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

仁礼仁:仁爱。

“仁者爱人”。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

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

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

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

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礼治”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语 前
汉字与 中国传 统文 化中 的儒 释道 精神
。 王 丽 滨 曹晨 光
摘 要 :本丈阐述 了汉字中传达 出的儒释道精神 ,以及儒释道精神对 中国汉字的影响,正确运 用儒释道精神解读
中国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字 的 意 义 以及 用好 汉 字传 承 中 国传 统 文化 。 关 键 词 :汉 字 儒释道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博 大 精 深 ,其 核 心 是 儒 、 释 、道 精 神 。
文 化 逐 渐 融 入 到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几 千 年 来 , 中 国 古代 典
汉字作为记录汉 语的视觉符号 ,本 身就是 中国传统 文化信 籍 得 以流 传 , 中华 民族 的 文 化 一 脉 相 承 , 汉 字 起 了很 重 要

汉 字传 达 了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的 儒释 遒 精 神
汉字本 身记载 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典籍 ,如 《 弟子规 》
《 语 》 《 德 经 》 … … 东汉 时 期 , 佛 教 传 入 中 国 ,佛 教 象 ,奉 养 照 顾 父母 的意 思 。 论 道
读 都 瓦切 不成 声矣 。 又 《 韵 》德冷 切 。 《 韵 》 《 唐 集 韵 桔 ,蒲 项 反 。 梯 ,音 拂 。秧 ,音 怅 怏 ,亦 音 为 车 鞅 。又 注 会 》 都 冷 切 。 又 欧 阳 修 《 田录 》 打 字 当 滴 耿 切 。 ” 这 里 云 : “ ” 、 “ ” 一 声 之 转 。 ”可 见 , “ ”在 方 言 中 归 度 打 打 反 映 了 “ ” 音 注 的 变 化 , 即 由 都 梃 切 、 德 冷 切 、 都 冷 有 “ ” 、 “ ”、 “ ”、 “ ”的读 音 。 打 度 桔 拂 秧 切 、滴 耿 切 演 变 到 都 假 切 、都 瓦 切 、 都 那 切 。 《 语 大 字 汉 综 上 , “ ”字 古 音 的 面 貌 为 : “ ” 的 音 注 有 宅 耕 打 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

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的精髓课件(4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的精髓课件(44页)
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
? 一.儒释道思想基本特征 ? 二 传统文化的精髓 ? 三.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的影响
一、中华传统文化 ——儒释道的精髓
1.儒家发展历程
(1)孔孟之道的发展史
? 诞生于春秋战国:创始人是孔子;集大成 者为孟子;
? 发展于汉代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主张, 并逐渐成为主导文化;
? 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 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
3. 荀子:仁义、君舟民水、礼治、 制 天命而用之
西汉 确立正 统地位
董仲舒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设太学,以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
教3.三纲五常
授学生
宋明 新发展并 形成儒教
1.二程:天地只有一个理,
2. 朱熹:理气论-先理后气、心性论-存 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
3. 王阳明: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孔子对“和”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君子
和而不同。” 二是“君子和而不流。” ? 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 ? ? 这是儒家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德性原则。
1.4.4.中庸为美的处事之道
? 庸者,以中为用; 所以,孔子讲“过犹不及 ?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
2.“人我合一”:人与他人关系问题
上达到的和谐境界
? 与西方文化有悠久的利己主义(或称合理利 己主义)不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直
主张利他主义即仁道、恕道。
? 儒家:孔子:“仁者不忧” ,“仁者无敌”! ? 道家:自在逍遥 谦卑不争 ? 佛家:因果报应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3.“欲理合一”:人自身内部欲望与
探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思想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思想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思想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更是承载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释家思想注重解脱苦难,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与道合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三种思想常常交织在一起,为作品赋予了深度和内涵。

首先,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这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待他人充满了仁爱之心,他与贾母、林黛玉等人的关系充满了亲情和友情。

这种儒家思想的体现,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度和温情的文学作品。

其次,释家思想也在古代文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释家思想主张解脱苦难,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通过修行和悟道来寻求内心的解脱。

例如,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取得真经,实现了对人间苦难的解脱。

这种释家思想的体现,使得《西游记》成为了一部具有智慧和启迪的文学作品。

最后,道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与道合一,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来体味生命的意义。

例如,在《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的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这些描写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神。

这种道家思想的体现,使得《山海经》成为了一部具有哲学意味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思想相互交融,为作品赋予了深度和内涵。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释家思想注重解脱苦难,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与道合一,这些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研究生(中国传统文化评析)课程论文(报告)题目: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学号M201772122姓名高远专业光学工程指导教师院(系、所)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18年03月29日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摘要:自两汉一直到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杂佛道思想。

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的有机交融使得中华文化得以绵延千年,滋润百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集总与象征。

而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本文尝试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阐述“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于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合流一、“儒释道”三教简述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佛教”一词到东晋中期才被广泛使用,此前主要使用“佛道”或“神道”;现在所指的“道教”,实际要到东晋末期、南北朝初才算正式出现。

“道教”一词虽出现在《牟子理惑论》、《抱朴子》外篇等处,但指儒教或佛教。

真正用来称谓现在所谓的“道教”,应在北魏寇谦之(363—448) 和刘宋顾欢(420—483) 之时,即在晋宋之际、南北朝初期。

儒教在当时还有名教、礼教、道教、德教、仁教、圣教、周孔之教,以及儒学、儒术、经学、经术等不同的称呼。

“儒教”的称谓则在魏晋之际已很流行。

以“三教”统称儒释道,始于南北朝的北周,约公元6 世纪中后期;而到唐朝,“三教”的说法通用于朝野上下。

到了中唐,三教被形容为“鼎”之三足。

从此,中国文化的结构,逐渐被认为是儒释道三足鼎立,直至今日,仍将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中华文明是以儒家为表显的三家合一的综合文明,正是这一点使它有别于其他文明,而凸显出中国文明的包容性。

中国文明是以儒、释、道三家为基干支撑起来的,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系统。

儒释道三家各有擅长,互相补充,长期以来对传统社会广泛渗透,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南宋孝宗在《原道辨》中曾说,中国文化是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论文1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论文1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论文1500字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和精髓。

儒释道作为一种文化命脉和精神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我们应该看到,儒释道三家在长期的争合间,这三个文化流派相辅相成,相互吸纳与借鉴,呈多元互补的态势,是人类多元文化并存的一个楷模。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

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

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和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和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和影响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也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儒、释、道三教思想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思想体系,对于古代文学的塑造和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古代文学中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显著。

例如《左传》中的《文公十年》篇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导,强调君主的仁德和政治责任,塑造了一个体现儒家伦理的君主形象。

此外,《论语》中的一些典故也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孔子对于礼义道德的强调等。

二、佛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体系,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思想。

佛教强调人的超脱和解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生苦难和无常的思考上。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佛教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正是佛教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此外,佛教中的诸多故事与寓言也经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西游记》中的取经之路,充满了佛教的智慧和教诲。

三、道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自然、随性和无为而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道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的塑造上。

例如《庄子》中的一些典故经常被引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了追求自由自在、超越尘世的生活态度。

此外,《道德经》中的一些思想,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也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力。

总之,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对于文学作品的塑造和影响不可忽视。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德行与伦理,佛教思想探索人生的苦难和解脱,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三种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样的思想内涵,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儒释道已经不再是主流思想,但其所留下的深远影响仍然可以在古代文学中找到痕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摘要:本文阐述了汉字中传达出的儒释道精神,以及儒释道精神对中国汉字的影响,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解读中国汉字的意义以及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汉字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释、道精神。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

在当今社会,有些年轻人用键盘输入取代手写汉字。

不认识繁体字,无法读懂古代优秀典籍,网络新词不断地被创造,很多汉字的字义已经和原义相去甚远,很多人崇尚西方文化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传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凡此种种表明应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格外重要。

一、汉字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本身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如《弟子规》《论语》《道德经》……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典籍得以流传,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脉相承,汉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汉字与儒家思想
汉字是以笔画和偏旁作基本结构单位的表意文字,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中国文字直观、形象,“儒”字,从人从需。

“需”字,是指在等待着雨水的滋润,“儒”字也指圣贤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奉养照顾父母的意思。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

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

《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

一个人自己站立时要考虑到其他两个人,说明人与人要仁爱;“義”字是会意字。

从我,从羊。

“我”字代表金属的兵器,说明义行要承担风险和责任,献祭的“羊”有奉献的精神。

“禮”字是会意字。

《说文》:“禮,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引申为对别人的尊重和奉献精神。

智,从“知”。

“知”是会意字,从矢从口。

“矢”是象形字,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同时如箭发而无悔。

“知”是智的古字。

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生哲理是智。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

信的本义是指人的言行应诚实不欺诈。

2.汉字与道教
“道”字,《说文》:道,所行道也。

从辵(chuò),惪(dé)声。

人通过头顶与天道相通,天人合一就是道。

“德”字,《说文》:德,升也。

形声。

从彳(chì),“彳”双人旁,有众人之义,表示行走、实践。

“―”横为东西,“|”竖为南北,四方中央皆备。

在这里为十种善心: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

这个“四”,是一只眼睛向天上看,表示尊天德之道而行,“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

“德”字的本义,有升华心灵品格的意思,一心一意去
实践才称得上是德。

3.汉字与佛教
“觉”佛: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

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佛”:属象形字,也属表意字。

“弗”作“不”解,说明不同常人才能成佛。

“悟”:吾心之意,佛陀是通过自我觉悟才得以成道。

二、儒释道精神对中国汉字的影响
中国的汉字外形现在是方块,甲骨文、金文却不是。

从周朝后期开始,汉字字形逐渐变方,说明中国文字受到了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影响。

“示”甲骨文本作“t”,像祭台形状。

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

这也是许慎的解释。

佛教创造了很多新字。

比如“魔”字,中国原没有这个字,因为“魔”指恶鬼,以“鬼”为表意偏旁,读音与“麻”字相近,所以就成了“魔”。

古人从译经悟出反切,研习梵语,对语音声、韵有了深入研究,形成汉语语音学基础。

现在有许多佛教“术语”成为日常用语,比如:“世界”出自《楞严经》,“世”指时间,“界”指空间。

“实际”出自《智度论》,指“真如”(宇宙本体)。

三、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解读中国汉字的意义
比如数字“三”可表示定数,也可表示约数,从中国传统文化上
讲,三表示多,但也不一定,“三番两次”表多,“三言两语”表示少。

“三羊开泰”本来是“三阳开泰”,《汉语成语词典》解释:“《易经》以十一个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个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

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的象征。

”《易经》以正月为泰卦,古人认为是阴气渐去阳气始生。

农历十一月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

“三阳”是序数“三”,“三羊”是统数,同音借用,表示安泰吉祥。

如果不从儒释道精神角度理解字义容易偏离。

比如“好”字,现代人以为女子就是好,其实“好”是会意。

从女,从子。

“女”的古字像个双手交叉在胸前跪在地上的女人,生孩子多是“好”的意思,不好的意思是和女子联系起来的,比如“奴”、“婪”、“佞”、“奸”、“娼妓”、“嫉妒”。

女子呆在家里才平安,所以“安”上为“宀”,下为“女”。

“妥”上为“手(爪)”,下为“女”,得到女子严加管
束才安妥。

“无毒不丈夫”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精神去理解,
也许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无度不丈夫”。

四、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五四以来有人想要毁灭汉字,第四次汉字简化被取消了,是因为很多汉字不能简化更不能取消,比如:曾将“道”字的“首”简化成“刀”字加上一个“辶”,完全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義”改成了以兵器割草取籽粒的“义”,缺乏奉献精神。

简化字的“礼”,“乚”像拿着钓鱼钩沽名钓誉,“信”字,曾将“言”字边简化成“文”
字,失去了诚信之意。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我们还可以把它作为艺术品来欣赏,更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一种道德进行教化。

汉字简化的同时,一些能够突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汉字,如果不是太繁杂难于书写理解,还是应该保持本来面目。

理解汉字不妨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入手,应用好汉字,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9.
[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伊立新.论汉字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6).
[4]邢福义.语法问题献疑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唐汉.中国汉字学批判[m].台北:东方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