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健康发展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健康发展作者:董清义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13期摘要: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者价值体系,其理论旨趣在于培养民族成员的民族自我意識、态度和行为取向,以推进和保护民族利益为己任。
在中国,民族主义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民族保守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也制约、阻碍着国家复兴与民族团结。
通过对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历史渊源及其当代表现的分析,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引领着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朝着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健全我国国民心态、建设现代民族国家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了助推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主义;社会思潮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016-03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持续推进,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之间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各种社会思潮冲突激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
面对国内外深刻复杂的新变化以及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内在张力,我国社会迫切需要凝聚和整合价值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出现了质疑全球化、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社会思潮,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的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于我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如何给民族主义思潮以合理价值观引导,规范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方向,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历史渊源及其当代表现自从地理大发现以来,民族国家的发展便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民族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国家形态。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与西方近代民族国家产生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
1、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重大意义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合理吸收借鉴了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为我们改革开放新时代确立了价值指引。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广大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一)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掌握宣传工作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多种经济成分、多样化的分配方式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或利益群体随之出现。
不同的社会阶层或利益群体代表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表现为不同的利益主张或不同的思想观念。
由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使得每个利益群体都要寻求和强化维护自身利益的社会思潮。
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竞相发声、各种思想观点竞相碰撞,使得意识形态领域更加活跃复杂;由于对个人利益和立场的过度维护使得正确的价值体系被扭曲,导致一些思想迷惘、道德滑坡、诚信短缺和文化冲突等问题亟须加以解决。
同时,我国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发展强盛是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的,它们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蓄意制造“中国威胁论”等没有根据的谎言,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加紧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千方百计输出自己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当前“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的三点不足

但 是仍 存在 三点不 足 , 即重 视思 想 机制 的研究 而轻
视利益机制的研究 , 重视国内实践经验的研究而轻 视国外实践经验的研究 , 重视学理成果的研究而轻
视 普及 成果 的研究 。
一
2 营造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舆论氛 . 围。一方面 , 利用媒体进行理论传播 , 使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被广 大人 民群众所感 知、 同和接 认 受。例如 , 中央新 闻媒体推 出的 “ 永远的丰碑 ” 和 “ 时代先锋” 等电视栏 目, 让人们 回顾 了光辉 的历 史进程 , 弘扬 了社会主义 的核心价值观 , 从而引起
2 1 第 l期 00年 ( 总第 2 8期 ) 2
学 术 论 坛 A A E I F R M C D MC O U
N . .09 O 120 ( u ua vi N .2 ) C r l i y O 2 8 e te
当前“ 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 研究的三点不足
力和感召力 。首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
管理 ; 利用网上访谈和网上公益宣传等多种活动形 式, 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 以塑 造 先 进 典 型 的方 式 推 进社 会 主义 核 心 .
[ 基金项 目]20 0 9年 国家社科 基金 项 目“ 和谐社会核 心价值认 同的利益机 制研 究” 0 B S 4 ) ( 9 K 0 0 的阶段 性成果
值取向与行为准则 的重要方法 , 尤其是树立普通人 群 中的道德楷模 , 例如助人为乐 、 见义勇为、 诚实守 信 和敬 老爱 幼 的模 范 。把 一 位道 德 模 范 推选 出来 , 就能在群众中树立起一个正确 的价值导向, 从而把 社 会 主义 核 心价值 体 系转 化为 活生 生 的具 体 形 象 , 使 人们更 易感 知 和亲 近 … 。
核心价值观的方针和政策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和道德要求。
爱国是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5]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表现为公民热爱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干好本职工作。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道德准则。
只有坚持讲诚信,才能形成公民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友善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和自然。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友善,形成和睦的家庭关系、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态关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道德准则,是坚持和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根本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黑板报资料精选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板报资料精选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标看,核⼼价值观是⼀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凝聚⼒感召⼒的核⼼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下⾯是由⼩编为⼤家带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资料,希望能够帮到您!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宣传教育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深⼊开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们的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坚定全社会全⾯深化改⾰的意志和决⼼。
把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各级党委(党组)中⼼组,纳⼊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
深⼊研究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撑。
深⼊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程,发挥国家社科基⾦的导向带动作⽤,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
严格社团、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的管理。
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
坚持团结稳定⿎劲、正⾯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贯穿到⽇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要拿出重要版⾯时段、推出专栏专题,出版社要推出专项出版,运⽤新闻报道、⾔论评论、访谈节⽬、专题节⽬和各类出版物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价值观。
都市类、⾏业类媒体要增强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优势,适应分众化特点,多联系群众⾝边事例,多运⽤⼤众化语⾔,在⽣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引导⼈们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
强化传播媒介管理,不为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新闻出版单位和从业⼈员要强化⾏业⾃律,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能⼒,将个⼈道德修养作为从业资格考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否认或歪曲历史
宣扬“告别革命”,颂扬改良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2.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极大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了极大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主张“以英美为师”,为外国 殖民者辩护。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六、普世价值思潮
(一)普世价值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普世价值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 普世价值的主要观点
在政治上,宣扬“民主普适论”、“人权高于主权论”
经济上宣扬自由、平等 文化上提倡“博爱”、“公平” 2.普世价值对当前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不断抨击、甚至妖魔化公有制
在政治方面,不断否定社会主义,大谈“历史终结论”
在意识形态方面,歪曲、否定集体主义,倡导个人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与背景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四、新儒学思潮
(一)新儒学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新儒学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 新儒学思潮的主要观点 宣扬中国文化本位论 主张“归一论”,提倡“道德决定论” 提倡“返本开新”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

社会 主义 核心 价值体 系是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社 会 的精神 标志 和生 命 之魂 , 是社 会 主 义 意识 形 态 的
化社 会思 潮 的精 神旗 帜 。
首先 , 它具 有 理论 的先 进性 。一 个 理论 的先 进
本 质体现 , 具有 其他 任 何 价值 体 系不 可替 代 的凝 聚 力、 亲和力 和感 召力 , 是引领 当代 中国纷繁 多样社 会 思潮 的精 神旗 帜 。
( g 21) Au . 0 0
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 — 引领 社会 思潮 的精神旗 帜
马建军 , 周 玉
( 都 医学 院 , 川 成 都 成 四 6 08 ) 10 3
[ 摘
要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是 一 个 逻辑 严 密 、 内涵 丰 富 的科 学体 系 , 社 会 主 义 意识 形 态的 本 质 体 现 。 是
世界 和改造世 界 的强大 思想武 器 。马克思 主义 中国 化 的最 新理论 成果 , 既坚 持马 克思 主义 的基 本原则 、
、
社 会 主 义 核 心价 值 体 系— — 逻 辑 严 密、 内涵 丰 富的科 学体 系
社 会 主义核 心价值 体 系是 由社 会 主义 的核心价 值观共 同构成的价值认 同系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 想、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共 同理 想 、 以爱 国主义 为核心 的 民族 精神 和 以改 革创 新为 核心 的时代 精神 以及社 会主义 荣辱 观 , 社会 主义 的核心 价值 观 , 是 它们 共 同 构成社会 主义 核 心 价值 体 系。其 中 , 克 思 主义 是 马
是 引领 当代 中 国 多元 社 会 思 潮 的 精 神 旗 帜 。 坚持 以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体 系 引领 社 会 思 潮 , 需要 尊 重 差 异 、 包容 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化社会思潮的碰撞及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化社会思潮的碰撞及引领徐建丽,朱登胜摘要:多元化社会思潮作为反映社会的重要社会精神现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
各种社会思潮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为此,高校在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方面,不能总是被动防守,更要主动出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引领新的社会思潮,这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教关键词: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化;高职学生;引领基金项目:2017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徐建丽,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朱登胜,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7747(2017)02-0074-04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发展,当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也随之汹涌而入。
各种社会思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热点现象和焦点问题的科学认识、理性判断和深入分析,大学生是对社会思潮最为敏感的、受其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多元化社会思潮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现实中又不断发生碰撞,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认同,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高校在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方面,不能总是被动防守,更要主动出击,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性质及发展趋势,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吸收各种思潮的优秀思想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十八大以后各种社会思潮发展出现新变化,在复杂多元的局面中不断寻求与党的理论政策的契合点,谋求新发展,在保持群体性特征的前提下走平民化路线。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就要实行尊重包容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现先进文化对社会思潮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社会思潮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思潮是对主体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的反映,将社会环境中的现实问题以思想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
十八大的召开为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探讨争论的平台,它们或者将十八大中的某些改变当做自派理论观点的写照,或者对十八大的某些观点提出批判,或者借此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十八大以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出现了新趋向、新特点,引起了学者与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新变化
十八大报告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验的同时,提出了继续深化改革、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措施。
其中关于道路、体制的新提法、新观点引起了激烈探讨,各种社会思潮在激流暗涌、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出现了新变化。
首先,十八大以后各种社会思潮出现复杂多元的局面,消极与积极共存。
2013年《人民论坛》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2013年最受关注的十大社会思潮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论、宪政思潮、民粹主义、
新左派、新儒学、伪科学。
①其中有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新自由主义、新左派等老牌社会思潮,也有近几年来不断兴起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新儒学等新社会思潮。
新老社会思潮的不断发展使中国社会思潮出现多元化局面。
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同时存在,积极的与消极的并存,进步的与倒退的同在。
新自由主义过度推崇私有化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威胁;普世价值过分强调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理念,企图以“普世价值”影响中国发展,但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完美结合;历史虚无主义大肆重评历史,质疑当前中国发展道路,企图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些消极的、倒退的社会思潮存在着破坏社会发展、阻碍发展道路的因素。
当然,也有符合社会发展道路的、积极的、进步的思潮,如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不断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现状。
各种相互对立、相互融合的社会思潮共同发展,在跌宕起伏、暗涌激流之下形成多元复杂局面,影响着民众的价值选择。
其次,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寻求与党的理论政策的契合点,在稳定中实现新发展。
十八大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新提法、新观点受到了各种社会思潮的推崇,不断将其引入自己的思想流派,以期证实自己理论的可行性。
例如新自由主义抓住了十八大报告中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观点,企图证实私有化道路的可行性。
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在政治上主张改造社会主义,实现西方民主自由;在意识形态上主张多元化,提倡实现思想自由化。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新自由主义者将“市场起决定作用”视为经济私有化改革的信号,认为这是其在经济体制上的探讨对国家政策起到的影响。
其实新自由主义者片面理解了“市场的决定作用”,这里的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在发挥市场决定作用的同时主张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肯定了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并不是向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的经济私有化方向发展。
除了新自由主义以外,创新马克思主义也在寻求与党的理论政策的结合点,并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不断改进创新。
十八大的召开使人们对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关注不断增加,而创新马克思主义也根据十八大报告的新主张、新提法完善自身理论体系。
正如新自由主义以及创新马克思主义一样,各种社会思潮都在寻求与国家理论政策的契合点,以此证明其理论基础的正确性,并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实现新发展。
最后,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继续保持群体性特征,并寻求平民化路线。
社会思潮是对社会阶层群体利益诉求的反映,具有群体性特征,在对社会发展道路的争辩探讨中,通过各种途径争夺话语权扩大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民众。
要想吸引更多受众群体,就要对普通民众关心的社会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回应,因此关注民众社会现实、走平民化路线成为很多社会思潮扩大影响力的选择。
当前社会主体意识觉醒,对腐败、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等的关注不断增加。
社会思潮通过不同途径,以贴近民众的形式进行传播,对普通群众关注的教育公平、腐败、住房难、贫富差距等各种现实问题直接给予回应,拉近与普通民
众的距离;同时将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用贴近百姓生活的语言进行宣传,将社会思潮扩大影响力的争夺战发展成“为群众代言”的运动。
例如新左派强调社会公平,批判贫富差距过大现象,说出了很多下层民众的心声。
还有一些社会思潮主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民众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这些主张都与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息息相关,但不能因此将这些思潮看做是“为民代言”的理论。
看似平民化的社会思潮实质是社会精英群体控制的思想派别,通过平民化的形式实现争夺话语权的目的,谋求某些精英群体的利益。
因此对待不同的社会思潮要以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切勿仅从表面判定其发展本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是符合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导理论,可以实现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
社会思潮的可引领性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思潮能够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引领及其制度管理的规范下,其传播方式、发展方向、社会功能等受到制约,朝着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的方向转化和流变。
②面对十八大以后各种社会思潮出现的新变化,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现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整合。
首先,要坚持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化的原则。
我们要以对待文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策来对待各种激流暗涌的社会思潮,在不触犯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各种社会思潮的存在,并给他们提供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平台。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社会思潮中的合理成分,将其吸收借鉴,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
于那些消极的、倒退的、具有腐蚀力的成分要坚决抵制,以理性的心态进行否定批判。
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实现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制衡与发展,形成思想界的激烈争锋,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发展。
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要用马克思主义实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引导,形成社会主流思想的共识。
坚持用核心价值来引领各种作为非主流价值的社会思潮,其路径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民族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实现社会主流思想共识。
最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整合。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放性为社会思潮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实现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整合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要辩证看待各种社会思潮,辨别其中积极、消极成分。
对于积极因素要吸收借鉴,将其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对于消极成分要理性引导、教育和批判,防止其对人民思想的腐蚀。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规范约束社会思潮的发展,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局面。
(作者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