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教的融合与互动不仅在于宗教信仰上的交叉,更是在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守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人的品性和培养社会道德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和道教也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儒释道三教开始相互融合。
佛教以它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修行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佛教教义中的“三毒”即贪、瞋、痴与儒教的“三纲五常”有相似之处,都是教导人们远离贪欲、厌恶和愚昧的。
佛教倡导的慈悲和无私的精神,也与儒家的仁德之道相契合。
因此,儒教徒在崇尚仁爱之余,也开始接受佛教的一些教义,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儒家思想与佛教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国社会在道德层面的进步。
道教注重个体修炼和达到真我境界,其强调的“无为而治”和“自然不执”,与儒家的为政和守礼的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在实践中,儒释道三教也有相互交流的机会。
道教与儒教的关系可追溯到古代的“儒风道化”现象。
在孔子弟子颜回的《问道》对话中,孟子说:“予未见好德,望道而行者也。
”这种儒道交流的思想,使得儒释道三教可以并存,互相补充和影响。
儒释道三教的互动不仅在于理论上的相互交流,也在于实践层面的合作。
文化领域中,三教间相互渗透的痕迹无处不在。
在《红楼梦》中,可见佛教对人物形象的引导和道教对爱情的修行。
在绘画、音乐和诗歌等艺术形式中,儒释道三教的元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教倡导的仁爱、慈悲和自然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诸子百家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有最重要的影响。

在诸子百家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有最重要的影响。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蹭这样解释过儒、释、道三家思想。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
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
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儒家思想以仁作为核心以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道作为自身修养的标准,“内圣外王”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以内在的圣德作为自身修养的标准,对外把推行王道作为治国经世的最高理想,建立一个国富民强的大同社会。
从创始人孔子所言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的《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到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家思想都在倡导积极的入世精神,告诉人们要拿得起,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
儒家思想历经千百年的时间,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基本国民性格。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话貌似无情,其实所谓的不仁乃是是真正的大仁,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
明代文人的儒释道思想交融

明代文人的儒释道思想交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相互交融,对于明代文人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明代文人的儒释道思想交融,并分析其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儒释道三家思想概述1.儒家: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孝顺、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释家:佛教思想注重个人修行,追求解脱和慈悲为怀,以减少痛苦和追求内心宁静。
3.道家:道教强调自然与自由,倡导无为而治和长生不老,在追求自由自在中寻找真理。
二、明代文人与三家思想的交融1.儒释交融:明代文人在接受传统儒学教育的同时,也积极研究佛教与道教,并尝试将其与儒家思想相融合。
他们以儒家为基础,吸收了佛教的慈悲心和道教的自然观念。
2.重视个人修行:明代文人注重个人修行,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的精神追求。
他们借鉴佛教的禅修和道家的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提升。
3.注重审美情趣:明代文人注重审美与艺术,将三家思想融入到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中。
他们通过写作和创作表达对自然、人生和世界的感悟。
三、儒释道思想交融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1.价值观转变:儒释道思想交融使得明代社会价值观发生转变,不再只强调传统礼仪主义,而更加关注个人修炼、虚怀若谷和追求真理。
2.文化多元化:儒释道思想交融带来了文化多元化。
明代文人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3.文学艺术繁荣:儒释道思想交融使得明代文人的文学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们以个人修行为基础,通过文学和艺术表达内心感悟,推动了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综上所述,明代文人的儒释道思想交融对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的思想交流与创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财富。
儒道释三家思想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儒道释三家思想与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是世界上闻名的文化体系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影响力。
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儒道释三家思想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道、释是中国境内的三个主要思想流派,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它的核心是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阐述了如何治理国家、管理个人行为等方面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忠诚”、“孝顺”等。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极为广泛,它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道德、教育制度等各方面。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不关注具体的治理方式,而是强调在自然法则下自由地生活。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地运用于武术、文学等各个领域,以及对生命、大自然和哲学的探索方面。
佛家思想是指印度佛教思想在中国大陆化后形成的,是中国境内的一种外来思想,佛家思想的核心是研究生命、死亡和超越世俗的精神世界。
佛教在中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三种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三个思想流派,互相交融、相互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这三种思想都的占据过居主导地位,但儒家思想却始终站在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上。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是中国的国家文化,一直贯穿于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中,并广泛地渗透到中国民族的日常生活中。
道家思想虽然是一种相对较为边缘化的文化,但其影响广泛,包括在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
佛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是一种业已消逝的边缘思想,目前在中国依然拥有成千上万的信徒。
中国文化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但总体来说依然强调文化的传承。
毫无疑问,儒道释三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影响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三教并存

儒释道三教的 智慧对现代社 会的科技创新、 生态保护等方 面具有启示作
用。
儒释道三教的 融合发展对于 促进现代社会 的文化交流与 和谐共处具有
积极影响。
汇 报 人 :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壹
贰
叁
肆
伍
起源: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
发展: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教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特点:重视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强调家族、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影响: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儒学成为 官方学说,佛教 和道教开始流传
魏晋南北朝:佛教 和道教逐渐兴盛, 儒学受到挑战
隋唐时期:儒释 道三教并存,互 相融合
宋明时期:理学和 心学兴起,儒释道 三教逐渐走向融合
儒释道三教的思想精髓 对于现代社会具有深远 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和 谐、稳定和繁荣。
儒释道三教的道德伦理 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道 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 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政治影响:儒释道三教在政治上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文化影响:儒释道三教在文化上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体系。 艺术影响:儒释道三教在艺术上相互借鉴,推动了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思想影响:儒释道三教在思想上相互渗透,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释道三教开始相 互影响,形成初步 融合的趋势
隋唐时期:儒释道 三教并行,互相吸 收融合,形成“三 教合流”的局面
宋元明清时期:儒释 道三教进一步融合, 形成“三教合一”的 思潮,对中国传统文 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释道三教协治的发展与影响

儒释道三教协治的发展与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以儒家、道家和佛教为代表的三大宗教自古以来就一直共存共荣。
这三教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释道三教协治的发展与影响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儒释道三教协治的发展与影响。
一、儒释道三教的根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三教协治之间的联系和根源。
儒释道三教之间的互动早在古代就已经成形。
相传,春秋时期的孔子曾经拜访道家的老子,道家的传统思想对孔子和他的儒家教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儒家在思想和哲学上都有着相互交织的关系。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德来治理国家和社会,而道家则更强调“自然”,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生活。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与儒家和道家产生了深刻的互动和影响。
儒释道三家之间的协治关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二、儒释道三教协治的发展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儒释道三教的协治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汉朝时期,儒道合一的“道教”,充分地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互相印证和发展。
在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影响了不少文人士大夫。
这些文人和佛教教士互相学习,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出现了许多能够融合佛教、儒家、道家的文化。
宋代时期,儒道佛的三家思想日益趋于平衡。
三教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交流,也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三、儒释道三教协治的影响儒释道三教协治的影响在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社会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在文化领域,儒释道三教的相互印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在哲学领域,三教之间的思想汇聚,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和发展。
在社会领域,三教协治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可持续的影响。
中国的道德、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在儒释道三教协治的影响下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提升。
四、儒释道三教协治的启示在今天,儒释道三教协治的思想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例子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例子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一直以其多元和包容的特征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在艺术、宗教、风俗习惯,还是在价值观念和社会组织方面,中华文化都展示出一个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姿态。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来展示这一特点。
1. 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家、佛教和道家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三宗教学派。
虽然它们在哲学和信仰体系上有所不同,但中国古人通过对三教的融合与互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
同样适用于儒释道的价值观念也逐渐渗透到中国的社会伦理中,构建了中国人独有的道德体系。
2. 民俗传统的融合:中国拥有众多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每个地区都有其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和传统。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在不同地区,人们庆祝的方式和习俗可能有所不同。
然而,这些不同的风俗会共同构成一个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让人们彼此了解并共享这些文化习俗。
3. 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亚洲和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使得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互相借鉴。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融入了中国的宗教与哲学体系。
4. 古代文学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文学之一。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的声音。
从南方的诗人李白到北方的文人苏轼,从散文家刘备到小说家曹雪芹,这些作家的作品表达了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
这些例子只是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冰山一角。
中华文化以其多元一致的特征,让不同的思想、信仰和习俗相互交融,这种包容性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精神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和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和影响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也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儒、释、道三教思想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思想体系,对于古代文学的塑造和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古代文学中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显著。
例如《左传》中的《文公十年》篇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导,强调君主的仁德和政治责任,塑造了一个体现儒家伦理的君主形象。
此外,《论语》中的一些典故也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孔子对于礼义道德的强调等。
二、佛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体系,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思想。
佛教强调人的超脱和解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生苦难和无常的思考上。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佛教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正是佛教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此外,佛教中的诸多故事与寓言也经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西游记》中的取经之路,充满了佛教的智慧和教诲。
三、道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自然、随性和无为而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道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的塑造上。
例如《庄子》中的一些典故经常被引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了追求自由自在、超越尘世的生活态度。
此外,《道德经》中的一些思想,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也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力。
总之,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对于文学作品的塑造和影响不可忽视。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德行与伦理,佛教思想探索人生的苦难和解脱,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三种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样的思想内涵,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儒释道已经不再是主流思想,但其所留下的深远影响仍然可以在古代文学中找到痕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的起源
班级:J11电信班姓名:
内容摘要: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
在上千年的递嬗演变中,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文化进行探刻的反思,探讨其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以便更好地继承发展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思想、历史价值、文化遗产。
当我们问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时,大多数人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儒家思想。
这是由于有汉武帝接受卫绾、田蚡、董仲舒等人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有自南宋末至清末约六百余年间,作为官方思想的“理学”,是以批判佛老异端、继承儒家道统为旗帜的;以及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著作“五经”、以至“三十经”,也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典籍,儒家思想获得了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被视作中华文化的代表。
然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除儒家思想体系以外的其它许多学派思想体系,如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墨家,以及后来传入的印度佛教等。
这些学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儒家并未独占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阵地,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儒家文化。
即使是儒家思想本身,在其发展进程中,自战国时期起,也早已失去了它的原始单纯性,而不断地融入了其它学派的不同思想成分。
汉代独尊的所谓儒术,其实已经是严重地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思想;魏晋时期的儒家则渗入了大量的老庄道家思想;隋唐儒家思想受到佛教理论的严重挑战和影响;宋明理学则更是在排斥佛老的同时,大量吸收佛老理论以补充儒学的一种思想体系。
可见,当我们说到所谓儒家文化传统时,必须充分注意它所包含的复杂内涵。
因而,我们在本学期对国学十六讲的学习中,我知道绝不可忽视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起过作用的各种思想、学派之间的对立和渗透,排斥和融合。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以包括一整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或文化史。
在这篇短文中,仅准备就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释道三家之间的矛盾斗争和相互融合,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并就此谈一些想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在这璀璨的长河中,儒释道三家构成中国文化的主体和精髓,儒释道三家在长期的冲突和融合中,将中国文化推向巅峰。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不同的学派以及各派系的争芳斗艳,他们著书讲学,相互论战,学术繁荣兴盛,其中有名的如儒、法、道、墨、阴阳、兵、杂、纵横、名,西汉刘歆将其命名后世熟悉的“九流”。
儒家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思想得到统一的条件下,经历历史的检验,儒家的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可,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开始兴盛,一直延续以儒治世的传统,可以说从此奠定下儒家在中国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纵观中国历史,儒家思想影响深入民心,深入民族的灵魂。
道教的兴盛在汉末,随着汉朝没落,儒家的局势急转直下,到唐朝时,道教振兴,但道教思想无为,不被统治者尊崇,然而道教宣扬得道升仙,寿命无穷,仍得到不少帝王推崇,但究其消极不作为的本质,依然不会发扬在朝廷,道教兴盛在隐,得道中国不少文人的尊崇,也是道家文化影响中国文化的因数。
佛教并非中国本土文化,而是从印度传到我国的,部分人认为佛教在张骞打开丝路后传到中国的,同样,佛教也在唐朝与道教交替兴盛,由于宗教性质的关系,佛教亦是兴盛在普通百姓间,儒释道三家,佛教的普度思想最易被普通百姓吸收,这也造成了佛教信徒广多的缘故,也是佛教能与儒道并列为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原因。
作为本土文化的儒家和道教之间的争论冲突亦不可避免,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论述先秦各学派时,援引了《周易系词》中“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观点,详细的分析了各家思想的优缺点,然后从道家的立场出发,认为道家乃博采众家之长,而融会贯通的学派。
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万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异采,事少而功多."这种说法符合西汉初期形成的黄老之学,即以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为主体,博采儒墨法等诸家之长。
至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文化方针,来达到思想统一以及统治者的统治。
不过道家思想始终与儒家并存,在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而阴阳五行学说则深深地渗透了儒家思想血脉中。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班固奉旨编订的《白虎通义》是西汉两部正统儒家思想的范本,然而两者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儒家政治、伦理理论的形上学根据。
魏晋时期玄学体系形成标志着入到两家思想在冲突中进一步融合。
王弼所谓圣人体无,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故恒致归于无,已熔儒道有无之说于一炉,让儒道两家主要思想融会到了无法再分你我的极高明之境,对后世宋明理学有着极大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南北时期高僧居士辈出的情况下,佛教成为与儒道相鼎立的思想,然而,儒道思想早已深入民心,佛教在社会文化影响加大的同时也与儒道产生了冲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僧人弃父母出家与传统孝道的冲突;出家人是否礼拜王者;入世与出世的冲突。
这是鲜明佛儒冲突,最终产生了禅宗,它舍弃佛教理论中大量繁琐的论证,以佛教最基本思想来解决儒家关于心性的问题,也说明儒释道三家在冲突中不停地融会,最终在冲突和想通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儒释道三家的融会,也塑造了中国文化独特内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进一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立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
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的、整体的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
《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
”强调了天、地、人和谐发展。
人不是万物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儒家提出忠、孝、诚、信、敬、爱、仁义道德等准则。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孔子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强调无为而治的道家也强调人际和
谐,避免冲突,实现社会稳定《老子》不仅给人们描述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宽大为怀,人“甘其食、美其衣、乐其俗”的理想社会,还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希望人们效法天道,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中国在近五千年的封建统治的情况下,儒家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无论是科举还是礼教,都对中华文化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时间的考验,先贤的探索,儒释道三家在碰撞中合流,中国的历史留下重重的一笔,无论是对与错,还是与现在开放思想的矛盾,儒释道对中国民族的传承与繁盛的是息息相关的。
儒释道三家在兴盛交替间不断冲突和融合,儒释道三家都得到升华。
儒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提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明心见性,消极避世,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以柔克刚,安时处顺。
以佛修心,以道修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古人处世之道,入于儒,出于道,避于佛则成为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艺术。
中国文化在这种大势下,逐渐形成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精髓的文化体系,就中国千年经历,以及日本侵华的摧残,中国文化依旧传承,我们应该感到幸运。
参考文献:1.《探索与争鸣》;
2.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3.张永东《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4.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5.《隋唐佛教概况与儒释道三教的纷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