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教合流及中国当代社会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卢飞宏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卢飞宏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中国在五千余年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灿烂辉煌,从先秦至明清中国思想界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展现了数千年恢弘浩瀚的思想文化画卷。

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之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统治地位的确立。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到唐朝佛学的鼎盛发展,又到宋明理学的兴起,儒释道三教的相互借鉴和融合,直到最后明清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确立,让人们徜徉在卷帙浩繁的思想文化史中。

中国文化具有连续性、独立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及统一性,它是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华夏五千年文明,留下了灿烂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儒释道三教及其融合的三教合一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教合一文化对中国社会、哲学、思想、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周边国家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融合中,研究探索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激活中华思想文化的生命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教合一”文化的历史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和主流意识的,主体是儒道释三教,而其三教融合的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

在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相互融合,统贯着社会、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和基本内涵,它们从相互尊重到相互对立和斗争,到相互借鉴和吸收,再到相互包容和融合,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

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历史中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各种传统文化和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产物,历史上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作用,有其存在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中华民族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文化。

论“三教”到“三教合一”

论“三教”到“三教合一”

(三)
在区分三教和三教合一时,有一条界限是需要分明的,即站在佛、道的宗教立场上说三教一家,和以三家观念统一到一个宗教形态之中是有着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后者也可说是前者观念发展的结果。
纵观从三教到三教合一观念的变化,可以察看到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动态。首先,自唐以后,无论是从外在的政治统一,还是内在的专制集权程度,都甚于以往的朝代,而且是一代甚于一代。这种专制集权的大一统社会政治体制的不断加强,愈来愈需要更为一致的含有宗教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于是三教合一的呼声也越加强烈,包括象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统治者的极力提倡[35]。其次,鉴于自春秋至秦汉思想趋向一致所形成的传统,三教在长期并存的过程中,内质上通过交流,彼此的认同越来越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教的真正合一就有了更充要的条件。如余英时先生指出:“唐宋以来中国宗教伦理发展的整个趋势,这一长期发展最后汇归于明代的‘三教合一’,可以说是事有必至的”[36]。又如元代全真教主王哲(重阳)在山东等地组织“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三教七宝会”等等,表明在新道教的内部,三教合一的因子更为成熟,“大量儒释思想被融入道教,已成为入明以后道教的一大特色”[37]。这种现象也在当时上层建筑中各个领域内泛现,如“‘三教圣人’在元代戏剧及其它著作中就突然出现了”[38]。再次,由于十三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的瓦解,使中国佛教再也难以吸收与中国文化异质的东西,这对加速与其它二家的同化,反而成了有利因素。最后,中国民众在宗教上一向是兼容并收的,儒、道、佛诸家的内容都早已司空见惯,三教合一把这些他们最熟悉的东西调和起来,推陈出新,民众是乐于其成的。这成了促成三教合一的重要社会条件。
至隋唐两宋,不仅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陈寅恪先生谓:“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见旧唐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14]。当时,三教之间关系成了政治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虽然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区别与矛盾,但客观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并反映了社会政治对整合三家的需要。如唐“贞元十二年四月,德宗诞日,御麟德殿,召给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赵需、礼部郎中许孟容与渠牟及道士万参成、沙门谭延等十二人,讲论儒、道、释三教”[15]。三教在唐宋时频频进行的廷争,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陈述与辩论,结果却有了更多共同使用的词汇、概念和思维表达方式,若“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说,学者利其简便”[16],客观上使三教在内质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认同。如从唐代起开始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结合的派别”[17]。甚至从唐时起“中医药学是儒、道、佛的一种共同语言和联系纽带”[18]。冻国栋先生也通过对《唐崔暟墓志》等史料的考释,认为:“儒、释、道兼习乃是隋唐时代士人及其家族的普遍趋向”[19]。同时,“中唐以后,天子生日举行有关三教的传统性活动──三教讨论”,致使“中唐产生了三教一致的思想”[20]。不过由于这些辩论的主题方向往往是在儒家经世致用的框架下展开的,目的是为了皇朝的“鼎祚克昌”和“天下大定”[21],故三教连称在唐代,虽然亦将三教置于相同的地位,但此时三教内的重心,已由佛教转入到儒家,因为“南朝的梁陈,北朝的齐隋都极力提倡佛教。唐代思反其道,便极力提倡儒家经世之术”,并作为组织上述三教辩论的出发点[22]。思想上的融会贯通必定会见诸于作为思想载体的语言,唐时三教之称也在史书上频繁出现,达到了高峰。如在《旧唐书》中,“三教”一词共出现24次,比除了《新唐书》之外的其它二十二史中此词所出现的次数加起来的总和还多。可谓彼时之三教连称,系时风所趋,深入人心。武则天时编纂《三教珠英》,参加者皆为一时之选,如“引文学之士李峤、阎朝隐、徐彦伯、张说、宋之问、崔湜、富嘉谟等”[23],这些人俱是少读经书,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此当然也会给三教在文字表达中的频率高低带来影响。

三教源流概论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渊源

三教源流概论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渊源

三教源流概论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渊源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思想是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重要流派。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推崇仁爱和人际关系;佛教以解脱苦难为核心,注重个人修行;道教强调自然与道的统一,崇尚无为而治。

这三家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学派,也对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源流的角度,探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渊源。

儒教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传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教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经典《易经》和《尚书》。

五千多年前,《易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应该顺应天道,进而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尚书》则以“治天下有常,而不为常”的观念,强调了天下治理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后来的儒家经典如《论语》和《大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兴起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后传入中国。

佛教源于印度的修行者释迦牟尼在寻求人类苦难背后的真相时,觉悟成佛。

佛教强调人类解脱苦难的方法,主张通过修行、禅定和慈悲来达到这个目的。

佛教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等基本教义。

中国的佛教发展起源于东汉时期,后来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注重修行和寺庙文化,对中国艺术、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是中国最早的原始宗教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

道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道德经》和《庄子》等经典。

《道德经》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并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道教强调修炼个人道德和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主张通过内观和养生来达到这个目的。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

综上所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经典和思想传统。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伦理;佛教注重个人解脱和修行;道教注重自然与道的统一。

这三家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社会、政治、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楼宇烈当我们问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时,大多数人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儒家思想。

这是由于有汉武帝接受卫绾、田蚡、董仲舒等人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有自南宋末至清末约六百余年间,作为官方思想的“理学”,是以批判佛老异端、继承儒家道统为旗帜的;以及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著作“五经”、以至“三十经”,也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典籍,儒家思想获得了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被视作中华文化的代表。

然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除儒家思想体系以外的其它许多学派思想体系,如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墨家,以及后来传入的印度佛教等。

这些学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儒家并未独占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阵地,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儒家文化。

即使是儒家思想本身,在其发展进程中,自战国时期起,也早已失去了它的原始单纯性,而不断地融入了其它学派的不同思想成分。

汉代独尊的所谓儒术,其实已经是严重地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思想;魏晋时期的儒家则渗入了大量的老庄道家思想;隋唐儒家思想受到佛教理论的严重挑战和影响;宋明理学则更是在排斥佛老的同时,大量吸收佛老理论以补充儒学的一种思想体系。

可见,当我们说到所谓儒家文化传统时,必须充分注意它所包含的复杂内涵。

因而,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考察时,绝不可忽视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起过作用的各种思想、学派之间的对立和渗透,排斥和融合。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以包括一整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或文化史。

在这篇短文中,仅准备就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释道三家之间的矛盾斗争和相互融合,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并就此谈一些想法。

我们先从儒道两家的冲突和融合谈起。

儒道两家前后都形成于春秋末期。

但在春秋末至战国初,则是儒墨两家的对立最为尖锐,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最大,被称之为当时的两大“显学“。

道家学派发展至战国中期庄子等人时,始蔚为大观,从而成为先秦时期与儒墨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之一。

儒释道三教思想传承与发展

儒释道三教思想传承与发展

儒释道三教思想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中,儒、释、道三教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三种教育思想在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中不断形成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儒、释、道三教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持久经久的根本保证,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在当代,儒、释、道三教思想如何面对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如何传承和创新,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起源和传承儒、释、道三教思想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对我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内核,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教化作用,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春秋时期,孔子首创了儒家思想,他认为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儒家思想中,道德、行为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释教则是佛教的一支,它强调的是人的个人解脱、克服苦难和生死轮回。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经过数百年的传播后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和八正道,强调的是人们摆脱世俗和物质束缚、精神上的自我超越。

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强调的是人或者自然的内在原则和力量。

道教始于战国时期,经过汉朝、唐朝、宋朝等众多历史时期,不断演化、更新,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被视为是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之一。

三教思想相互影响和交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儒、释、道三教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是很明显的,互为补充,与时俱进。

在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同时,三教思想之间也经历了受批判、选择、吸收、改造等多重阶段,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汉代时期,儒、释、道三教的影响达到了巅峰,在这个时期,儒、释、道三教经典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一种浓郁的人文思想,这种思想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沉淀,至今仍然被多数人接受。

近代以来,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西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沟通也变得更加密切。

儒释道合流

儒释道合流

儒释道三合流儒释道三教合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

三种诞生于同一个时代的思想,经过近两千年的融合,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

儒释道三教从三个方面满足了中华文化或者中国人生活三个方面的要求,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特殊功用。

儒家思想提供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家思想提供了中国人思维的哲学方法,释家思想提供了对中国人的宗教关怀。

儒家思想是基于伦理学沃土的产物。

其核心内容在于规范人在家庭社会中的伦理角色,以达到整饬社会的目的。

儒家思想极其重视以家庭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将其作为讨论现实问题的出发点。

夫妻父子君臣,这是纲,其它的都是目,纲举才能目张,社会要稳定就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儒家并且将这种伦理观点推而广之,演化为社会政治理论,由人的“仁”而推演出政治的《老子》五千言是与《论语》一样伟大的著作。

老子是和孔子同等的思想巨人。

在道家思想中,寻找宇宙万物的最高准则,成为研究的对象,老子勉强把这种最高准则称为“道”,并且对“道”的特性进行了描述。

道家所阐述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充满了思辩哲学的魅力。

中国自古以来形式逻辑并不发达,但辨证法却很早就非常成熟。

中国人的生活带有深深的道家思想的烙印,包括我们的中医中药、住宅风水。

但是道家和儒家一样,似乎对人的灵魂,对于人的生前死后,似乎并不关心,他们采取了一种“怪力乱神子所不语,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态度。

未能知人焉能知鬼?对于那些虚无飘渺的世界,他们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

但是人一出生,痛苦和烦恼就是伴随而来的。

生老病死,没有人能够避免。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人死了,肉体消失了,灵魂到哪里去?人还会有来生吗?怎么才能消除人的种种精神痛苦?这是每个人都会问的问题。

佛教思想则给予了中国人这种宗教关怀。

释尊花了五十年来为世人说法,就是为了了断生死大事,让人弃恶从善、离苦得乐。

在佛法指引下,死亡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今生为善,来生就很值得期待。

儒释道三教正是从道德、哲学和宗教三个层面满足了中国人精神世界得要求,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儒释道三家思想合流的历史脉络

儒释道三家思想合流的历史脉络

儒释道三家思想合流的历史脉络中国古代的儒家、佛家和道家三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宗教。

这三家思想之间有着复杂而又深远的联系和影响。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道并流、儒释合流的历史脉络是不可忽视的。

在先秦时期,儒家、佛家和道家分别形成并发展。

儒家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理论基础,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鼓励人们向上努力,并追求社会和谐。

佛家注重个体修行,追求个人的解脱和超脱。

道家则主张放下欲望,返归自然,追求内在的和谐。

这三家思想虽然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但又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如人性的塑造、社会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佛家和道家之间开始产生思想的交流和影响。

尤其是佛家和儒家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文化上的较为紧密的合流。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其教义对儒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儒家的儒教思想强调家族义务、社会道德和人伦关系,但在个人信仰和灵性追求上并不够完善。

而佛家强调个人的信仰和修行,提供了儒家所缺乏的心灵寄托和平等观念。

这使得儒家学者开始思考如何将佛教思想融入儒家体系,并对儒家进行改革和更新。

一位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孔颖达提出了“儒释合流”的观点,他认为佛家与儒家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

他主张将儒家的经典思想和佛家的修行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儒家的内在修养和灵性追求。

孔颖达的思想得到了一些儒家学者的认同,并形成了一派名为“创新儒学”的学说。

创新儒学提倡在传统儒家学理的基础上加入佛教修行的方法,通过修心养性达到身心的和谐和内在的平静。

除了佛教对儒家的影响外,道教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无为而治”、“隐逸而志”等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儒家启示。

儒家学者如王楚、王夫之等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儒家理论中融入了一些道家的观念,如“养生”、“守拙”等,使得儒家理论更贴近人性和自然的规律。

这种儒道合流的思想在唐代的道统之争中达到了高潮,儒家和道家的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向。

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

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

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自古以来,中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史,其中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便是其一个重要的方面。

儒家强调礼仪、道家注重自然、佛家见性成佛,这些思想理念看似互不相同,却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交汇与融合。

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和哲学多个层面来讨论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

一、历史背景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不断演变,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渐渐形成,并相互影响。

唐代是佛教文化在中国最为繁荣的时期,佛教思想不断与儒道两家互相交流,形成了许多经典著作。

例如,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撰写的《论佛心经》,从儒家的观点论述佛教思想,强调佛教与儒家的交流与融合。

在宋元明清时期,儒家、道家、佛家三教文化的深入交流则罕见程度。

二、文化互动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在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三教思想相互传播,互相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互动是禅宗的出现。

禅宗是佛家思想和中国古代道家道教思想的融合产物,儒道两家也受到其影响。

曾经有这样的一段话:“佛教深刻开拓了人性灵魂的世界,道教孕育了自然世界的神秘力量,儒教培育了中国传统骨髓的社会伦理”。

这一综合理念成为中国文化中动态平衡的基础。

三、哲学交融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哲学的交融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现象。

儒家注重人的本质和社交伦理,道家强调自然和自我内在的力量,佛家强调敬畏生命和追求内心的平静。

通过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三家哲学形成了诸多共性。

例如:道家注重“无为而治”,儒家强调“有为则非”,佛家则谈到“如如不动”。

三家哲学在表述的方式和立场不同,但均强调放下个人欲望与人性盲区,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境界的完美,这些共性之处极大地促进了三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程。

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特、重要的方面。

历史背景、文化互动以及哲学交融这些方面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交融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教合流及中国当代社会思想
自1966年到1976年文革以降,左倾错误导致我国思想混乱,“除四旧”,“划清界线以示清白”等等,摧毁了中国人延续千年的信仰价值体系,当代中国人心中已经缺失了心中的信仰,道德沉沦。

改革开放,是自1978年以来的既定国策,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使得我国的经济实力猛涨,中华民族强势崛起。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社会矛盾也很突出。

其突出的表现在,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且固化,贫富差距拉大,道德滑坡。

欲挽大厦于将倾,救社会于崩溃之边缘,实应立足于我国之传统思想的传承。

然而我们却不能行那外儒内法之道,更不能独尊儒术,还需从儒,释,道三家合流处着手。

所谓“三教合流”从佛教在东汉时期进入中国以后,就有所谓三教,即儒、释、道三家。

儒教就是以孔丘为主的儒家思想,道教就是以老子为主的道家的一部分思想,佛教则是以释迦牟尼为主的思想。

“三教”的说法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三教合流”的说法据说由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道家学者陶宏景较先提出。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

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

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

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

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

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三教在社会上的客观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现的基础,不过三教概念的提出却是社会意识发展变化的结果。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形成是在两汉之间,虽然“佛教传来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涉史”,但三教概念的出现和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率先由佛教表现出来的,三国之前人们的论著中是没有“三教”一词的。

《广弘明集》卷一载有《吴主孙权论述佛道三宗》一文,同时提及儒、道、释三家。

以及“牟子作《理惑论》,论儒佛思想之一致;道安以《老子》语解《般若经》;这些可以说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见”
至隋唐两宋,不仅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

陈寅恪先生谓:“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

见旧唐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

当时,三教之间关系成了政治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虽然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区别与矛盾,但客观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并反映了社会政治对整合三家的需要。

如唐“贞元十二年四月,德宗诞日,御麟德殿,召给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赵需、礼部郎中许孟容与渠牟及道士万参成、沙门谭延等十二人,讲论儒、道、释三教”。

三教在唐宋时频频进行的廷争,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陈述与辩论,结果却有了更多共同使用的词汇、概念和思维表达方式,若“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说,学者利其简便”[16],客观上使三教在内质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认同。

如从唐代起开始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结合的派别”。

甚至从唐时起“中医药学是儒、道、佛的一种共同语言和联系纽带”。

不论是魏晋还是隋唐,三教的并提,都可以说有着以下的意味:第一,表明作为社会的意识力量,儒、道、释各有影响范围,可以说三分天下,虽然其间常有高低先后之争。

第二,所谓三教归一、三教一家之类的说法,不论是出于那一家之口,无一不是从维护社会道德,有利政治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在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所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

这种“一”致被强调的结果,实际上是将儒家理念作为三教的取舍标准,故反对三教并提的一方,也是以佛、道二家不具备能与儒家等量齐观的社会功能作为一条重要理由,认为三者在道德趋向上仍未一致,甚至还有所牴牾。

不过在魏晋,乃至隋唐,反对方始终不是社会主流意见,至少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未被最高统治者所采纳。

第三,三教仍然各自保持着独立的形态,不过相互间在观念和思想方式上,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加深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

从统合的角度看,“三教合一”的含义无疑要比“三教”更进一步。

关键在于对“合一”的理解。

如果将“合一”视作儒、道、佛三家的内在义理上,特别是在道德标准取向上走向融合的一种趋势,当然可以,但此至少在明代之前是称为“三教合流”或“三教归一”的。

其实一般现在的学术著作中在说三教合一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其一依然是以往“三教归一”、“三教一家”的那层意思,即主要指三家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

如顾宪成在《明故礼部仪制司主事钦降南阳府邓州判官文石张君墓志铭》中云:“东溟管公倡道东南,标三教合一之宗。

君相与质难数百言,管公心屈”。

不过,从明代一位监察御史陆陇其所云,“今人言三教合一,岂非朱子之所叹然。

又有谓三教不可合而各有其妙,不妨并存者,则又是以不合为合,尤巧于包罗和会者也”。

陆氏所谓三教的两种合一,其区别正是表现于外在形态上,即当时人们确有主张将三教混为一体。

三教合一概念在明代的提出,必定是当时的社会中已经有了合三教为一教的某种实际形态存在,哪怕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社会上确存在三教形态上的共一。

如到了明代,三教共同崇拜的神祗日益流行,其中最盛的是关帝信仰,约成书于明中期的《三界伏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称关羽君临三界,“掌儒释道教之权,管天地人才之柄”。

再如晚明的林兆恩甚至创立以儒为主体的三教合一的宗教“三一教”,宣称要通过“炼心”、“崇礼”、“救济”等手段,“以三教归儒之说,三纲复古之旨,而思易天下后世”[28],甚至“立庙塑三教之像:释迦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为儒童菩萨塑西像,而处其末座。

缙绅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29]。

实行了三教在信仰崇拜体系上的合一。

从而使三教合一概念的内涵有了质的飞跃。

在区分三教和三教合一时,有一条界限是需要分明的,即站在佛、道的宗教立场上说三教一家,和以三家观念统一到一个宗教形态之中是有着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后者也可说是前者观念发展的结果。

宋代是中国古代学术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代学术史,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为,宋学兴起并最终取代汉学,古文运动兴起
并最终取代骈体文,义理性史学出现并最终取代注疏性史学,禅宗独领天下并最终取代其它宗派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三教合一”代替“三教鼎立”成为宋代学术的新思潮,以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繁荣等。

从学术内涵和本质上看,宋代学术表现出了开放性、兼容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从学术影响上看,宋代学术创新之功多于继承之功,启下的意义多于承上的意义,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

这种浓重的开拓与创造精神,反映了9世纪中期至13世纪中期儒家、佛家、道家的一般学术价值取向、理念追求和道德人格精神。

而三教合流,使得这三家的思想互相补足和印证。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既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对这三家进行改造,政府应不能较多的干涉其中,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产物难保会沦为带有强制性的东西,为大众所不喜,让它们自己接受大众的检验,构建起我们独有特色的信仰价值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