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儒道释三教合一

合集下载

儒释道三教归一(DOC)

儒释道三教归一(DOC)

儒释道三教归一 儒曰圣教忠恕为本道义之门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释曰禅教慈悲为本不二法门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道曰玄教感应为本玄牝之门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教虽分三其理则一 偈曰 儒冠道服释袈裟 紫竹红根白心芽 红莲白藕青荷叶 三教原来共一家 道祖骑青牛出幽谷关而作联曰 东鲁圣人投向吾门求至道 西域佛子曾游我国悟真空青莲古佛像赞西来古佛 近降四川少小孤苦早即悟禅 一遇马祖指破禅关 师承再得 钟吕二仙 明清两代 柏茂松坚 和光混俗 三百余年 箕子家垢 九仇叙焉 接兴佯狂 凤歌传声 醒迷一曲 普渡有缘 守先待后 功德无边袁师祖优游歌 来也瀛洲去也瀛洲我不爱世上田土我不贪人间珍馐行也潇洒坐也风流朝也醉酒夕也歌讴何忧何惧不怨不尤时而跨鹤游海岛时而乘槎泛斗牛闲无事驾扁舟往来烟波孰与俦赛过你高车驷马辏胜过你将相王侯高车驷马将相王侯不过花间露水上沤花间露水上沤空逐一尘浮有谁看得透谁人又肯丢房屋量人斗夫妻渡客舟儿女冤债主田土钓鱼钩到不如早看破看破花世界往来有渡舟有缘得上舟无缘不得求不得求甚愁忧甚愁忧把心丢把心丢休休休休休罢罢罢罢休休紧里将财舍忙裹把闲偷待到功圆满自有个无边光景乐以忘忧饮的是琼浆酒坐的是白玉楼逍遥台中常来往快乐宫中度春秋到那时行也潇洒坐也风流朝也醉酒夕也歌讴来也优优游游去也优优游游嗄嗄嗄何忧何惧不怨不尤来也瀛洲去也瀛洲华严古佛像赞 天将佛子 滴落尘世 辱之涂炭磨砺其身 幼能竭力 孝于尔亲 江堇董永 千古几人 宜有奇遇 荷师指陈 隐受衣钵 乃圣乃神 俗寿绵远 百七十春 诚如默守 兴道合真 晚授高足 无限慈仁 船开大愿 普渡斯民杨师祖自在歌 自在歌歌自在还须自己寻自在谁观自在自在观得观自在观自在心乃天之君志者气之帅庄敬者日强疏虞者日怠能舍不嫌贫贞实益堪爱无财身不穷浩气养无害涵养者虚无逍遥尘世外兴来磨墨把诗吟静处焚香将佛拜不计我身富与贫那知世人兴和败天际将我覆地际将我载日月将我照临父母将我携带只缘我与尧舜同侪是伊周一派因我自在故尔皆我忧我今如何不自爱我今如何不自在求富贵富贵不能如愿而偿厌贪贱贫贱依然随时在徒使我气血枯焦年纪衰迈怕的是无常见我反不情连我来生俱不自在不自在将谁怪将谁怪要得自在求自在要得自在观自在立志法汤铭逃生将佛赖守颜子四箴法君子三戒心要真志勿懈复天心弃伏稗还须自强不假人贷解脱万缘超出三界不慕功名功名在不买神仙神仙卖仙佛修来我亦修天地坏时我不坏自在歌歌自在者等自在真自在者等自在才自在惟愿同人歌自在歌得自在皆自在雨辰道君像赞佛门弟子 乃有真人 真人诞降一介小民 备当难苦 历尽酸辛 不为浊富 甘守清贫 能守色戒 不染一尘 明师一遇 道集乃身 前知祸福 至诚如神 三教一贯 普渡迷津 扣门声急 皆为开门重阳再世教续诠真王师祖生死歌人生百年终归死问君想死不想死凡人己生而失生志士未死先学死直之生也死犹生枉之生也生犹死若要知死而知生先求知生方知死贪生欲得生不生怕死学个死不死盖人死生不死心心不死兮身必死山河大地尽轮回轮回又生必又死二三更梦原非真千古吉人皆有死世间物类有长生世间人类尽学死总说人为万物灵那知人先万物死非是天生人不生只缘人死心未死心生每多凡心生凡心生兮圣心死心生每多人欲生人欲生兮天理死心生每皆勇知仁勇知仁昏神明死心生每耗精气神精气神消元阳死你想此时生不生你说此时死不死所以茫茫宇宙人个个有生个个死祖师慈悲又慈悲当头一棒明明指教人不死要死心心死如灰神不死我今仔细为斯言的确是寻常真如理果能涵养筑心牀神完气足快活矣日新又新日日新岂非神仙真种子凡人都想得长生长生不难难心死死心跳出鬼门关做个长生永不死从来大道非人不传得其传者寡矣孔门一贯心传曾子得之如来三乘妙法迦叶得之道德五千秘旨尹喜得之学道者多得道者少历秦汉晋唐朱元明清数千年来圣人之道未坠于地我师祖承三圣人教统为五大族宗师袁传之杨杨传之王王传之畏之杨先生继往开来阐金绳之觉路发聋振聩俾愚昧出迷津由高峰而创建定香由定香而化及卧龙不畏艰难不辞辛苦教导多方被泽者众今者蒙三祖师在天威灵得诸仙佛飞鸾显化重经觉世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方大光明无微不照诵此经者信心奉行能生八万四千智慧解黏释缚道岸同登矣诸生其勉之 民国三十年壬午八月 日后学鲍云龙 谨识 夫三教之书盂止万经千典两间之气匪特水溢出陆盈浩然充天环宇瀛无无有有汉焉蕴于浑噩色色非非执中贯一似日月之照临四海性命归一若乾坤之覆载永安其有守元抱一如江海之灌注不竭讵非天然之真机而循行不悖耶不见夫忠恕之旨储于大中乎不见夫慈悲之妙贮于正觉乎不见夫感应之精寓诸清净乎此三师演三教之道统玄宗良有以也盖维胤千里之遗训调协阴阳肇四知之宗风宣扬奥义至于承斗阙之灵威超提苦趣者更莫之能喻也余不敏所阅灵文宝偈不可谓之不多皆电光石火无可捉摸惟三师阐扬之经实启三教精微之极发秘浅匿闻聋开盲间度人之舟揖济世之津梁也深愿持者漏心骨明辨笃行无负 三师悲天怜人之苦衷超凡人圣之只意 尔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秋八月古遂川后学求真子韩辅国谨识并言天道之源始出于天而代天阐道者惟 太上老君考混元圣纪目三皇以至虞夏商周时东传孔子名儒教西传释迦名佛教其名虽异其理则一斯道绵绵于今厥惟我明师袁先师深明其道相传各省吾蜀惟拂云杨先师得其正宗相传者缘惟源清王祖师得其教旨三先师皆蜀北隐君子也生成圣德腹隐天机默老君道义神悟孔子释迦之遗教阐明道学之渊源开化后生以救世立大愿而遇明师获其秘授临了道时曾语门人畏之杨夫子云儒释道归一统继得斯道于子大开普渡之门诚心济世而渐乐治平合盘托出而授之夫子唯唯秉承三先师教统利益承七非祈祷不为功须颁赐科仪经典以通玄界而昭感格是以椐夫子发愿募资刊版今已告成订期于壬午八月初藉青堤渡清虚观祖堂演仪重经生等设飞鸾于亭阁恳祈三代祖师颁赐经文九日经功告竣果如所愿祖师挽鹤而作经义名曰三教真诠妙经生等遵杨夫子论尅日出版广为流传若有翻印者存亡尔利如有持诵者如愿所请获福无量也是为叙 民国三十一年王午岁遂川沐恩 弟子 朱云关谨识王午年设鸾于青堤渡清虚观八月初三子刻朱论 镇鸾天君诗曰 五龙蟠踞镇青堤涛涛浒水白洒西铺种槐花求佛印沱排柳树若烟迷明月高悬秋夜淡柺严缓诵晚星稀东山寺里钟声叩道统人和露玄机慨自木铎东传世风自厚记知火炎西焰礼教顿亡炎德隆兴旺庶沐熙耗之化宋运丕焕赤子沾摩序之仁及兹世际膻衣冠废坠不幸沐诸仙不吝金绳之撒屡叨三圣常传玉尺之书扶正俗而返古风瑞同麟吐阐玄机而参太极美济凤圭兹尔蜀北群生略知穷源探本壇开三教深望振瞆党聋恳锡鸾音垂经救灵危之世用极蚁悃祝诞表葵藿之忧据尔诸子午后一函咱己飞辇投呈桂阁 帝君阅竟捻须莞尔而叹曰传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今汝等临崖勒马能乎否乎或未之判也姑念情词恳切俟转奏玉帝核夺再示可也咱奉帝命毕转谕尔等知之毋得意志纷政自干罪咎此谕诗曰示罢鸾音火辇驱踈星几点布青堤精真三昧原无二治乱持危奥在兹立壇主宰雨辰道君诗曰至道无私信可凭儒释道教宫常经等闲实践休虚妾万殊一本同根生俺临鸾台谕尔诸子知悉昨日亥刻镇鸾天君星诣柱关一函为尔等恳祈垂经化世演仪习礼各辞文帝会同武帝转呈金阙 玉帝览毕愤然曰二卿自庚子飞鸾显化至今轮回一更甲子几转矣而垂经作谕不啻塞海堆山究之实践者有几何归真返朴者又有几何迄今未劫己成尚欲作解衣抱火之举乎碍难允准毋庸妄干时文武二帝出班捧简俯伏战慓而奏曰天地之大苍生禀性不齐古今同然自庚子阐教开化至今诚如圣谕第以兽中有麟禽中有凤而人类岂无善者钦倘长此不教则礼乐衣冠从兹颠倒道德文化自此沦亡伏恳天颜姑容所请臣等曷胜盼祷之至 二帝奏毕玉帝色稍济赐归班讫继日所呈立言与立德立功并重淑世共淑己淑人同尊所呈垂经一举姑念恳请殷诚准节垂三教真诠妙经一卷诏俺捧示临鸾训尔及门诸子此次经传三教根归一家为至大至重之举务期严肃忱诚以昭感格鸾台香烛供品必须清洁鸾楼前后焚柏以除秽气倘有不遵则枉费功夫也再今晨所呈之函词明意达他无脱略之处饥尔云程杨生知之道衍及斯于焉将坠厚望生砥柱中流独出撑天之手肩挑半壁常存救世之心合三教为一门慈舟普渡挽歧途归坦道彼岸同登切切勿违此谕诗曰潇潇秋雨镇青堤桂蕊清香拂面吹翘首高峰增感慨开来既汝继汝谁八月初四日子刻殊谕道德天尊诗曰奉命垂经义不辞先天大道及门知从兹针破因龙眼明镜台中证菩提 三教真诠妙经赞 洪濛甫剖混沌初分两间正气塞乾坤奥义莫与伦亘古亘今包罗万象春志心称念 香云衍庆天尊三称叩静心神咒太上台心应变无停驱邪缚魅保命护身智慧明净心神安宁三魂永固魄无丧倾急急如律令净口神咒丹朱口神吐秽除氛舌神正伦通命养神罗千齿神却邪卫真喉神虎贲气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炼液道气长存急急如律令净身神咒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脏玄冥青龙白虎对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身形急急如律令金光神咒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受持万遍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忘形内有霹雳雷神隐名洞慧交徹五气腾腾金光速现覆护真人急急如玉皇降光律令敕解秽神咒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乾罗恒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杀鬼万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却鬼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手侍卫我轩凶秽消散道气长存急急如律令土地神咒此间土地神之最灵通天达地出幽入冥为生臣传奏不得留停有功之日名书玉清急急如律令志心皈命礼道本忠恕学贯天人承卧雪之高风无挂无碍开回天之至性不灭不生慈惠为心阐十六字薪传受授养教在念发三千众儒学渊源周游蜀川显灵通而频撑宝笩遍观宇宙著圣迹而广种福田涪江起色蓬岛生春感应无穷神明昭著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弥罗开天青莲古佛 三称九叩志心皈命礼性淑四知学遵三畏著清白之雅庆象化无为阐玄妙之梯航规模毕具磨光刮垢探月云溪错节盘根定光古寺盐南浪迹梦觉黄粱蜀北醒迷机参紫府啸傲烟霞而赐山高卧潜消劫运而蜀土咸沾圣德崇高玄功广博大悲大愿大仁大慈应化无穷华严古佛 三称九叩志心皈命礼槐堂衍(演)派天禄流辉放弃形骸每御灾而捍患了明心性常说法以渡人施来一点灵丹功能回生起死参透三乘妙谛情殷继往开来隐炼高峰禅关独辟彰明大道圣域咸跻功并赤松玄宗黄石飞身蓬北留迹定香灵应堪钦存亡依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玄壇主宰雨辰道君三称九叩 尔时文宣圣王释迦如来太上道君宴坐三教宫中宣诏青莲古佛华严古佛雨辰道君至宫展拜赐坐已三教圣主乃霭色同声而言曰运值下元时当未劫秦王鞭石顽物总不点头娲皇补天彼苍终有漏眼月圆复缺器满则倾虽天地之气有升沉古今之数有盈虚而圣王之道无毁灭人定胜天之说岂谬言哉汝等功德周隆宠受天爵欲抷斯民于水深火热之际援䧟溺于狂波险浪之中其有妙策乎雨辰道君端笏垂绅出班再拜而奏曰今因主教后学杨生云程等心殷救世欲返古风志愿三教统宗望期万殊归本是以恳呈末职颁赐经文用振聩聋而奠环宇伏愿圣慈宜扬妙义俾得经文演处懦以立而顽以廉慧性生来智者过而愚者及八德池中赤莲吐艳九曲河下白水澄清天地咸宁群黎共乐未职无仼翘企之至是时三教圣祖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儒释道阐三教同宗精气神充六根永固分之则穷合之则达其理显然其由昭著不待智者而知之也盖原释教有体而无用道教有用而乏体儒则体用兼备是以诚正修齐治平之学明明德新民知止至善之功也无人我众生寿者之义亦即虚无寂静之道也会参三教之秘旨其实一贯之渊源圣意精微下愚难测问津无路入室无门而外望宫墙不见宗庙之美内观神室徒求想象之形因而歧路异出鱼目直混蚌蛛百术纷传豹迹伪称麟趾旋兼传未得人受非正道假而复假藉邪说以诬民真理失真诚坏群而败类若不振救难望承平道君其将三教之真诠转至清虚鸾亭挽鹤而垂经义 道君唯命己乃同 青莲古佛 华严古佛 运动鸾言而演经义曰 三教真诠妙经 上品 慨自天地开辟分子丑而判决洪濛人物生成立阴阳而剖别昼夜三才奠定五行权兴四象调和二仪辅佐八卦互卫七政同施日升月恒转一万二千之气数寒来暑往运三百六十之周天云行雨施品物流新于大陆斗转星移甘露沃化于上池凤凰来仪东鲁圣人岳降莲花献瑞西竺佛祖嵩生世衰道微函关传五千言之道德朱横翟纵泗水冠百王之大成三大圣人其用不同其体则一施之于家而家齐施之于国而国治施之于天下而天下平以之修造己身必跻贤关圣域以之放诸四海定卜内圣外王曰圣精一曰道真一曰三释昧工夫皆有次第曰性命曰玄虚曰锻炼层序自有后先诸子既未升堂奚求入室兹宜妙诀不亚顶灌醍醐继指薪传何殊唇嚥玉液机缘难再勿为过耳之风岁月如流直击当头之棒重同赵氏之璧贵若燕王之珠须臾不离亵渎则招罪戾学而时习宝贵则结丹铅浅语醒常人焉能扯前盖后俗语通大道并未指东画西添油燃灯画璧龙只求书点明心见性睹全豹弗用管窥勿忘厥旨谨凛且明 道君演说上品经已时有 济癫祖师拐李大仙 南极仙翁 钟离老祖同临鸾阁合掌同声而说赞曰 大道提纲朗若星三教同源亘古今红花白藕青荷叶一本传来圣与神三教真诠妙经 上品终三教真诠妙经 中品曷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生化思之人秉阴阳之感受全凭一点先天体具乾坤之生成原属二五之妙合胎元满足瓜熟自然蒂离合辟无乖胞开容易诞降其时性凝太极命归两仪率其性而伦常克尽成义成仁修其道而寂静无为存忠存恕扫灵台之杂念日月同明垂宝相之庄严风雷顿息缓吹无孔之笛鼎乃调和少藉有灰之媒婚姻联络头端身正舒偏体之筋皮口闭帘垂空一切之色相如猫捕鼠反照重在回光似凤求凰双飞即得同乐神机活泼求子午之周天心体广胖勤卯酉之沐浴知雌守雄交通心肾出玄入牝填取坎离不睹不闻纳天地自然之气无声无臭领天中正定之纲前三后三三三炼成九转天五地五五五会合大园昆仑顶上会真人偃月炉中寻咤女鹊桥高驾神水由华池生来猿意谨收莲花自镜台开放脐轮对过由夹脊而至双关肺窍全通从泥丸以归一气敛金培木公母鞠育婴儿用北泻南龟蛇驯伏真武龙吟虎啸慧剑出而息止风雷鱼跃窎飞添珠结而泽环上下三百六十骨节有窍皆通八万四千毫毛无孔不利六滔不染三业悉蠲(娟)魔剑斩而邪鬼除天空朗而风鸭纵使陋巷单瓢其乐不改须知曲肱画寝至昧无穷王禅之地老天荒毋急杞人之虑孟轲之负隅攘臂不劳冯妇之忧寿并松青河洛图书默印神游碧落金玉辇陛承恩同时外果力行内丹巩固缘随善结矜悯孤独贫穷福自己修拯救世缠苦恼八百功完活人为慈悲心愿三千善满济世乃神圣首功天门大开仙侣原多忠孝佛国至近丘众不少菩提道不远人总在敦行曰用功无退步尤须贵惜年华七祖同超九玄并荐子孙被荫后嗣蒙庥苟能践履经言管教立证佛果俺洩乾坤之秘以成擲地之声生领苍槀之诠而作撑天之柱道君说是经己鸾翔凤注鹤午鹿鸣祥云绚彩玉尺流辉时有救苦真人 慈航尊者亚圣孟子及诸天仙众异口同声而说赞曰洪濛一窍自此开三教玄机侪汝侪只因欲挽狂澜切宣垂秘宝证莲台三教真诠妙经 中品终三教真诠妙经 下品窃以妙道真传信可射穿九重铁鼓真诠尽演量能透悟不二法门慧目遍观众生之良莠不一慈心慨况及门之智愚悬殊当知既淡风尘人事之体行须尽赤修仙道伦常之法度宜遵在家言孝定省无间于晨昏为国竭忠贤奸须分乎舍用兄友弟恭免贻然箕煮豆之诮夫和妻顺永偕调琴鼓瑟之欢永盟车笠信义保重平生坚辞夜金清廉芳传百代心火明灵礼道有方肝木条畅仁道无忝脾土敦厚信道自立肺金清白义道克全肾水无亏智道聪敏倘使行为暴戾百贱丛生贤先败而真阳不固反智为愚心继伤而真阳失偶废礼成顽肺再损而元气耗丧罢义专横肝终蔽而巽风鼓荡变仁为恶脾复残而枢纽停止败信为诈于是后天熄灭先天沦亡黄泉既近青莲何生空负椿萱之劬(曲)劳深惭天地之覆载悔将何及爱莫助之值此道在目前缘生足下领悟者虽愚必明铁棒自有成针日先进者升堂入室药苗岂先结果期循序以求切勿盲修瞎炼依时而作务使夕惕朝乾斩顶上之三尸除腹中之六害莲花台上不乏仙真蓬岛山中平忝隐士兹尔及门等毋辞妄诞毋攻异端以心印心根深自然蒂固将善勉善果满方显功圆勿謟富而欺贫不矜不伐休损人利己无觉无偏寓大道于教中宏宣圣德凭本力于化内广种福田培植英材裕民与裕国并重敷扬教典挽世和挽劫同功清浊当分因人以教智愚宜别随遇而安异日龙华会上喜宴琼浆他年鹤羽氅(广)中幸添仙珮(凤)经文浅短意味深长诵若汤盘佩如下玉 道君说经已毕天花乱舞仙乐其鸣时有碧眼禅师 赤脚大仙太白星君 宗圣曾子同为顶谢称扬而做赞曰经传三品演真诠清浊分明别后先道破古今天地秘资生万物法无边收经偈 道撑天地不古不今真诠何异春雷声惊醒个中人彼岸同登永远奠乾坤志心称念弥罗开天青莲古佛三称九叩应化无穷华严古佛 三称九叩 玄壇主宰雨辰道君 三称九叩三教真诠妙经 下品三教真诠妙经跋教无分三总以化民成俗为宗旨儒也佛也道也理原合一自后世分之为三遽(量)谓儒之学不同于佛佛之学不同于老此是彼非互相排诋皆非三圣人之微言至理也然老生于周著道德五千言皆切时势人心旨合王道佛生于西其地不同演说楞严金刚化成西域岂外圣功孔子生周之末当时人心愈趋愈下所著论语删述六经冀其挽頺风振末俗复还于敦厐(原)之世故天生圣人无非为世道人心者也孟子曰禹稷颜子异地则皆然三教之理其所以不同者惟出世与人世耳以之修身治世又何所不同哉我三先师袁公明心杨公拂云王公源清抱犬中至正之学亦清净亦禅寂可为儒可为佛可为道也惟其微言妙论惜人不得而闲焉今三先师奉 上帝饬令我王老恩师飞临清虚鸾亭传演三教真诠妙经一卷论三教合一之旨言微而旨远其所以悲怜世道人心无不周且备也彼儒者之非佛非老僧羽之互为競异者得是经而详读之当不自以为栖鉴也佛历二千九百六十九年 壬午岁仲秋月监亭杨畏之跋撰袁祖师醒迷歌疯僧蹊跷疯僧蹊跷疯疯癫癫乐逍遥往前看尽都是衰草往后看满地落花飘吾也不观山玩水吾也不叹叙渔樵踏着我的鞋儿披着我的敞袍行路快如风两足甚轻抛游遍了三千世界历尽了万倾波涛清风随我走明月来相招驭气归来但只见四面烟云绕龙台寺内钟鼓敲跌座而坐绵绵息调众弟子合掌皈依细听吾说些窍妙讲些根苗有缘的终归大道无缘的难遇仙曹勤修的吾有指教不修的吾有开消非是吾这般性傲言语蹊跷皆因佛法人间少如来也不许乱教如今人真道他不要当做鸿毛抛假的爱如宝费钱不辞劳邀起到处跑渡人越荒郊旁门与左道秘密把人邀一齐拜师保都想上凌霄有人去劝他他反把人笑有人去引他他反说不好嗄嗄这等人见识不高根基也小不上吾的大愿船不识吾的玄机妙他见吾疯疯魔魔颠颠倒倒他见吾五晕不戒言语蹊跷想拜吾的门见吾是狂老想求吾的道未来有开消嗄嗄那晓得这等人难知吾的巧难知吾的妙传了他不知说了他不晓吾本非癫吾本非傲又非是把他脸扫又非是把他不要我要看他心儿真不真脾气好不好嗄嗄那晓得这等人他才无缘又不识道总要吾口口亲传总要吾步步亲教又要吾赐他衣钵赠他法宝嗄嗄这等人道也不修身也不保德也不积功也不造那有这样便益这样轻抛殊不知成仙无多巧作佛无多妙几句就说了破出先天奥回头急早修莫说还尚早讲什么释典丹经说什么六经奥妙这都是料货多了理太繁了看不尽了学不完了光阴过了赶不赢了大限来了快快修了莫因循了吾要去了会不倒了论修行读书也好不读书也好男儿汉也好女儿家也好只怕人不苦修那有个不得成道吾当初入了空门历年多少遇着真师人人不晓吾就密修密炼一心向道日每间或烧性香或睡一觉拜十方诸佛或游寺院荒郊任人恼任人欺任人笑吾也不怪他吾也不火冒吾。

《西游记》传统价值观:孙悟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

《西游记》传统价值观:孙悟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

《西游记》传统价值观:孙悟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想的作品。

其中,孙悟空这个角色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即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

本文将从儒家、佛家和道家三个方面论述孙悟空的思想,并说明他是如何将这三种思想融合在一起的。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而孙悟空虽然是个猴子,但他却具备了儒家思想所崇尚的许多品质。

首先,他对待师长极为尊重,从师傅菩提祖师到师父唐僧,孙悟空一直表现出顶礼膜拜的态度,体现了孝敬师长的儒家观念。

其次,他具备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护师父唐僧等团队成员不受恶势力的伤害,展现了仁义的儒家思想。

此外,孙悟空还具备智慧和诚信,他为了拯救人间的众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表现出智勇双全的儒家理念。

佛家思想注重人生的解脱和慈悲心肠。

孙悟空在西游取经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师父唐僧克服了困难,也帮助了许多遇难众生。

这体现了佛家思想中关于拯救有情众生、消除众生苦难的观念。

孙悟空的慈悲心肠不仅体现在对待众生的态度上,还表现在对待敌人上。

他对敌人常常采取宽容态度,甚至帮助恶魔和妖怪走上正途,体现了佛家思想中的慈悲观念。

此外,孙悟空通过修行,最终达到了身心的解脱,并在五行山下守护师父唐僧,展示了佛家修行的境地。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和追求自由自在。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体现了道家价值观的多个方面。

首先,他以身体灵活、变化多端的特点展示了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

他可以变化成各种形态,操纵风云雷电等自然元素,表现出追求自然自由的态度。

其次,孙悟空并不愿受人约束,追求心灵的独立和自由。

他不服从天庭的限制,为了反抗天命,与诸多神仙争斗,表现出了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由自在的一面。

孙悟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并不仅体现在他个人形象和行为上,还体现在他对待众生和社会问题上的态度。

他以宽容和智慧对待各种不同种族的生灵,强调平等互助,展现了儒家和佛家的教诲。

西游记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教案

西游记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教案

西游记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教案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广大读者喜爱和推崇。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化、宗教和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在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的合一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合一教案在小说中展现出了较为丰富的内容,让读者对这三个教派更加了解。

本文将从儒释道三教的背景、合一的意义以及小说中的体现等方面进行阐述。

儒释道是古代中国三大教派,它们分别代表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儒家追求礼仪、道德和人伦,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佛家强调修行、解脱和以慈悲为主要目标,追求人生的宁静和超越。

道家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倡导着个体的超越和返璞归真。

在古代中国,三教的发展各自独立,时常也有互相竞争的情况。

然而,在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并没有以互相排斥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融合的方式呈现。

这种合一的教案体现了作者对于宗教和哲学的独特见解,也让人们反思了三教的共同之处。

合一的意义在于人们通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的修行和道家的返璞归真等不同方式,来达到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在小说中,儒释道三教的合一体现了通过团结众人的力量来战胜邪恶势力的重要性。

一路上,唐僧师徒四人团结合作,战胜了各种妖魔鬼怪的诱惑与攻击,充分展现了三教合一的理念。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家的慈悲善良以及道家的无为而治,共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了西天取经的目标。

而唐僧师徒与妖魔鬼怪之间的交流也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教案。

他们通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家的慈悲、道家的无为等价值观念,教化了一些妖魔鬼怪,使其能够放下邪恶、改过自新,返璞归真。

这种交流和教化体现了三教合一思想的普及和推广,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于宽容、平等和和谐的理念。

另外,西游记中还有一些角色和情节也展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教案。

比如,菩提祖师既是佛教的代表,又具有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智慧。

他帮助唐僧师徒解决了许多困难,同时也教诲他们人伦道德和修行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拓展三教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拓展三教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4
佛教的中国化
由繁琐的名相分析和苦修解脱转向简约的得意忘言 和顿悟解脱。
在理论上吸收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无为以 及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学说,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 调适,取得与中国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 色的佛教宗派。
5
小结: 儒道释三教交融、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在相互冲突中又相 互吸收和融合,在保持各自基本立场和特质的同时, 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 合精神,造就了多元共存、相融互补的格局,在不 治世。
外儒内法。
6
三教合一: 中国历史上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大约从东晋开始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 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道、佛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又 合力互补的基本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历时1600多年。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儒 道佛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撇开佛、道,就 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涵,就无法 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神。
1
(一)儒家在不断吸纳其他文化的过程中,构建起一 个多层次、多因素的文化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 包容性,形成了自我发展、不断更新的内在机制。
宋明理学:援佛入儒
引入佛、道的哲学范畴和方法论对儒学进行全面改造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儒家吸收了法、道、佛 等文化的精华,使儒家文化从一种完全关注现实的形 而下的伦理-政治学说转变为关注形而上的宇宙本体 论的哲学体系,日益趋于成熟和完善。
2
(二)佛、道:向儒学靠拢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凭借政 治上的优势取得了主体文化的地位。道、佛等文化为 了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向儒 学靠拢。
道教的道德关怀: 道教戒律与劝善书的广泛流行,深刻地形塑了中 国人的国民性,对下层百姓的影响更大。

儒释道

儒释道

第二节、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本位,儒释道三足鼎立。

“三教”的说法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到隋文帝(581—604年在位)时已允许三教同时存在。

这一说法通用于朝野上下,是在唐朝。

武则天“开国之初,即于明堂举行三教讲论”,后又令人撰写《三教珠英》一千卷。

在此之后,唐宋君主大多主张三教会通,唐玄宗、宋孝宗都是著名的例子。

到了明清社会,三教合一甚至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等各个文化领域都有所体现。

儒、释、道三教都有不同的中心人物,儒教是孔子,佛教是释迦牟尼,道教是老子或太上老君,这些圣人对于宇宙、人生、社会,有相当不同的认识和说明。

儒家特别注重人际关系、社会伦常,留心现世的实际问题,是所谓“人世”的文化;佛教、道教关心如何解脱,对现世的事物没有什么留恋,是所谓“出世”的文化。

在出世的文化里,佛教修行的目的是成佛,追求一种不生不死的涅架,脱离生命轮回的苦海,去体会“一切皆空”;道教修行的目的是成仙,炼的不管是外丹还是内丹,要的都是长生久视,从理论上说生命是永远可以存在下去的。

在生和死的问题上,儒家也表现得非常现实,他们并不关心死后会怎么样,但是相信子女能够延续他们自己的生命,所以,中国人往往会把子孙后代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在心性修养这个问题上,佛、道二教表现出特别大的优势,佛教的禅学,道教的内丹学,都有一种非凡的宗教魅力。

三教既然有这么多差别,矛盾与冲突也就免不了。

在中古社会里,统治者有时灭佛,有时灭道,但是最终也没有把任何一方灭掉。

三教同时存在,也就成了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三教合流,实际上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佛、道二教攀附儒家,认为佛道可以“辅助王化”,站在佛道自身的立场上,提出“三教合一”、“平等三教”、“三教并用”等主张,当然里面始终夹杂了佛、道二教的冲突与融合,这里主要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流;第二个过程是儒家主动吸收佛、道二教的思想成果,提倡三教归儒,这里主要是思想理论的合流。

谈儒、释、道“三教归一”问题

谈儒、释、道“三教归一”问题

谈儒、释、道“三教归⼀”问题⽂/汤⼀介儒、释、道“三教归⼀”观念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儒、道两家在思想观念上虽多有不同,但排他性较少,⽽包容性、调和性较⼤,吸收其他思想⽂化的能⼒较强。

《中庸》中说:“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不相悖。

”这两句话体现着儒学的包容性。

孔⼦“述⽽不作”,以《诗》、《书》、《礼》、《乐》教。

这说明孔⼦恪守传统之经典、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的世界观。

⾃此以后,儒家⽆论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代,还是在以后历史的各朝各代,⼤都是在与各派学说(学派)的争论、冲突中不断吸收着其他⽂化以⾃养。

战国晚期儒家的⼤师荀⼦在继承孔⼦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名家的思想;《易传》则有机地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的理论,为儒家开创了哲学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先河。

汉武帝时⼤儒董仲舒更是把阴阳五⾏学说、道家黄⽼学说容纳于其体系之中,⽽汉朝家法实为“王霸杂⽤”。

先秦道家的⽼庄以“有容乃⼤”的理念,统合了春秋战国的各流派,以⾃然⽽⽆为的思想开创了另⼀⽀对中国有巨⼤影响的思想体系。

⽼⼦的“道论”成为中国智慧学之源泉。

《庄⼦·天下》⾸次提出“内圣外王之道”的中国社会思想⽂化之理想,虽对先秦各家思想有褒有贬,评论长短,并以道家思想为最⾼,但未排斥其他学说,由此也充分体现了道家之包容性。

杂家之《吕⽒春秋》、《淮南⼦》实以道家思想为主,统合先秦各家,体现着“有容乃⼤”之精神,此或与秦汉之黄⽼道家颇有关系。

魏晋⽞学实以在道家思想基础上融合儒道讨论“本末有⽆”、“⾃然名教”问题,并吸收“形名”家⾔以成体系,⽽把中国哲学思想推向⼀新阶段。

佛教⾃汉传⼊中国,初依附于汉之道术,后依附于⽞学,⾄南北朝佛儒、儒道之间的相互批评与问难颇为激烈(见《弘明集》),但中国之⼠⼤夫多有信奉佛教或赞同佛教者,甚⾄有梁武帝欲舍⾝⼊佛门,但他仍设五经博⼠,并说:“朕思阐治纲,每敦儒术。

”(《梁书·武帝纪》)可见儒、佛并⾮不能相容。

中国古代儒道佛三教的合一与冲突

中国古代儒道佛三教的合一与冲突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中国古代儒道佛三教的合一与冲突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儒道佛三教的历史背景
03
儒道佛三教的哲学思想与理念
04
儒道佛三教在文化传承中的表现
05
儒道佛三教对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06
儒道佛三教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儒道佛三教的历史背景
章节副标题
02
儒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艺术审美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儒教: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因果报应等理念,对中华文化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教合一: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创新,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道家强调自然无为,注重个体自由和内心平静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注重个人修行和心灵解脱
三教在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特色
儒道佛三教的哲学思想与理念
章节副标题
03
儒教的仁义礼智信
仁:爱人、爱人民,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义:正义、道义,坚持正义,维护道义
礼:礼仪、礼节,遵守礼仪,尊重他人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传入时间:西汉末年
传入途径: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传播方式:通过译经、讲经等方式传播
传播范围:从西域到中原,再到江南地区
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
三教在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古代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教合一

古代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教合一

古代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并存,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特色。

这三种思想流派都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虽然儒释道三教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也有许多共通之处,使得它们能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儒家注重道德伦理与社会秩序的建立,提倡仁爱之道、孝道、礼仪之道等。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这种价值观一直以来都深深植根在中国人心中。

而释家强调人性本善,注重个体的自我解放和追求真理。

道家则追求自由、均衡与自然,强调与道合一、顺应自然的境界。

尽管儒释道有着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但它们都在探寻人性、追求真理和修行自我的道路上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其次,儒释道在修身养性方面有类似的目标。

无论是儒家还是释家,都强调了个体修炼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实践方法。

例如,儒家倡导“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甚得其下”的修养方式,即通过向优秀的人物学习来提升自己。

释家则注重通过佛法修炼来净化心灵,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家则以炼丹、养生和修道为主要修炼方式,追求长生不老、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这些共通的修炼方法和目标使得儒释道在实践中可以互通有无,互为支撑。

再次,儒释道三教在宗教仪式和信仰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交融。

儒家的祭祀礼仪有明确的仪式规范,用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

释家则有佛教的法会和念佛活动,用以超度众生和祈福。

道家有独特的炼丹和神游练习,提供了一种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方式。

这些宗教仪式和信仰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宗教的多元面貌,展示了中国人尊重神灵与鬼神世界的传统信仰。

最后,儒释道三教的合一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音乐、艺术、哲学还是建筑,都能看到三教的影响。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通过音乐和礼仪来培养人的美好品质。

释家通过佛教的经典、雕像和绘画表达佛法的智慧与慈悲。

道家则有独特的山水画和园林艺术,通过自然元素来表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些艺术形式无论是从主题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能够体现儒释道三教的合一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以后,儒、佛、道三教之间的融洽关系日益见深,“合一”的思潮为中国学 术思想发展的主流。其中最突出的是金丹派南宗的祖师张伯端。他以修炼性命说 会通三教,他提倡的修炼方法是:“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 神通,终以真知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原。”他的修持方法明显地 是三教的结合。
在佛教方面,不少僧人比附儒、道,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 在僧侣队伍中还出现了很多“孝僧”、“儒僧”等等。
中国的佛教宗派更是在摄取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道思想的基础上创立起来 的。天台宗把止观学说与儒家的心性论调和起来,甚至把道教的“借外丹力修内 丹”的修炼方法也引进了佛教。华严宗五祖宗密不仅认为禅、教一致,还进而认 为儒、释同源。他写道:“孔、老、释迎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 相资,共利群庶,……三教皆可遵行”(《华严原人论)))
道教提倡“三教一致”的思想始于晋时葛洪。葛洪使道教思想系统化时,提出以 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以 后宣传“三教合一”思想的有梁朝的道士陶弘景等。在葛、陶之后,道家中人提 到 “三教”的愈来愈多,论证也愈来愈深入。
在儒学方面,有隋唐的王通,他曾呼吁“三教合一”;韩愈、李翱(ao)虽然 在政治上反对佛教,但他们把佛教的心性学说和法统观加以改造,提出了儒学的 道统说和复性论,因之有人讥讽他们是阴释阳儒。柳宗元虽然批判佛教的中观是 “妄取空语……颠倒是非”,但他仍然认为:“浮图仍有不可斥者,往往与 《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送僧浩初序》)。
在北方影响最大的是王重阳在金大定年间创立的全真教。王重阳和他的弟子鼓吹 “三教归一,义理本无二致”的思想。
在宋明时期,儒学经过了第二次改造,出现了理学。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 心学。理学仍然以孔孟创导的伦理思想为核心,它虽然竭力排斥释、道,特别是释、 道的出世主义与虚无主义,但实际上仍然“出入于儒道”。
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吸收了释教的“空有合一”的本体论,“顿 渐合一”的认识论,“明心见性”、“返本复初”的修持观等,因之有人说是“阳 儒阴释”,或者“三教合一”的新形态。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是竭力排斥佛教的一个人物,但是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无论 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修持方法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有人说他是“阳儒阴释”, “表儒里释”,他自己也感叹说:佛教的“克己”,“往往我儒所不及”(《朱熹 语录》卷二十九)。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儒释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种文化的国家,宗教、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长远 的历史。在先秦以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崇拜天帝、祖先为主要特征的宗法性 宗教,这是儒教的前身。在先秦时期,儒学则是一种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学说,它 缺乏哲学的内涵,疏于思维和论证的方法,因此在战国分立时代的百家争鸣中没有 占居主导地位。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之说,汉武帝定儒教于一尊后,出现了两汉经 学,经学是对儒学的第一次改造。他们在解释儒学经典中提出了一套以“三纲五常” 为基本法度,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并附以阴阳五行学说等等的思想体系,经学家们在 他们的儒学中引进了神学的内涵,儒学开始儒教化,他们对至圣先师进行祭祀,使 孔子祭礼成为和天地百神、祖先崇拜并列的三大祭祀系统之一。
王阳明是心学的主要代表,通观他的“良知”道德本体论及“致良知”的修养方法, 与禅学的佛性论及修持方法有着很多相通之处。总之,理学派的“援儒入佛”、 “儒道契合”使儒学在很大程度上佛学化、禅学化、道教化,使三教之间的鸿沟, 变得越来越小,终至蔚成一源。
第五章 儒道释三教合一
儒释道是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融合与斗争,特别是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近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的总画面。 因之,研究“三教合一”的种种关系,不仅使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总 趋势和规律以及“三教合一”在封建皇权控制下所起的社会作用;也可以了解“三 教合一”对我国及周围的邻国宗教、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所起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 响。
到南北朝时,已经取得重要的发展,受到帝王的信仰和重视,并在民间逐渐扎下了 根。------南朝四百八十寺 琅琊山开化律寺 达摩一苇渡江
至隋唐时代达到了鼎盛,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佛教的宗派和学派,并传 播到了我国邻近的国家。
佛教在建立中国民族化的宗派和理论体系时摄取了大量的儒、道的思想;另一方面 又与儒、道进行了喋喋不休、震动全国上下的争论乃至斗争,儒、释、道形成了鼎 足之势。
在东汉时,张陵在四川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同时吸收某些原 始宗教信仰、巫术和神仙方术等创立了道教。
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史料支持:(节选自赵朴初老 居士所编著之《佛教史略》)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 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 遣中郎将蔡愔(yin)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 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 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
这种文明的冲突基本上停留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层面,并且越来越走向融合的一 体。一方面,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扎根,力图调合儒、道的矛盾,不断地援儒、 道入佛,论证三教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界、思想界为了思想的统一, 也在不断的吸收佛教文化,倡导三教合一。
早在佛教传入的早期,这种融合就已经开始。梁武帝到佛寺舍身为奴,做了皇帝 后又为孔子立庙。相传南北朝的傅翁头戴“儒冠”,身穿“僧衣”,脚着“道 履”,集儒、释、道于一身,表示“三教一家”。另外,传说中的“虎溪三笑” (名士陶渊明、僧人释慧远、道士陆修静在庐山的会见)也成为后人的美谈。
在南朝宋文帝时的儒家与佛教之间有关因果报应之争;齐梁之间的神灭、神不灭 之争;宋末齐初之间的道教与佛教之间的夷夏问题之辩;在北朝时由于佛、道斗 争的原因所引起的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二次废佛法难事件。
隋开皇年间的三教辩论大会;大业时令沙门、道士致敬王者而引发的斗争;唐武 德年间的儒道联合反对佛教的斗争;贞观时的释、道先后之争;高宗时的多次佛、 道大辩论;高宗、武后和中宗时的“老子化胡说”之争;唐中后期多次举行的佛、 道大辩论;武宗时的灭佛(三武灭佛)-----《西游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