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汉字
汉字与传统文化

汉字与传统文化摘要:汉字,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
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孕育催生了汉字,反过来,汉字又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所以我们既可以通过以汉字这一载体传承下来的传世文献来了解悠久的传统文化,亦可以通过汉字尤其是对古汉字形体的分析研究来了解古代社会,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中汲取精华,从而为弘扬悠久的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化和加强文化交流服务。
关键词:汉字传统文化传承文明载体一、关于汉字在“汉字”一词出现以前乃至以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古代中国人把自己所使用的书写符号只叫“文字”。
例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铮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这里虽然讲的是文字的社会功能,但使用的是“文字”这一概念,而不是“汉字”。
那么,什么是“文字”呢?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
”又曰:“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这就是说,文是描摹事物的外部形象、形状而创造出来的书写符号,所以“文”一般都是独体的。
而字则是由独体的文与文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所以“字”一般都是合体结构。
这就是许慎“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意思。
从地下出土的大量古文字材料来看,许慎所说基本上市符合文字的实际情况的。
“汉字:一词,最早见于《元史》。
《元史·兵志·马政》中可见在元代”汉字“是为了区别于蒙古、回族文字而得名的。
所谓“汉字”,本来指中原汉族人所使用的文字。
虽然在元代已经出现了“汉字”一词,但在以后的几百年中,中国的读书人习惯上仍把自己所使用的字叫做“文字”,而不叫“汉字”。
二、关于文化在中国,“文化”一语最早当源于《易经》。
后来又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其辞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跟随热点,预测作文---传统文化之汉字(例题+解析+范文+素材汇总)

跟随热点,预测作文---传统文化之汉字(例题+解析+范文+素材汇总)汉字之于我们的意义非同寻常,汉字的美,在“形”,在“神”,汉字需要被我们重视,需要被我们敬畏。
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汉字主题的作文及素材,与君共赏。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字是一个文明璀璨文化的重要表现。
楔形文字是大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刻在石头或泥版(泥砖)上的文字,是我们已知最早的文字。
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3000年,大约公元前75年开始,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是古代埃及的文字,它发源于5200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圣书体一直使用到公元5世纪,随后消亡。
甲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它上承原始刻绘,下启西周文字,我们现代使用的文字就是由它渐渐演变而来。
玛雅文字是中美洲玛雅文明文字系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这个文字于西班牙人在公元16-17世纪入侵玛雅后消亡。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特征,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1.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提供了四则材料作为引发写作的情境,四则材料构成对比关系,材料是考生思考的重点,目的在于引导考生认识和思考中华文明与文字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上述材料”是表达感想的基点,脱离材料即为偏题或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引导语要求考生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拓展、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刻含义,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行文中切忌抛开其他三则材料,只根据材料大谈中华文明,而应在材料的对比中进行延伸论证。
(3)价值判断的限制。
考生应认识到中华文明与汉字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材料提及的其他几种文字均伴随着其文明的衰落而消亡,隐含着对中华文明韧性的赞美与传承中华文明的暗示,离开了对这一主要内容的阐发,文章便难以准确把握主旨,也难以表现其深刻的思想性。
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作者:院继恒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9期内容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是表意文字,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凝练概括。
汉字从发明到现在,从甲骨文到楷书,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一起延续,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汉字历史文化活化石汉字来源于生活,基于生产的需要而创造。
中华民族创造汉字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自身的思维特点,字和思维相融合,字和生活相关联,字可以是所代表含义的直观体现。
汉字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字、楔形文字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字,后两种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只能在博物馆一览真容,只有汉字顽强生存下来,并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是适应汉语特点的文字系统。
历史悠久的汉字,保存了我们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形音义之间本来存在一定的理据,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汉字的构造我们常常可以阅读古代有关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信息,成为一种可直接“研磨”的“活化石”文字。
著名学者于丹认为:“汉字是握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循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易﹒贲﹒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天道自然,人文是社会人伦。
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来掌握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了解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让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其辞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意思是,有头脑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如果仅仅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国民会信服。
先用文德感化,但是却也改变不了,就可以诛罚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传统文化-(汉字的智慧)

传统文化(汉字的智慧)中华汉字是神传文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古人造字时,把自己的道德标准也融入了构字之中,“字小乾坤大",反映出古人的正统信仰、道德至上、天人合一思想。
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汉字的形象呈现着宇宙乾坤的万象纷呈、蕴含着造化的神秀灵气。
汉字的智慧,使人从字的意境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传统汉字文化演绎着历代人们敬天信神,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遵守,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历史使命和伟大意义在于引导人们追求宇宙真理,使生命获得升华,步入到大道的境界之中,以达天人合一。
汉字讲究一字传神,如“道”、“法"、“理”、“德”、“仁"等这些字,其实早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字义了,经过历史积淀,它们所代表和涵盖的往往都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很广的意蕴和很深的思想。
特别是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语境中,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含义;更有一些汉字,即使在同一时空和同一语境中,也会兼具多种含义。
(一)“意”意,从心从音,从心底发出的声音就是心音,本义作“志"解(《说文》),乃心之所念、所趋、所识并称之,如《春秋繁露》“心之所谓意”.其义为:志曰意,如意念、心意,又如《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义、义理曰意,如《唐书》“分明是非,乃出新意”;内心、胸怀曰意,如《汉书》“宽仁爱人,意豁如也”;考虑、思念曰意,如《礼记》“意论轻重之序”;意趣、理趣曰意,如春意盎然;猜测、料想曰意,如出其不意。
每个人都有他的心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念、念头。
佛家认为人的一切善果、恶果都由意念所生,意念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休咎。
人的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未来果报的因,有人因一念的诚善,就暗中蒙神赐福;有人因一念的邪恶,就明显遭天谴罚,往往不必表现于事实,而祸福已感应。
此无他,善恶只在心念之间而已。
为人之道,就是要能自思内省,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时起善念,排除邪念.如明代杨继盛在家训《谕子书》中写道:“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
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作文(通用20篇)

中华传统文化的作文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作文(通用20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作文(通用2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华传统文化的作文1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端午节。
为什么端午节会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过呢?那是因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这一天遭人迫害,被迫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他投江死亡的这日定为“端午日”。
在我国,端午节这天有很多的民间习俗,包粽子是大家最喜欢的习俗,这天,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包粽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粽子熟了,大家又会坐在一起吃粽子,香喷美味的粽子香飘满了屋;赛龙舟也是我国端午节传统的节目,亲朋好友相伴而行,到江边观看龙舟比赛,看,一艘龙舟快速的驶过来了,激起了江边观赛人的热情,大家为它鼓掌加油。
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每家每户还会准备一些艾草,插在大门和窗户上,我问奶奶“为什么要在门上插草呢?”奶奶说“这是咱这的习俗,插上艾草,蚊虫蛇蚁就会远离咱家,让咱家人都健健康康的。
”家里有小孩的,还会给小孩的衣服上挂上做的“五毒葫芦”,祈求保佑孩子健康。
这些虽然只是一些习俗,但却在我们家乡形成了一种文化。
端午节虽然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让我增长了知识,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的作文2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
点,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写一手中国字。
小时候吧,用铅笔写字,我不是班级中写字好的。
那是我经常抱怨:这可恶的汉字这么难写。
长大一些觉的这想法似乎有些大逆不道,况且用上了钢笔,字歪的不那么厉害,也就不那么讨厌了。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摘要】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和历史传承。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独特的象形文字特点。
汉字还具有多音字和多义字的特点,使得其表达丰富多样。
汉字的结构和造字规律严谨且独特,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汉字的包容性和变化性使其适应了不同时代的发展需求。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可替代地位体现在其影响力和传播特点上。
汉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的文化性质和特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汉字文化、性质、特点、象形文字、多音字、多义字、结构、造字规律、包容性、变化性、影响力、传播、中华文化、瑰宝、不可替代地位、延续、发展。
1. 引言1.1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自古以来,汉字便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进程,记录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记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法艺术、文学创作还是历史研究,汉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字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象征,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统。
1.2 汉字的独特性和历史传承汉字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形态和构造上,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汉字的字形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方式,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世界文字体系中独树一帜。
汉字的历史传承也是其独特性的重要表现,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汉字的独特性和历史传承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

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识字教学是汉字文化的核心,是对汉字文化的重要贡献。
汉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识字教学,而识字教学也离不开汉字文化。
一、汉字文化的重要性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
汉字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
二、识字教学的重要性识字教学是汉字文化的基础,是汉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
它不仅涉及语言教育,而且涉及到其他各个领域,如历史、地理、哲学、社会、文学、艺术等,因此,识字教学对于提高汉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的关系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汉字文化为识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另一方面,识字教学也促进了汉字文化的传承发展。
识字教学是对汉字文化的重要贡献,它既是汉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汉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
四、如何进行识字教学要想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首先要明确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目标;其次要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再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要注重对识字能力的测评。
五、对识字教师的要求针对识字教师而言,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要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沟通能力;再者要具备较强的师德修养以及专业性能力;最后还要有相当出色的表现能力。
总之,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之间关系密切,它们形成了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相依托的有机体系。
只有通过有效的识字教育才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发展汉字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汉字
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
点,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写一手中国字。
小时候吧,用铅笔写字,我不是班级中写字好的。
那是我经常抱怨:这可恶的汉字这么难写。
长大一些觉的这想法似乎有些大逆不道,况且用上了钢笔,字歪的不那么厉害,也就不那么讨厌了。
现在,我爱汉字,虽然我的字仍旧歪歪扭扭不好看,虽然老师已经让用可擦及中性,但是我仍旧喜欢用钢笔,因为钢笔可以练字。
汉字在整整一天都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晨起来读着课文,我爱课本上的汉字。
中午,打开练习册,做着题,我爱练习册上的汉字。
晚上,打开电视,我爱电视上的汉字。
整整一天,我都爱汉字!
追遂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有8000多年的历史。
至于汉字的个数,没有人细细的统计,但是可以从古代的调查中看出问题。
从秦朝的《仓颉》、《博学》开始,一共有3300字。
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十三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
汉字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汉字经历了多少蜕变啊!
我爱汉字。
因为它飘逸,它整齐。
我爱汉字。
因为它轻盈,它欢快。
我爱汉字。
因为它就像中国人,坚韧不拔,端端正正,因为它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
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不但要牢记历史的耻辱,更要感谢祖先为我们创造了汉字。
做一个中国人写一手中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