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1)

合集下载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
汉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包括象形文字的起源、甲骨文的出现、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标准化以及汉字的传播与影响。

正文内容:
1. 象形文字的起源
1.1 人类最早的文字表达形式
1.2 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与描绘
1.3 汉字的象形意义与形体结构的关系
2. 甲骨文的出现
2.1 甲骨文的出土与发现
2.2 甲骨文的意义与价值
2.3 甲骨文对汉字演变的影响
3. 汉字的演变
3.1 汉字的书写形式的变化
3.2 汉字的字形结构与字义演变
3.3 汉字的繁简体演变
4. 汉字的标准化
4.1 汉字的字典编纂与规范
4.2 汉字的拼音标注与注音符号
4.3 汉字的笔画顺序与规范
5. 汉字的传播与影响
5.1 汉字的传播与交流
5.2 汉字对其他文字的影响
5.3 汉字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总结:
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其起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从象形
文字的起源、甲骨文的出现、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标准化到汉字的传播与影响,每个方面都展示了汉字的独特之处。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演变过程,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的魅力与价值将永远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交流。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字体系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书写工具,更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它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中国,当时人们采用象形文字来进行交流。

这种文字主要通过图画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想要传递的信息,比如用一条直线表示“天”,用一张口的形状表示“口”,用一只手的形状表示“手”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文字的需求日益增长,图画文字逐渐不能满足人们表达复杂思想的需求。

于是,人们开始将一些象征性的图画与发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字形式,即指事字。

这些指事字与特定的发音相对应,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汉字来表达更加抽象的概念。

二、汉字的演变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从象形文字和指事字发展为会意字和形声字。

会意字是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象征性的文字,来表达一种新的含义。

而形声字则是通过将一个表示声音的部分与另一个表示意义的部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全新的汉字,以达到表达更加丰富内容的目的。

同时,为了使汉字更易于书写和阅读,汉字的笔画结构也逐渐规范化。

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汉字的笔画数量逐渐减少,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笔画顺序和规范。

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汉字简化运动和拼音文字的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进行了一次汉字简化的改革,以减少汉字的复杂程度,提高文字输入速度。

而拼音文字的发展则使得汉字与拼音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阅读工具。

三、汉字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符号和载体,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与思想,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一种表达工具,又是一个媒介,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意义,通过汉字的书写和阅读,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以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代晚期。

它是由古人在龟甲、兽骨上刻划而成的,记录了古代商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1.2 金文的演变:金文是汉字的第二个演变阶段,它出现在西周时期。

金文相比甲骨文更加规范和统一,字形更加简化,书写更加流畅。

1.3 篆书的形成:篆书是汉字的第三个演变阶段,它出现在秦朝。

篆书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一种字体,它的字形更加规范,书写更加工整。

二、汉字的演变2.1 楷书的出现:楷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在东汉时期。

楷书的字形更加规范、工整,成为后世书法家的楷模。

2.2 行书的发展:行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在东晋时期。

行书相比楷书更加流畅、自由,书写速度更快,成为后世书法家最常用的字体之一。

2.3 草书的兴盛: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在东晋时期。

草书字形潦草难辨,但却富有变化和艺术美感,成为后世书法家追求的境界。

三、汉字的发展3.1 汉字的传播: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汉字也传入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

3.2 汉字的演变与创新: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汉字不断演变和创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字体和书写方式,丰富了汉字的内涵和表现力。

3.3 汉字的影响: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的书法艺术、文化内涵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使其在国际间具有独特的影响力。

四、结语汉字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体会到汉字对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

它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通过刻画图形来表达物质和抽象概念。

最早的汉字被称为“甲骨文”,它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卦和记录祭祀事宜。

甲骨文的字形简单,多为象形文字,例如象征太阳的“日”字就是一个圆圈。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金文”和“篆文”。

金文是商代和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字体,其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

篆文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字体,它的字形更加简化和统一,为后来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汉字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文字,并在东亚地区广泛传播和使用。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大量的变革和演变。

1. 隶书和楷书时期汉字的发展进入隶书和楷书时期,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

隶书是秦朝和汉朝时期的一种字体,其字形工整而规范。

楷书是隶书发展而来,它的字形更加简化和流畅,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主要字体。

2. 楷书和行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逐渐演变为行书。

行书是一种草书字体,字形流畅而潇洒,书写速度快。

行书的发展使得书法艺术更加多样化,书法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来书写汉字。

3. 现代汉字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汉字逐渐形成。

现代汉字在字形上更加简化和规范,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加方便和高效。

同时,现代汉字也融入了外来词汇和新的概念,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三、汉字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汉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传承。

以下是汉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几个重要方面:1. 文字记载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从古代的经典文献到现代的书籍,汉字一直是中国人传递知识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使用的是简单的图画来表达事物和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图画逐渐演变成了象形文字,即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具体的事物。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是象形文字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大约持续了2000多年。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通过对事物的形状进行简化和抽象,创造出了一些基本的象形字,如太阳、水、人等。

这些字形的演变和变形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汉字系统。

第二个阶段是指事字的发展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开始使用一些象形字来表示抽象的概念和动作,如心、手、口等。

这些象形字逐渐演变成了指事字,即用一个字来指代一个抽象的概念或动作。

第三个阶段是会意字的发展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开始将不同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以表示更复杂的意义。

这种组合方式称为会意,即通过组合字形来表示整体的意义。

例如,将火和山组合在一起表示火山。

第四个阶段是形声字的发展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800年左右。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开始使用形声字,即将一个字的字形部分表示意义,而将另一个字的发音部分表示音义。

这种形声字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也使得汉字的数量大大增加。

汉字的发展到了秦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的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统一了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形成了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字系统。

这套汉字系统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共同语言和文化符号。

总结起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象形文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等几个重要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汉字的形态和表达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字的发展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成就。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来记录信息。

最早的象形文字是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形状进行简化和抽象而形成的。

例如,“日”字表示太阳,“山”字表示山峰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象形文字的需求越来越多,于是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汉字的形状逐渐规范化,出现了许多基本的字形。

到了秦汉时期,由于统一文字的需要,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形成了小篆,即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汉字字形。

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逐渐演变为隶书、楷书等不同的字体。

三、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在演变过程中,汉字不仅发生了形状上的变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字义和用法。

例如,古代的“人”字在演变过程中形状逐渐简化,同时还衍生出了许多与人相关的字义,如“从”、“仁”等。

这些演变使得汉字的含义更加丰富多样。

四、汉字的影响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系统,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其次,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也对其他国家的文字系统产生了影响,例如日本的汉字假名和韩国的汉字音节等。

五、汉字的保护和传承汉字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重要的任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汉字的使用越来越少,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汉字。

首先,应加强对汉字的教育和研究,培养更多的汉字专家和研究人员。

其次,应加强汉字的应用和推广,使汉字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六、结语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过程,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汉字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让汉字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一、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当时的商朝人民为了记录商品和财产,开始使用一种象形文字,这就是汉字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意和表音的文字系统。

二、汉字的发展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商朝末期和西周初期,人们开始将汉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就是著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通过描绘实物的形状来表示其意义。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随着商朝的灭亡,周朝兴起,金文逐渐取代了甲骨文。

金文是一种更加规范和简化的文字形式,字形更加规整,书写更加流畅。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3世纪)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于是篆书应运而生。

篆书是一种方块形的字体,字形规整,书写工整,被广泛用于印章和铭文。

4. 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汉朝时期,隶书成为主要的书写体系。

隶书字形简化,笔划结构清晰,书写速度较快,被广泛应用于文书和官方文件。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变为楷书。

楷书字形规范,书写流畅,成为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6.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6世纪-公元14世纪)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变体,字形更加潦草,书写速度更快。

草书是行书的一种变体,字形更加潦草,书写速度更快。

行书和草书被广泛应用于书法艺术和个人书写。

7. 楷隶合一时期(公元14世纪-现代)明朝时期,楷书和隶书合二为一,形成为了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

现代汉字字形规范,结构清晰,书写简洁。

三、汉字的影响与传播汉字作为一种表意和表音的文字系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交流:随着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的增加,汉字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中国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之一。

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书法和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完整版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

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金文是汉字的重要演变阶段,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繁多,形态多样,成为后来汉字演变的基础。

1.3 汉字的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将各个地区的文字进行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汉字体系。

这一过程被称为“汉字的定型”,使汉字的形态更加统一、规范。

二、汉字的演变2.1 简化字的出现: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和简化繁复的字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汉字简化的潮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6年的简化字方案,将一些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使汉字书写更加方便。

2.2 繁体字的保留:尽管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繁体字仍然保留并广泛使用。

繁体字保留了汉字的传统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汉字在世界的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许多国家的学校都开设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这为汉字的演变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汉字的结构3.1 笔画的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是笔画,汉字的形态是由不同的笔画组合而成的。

汉字的笔画有横、竖、撇、捺、点等,每个笔画都有一定的顺序和书写规范。

3.2 部首的作用:部首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字的分类标志。

部首可以帮助人们查找和理解汉字的意义,是学习汉字的重要辅助工具。

3.3 偏旁的组合:汉字的形态往往由多个偏旁组合而成,每个偏旁都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组合不同的偏旁,可以形成新的汉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刘晨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中国汉字则以其独特的形体,悠久的历史。

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在汉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孕育,另一方面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表现载体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文化与文明。

关键字: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中国文化汉字作为汉民族的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其产生与发展,与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休戚相关。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化的消亡,只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相比,中华文化不仅传承下来,而且不断发展。

伴随着文化的消亡的还有他们的文字。

因为文化的断层他们的文字已经很难被解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而寄生于汉文化的汉字则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并得到发展。

即使中原地区几度被少数民族征服,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汉字的性质与地位也几遭质疑。

但汉字在今天依旧被我们使用。

并且与世界接轨。

汉字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汉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长达五千年而未曾断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枝独秀。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中华文化本身不好战,崇尚中庸之道。

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主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让”,是儒家倡导的行为准则。

《诗经》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古代仕者的审美准则。

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源于他们内部奢靡,古埃及则是其对外的战争。

曾经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十字军东征而导致其文化的式微。

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起对对外战争就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中国的统治者在乎的是国内的安定,四海升平的繁荣。

即使好战的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起于反击。

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南有喜马拉雅山,西有帕米尔高原,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而在封建社会开始就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蛮族入侵。

因此中华文化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孕育发展。

这种环境造就了中国人保守严谨的性格,汉字的发明与发展与创制和使用正与这种性格息息相关。

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定论。

历史学家从出土原始时代器物上的符号认为是汉字的最初雏形,如在半坡遗址中的陶器上发现的一些符号“”,即认为是文字。

而文字学家则根据文字的性质出发认为文字的产生以文字的系统产生为标志,而这个系统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意义不变。

第三,这些小图形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的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

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⑴。

唐兰先生认为文字的发生,总远在夏以前,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展了。

⑵㈠文字产生的传说时代①结绳记事说在中国古典典籍中记载有不少结绳记事的事例。

郑玄《周易注》说:“事六,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

”《庄子·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富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

艮结绳而用之。

”许慎《说文解字·序》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纵观世界以结绳而记事的民族不为少数,而在当代社会中一些处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依旧会采用结绳记事。

据载古埃及,古波斯,古日本都有过结绳记事。

在中国的汉字中我们依然会找到一些有明显结绳记事痕迹的字例。

如在商周金文中“十”和十的倍数“卄”,“卅”和“卌”的字形,与结绳的痕迹相近。

《说文解字》中:“世,三十年为一世,‘世’字则是‘卅’略加变形而构成。

”②八卦起源说八卦是集中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而它的来源则是巫史文化的盛行,对于巫史文化的崇拜使得先民们将八卦中的符号与身边的抽象事物联系起来。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易八卦,以垂宪象……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符号,是巫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

史传为庖牺氏而做,融合天地人的变化。

在八卦中基本卦象通过三个阴阳爻的组合可组成八种不同形式故称八卦,以三个卦爻组成的基本挂,习惯上又称为单卦。

据出土的甲骨文的数量来看八以内的数似乎都是用一至四根算筹摆成的,现在已发现的商周时代的八卦恰恰都是由原始计数符号构成的,这表明古汉字中的一些与数有关文字构型的确可能与八卦符号和卦象等某些特定的现象,存在某种特别的联系。

据甲骨文实物考证“爻”字甲骨文由两个“正”构成。

数字甲骨文也含有由两个“五”构成的“爻”字。

“学”字甲骨文作象两手摆弄爻的现象。

古汉字中确有少数汉字借助了原始的八卦符号做偏旁构件,但由于八卦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系统。

所以也就不能将汉字的起源完全归于八卦起源说。

③刻契起源说《释名·释书契》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列子·说符》说:“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

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相较于结绳记事,刻契则对于辅助记忆事件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就简单的在木契上的刻画,成为最早记事符号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

这种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劳动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用原始的符刻以传递某种信息。

这对于今后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或是竹简木牍之类的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较于八卦说和结绳记事说,刻契对于汉字的初创与形成的影响则更加直接。

④仓颉造字说关于仓颉造字的史料记载有:《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能。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本,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者所作,当矣。

”《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淮南子·脩务训》:“史皇产而能作书。

”《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初创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伊类象形。

”而关于仓颉其人,史书有载《淮南子·本经》:“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造字本身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而仓颉,生活在遥远的黄帝时代,这一时期生活的有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蚩尤等一系列的神话人物,并无实物证实存在。

而古人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则将其归于某个具有超强能力的人物,并使它具有异于常人的能力。

因为古人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功绩。

因此赞扬他四目,表示他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洞察秋毫,观物入微,辨迹达理。

对于此中华文化中有类似一个人物,产生于宋代的包拯,面黑如炭,表示铁面无私。

额前有半月高悬。

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百姓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希望有人能解救百姓摆脱水深火热之中。

文字的创造是一代又一代先民中在劳动中逐步积累与发展起来的一个过程。

而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一个人或一种现象上。

古人将文字的发明看成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

中华文化绵长五千年,其博大精深非一两个人可以参透,在其孕育下的汉字同其一样具有神秘性,其产生源头众说纷纭,而传说时代则过于虚幻,可靠性较差。

二文字发展的实物时代①原始文字阶段据考古资料发现,距今八九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贾湖陶器上有一些符号性的刻符如“”。

此外,大地湾一期的遗址中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符号。

这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是否为文字还存在质疑。

之后的仰韶文化发现的出土文物中有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刻符,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彩陶符号,山东省滕州北辛陶文安徽蚌埠双墩刻画陶文和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彩陶刻符等。

这些陶文较之前的各的更为复杂,且陶文不易被解读。

因此,这些陶文是区别的标志还是先民的文字?裘锡圭先生则认为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以体现,如果说仰韶文化时期的陶文是汉字的最初形态,那么一些表达同样意思的符号,在这些陶文和甲骨文中则有很大的区别。

⑶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至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生产力已经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贫富现象开始出现,对于记录的需求也在增加。

因此裘锡圭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已经用作原始文字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由此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

”⑷②完整的文字体系时期中华先民们经过数千年的劳动,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社会进入奴隶时代。

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夏商社会已具有高度的文明,出土的文物精美绝伦,一些陶器上的符号都刻在大口尊的内沿上,且出现了可辨识的文字如“止”,“刀”,“目”等字。

遗憾的是这些文字还是不能对研究文字的形成起太大的帮助。

从汉字最初的构造来看,汉字是属于象形文字。

先民们最初是以一种图画的形式保存。

因此在汉字形成的初期还保留着图画的痕迹。

这些有着图画性质的符号,并不容易被辨析。

沈兼士先生称这类符号为“文字画”,并且将其分为四级,一、文字画,二、象形文字,三、义字,四、表音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在我们甚至不需要任何证据,只要一瞥商代辉煌的文化,就不会说那时人还在写没有文字发明以前所用的文字画了。

”⑸在光绪二十五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这对于中国金石学,也对于探究汉字最初形体以及承载的意义的发展影响巨大。

根据研究甲骨上所刻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相当成熟并形成体系。

殷商时代,巫史文化盛行,那时的人迷信占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占卜以问吉凶,他们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有时也会用其他兽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孔坑,占卜时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受热而裂缝。

占卜的人根据裂缝的样子以卜吉凶,并且把占卜的事由,吉凶以及是否应验都刻在甲骨上,因此,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为甲骨文或甲骨卜辞。

这时期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质,如“鸟”的甲骨文写作“”。

可以看出基本就是模仿了鸟的形貌。

在商代,青铜进入初创时期,各种青铜制品开始出现。

而商代的后期在青铜器物上铸铭文的风气也开始盛行,到周代形成高峰。

这一时期将青铜称为金,因此我们将青铜器上的称为金文。

这一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依然很高,如“止”在金文中写作“”。

“戌”在早期的甲骨文中写作“”在金文中写作“”。

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在形体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

甲骨文由于需要刻的数量多,骨壳较硬的缺点,刻字者则会将粗笔改为细笔,将填实改为勾廓,将圆形改为方形。

在周代青铜器的高峰时期,金文也取得一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青铜上的文字数量的增加,如著名的毛公鼎上的文字已达497个,甚至上千,而早期的的只有寥寥数字,这一时期的金文象形程度降低,更加趋向于线条化,平直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