚的世俗化倾向,注重现实生活,追求享受。

二、唐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唐代文学艺术成果丰硕,尤以诗词、散文和小说为代表。

1.诗词创作:唐代是诗词的黄金时代,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李白等,各具特色。

他们的作品既有豪放、奔放的气韵,又有婉约、柔美的风情。

2.散文繁荣:唐代散文家如韩愈、柳宗元等,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回归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丰富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使之成为文学的主流。

3.小说兴起:唐代小说起步,虽然篇幅短小,但题材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如《长恨歌传》、《古镜记》等,为后世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唐代科技成就唐代科技繁荣,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数学:唐代数学家如祖冲之、李淳风等,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缀术》、《数书九章》等,均为数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天文学:唐代天文学家如僧一行、苏颂等,对天文观测、星历计算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僧一行主持修订的《大衍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3.医学:唐代医学家如孙思邈、王焘等,总结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卢飞宏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卢飞宏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中国在五千余年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灿烂辉煌,从先秦至明清中国思想界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展现了数千年恢弘浩瀚的思想文化画卷。

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之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统治地位的确立。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到唐朝佛学的鼎盛发展,又到宋明理学的兴起,儒释道三教的相互借鉴和融合,直到最后明清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确立,让人们徜徉在卷帙浩繁的思想文化史中。

中国文化具有连续性、独立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及统一性,它是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华夏五千年文明,留下了灿烂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儒释道三教及其融合的三教合一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教合一文化对中国社会、哲学、思想、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周边国家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融合中,研究探索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激活中华思想文化的生命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教合一”文化的历史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和主流意识的,主体是儒道释三教,而其三教融合的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

在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相互融合,统贯着社会、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和基本内涵,它们从相互尊重到相互对立和斗争,到相互借鉴和吸收,再到相互包容和融合,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

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历史中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各种传统文化和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产物,历史上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作用,有其存在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中华民族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文化。

儒释道

儒释道

第二节、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本位,儒释道三足鼎立。

“三教”的说法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到隋文帝(581—604年在位)时已允许三教同时存在。

这一说法通用于朝野上下,是在唐朝。

武则天“开国之初,即于明堂举行三教讲论”,后又令人撰写《三教珠英》一千卷。

在此之后,唐宋君主大多主张三教会通,唐玄宗、宋孝宗都是著名的例子。

到了明清社会,三教合一甚至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等各个文化领域都有所体现。

儒、释、道三教都有不同的中心人物,儒教是孔子,佛教是释迦牟尼,道教是老子或太上老君,这些圣人对于宇宙、人生、社会,有相当不同的认识和说明。

儒家特别注重人际关系、社会伦常,留心现世的实际问题,是所谓“人世”的文化;佛教、道教关心如何解脱,对现世的事物没有什么留恋,是所谓“出世”的文化。

在出世的文化里,佛教修行的目的是成佛,追求一种不生不死的涅架,脱离生命轮回的苦海,去体会“一切皆空”;道教修行的目的是成仙,炼的不管是外丹还是内丹,要的都是长生久视,从理论上说生命是永远可以存在下去的。

在生和死的问题上,儒家也表现得非常现实,他们并不关心死后会怎么样,但是相信子女能够延续他们自己的生命,所以,中国人往往会把子孙后代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在心性修养这个问题上,佛、道二教表现出特别大的优势,佛教的禅学,道教的内丹学,都有一种非凡的宗教魅力。

三教既然有这么多差别,矛盾与冲突也就免不了。

在中古社会里,统治者有时灭佛,有时灭道,但是最终也没有把任何一方灭掉。

三教同时存在,也就成了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三教合流,实际上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佛、道二教攀附儒家,认为佛道可以“辅助王化”,站在佛道自身的立场上,提出“三教合一”、“平等三教”、“三教并用”等主张,当然里面始终夹杂了佛、道二教的冲突与融合,这里主要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流;第二个过程是儒家主动吸收佛、道二教的思想成果,提倡三教归儒,这里主要是思想理论的合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三教合流的文化基础摘要: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

三教讲论,虽肇始于北周武帝时,然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论难为风尚,并渐由论难而趋于融汇调和。

罗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一文,通过对唐代三教讲论的具体考察,指出三教归一之旨,在唐代“久已普遍朝野”。

然而三教之所以在唐代得以合一,是有着多方面的文化基础的。

拙文主要从三教之间长期的碰撞融合,统治者安邦定国的需要,三教之间哲理层面的深层互补以及三教并行的实用功效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究三教合流的各方面进程。

关键词:儒释道唐代合流文化基础绪论一、长期的历史积淀三教合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贯穿整个中古,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佛教的中国化,此过程也就是佛教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

自西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作为先秦时期的一家之言,便上升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指导原则,由此读经为官便成为士人光宗耀祖、参与社会政治的一条门径。

清人皮锡瑞曾对经学的发展历史作了划分,并将魏晋时期称为“经学中衰时代”,认为“经学盛于汉,汉亡而经学衰。

”①与此同时,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也开始传人中国。

佛教自西汉哀帝时期传人中国中原地区之后,此后在内陆地区逐渐发展起来,当时,为了适应传经布道的需要,佛教经典的翻译也就日显重要。

汉代译经对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依附和对传统固有的名词概念的借用,为汉魏间格义佛教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所谓“格义”,就是引用中国固有的思想或概念来比附解释佛教义理,以使人们更易理解并接受佛教。

早期译经用“无为”来译“涅槃”,把“释迦牟尼”译为“能仁”,以至于当时人们往往以传统的周孔之教和老庄之道来理解佛教,就可以视为是格义的最早运用。

例如,牟子《理惑论》在解释佛道时说:“道之言导也,导入致于无为。

”即认为佛道是引导人们去追求“无为”的。

这里的“无为”指的就是老子的那种“澹泊无为”;“澹泊无为,莫尚于佛。

”既然佛与老子都崇尚无为,所以说:“佛与老子,无为志也。

”袁宏在《后汉纪》卷十《孝明皇帝纪》中也把佛教的理论理解为与道家学说相似。

“格义”既为佛教的中国化敞开了大门,也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进一步开拓了道路,也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①皮锡瑞撰,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页。

化的融合埋下了种子。

佛教传入之初,两汉统治者并没有将其视为异类文化,而是将佛教与中国的黄老之术等量齐观。

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东汉明帝时的楚王刘英,将佛陀依附十黄老一起进行祭祀,以求福祥。

史载: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佛陀)之仁祠”。

②将黄老、佛陀并举:二是东汉桓帝在宫中造黄金浮屠(佛陀)和老子像,并立祠祭拜浮屠(佛陀)、老子。

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亦给予了较大影响。

所谓“玄学”,众所周知,足以《老子》、《庄子》、《周易》几部古代经典为基础,结合当时社会的现实政治而发展成为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这种理论不仅注重了对于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而旦综合了儒、道思想,探究体用、有无、本末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形上思维理论,因而它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所以,有的学人亦将这一时期小国的佛教称之为“佛玄时期”。

诚如洪修平先生说:“由于玄学本身是儒、道兼综,因而两晋的玄佛合流实际上也就具有了三教融合的意义。

”③第一、儒道互动魏晋时期的主要思想动态是儒道融合而致玄学的产生,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儒道思想发展的内部需求决定的。

儒道思想虽然自先秦始就存在着交流互通,但在魏晋时期才伴随着谈玄之风的兴起,才②《后汉书·楚王英传》③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实现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玄学的兴起与衰落告诉我们,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何者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这是对思想进行取舍的关键所在。

1、上古儒道孔子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特点是言人事,重道德,提倡积极进取,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④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特点是言天道,重自然,提倡顺任天性,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⑤儒家认为人的价值理念高于一切,是人之异于禽兽而成其为人的根本所在,孔子言:“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软!”⑥提倡用礼法名教制约其类于禽兽的自然本性,充满了浓郁的现实关怀之情。

道家认为应该法天而行,据天道立人道。

庄子说:“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

”⑦天道无为,自然而然,人道也应该效法天道,去除人为的礼法名教,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克服由所谓礼法名教造成的人的异化。

孔子提倡积极有为,批评不求进取的思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老庄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说:“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儒道二家的观点鲜明对立,似乎毫不相干。

然而正是因为双方差异性的④[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58页⑤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9页⑥[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81页⑦陈鼓应注:《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3页存在,也为两者的互相融通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性。

史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

“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主要观点,而孔子也赞同此一观点,《论语·卫灵公》有载: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将“无为而治”视为只有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

又如道家崇尚“出世”的处世之道,《史记》载有老子劝诫孔子的话“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于是在《论语》中我们也可看到类似的思想。

孔子说:“道不行,乘俘浮于海”;“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可见,孔子在面对无道的乱世时亦提倡采用道家明哲保身的思想。

至孟子更是概括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道家也并未完全否弃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特别是《庄子》一书在构建道家核心价值观时更是直接援用《论语》中的人物,借用儒家学者宣扬道家主张。

庄子在《天下篇》中说:“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

”这种言论与儒家学者几乎无异。

侯外庐等人曾经评价说:“继承老子遗绪的庄子,更是毫无隐词地“剽剥儒墨。

”可见,儒道两大思想主体自先秦以降就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汉初以黄老道家为官方意识形态,思想上以道为主、以儒为辅,道家思想曾一度成为主流思想。

自董仲舒建立天人感应神学体系,并将儒家学说推上至尊地位之后,儒道二家由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及现实利益分配之争,矛盾一度被激化,甚至出现司马迁所说“世之学老者则拙儒学,儒学亦拙老子”的现象。

但总体来说,两汉思想的发展走的是以道辅儒会通儒道的理路。

汤一介先生评价道:“从西汉末的严遵,经东汉初的桓谭,到王充、张衡、冯衍等,一直到东汉末的仲长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受这一思潮的影响”。

如果说早期儒道之间的对话还能做到彼此尊重。

至两汉时期,两家关系一度变得紧张起来。

特别是东汉末年,儒家礼法成为上层统治者实施暴力的遮羞。

桓灵之世的掌权者以破坏名教为罪名铲除异己的党锢之祸更使人们对儒学至尊地位产生了怀疑。

至曹魏正始年间,儒道是同是异、名教与自然是分是合的大讨论兴起,儒道关系的发展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阶段。

客观说来,儒道互融有其内在的可能性。

司马谈指出,儒道二家在内的诸子学说,本质上都是“务为治”的学术文化,其基本精神都是立足于内圣外王之道。

这一观点本身就有混淆儒道区别之嫌疑。

至魏晋时期,以“内圣外王”为标准,名士学子们打着融合儒道的旗号,一度企图以道家本体论取代儒家本体论的地位,尽管最终结局并未如玄学家们所期望的那样,因为这一互动过程本身是以对儒家本体论的误读和对道家本体论的过度诊释为前提的,但是儒道互补的思想运动毕竟刺激了儒家与道家发展的内在潜力机制,并为二者此后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魏晋缘道融儒魏晋时期,儒学式微,道学兴起,然而文化之精髓已然在儒。

诚如周予同先生在为皮锡瑞《经学历史》所作之《序言》中说:“魏,晋时代,今文学亡灭,而古文学反日趋于发扬开展。

”⑧道家思想的复⑧皮锡瑞撰,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序言兴,依然无法取代儒学的根本地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处理二者的关系,而不是抛弃任何一方。

魏初,由王符、崔皇、仲长统、荀悦等人掀起一场诸如本末、名实、才性、天人等问题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儒道关系的大讨论。

围绕着名教与自然这个根本问题,由何晏、王弼始,掀起有关本体论问题的激烈争辨。

这一次论争的根本原则是既能合理引入道家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同时又能保持儒家圣人的地位不动摇。

也就是说,引入道家思想以论证儒家学说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这场大讨论所依据的经典是儒家《周易》、《论语》及道家《老子》、《庄子》。

先是何晏、王弼注重道家思想,用《老子》解儒家的《周易》、《论语》,学说中心是主张以无为本;其次是裴頠在此基础上提出崇有,偏向儒家学说;然后是向(秀)、郭(象)注重解庄,主张自然之说,认为万物一体,自生自化,宣扬以顺化为归的思想。

至此,儒道融合终于达到魏晋时期所能达到的最高顶点与最佳模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彻底解决了儒道思想遭遇魏晋社会时代问题时的困惑。

郭象综合儒道的独化论体系,同时也意味着玄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消失。

伴随着玄学的衰落,儒道二家重新思索自身理论的发展问题。

二、统治者安邦定国的需要三、深层哲理的互补性印度佛教真正融入到中国文化圈中,主要是因为其思想系统的深邃性与完整性极大吸引了中国广大知识分子。

四、三教并行的实用功能参考书目《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正如何锡蓉所说:“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归根到底是作为文化核心内涵的佛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

”⑨⑨何锡蓉:《佛学与中国哲学的双向构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