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一、第一章: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时间范围和主要特点,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与时间范围,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二、第二章:1949-1978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三、第三章:1979-1999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四、第四章:21世纪初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21世纪初至今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五、第五章:中国当代文学的流派与风格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风格,掌握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2. 教学内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及特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六、第六章:中国当代文学的主题与思想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主题与思想,掌握各种主题与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4、文学思潮♦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11、十七年诗歌(主题)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12、郭小川:(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为主(原因:生活经验、现实的政治文化的需要)(1)革命历史小说:代表作品:①解放战争: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 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①抗日战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②三十年代革命斗争:梁斌《红旗谱》、王愿坚《党费》、杨沫《青春之歌》③抗美援朝:杨朔《三千里河山》、陆柱国《上甘岭》、巴金《团圆》⑤其他历史: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李自成(第一卷)》咏史记怀(2)农村题材:代表作品:赵树理《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3)非主流小说:①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红豆》、《在悬崖上》、《小巷深处》②干预生活的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办公厅主任》、《田野落霞》(一)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为民间文化代言)文学思想:(1).关于“文摊文学”,“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一、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三、港、澳、台地区文学第一编绪论:当代文学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2、“十年文革”期文学(1966—1976)3、新时期文学(1976—)第一章:“十七年”文学绪论:本时期文学发展的大背景:1、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2、经济上: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事业的开展;3、文化上:总体上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4、知识群体:作家由自由职业者转向国家干部,呈现出高度的组织性。

本时期的创作题材:农村题材的小说,工业题材的小说,“干预生活”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等等。

本时期的文艺政策概况:建国初期的“双百”方针,“八字方针”后的“三次会议”,大革命中的文化专制主义等第一节: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潮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1、召开时间:1949.7.2—1949.7.192、地位:a.是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b.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组织;c.确立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的总方向;d.是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开端。

3、消极影响:①对新形势、新环境等估计不足,致使文艺工作简单化、教条化的毛病;②忽略了文艺自身的规律,导致创作中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③不能正确对待国统区作家,不利于文学的团结和发展。

二、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被认为是歌颂了向敌人(封建主义)投降并为敌人服务的人,即在分清敌友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宣扬了某种改良主义思想,对暴力革命推翻旧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缺乏认识,对刚取得胜利的革命合法性认同不利;•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党内,结果可能会导致革命斗志衰退和思想混乱。

2、对俞伯平《红楼梦》的研究的批判•其“红学”研究被纳入“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系统;•其类知识分子被赋予“资产阶级”政治身份;•判定其学术研究为“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和政治变革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20世纪初开始,分析了不同文学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并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

运动以反对封建传统和主张文学革新为核心,推动了白话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兴起。

作家们开始用白话文写作,并且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陈独秀的《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提倡用白话文写作,探索现代思想和文化。

鲁迅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强调宣传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伟大成就,并将人民群众与革命英雄形象化地描绘出来。

鲁迅文化艺术奖获得者、毛主席文化奖获得者杨绛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长篇小说《洗澡》以女性视角反映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人物命运和社会变迁。

四、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中国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批判。

许多文学作品被打上“反动”、“资产阶级”的标签,被命令回炉重写,受到了严重的审查和审判。

然而,即使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仍然通过隐藏在批判性的语言和隐喻的背后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看法。

亦舒的《倚天屠龙记》等作品通过古代武侠小说的形式暗示了对权力斗争和人性的批判。

五、改革开放与后现代文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现代文学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和自我,对现实进行多元化的审视。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描绘了农村社会的历史和变迁。

同时,莫言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元素也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观察和批判。

中国当代文学史(1)

中国当代文学史(1)

中国当代文学史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当前时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活动。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经历了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呈现出了多元、丰富的面貌。

本文将从政治背景、文学流派、代表作品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二、政治背景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深受政治背景的影响,尤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被视为服务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劳动知识分子”的工具,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受到严格的限制。

文学家被要求为党和国家服务,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

三、文学流派的演变中国当代文学在政治背景的影响下,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揭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典型的代表作包括《红岩》和《围城》等。

从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乡土文学等不同的文学流派相继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四、代表作品的分析中国当代文学拥有大量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对于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部代表作品的分析:1.《红岩》《红岩》是由曾永杰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红岩村为背景,通过描写人民英雄方志敏的事迹,表达了对中国革命精神的赞美和敬意。

这部作品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围城》《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小镇上一个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婚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性的困境和价值观的冲突。

这部作品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巧妙的结构,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活着》《活着》是余华创作的小说,通过一个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命运的沉沦和挣扎。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年7月2日至19日,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共有824名代表出席。

这次会议成立了___,标志着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解放区文化传统的合流。

同时,政党对文学的全面领导也得到了确立,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得到了确定。

此外,会议还确定了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并确立了新中国文学的体制。

建国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对新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这些批判包括对电影《武训传》、___等人的创作、___《红楼梦研究》和___思想的批判,以及对___的批判。

这些批判使得思想问题、学术问题和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了___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对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制约和控制作用。

作家成了被打击的对象,影响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将个体的认知、体验和表达纳入了确定的轨道之中。

双百”方针是___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这是___和___在特定的历史情势下所提出的一项“具体策略”。

建国初颂歌的代表作包括___的《新华颂》,___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___的《时间开始了》,___的《我想念我的祖国》,___的《和平的最强音》等。

这些政治抒情诗在取材上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时事性,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时代和社会斗争的认识和评价。

在艺术形式上,它们讲究政论性和激情性的结合,有较强的政治鼓动性和感染力,适合朗诵。

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人包括___、___、闻捷等。

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是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还有历史题材小说和非主流小说创作。

革命历史小说是指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___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的文学作品。

茶馆》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通过裕泰茶馆内外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们在历史变迁中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一、前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文学作品也反映了这些社会变革的过程和内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总结。

二、新民主主义文学时期(1949-197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中。

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巴金等。

他们以鲜明的写实风格和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批判,许多作家被迫放弃写作或者被迫改变创作方向。

然而,一些作家仍然坚持写作,他们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代表作家有余华、王小波等。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和活力。

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代表作家有莫言、杨绛、娟子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到个人生活、家庭关系、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的复杂性。

五、后记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作家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观察。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中国当代文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人类内心世界的窗口,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学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学景观。

中国当代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史1、“十七年文学”又指的是1949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3、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4、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周立波。

5、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

6、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7、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的《爸爸爸》的作者是韩少功。

8、《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白嘉轩、鹿子霖和郭举人。

9、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和浩然的《艳阳天》,都将目光对准了农村合作化运动。

10、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又被称为“大连会议”。

11、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的作品分别是表现了“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的《暴风骤雨》和表现了“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山乡巨变》。

12、记录了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和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3、60年代初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剧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智取虎威山》、《芦荡火种》等。

14、京剧《智取虎威山》取材自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5、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唯一一篇不在“褒贬毁誉之间”的小说是《登记》。

16、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包括《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想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蝴蝶》中的张思远以及《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等。

17、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后,许多作家转向历史题材创作,期间的主要成就有郭沫若的《蔡文姬》、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和田汉的《关汉卿》等。

18、朦胧诗派中的“三个崛起“分别指的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邵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19、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20、“山药蛋派“又称为“山西派”或“火花派”。

21、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红灯记》、《沙家滨》、《智取虎威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芦荡火种》。

22、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射雕英雄传》。

23、“新派武侠小说”的武侠三大家分别指的是梁羽生、金庸和古龙。

24、50年代中期之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现代诗社、创世纪诗社、蓝星诗社等。

25、今天派的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和顾城,其代表作分别是《回答》、《宣告》;《致橡树》、《祖国啊,亲爱的祖国》和《我们去寻找一盏灯》等。

26、韩少功、王安忆、梁晓声等作家通常被称为“知青作家”。

27、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三红一创“中,’’三红”指的是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

“一创”指的是柳青的《创业史》。

28、归来派指的是文革结束后从各处归来的受迫害的作家们的总称,其代表人有《光之礼赞》的作者艾青、《慈航》的作者昌耀及《蝴蝶》的作者王蒙等。

29、出现于8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以探索小说的叙事方式著称的小说思潮是“先锋小说”,其代表作家有马原、格非、余华等。

30、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立足于现代精神,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性的小说思潮是“寻根文学”,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31、1956年,由毛泽东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和学术的一项方针是“双百方针”。

32、所谓“双百方针”具体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3、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的斗争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34、《组织部新来的青年》的情节与主题模式和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十分相似。

35、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沙家滨》。

36、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又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车站》、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等。

37、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创作的实验话剧是《绝对信号》。

3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3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40、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41、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了“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草木篇》。

42、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

43、《小鲍庄》是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同时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

44、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品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随想录》。

45、贾平凹散文成就的主要代表作是《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46、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冈底斯的诱惑》。

47、古龙所出版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苍穹神剑》。

48、标志着杨朔散文艺术成熟的作品是1956年发表的《香山红叶》。

49、汪曾祺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作品中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50、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创作包括四部,分别是《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

贾平凹寻根小说群体代表作:《满月儿》,《年关夜景》,《商州初录》,《废都》,《土门》,《高老庄》贾平凹的小说写作①贾平凹以《满月儿》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用一种清纯,欢欣的眼光看取欣欣向荣的社会生活,着重抒发明朗欢快的内心感受。

但对生活的观察显得浮光掠影,未能触及生活的底蕴。

②当贾平凹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生活,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时,他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

作品的色调也由明丽转变为晦暗,沉郁,悲凉。

1981年的《二月杏》,《年关夜景》,《厦屋婆悼文》是这一转变期的几篇代表性作品。

由于这些作品的消沉情绪一度受到批评,此后他又多次返回故乡,开始构建基调明朗的“商周世界”。

③进入90年代以来,贾平凹致力于长篇小说写作,连续创作了《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等四部作品。

小说表现的具体社会生活情景虽然各不相同,但却始终贯穿着作家关于精神家园的思考。

绝望的沉沦,凄凉的找寻,无望的抗争,微茫的建构,是作家在审视现实生活过程中忧患意识的自觉流露,染上了十分鲜明的世纪末色彩。

写作特点①贾平凹是一个在艺术上有独到追求并取得卓越成就的作家。

这首先表现在它具有一种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善于吸收各种资源文化的悠长为我所用。

他从拉美作家,特别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成功中得到启示,注意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心理世界的影响;从川端康成身上获取了准确细腻地把握社会心态和人物心态的总体特征和微妙变化的经验。

同时他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各种地方风俗及生活风物都融合在文字里。

②其次,贾平凹对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有一种独到认同。

如他把“静需”不仅当做对人生世事静默观察的处世态度,而且作为创作的一种运思方式。

他努力揣摩中国传统文化神韵并运用在自己小说中,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文体和语体。

③另外,他还有永不停止探索的精神。

从开始小说创作至今,一直在进行小说形式的有益尝试。

其中以《高老庄》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

④与其对生活细微精到的感知能力相比,贾平凹在理性思辨上稍显不足。

有些作品带有过于理念化的痕迹,如《废都》中常为人所诟病的“哲学牛”。

另外,他在创作中时有文学意境雷同,人物关系,情节组织时有重复,这些都是明显的缺憾。

余华余华属于先锋小说群体代表作:《1986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活着》。

创作以1989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激进的姿态进行先锋探索,作品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后期转向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

余华的小说写作余华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是从日常经验和常识的不满开始的。

为了突破常识和日常经验的束缚,余华前期作品较多的选择了精神病题材。

如《一九八六年》写的是一个自虐型精神病人,《四月三日事件》中的少年是一个被迫害狂。

90年代余华转向现实主义并开始致力于长篇创作,出版了三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这些作品与80年代后期仍有一些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作品内较多的涉及苦难,暴力,死亡和小人物灰色的生活。

但作品已经不再抽象变形,开始变得平实自然,显示出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

其次作者的态度也发生明显变化。

即在对世界的态度中开始流露出浓郁的温情。

他的小说中仍有苦难,但在生活中看到的却是中国人在“活着”时忍受苦难的人性和面对苦难的乐观精神。

余华认为,这两种精神才是“活着”的最本真的意义。

如《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和《活着》中的福贵。

余华深入的探讨了中国人的生存本相,思考了中国人生活的意义,在普通人身上寄寓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余华小说的特点①将幻觉描写现实化,是余华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余华总是把所有依照常识看来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提升到现实的平面上,当作最真实的生活加以描写,他常用的手法是抹杀幻觉与真实的界限,把幻觉当作现实来描写,让幻觉在现实中进进出出而不做任何标志。

如《往事如烟》中的关于看到两个钓鱼人的描写,直到最后他看清两个人没有腿。

作者对此未作任何说明,作品中也没有任何暗示这是梦境的幻觉。

②余华还善于通过感觉的延宕来制造陌生化的效果。

他经常拉长感觉向知觉过渡的过程,有意拒绝给对象命名,而用感觉语汇的堆砌来拖延认知过程。

在《四月三日事件》中,那个少年的手碰到了一把钥匙,但是作者并没有让他马上形成关于钥匙的知觉,而是先写人物手上产生的冷漠的金属感,其后围绕他的感觉写了他的心理反应,经过一番盘绕之后才达到对钥匙的认知。

作者在感觉描写上的延宕,创造出一种特殊的陌生化效果。

作家①苏童:《妻妾成群》标志着苏童叙事风格的成熟。

被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②刘恒:代表作《伏羲伏羲》,新写实派小说,讲述了一个压抑欲望的沉重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菊豆》。

他说自己的作品中涉及到性主要还是写“性”本身给人造成困境,这也是《伏羲伏羲》的题旨所在。

③杨绛:《干校六记》是一本记叙干校生活的散文集。

④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塑造数学家陈景润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