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释道与三教合一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指导—卢飞宏

合集下载

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卢飞宏

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卢飞宏

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卢飞宏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摘自《文圣拳的多元文化观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价值(一)》中国古代哲学是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而“天人合一”思想又是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其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武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武术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一脉相承,蕴涵着深奥的哲学思想,中国道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宇宙观对武术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天人合一”整体观筑牢了中国武学思想文化的理论基石。

庄子阐述“天人合一”,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表达心物一元的观点。

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安常处顺”、顺应“天道”、与天地相通,以及“贵生”、“为我”、“达生”、“忘我”的思想对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易传·系辞》对《易经》所包含的“会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作了哲学上的发挥,阐明了“天道”、“地道”和“人道”会通之理。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人和自然相通变化之理,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人是万物之灵,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只有依靠自然才能生存。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人相应,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依为命,共同存在,和谐发展。

《易经》是人类全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变化规律的总结,为古代儒家“六经”之首,群经之王。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是哲学、宗教、巫占、艺术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内所有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总结,具有“全部信息”的全息性和“无处不在”的包容性,乃为中国文化之本源,它是武术哲学、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根源。

《易经》强调三才之道,即三才统一一个整体,三才虽各有其道,但又相互对应、相互联系,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也是一种内在生成的关系。

《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

试析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卢飞宏

试析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卢飞宏

试析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卢飞宏文/卢飞宏 2013年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男,汉族,1966 年出生,大学文化,山东省日照市人,现在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

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华文圣拳推广中心主任,国际功夫联合会会员,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

《文圣拳》武学著作作者(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试析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作者 (《武魂》杂志2013年第7期、第10期),《文圣拳之歌》词曲作者《武魂》杂志 2013 年第 11 期)。

《文圣拳武学文化探索研究》,三万五千余字,《中华武术会刊》(2014年专刊)、《武魂》杂志(2014年期连载)。

文圣拳武学研究工作开启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研究的大门,促进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体系的建立,对文圣拳武学研究和推动文圣拳向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3年07期总第301期(武魂)杂志,《2013年10期总第304期(武魂)杂志》刊登大道无极圣拳法,道儒释兵寓一家,文韬武略世间殊,功法精湛显神奇,历经沧桑更坚劲,五步神拳誉乾坤。

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步架,长寿拳,离卦拳、五步神拳等)是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是明清时期著名民间宗教八卦教的内传功法,由祖师刘奉天(1617—1689)与其离卦弟子郜云龙真人(郜皇代)文武结合,共同创立。

郜云龙后人的女儿传于山东省冠县杨四海(1716—1789)真人,杨四海传山东省嘉祥县黄亥镇井庄村杜恒信(1756 —1838)真人,杜恒信先师将文圣功进一步充实并传播至运河两岸,大江南北。

于清乾隆年间一度达到“南京到北京都是杜家兵”的鼎盛时期,它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武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座中华武学的神圣殿堂,一部传统经典文化的丰碑。

文圣拳与哲学、艺术、历史、宗教等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拳理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华武林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了全面地反应了华夏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教合一思想的现代社会价值——卢飞宏

三教合一思想的现代社会价值——卢飞宏

三教合一思想的现代社会价值摘自卢飞宏《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研究、六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中,要去其糟粕,吸取精华,扬弃的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加强传统哲学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

建设和弘扬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体系,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系统工程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需要。

这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完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体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立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是具有重要文化和哲学价值及传承意义的国学经典,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基本特征是将儒家的仁义、佛家的慈悲、道家的无为统一在一起,凝聚了儒释道三教精华于一体,克服了儒释道三教的不足和局限性,是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文化的融、发展与进步,是一种超越三教的思想和文化形态,具有普世的价值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意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聪明智慧的结晶;它的思想闪烁出东方文明的曙光,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三教合一文化是一部见证历史变迁,经历无数风雨、逆境和浴火重生的文化,纵然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依然绽放出光彩夺目的光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经典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试析文圣拳的精神----------卢飞宏

试析文圣拳的精神----------卢飞宏

试析文圣拳的精神文圣拳精神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顽强发展,不惧风雨;敬天爱人,慕武尚善;和谐包容,海纳百川;惩恶扬善,追求正义;捧日擎天,浩气长存。

文圣拳精神具有泰山和黄河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龙文化的象征,历史上倾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民族情感和信仰,其饱经沧桑,历经风雨,自强不息,浩气长存,是文圣拳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文圣拳在过去和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血脉相承、继往开来的精神依托。

文圣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和品质,体现了中国思想精神的源头,是中国精神文化之根。

武术的责任不只是强身健体,攻防格斗,以及延年益寿和教化众人,它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凝聚民族气质和气节,可以升华人的气质和人格,铸就一个民族内在的强大的灵魂。

纵观历史发展,一个朝代重视尚武精神,国家就强大,社会就繁荣,要将中国武术作为振奋民族精神和尚武强国教育的重要手段,铸中华民族和国家精神之魂。

中华武术的精神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的精神,释家的修养,以及三家文化融合的“三教合一”的文化等内涵,重武则国强,重文则国弛,崇文尚武,万物兴旺,国富民强,重文抑武,重末轻本,国家废弛,“文能治国平天下,武能安邦定乾坤”,文武之道,乃天地之道,效法遵循,不可偏废。

传播文圣拳武学是弘扬一种自强不息,顽强发展,拼搏向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不惧风雨,不畏强暴,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可以凝聚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感、智慧和力量,激发一个民族内心最强大的动力,焕发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铸造一个民族发奋图强,积极向上,铮铮傲骨和不屈的灵魂。

圣拳担道义,精诚铸武魂,安邦平天下,忠义写春秋。

文圣拳是修炼者上升高层次的阶梯,人格修炼和道德教化的根基,强身健体和开悟智慧的法宝,是成就事业的不竭动力,是习练者信仰力量的精神家园。

文圣拳是光明、吉祥、和谐、友谊、和平的象征。

中华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卢飞宏

中华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卢飞宏

文圣拳的泰山论道与华山论剑文圣拳的泰山论道和华山论剑文化,是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文圣拳武学,丰富文圣拳武学体系,推动文圣拳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今后文圣拳的弘扬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3年4月20日,参赛首届中国(泰山)国际传统武术节比赛,文圣拳弟子侯高民、卢飞宏、黄凌魁、魏训强、李景良、张丽光、王善哲、杨雪琴、刘继成、刘成忠、展复河、徐仁政以及道教知名人士等20余人登临泰山,探求文圣拳法奥秘,寻根问祖,祭拜神灵,祈福苍生,弘扬武学,论道泰山。

在泰山极顶玉皇殿举行了泰山论道祭拜活动,在泰山唐摩崖进行了文圣拳功夫演练和文功修炼,研讨了文圣拳功法理论。

泰山集儒释道文化于一身,思想文化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积极向上,和谐共生,促进发展,是古老华夏灿烂文明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文圣拳与泰山文化一脉相承,其武学思想具有泰山和黄河文化的精髓,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惧风雨,和谐包容、顽强拼搏的品质,体现了文圣拳独特的普世价值观和精神文化内涵,彰显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魅力。

泰山论道活动成立了文圣拳泰山论道组织体系,推举了文圣拳实步架传承人、武术大师、山东郓城侯高民先生为泰山论道坛主。

卢飞宏先生作《文圣拳泰山论道记》以记之,并根据文圣拳泰山论道活动之祭拜文《泰山论道赋》,谱写了《中华文圣拳之歌》(《武魂》杂志2013年第11期)。

2014年5月6日,文圣拳弟子登临著名道教圣地西岳华山,来自文圣拳重要传承地山东郓城、梁山、微山、临沂,江苏丰县、沛县及天津等地的八方文圣拳传承人23人参加了华山论剑活动,参加论剑的还有道教、佛教的功高大德、居士以及社会友好,共计30余人。

华山论剑祭拜仪式在西岳华山“天下第一庙”西岳庙举行,成立了文圣拳华山论剑组织机构,推举了江苏丰县“养生搏击训练中心”主任、武术大师、文圣拳传承人魏训强先生为华山论剑坛主。

在华山北峰之巅进行华山论剑演武活动,参加华山论剑的文圣拳弟子在金庸先生题字之处,各自展演了文圣拳的拳术和器械武功技艺。

中国民间宗教武学体系建立宣言——卢飞宏

中国民间宗教武学体系建立宣言——卢飞宏

中国民间宗教武学体系建立宣言中国民间宗教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在中华武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弘扬以文圣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对于促进中华武学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鲁西南是文圣拳的发源地,济宁运河流域是文圣拳的重要传承地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地,文圣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历经沧桑,顽强发展,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传承很广,在中国武学史上有着强大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出现了众多著名的功夫大师和修炼家,他们忠信仁义,海纳百川,大义千秋,功震八方,为“运河之都”、“圣贤故里”、“好汉之乡”增添了神奇色彩,为齐鲁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圣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武合场,道贯乾坤,充分吸收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精髓,深受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影响,将“道修真,释参悟,儒修身”寓一体,内外兼修,性命双修,三教合一,万法归一。

文圣拳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其武学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和统一性,具有丰富的古老东方哲学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思想智慧之光。

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是中华武林的重要组织部分,具有完整的武学体系和文化形态,“以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为思想基础,以修炼悟道为核心,以道德教化为根本,以实战技击为灵魂,以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中国民间宗教武学,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教授和武林界的广泛认可,得到国家知名武术刊物和官方媒体的充分肯定,其独特的武学文化在中华武林中大放异彩。

中国民间宗教武学体系的建立,丰富了中华武学文化体系,是我们文圣拳对中华武学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对促进文圣拳武学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推动中华武学向前发展,以及促进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圣拳》著作三部曲之三“大道之行” —卢飞宏

《文圣拳》著作三部曲之三“大道之行” —卢飞宏

《文圣拳》著作三部曲之三“大道之行”—卢飞宏——编者按语文圣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是中国武林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各级政府体育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三十多年来文圣拳门人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各项弘扬与传播工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代表性人物,习练人员众多,今已名扬天下,享誉中外,遍及世界,影响深远。

文圣拳历史上也称义和拳,是“义和拳(团)”的源头,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圣拳已成为鲁西南地区、古运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珍贵的“文化名片”和民族文化品牌,是文化山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名拳”,有“中华圣拳”、“中华龙拳”、“中华拳”、“东方神拳”之誉称,2009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文圣拳由于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被誉称为“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之花”。

文圣拳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集大成者,在明清时期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一部数百年来在民间秘密传承的武功秘笈,几世纪震惊朝野的宗教武林功夫。

几百年来,历经风雨,饱受磨砺,自强不息,顽强发展,高手辈出,功震武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上文圣拳是中国民间宗教八卦教的内传功法,在中华武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八卦教是清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宗教,是反清复明的一面旗帜,作为内传功法的文圣拳是其内在的灵魂和精神及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反对清朝封建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和积极作用。

历史上文圣拳门徒前赴后继,不畏牺牲,波澜壮阔的斗争史诗,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公平正义的的精神,书写了艰难而辉煌的壮丽篇章。

文圣拳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了千年历程,他不断汲取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来充实自己,历史上虽经清朝政府的残酷镇压和限制而艰难生存,依然生生不息的传承下来了。

卢飞宏:加强武术科普宣传工作

卢飞宏:加强武术科普宣传工作

加强武术科普宣传工作(摘自《武术科普为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第二章“武术科普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之(四)武术科普宣传工作是实施体育兴国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担负着提高全民武术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始终坚持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目标,努力构建武术科普宣传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大众传媒和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

武术发展要坚守思想文化阵地,重视武术科普宣传工作,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发挥各自文化宣传优势,弘扬武术文化,科普武术知识,切实履行武术科普的宣传责任。

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火山、快手、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传播路径,让武术科普宣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方便快捷和实时有效。

当今世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着公众获信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面对媒体融合带来的变局,武术科普工作者和爱好者应及时重塑中国武术的主体性,找寻合乎时代需求的中国武术发展之道,积极应对媒体融合带来的新挑战,把握新时代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武术文化国际推广的话语权。

发挥武术科普优秀网站的领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武术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展示和流行,形成线上与线下融合互动的宣传机制,使武术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促进武术科普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全社会武术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在全社会发展武术体育运动,弘扬武术精神,培育武术文化,营造武术科普宣传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武术科普教育宣传组织网络,为武术科普提供组织支持和保障。

武术科普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行业、对象的差异,区分情况、因人施教,多用喜闻乐见方式,多用社会认可成果,使武术科普宣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让传统武术真正走向人们的生活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儒释道与三教合一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指导摘自《文圣拳的多元文化观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价值二(二)》中国武术的思想揉入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儒家、释家、儒释道三教合一等文化和思想,这些是武术多元化文化观的重要体现。

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宗教、神学等信仰领域有着密切联系,信仰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信仰是武术文化的灵魂。

认真探索研究武术与宗教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武术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合一是汉民族文化中信仰世界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长期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所重视,从而使之不断发展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

在中国长期的历史中,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都提出了“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修身”的思想,三教相互融合,和谐发展,三教归一,万法归一;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教合一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朱元璋对儒、释、道三教的作用都有着较深的认识,对儒、释、道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认为三教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在其三教合一的政策体系内,确立以儒教为主,以佛、道二教为辅的思想,将三教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之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他将三教合一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从而也使三教合一文化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

儒释道贯穿于近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史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潮流。

儒释道与其相互融合的三教合一文化构成了近千年来中国宗教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总画面,它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也寓示着武术文化和思想的同一性,中华武术不分南北,各门各派虽形式不同,但万法同理,同根同源,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各家武术在发展中不断吸取和借鉴其它门派功夫的精华,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天下武林是一家,共同组成了中华武林的大家庭。

三教合一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向善性,进步性与和谐性,对文化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实践中,凝聚着无数武术先贤们的智慧,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综合性学科。

宗教与武术是人类创造的宝贵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代各种宗教文化和信仰是中华武术赖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宗教对武术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它是武术信仰的重要内容,宗教在促进武术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到形成庞大的武术流派体系,源自于民间,寄存于宗教、宫廷、道观、寺院等场所,行之于江湖之中,实践于沙场征战。

武术充分借鉴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儒、释、道、墨、兵等思想为文化底蕴,以武术独特的理、法、术、功等为深厚内涵,而经过修炼而成为绚丽多彩的武术艺术。

诸子百家中儒家、墨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等学派,他们对武术思想中“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以及对军事谋略、战阵格杀、武术技能、武德规范等都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影响。

随着儒、释、道、墨、兵等主流学派思想的融合和影响,使中华武术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和武德规范。

武术不仅是一种国术技艺,同时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思想文化和强大的生命力及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以至到现代众多热爱武术运动的人们仍然在孜孜以求地探索和追求它的应用价值和艺术魅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很深。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以之代表的儒家经典,启迪了炎黄子孙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理想,它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始于公元前1046年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即所谓“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古老的“六艺“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思想之根, 对规范社会、教化子民具有重要的影响。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其中射、御是重要的武艺,礼乐之中的武舞与武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礼”是武艺道德规范,“乐”是“礼”的表现形式,“礼”与“乐”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六艺”教育对中国武术的早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中华民族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

一代贤圣、教育家孔子崇文尚武,其学无所不能,文武并用兼通,《吕氏春秋》说“孔子之劲能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论语·子路》记载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孔子家语·相鲁》:“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孔子重视对民众武术的训练。

儒家“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及忠、孝、仁、义、智、仁、勇、宽、信、礼、温、良、恭、俭、让等传统文化内容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影响巨大,特别是对“武德”的要求影响更加深远。

中国武术历来将拳脚功夫被看作是“末技”,而在修炼过程中所体现的“尊师重道”、“恪守门规”、“仁、义、礼、信、勇”等伦理观,成为衡量习武人武学修养的重要标准。

武术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伸张正义,除暴安良作为习武之目的。

因此,武师择徒,对其品德要求甚严。

缺乏武德者,不仅难得真传,最终将会被社会所遗弃。

“礼”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核心概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它的观念代表着武术文化的一大价值取向,“礼”是“武德”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与武术相互依存。

儒学文化以人为本位的人文道德文化,重伦理是它的核心与特点,对武术礼仪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论语》:“礼之用,和为贵”,《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国尚礼,则国强,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武术礼仪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无数习武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髓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传统伦理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守礼”是中华武术的一向传统要求,集中体现了重视对习武者的心灵进行内在约束和外在规范的伦理观念。

武术礼仪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也是武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的重要内容,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哲理、生存技巧和生存理念。

中国武术具有的“门规戒律”、“尊师重道”、“修身养性”、“礼让”、“谦虚”、“仁爱”、“止戈为武“等思想,恰是儒家教化功能的体现。

武术礼仪在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观念早已渗透到武术这一国粹之中。

武术礼仪作为一种规范和行为模式,对习武者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也是“武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重视武术礼仪的培养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社会生活中武术受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环境以及武德礼仪、传统伦理、门规戒律、国家法律等因素的限制或约束和影响。

中国武术中处处讲究礼仪,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拜师礼等等。

俗语有云:“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拜师礼是武术尊师重道的体现,也是师徒结拜的见证。

“抱拳礼”为武术代表性的礼节,是武术道德修养和礼仪教化的一个符号,与古老华夏民族文明道德礼仪一脉相承,成为武术界一种礼仪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武术的精神和内涵,广泛用于武术竞赛和武术活动中。

随着武术实践和理论体系的完善,“抱拳礼”逐渐上升到了文化伦理道德的高度,是一种理想武术人格的模式,为习武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了目标和典范。

“抱拳礼”左手四指伸直并拢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为掌;右手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关节上为拳。

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置于胸间。

右手握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虚心向对方请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两手相合表示习武者要文武兼备,彰显习武人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艺,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五湖四海皆朋友,”理念。

“抱拳礼”蕴含着儒学中“和”的思想,寓意“崇文尚武”、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武术礼仪主要作用是用这种“以德统武”、“德武合一”的礼节来制约人的行为,要求与人相处时要真心诚意,彬彬有礼,严于责己,宽以待人,使武林整体保持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武术礼仪对武术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中国武术是一种非常讲究“德”的功夫,武德是忠、信、勇、仁、义的化身。

武德之说最早始见于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武德有七,禁暴、戢战、保大、公定、安民、和众、丰财”,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已成为忠、信、勇、仁、义的化身,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崇尚武德是武术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对习武者人品和道德的标准有很严的尺度,德重于体,修德养体,德体兼备。

德为立身图强之本,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重视道德的教化,要求习武之人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德”是一颗明辨是非之心,即所谓“人品见拳品”。

武术与武德紧密相连,武德不好,人品不好,武功境界也一定上不去,另一方面一个德性不佳的人,无论功夫水平有多高,也会被世人所不齿。

德符合万物的规律,“百行德为先”,“拳以德立,无德无拳”,“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武术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立德树人,“武德”是习武者安身立命之本。

“武德”是指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由于武术是一种内含强大精神和力量的技艺,具有致人于死命的威力和功能,其技能本身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要求习武之人必须有“武德”、“礼”及“门规”等约束和教化,否则将会贻害一方,危害社会。

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体现加强“武德”修养的重要性,要求所有习武者要具有高尚的武德修养,尊师重道,做到“崇义尚礼”、“孝悌仁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不妄自尊大,“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之举”,要有智慧、仁爱、勇敢之心,主持正义、扶危济贫、为民除害的精神和品格。

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

历史上武术文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天下国家”为已任的忠君、报国思想,以“民为贵”为核心的爱民、护民的思想,以及以“追求正义”为核心的见义勇为、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