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的精髓——儒、释、道

中华文化的精髓——儒、释、道

中华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中修炼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哲学,健康的心态。

下列简释三家文化的区别: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

七、兼容学习,成就自己儒家文化——修齐治平道家文化——道法自然佛家文化——觉悟人生三家显学的相互关系: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儒、道、佛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并不对立,好学者如能融会贯通,兼容并取,就更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儒释道

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

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

司马谈引用《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说法,认为这六家的学说都是为安邦治国,他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偏。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云:
“度”、“打”一声之转。”可见,
“打”在方言中
有“度”、“桔”、“拂”、“秧”的读音。 综上,“打”字古音的面貌为:“打”的音注有宅耕 切、德冷切、都定切、都挺切、都梃切、都冷切、德冷切、 都假切、滴耿切、丁雅反、得耿反、都瓦切、都那切、德 马切。“打”音可为“度”、“顶”、“当”、“桔”、 “拂”、“秧”。“打”与褐韵字相押,“打”可入家麻 韵。“打”的声调有去声、上声、入声三种读法。 2.“打”字的现代音 《汉语大字典》(1988年)首先为“打”这个字注 了普通话读音,然后引《六书故》都假切,作为现代普通 话的音源。《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当代汉语词 典》(2001年)等工具书注“打”音为d6音和dd音。可 见,“打”字的现代普通话的读音为曲音和dd音。
读都瓦切不成声矣。又《唐韵》德冷切。《集韵》《韵 会》都冷切。又欧阳修《归田录》打字当滴耿切。”这里 反映了“打”音注的变化,即由都梃切、德冷切、都冷 切、滴耿切演变到都假切、都瓦切、都那切。《汉语大字 典》(1988年)手部中说:“打, 《广韵》德冷切,上梗
桔,蒲项反。梯,音拂。秧,音怅怏,亦音为车鞅。又注
(chub),恿(de)声。人通过头顶与天道相通,天人合 一就是道。“德”字, 《说文》:德,升也。形声。从
f(chi),“i”双人旁,有众人之义,表示行走、实
践。“一”横为东西,“l”竖为南北,四方中央皆备。
在这里为十种善心: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 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 个“四”,是一只眼睛向天上看,表示尊天德之道而行, “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德” 字的本义,有升华心灵品格的意思,一心一意去实践才称 得上是德。 3.汉字与佛教 佛: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 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 称。“佛”:属象形字。也属表意字。“弗”作“不” 解,说明不同常人才能成佛。“悟”:吾心之意,佛陀是 通过自我觉悟才得以成道。 二、儒释道精神对中国汉字的影晌 中国的汉字外彤现在是方块,甲骨文、金文 却不是。从周朝后期开始,汉字字形逐渐变方, 说明中国文字受到了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影响。 “示”甲骨文本作“TJ,,像祭台形状。后来在横上又加了 一横,表示在天上方;F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 明确表示出是曰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 佛教创造了很多新字。比如“魔”字,中国原没有这 个字,因为“魔”指恶鬼,以“鬼”为表意偏旁,读音与 “麻”字相近,所以就成了“魔”。古人从译经悟出反切, 研习梵语,对语音声、韵有了深入研究,形成汉语语音学基 础。现在有许多佛教“术语”成为日常用语.比如:“世 界”出自《楞严经》,“世”指时问,“界”指空间。“实 际”出自《智度论》,指“真如”(宇宙本体)。 三、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解读中国汉字的意义 比如数字“三”可表示定数,也可表示约数,从中 国传统文化上讲,三表示多,但也不一定,“三番两次”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教育]

仁礼仁:仁爱。

“仁者爱人”。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

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

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

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

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礼治”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

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

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

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

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其在中华文明的延续过程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功不可没。

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

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研究生(中国传统文化评析)课程论文(报告)题目: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学号M201772122姓名高远专业光学工程指导教师院(系、所)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18年03月29日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摘要:自两汉一直到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杂佛道思想。

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的有机交融使得中华文化得以绵延千年,滋润百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集总与象征。

而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本文尝试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阐述“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于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合流一、“儒释道”三教简述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佛教”一词到东晋中期才被广泛使用,此前主要使用“佛道”或“神道”;现在所指的“道教”,实际要到东晋末期、南北朝初才算正式出现。

“道教”一词虽出现在《牟子理惑论》、《抱朴子》外篇等处,但指儒教或佛教。

真正用来称谓现在所谓的“道教”,应在北魏寇谦之(363—448) 和刘宋顾欢(420—483) 之时,即在晋宋之际、南北朝初期。

儒教在当时还有名教、礼教、道教、德教、仁教、圣教、周孔之教,以及儒学、儒术、经学、经术等不同的称呼。

“儒教”的称谓则在魏晋之际已很流行。

以“三教”统称儒释道,始于南北朝的北周,约公元6 世纪中后期;而到唐朝,“三教”的说法通用于朝野上下。

到了中唐,三教被形容为“鼎”之三足。

从此,中国文化的结构,逐渐被认为是儒释道三足鼎立,直至今日,仍将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中华文明是以儒家为表显的三家合一的综合文明,正是这一点使它有别于其他文明,而凸显出中国文明的包容性。

中国文明是以儒、释、道三家为基干支撑起来的,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系统。

儒释道三家各有擅长,互相补充,长期以来对传统社会广泛渗透,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南宋孝宗在《原道辨》中曾说,中国文化是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是三种主要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们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社会伦理以及道德准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释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它的核心理念是“仁”,即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福祉。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在儒家思想中,人们被要求尊重长幼、孝敬父母、关心家庭和谐等。

这些价值观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道德准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实践也体现在教育制度中。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基于儒家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国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强调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实践。

二、佛教思想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

佛教主张超越纷扰的人生,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在佛教中,修行者被鼓励摒弃欲望、执着和对外物的依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这种追求超越尘世的理念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宁静与和谐的方法。

佛教思想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坐禅、念佛、诵经等。

这些修行方式旨在帮助人们净化心灵、超越痛苦和物质束缚,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佛教的普遍影响力在中国文化中可见一斑,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学作品也是佛教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重要的思想体系,强调“道”和“无为”。

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力量,即“道”。

人应该追随道的本源,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内在的和谐与完美。

道家思想与佛教和儒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都注重内心的修炼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然而,道家思想更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消除人为的干预,让自然法则发挥作用。

这种自然主义的观念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生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而深远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家思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种思想流派。

这三家思想分别是儒家、佛教和道家,它们对于中国社会、道德伦理和个体修养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它始于孔子,强调了社会关系、家庭伦理、教育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性。

儒家主张仁爱、孝道、忠诚和礼仪等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框架。

儒家认为,个体应当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因此,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秩序和家族伦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支柱。

佛教思想源于印度,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并渐渐融入中国文化中。

佛教主张克己奉公、慈悲为怀和放下执着。

佛教对于个体的内心修行和追求解脱提供了一种方法。

佛教强调世俗生活的忧虑和苦难都源自个体的无明和执着,只有通过放下执着、悟透人生的真谛,个体才能达到涅槃的境地。

因此,佛教对于人生追求和个体心灵的平静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个体的自我修养。

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著作,强调无为而治和无欲而成功。

道家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无所不能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道”,个体应当遵循“道”的运行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十分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对内在道的感悟。

他们主张通过静心、闭关或冥想等修炼方式,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追求真理。

因此,道家思想对于个体的修养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儒家、佛教和道家三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完整框架。

这三家思想都强调个体修养和道德伦理,从不同角度探索并回答了人生和社会存在的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体责任,佛教思想关注个体内心的修行和追求,而道家思想则注重与宇宙自然的和谐。

这三家思想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作者:郭子敬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4期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为了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汉字的造字、结构、发展过程都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从深层次的角度展示了以儒释道为主的文化精神和人伦思想,反映了我国文化传承的基础。

本文主要对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应用儒释道精神来感受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汉字;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
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其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

其中汉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书写符合的文化,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动向,因此加强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其主要的核心是儒、释、道精神,而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来解读中国汉字的文化对进一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中,大多数人对汉字并不具备清晰的认识,人们习惯用键盘输入来取代手写汉字,对繁体字的认识也不清晰,丢弃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加强对汉字的有效应用已势在必行。

1、汉字表明的儒释道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其本身记载了文化的典籍,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文学内容《论语》、《道德经》等,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有利于人们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汉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汉字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比较古老的文字,它是记录历史的一大见证。

其中儒家文化作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其同样会影响着汉字的使用。

其中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仁”主要强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字形上来看,“仁”字反映的是从人从二,即表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帮互助、互助互爱。

通过对儒家文学“仁”的了解,人们也可以将这思想应用到生活的为人处事中去。

此外,儒家文学中的“义”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字面上理解,它代表正义和情义;儒家文学中的“和”代表着家和、国和,万物和谐;儒家文学中的“礼”字更代表尊重与礼数。

对于儒家文化来说,其都是运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汉字来反映一些不简单的意义,每个汉字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

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汉字与我国传统文化仍旧共同发展着。

1.2汉字与道教的关系
从道教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话,他们认为汉字乃气化流行、自然天成,因此在汉字的造字方面,道教的观点带有一些神秘主义。

在道教的文字观中,其将不同的汉字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比如《云笈七签》就把文字分为八个等级,称为“八显”。

《说文》中对道教进行了一个说明:道,所行道也。

这是从“道”字来加以说明的。

在学习汉字的时候,需要把握道教的宗教情怀,道教文学更多是想获得信仰上的满足,其提倡“道法自然”、“妙趣天成”等文学艺术思想。

1.3汉字与佛教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佛教在文化历史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的宗教观具有哲学色彩和伦理色彩,以宗教思想为核心,其中“佛”在《诗经》中是辅佐的意义,后来在对文字进行创造的时候,才出现了词语“仿佛”,但这些意思与佛教中的“佛”关联不大。

“佛”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泛指一些能做到“觉行圆满”的人。

其中“佛”是象形字,也属表意字。

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2、儒释道精神对汉字文化的影响
儒释道精神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就我国的汉字文学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字内容,对汉字外形也产生了作用。

就我国汉字外形来说,其逐渐趋向于方形,而这点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汉字来说,其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和内涵,其中儒家文化中的每一个字也都是一个独立思想的化身,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份真情,這便是我国汉字文化的精髓所在。

通过对儒家文化中的汉字进行分析,也可以感受到儒家用字的精妙,比如“示”字甲骨文本是“T”,后来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方的竖也变成三竖,代表日月星三神。

同时,佛教对汉字的影响也极为深刻,目前我们日常中的许多常用语都来自于佛教汉字,比如“世界”出自《楞严经》,其中的“世”指时间,“界”指空间。

此外,我们平常所使用的“心领神会”出自禅语,原来是指“心融神会”,是禅宗参悟的关键,后来经过演变就成为了“心领神会”。

对于很多汉字来说,其初看会觉得与佛教关联不大,但来源与佛教有了紧密的联系。

3、运用儒释道精神解读汉字的意义
我国的汉字文学源远流长,通过掌握儒释道精神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汉字历史的了解,充分运用汉字,这对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对于数字“三”来说,我们都知道其是一个数字,但认识到儒释道精神之后,便会了解到“三”也可以表示一个约数,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三番两次”则表示多,“三言两语”则表示少。

通过了解儒释道精神,使人们能够更为精准地掌握汉字的意思。

如不从儒释道角度来分析的话,对于汉字“好”字来说,人们会认为女子就是好,但是“好”只是一种会意,从女,从子。

再如“安”字,则有平安的意思。

总体上来说,儒释道精神博大精深,对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很深刻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甚至
在各行各业中也有所体现,比如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无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可谓影响极为深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汉字不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也是一种传统道德文化的体现,对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从儒释道精神角度来学习我国汉字的内涵,能够加深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道升.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中的理据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9,35(06):85-89.
[2] 韩艳红.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字教学的渗透[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10):33-34.
[3] 王晓雁.从汉字之美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J].亚太教育,2019(02):18-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