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枣儿读后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
初三枣儿读后感

初三枣儿读后感作者:枣儿导言枣儿是一本出色的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和探索之旅。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并对其中的一些主题和情节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青春的迷茫与成长青春期的纠结与无助在初三的枣儿的故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作者把枣儿的思想和情感描绘得十分生动,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初中时的那段时光。
枣儿的内心充满了迷茫和无助,在这个过渡期,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这些情感让我感同身受。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枣儿通过一系列的经历和成长,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对自我的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都容易放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枣儿通过勇敢尝试,发现了自己的才华和兴趣,这激励了我要积极探索自己的潜力,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
友情与人际关系青春期的友谊在青春期,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但是,枣儿和他的朋友们之间的友谊却是纯粹而真挚的。
他们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友谊的重要性和珍贵的性质。
我们应该学会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在困难时相互支持。
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在枣儿的故事中,我还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
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愿意不计回报地帮助枣儿。
这让我深思,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善意和帮助。
我们要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他人的善良。
同时,我们也应该主动去帮助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别人的心。
父母的爱与教育父母的期望与理解枣儿的父母虽然期待着他考取一所好的高中,但他们也理解枣儿的困惑和压力。
他们不强求枣儿,而是鼓励他探索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让我感受到了父母对子女的包容和理解的重要性。
父母的引导与支持枣儿的父母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他们给予枣儿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空间,帮助他明确自己的目标并鼓励他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这启示了我,在成长的道路上,父母的引导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九年级课文枣儿读后感

九年级课文枣儿读后感这篇课文讲的故事就像发生在咱身边的事儿一样真实。
那爷孙俩围绕着枣儿展开的情节,看似简单,可越品越有味道。
就好比那枣儿,小小的一颗,却包含着很多东西。
先说那爷儿俩的对话,就像拉家常一样,但是里面藏着深深的思念和代沟呢。
老人想念自己的儿子,小男孩想念自己的爹,可他们就像两条并行却又有些孤单的线。
老人一个劲儿地跟小男孩念叨过去的事儿,像什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这听起来是哄孩子的话,可背后却是老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还有对亲情的渴望。
小男孩呢,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他爹离开去闯世界,他也盼着有一天能像爹那样。
这一老一小的心思啊,就像枣儿树上那些或熟透或还青涩的枣儿,各有各的状态。
我觉得这篇课文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家庭里都存在的问题。
现在好多年轻人都像小男孩的爹一样,为了梦想、为了赚钱跑到外面去,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
老人就只能守着那些回忆,像守着那棵枣儿树一样,盼着孩子回来。
这让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儿,就像吃了一颗没熟透的枣儿,涩涩的。
再说说那枣儿,它可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物件儿。
它是爷孙俩之间的纽带,也是亲情的象征。
在课文里,枣儿出现的频率可高了,一会儿是老人给小男孩打枣儿吃,一会儿是小男孩说要留枣儿给爹。
这枣儿啊,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爷孙俩的情感、把一家人的思念串在一起。
这篇课文读完,我就想啊,咱是不是在追求一些东西的时候,不小心丢掉了更珍贵的东西呢?就像小男孩的爹,他出去闯荡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可却让老人和孩子守着孤单。
我想,要是能像那枣儿一样,不管到哪儿都带着那份家的温暖、亲情的牵挂,那该多好。
这就像咱们平时吃枣儿,把枣儿核种在土里,就能长出新的枣树,亲情也得像这样不断地播种、培育,才不会在岁月里枯萎啊。
枣儿读后感

枣儿读后感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农村的小村庄,主要讲述了一棵枣树为了保护自己所养育的果实而奋斗的故事。
枣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事物,也有保护自己后代的本能。
它用自己坚韧的树干、弯曲的枝条和舒展的叶子来保护果实,这是生命的本能驱使它做出的选择。
正如作者所写:“树干如铁、枝条如甲胄,它们识别来的寒风也能逢敌必胜。
好像山贼拦截路人,马尾就能分辩是救命的警察,大多是车马行人。
”故事情节紧凑,如同一部戏剧一样展开。
枣树的敌人是人们从山上采摘果实的村民。
每年,这个小村庄的居民都会在枣树的丰收季节前往山上采摘枣子。
然而,枣树却希望自己的果实一直留在树上,让它们自然成熟。
它费尽心思想办法,设下种种埋伏,企图阻止人们的行动。
它在树下铺上刺人的荆棘,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它在树上剩下一些未完全成熟的果实,让人们迷惑;它甚至种下一些野花,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虽然这些努力并没有成功,但枣树的意愿和努力感人至深。
它无怨无悔地保护果实,以保证后代的生存。
小说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枣树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它不仅有自己的生存需求,也有为生生不息的后代付出的责任。
与果实相比,它更多的关心的是保护自己的后代,这来自于生命的本能。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它们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与理解。
如果人们对大自然足够尊重,有意识地保护自然环境,那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
《枣儿》表达了对于人性善良的赞美。
在小说中,村民并没有对枣树产生恶感或者杀害枣树来采摘果实,他们只是做自然的行为,而枣树却将这看作是对自己果实的掠夺。
尽管它需要保护自己的果实,但它的方法并不是通过仇恨与暴力,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另外,《枣儿》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对于果实的渴望。
人们渴望自然的馈赠,是出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然而,在追求这些美好事物的过程中,人们也需要认识到大自然的善意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这也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
通过《枣儿》,我们了解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温情的一面,也对亲情与爱情的重新认识。
九年级下册枣儿读后感

九年级下册枣儿读后感
这枣儿啊,可不仅仅是一颗枣儿那么简单。
它就像一个装满回忆的小盒子,一拿起来就能打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
在这个故事里,枣儿把老人和孩子联系起来,也把过去和现在拉扯到一块儿。
老人守着那棵枣树,就像守着自己的命根子一样。
那枣儿里有他对儿子的思念,每一颗枣儿都像是儿子小时候在身边的一个小片段。
他盼着儿子回来,盼得眼睛都快望穿了,可那枣儿熟了落了,儿子还是没个影儿。
我就想啊,这老人得多孤单啊,那感觉就像是被丢在一个小岛上,周围都是茫茫的思念之海。
再看那孩子,他馋那枣儿,也好奇老人嘴里那些关于枣儿的故事。
他的爸妈都不在身边,他虽然没有老人那么深沉的思念,可那小小的心灵也在渴望着陪伴。
他和老人在枣树下的互动,就像两个在寒冷中互相取暖的小动物。
他们之间的对话,有时候特别逗,就像孩子说自己尿了枣儿树,老人那反应既有点无奈又有点觉得这孩子的天真有趣。
这文章让我觉得,现在好多人都在忙忙忙,忙到最后都把家给忙丢了。
老人盼孩子,孩子盼爸妈,这就像一个怪圈。
这枣儿就像是一个警钟,敲打着那些在外奔波的人:喂,别忘了回家看看,家里还有人在等着你呢。
我还从这篇文章里感受到了那种传统的乡村生活的温暖和无奈。
温暖的是那些关于枣儿的回忆,是邻里之间的那种简单质朴的关系;无奈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都在变,年轻人都像鸟儿一样飞走了,只剩下老人守着那些回忆。
九年级下册枣儿读后感

九年级下册枣儿读后感
这枣儿啊,可不是简单的枣儿。
它就像是一根线,一头牵着老一辈,一头连着年轻一代。
老人在树下守着枣儿,守着的是对儿子的思念,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那枣儿的甜,甜在嘴里,苦在心里,因为儿子不在身边,再甜的枣儿也没了滋味。
文中的爷儿俩聊天可有意思了。
一个是满心期待儿子回来,一个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的对话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爷孙俩,有代沟,却又相互牵挂。
老人对年轻人讲着过去的故事,年轻人却想着远方的城市。
就像我和我爷爷,爷爷总说他小时候怎么怎么艰苦,我呢,就想着游戏里的各种新玩法。
我们心里都是在乎对方的,就像文中的爷儿俩。
这篇文章让我深深感觉到,亲情有时候会被距离拉扯,但是永远不会断。
那棵枣树下的等待,是多少父母在老家对孩子的盼望啊。
而年轻人呢,在外面闯荡的时候,也不能忘记老家还有那么一颗“枣儿树”,还有盼着自己回去的亲人。
而且这枣儿啊,还象征着传统文化呢。
现在社会发展得快,大家都一股脑儿地追求新东西,可传统文化就像这枣儿,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不能被遗忘。
我们不能光想着远方的高楼大厦,也要回头看看家乡那片长着枣儿树的土地。
九下话剧《枣儿》读后感500字

九下话剧《枣儿》读后感500字示例文章篇一:《〈枣儿〉读后感》《枣儿》这篇话剧呀,可真是让我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想法呢。
我刚看这个话剧的时候,就感觉那舞台上的场景好像离我有点远,又好像特别近。
你看那满院子的枣儿,红彤彤的,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上。
这枣儿呀,可不仅仅是枣儿,它就像是一根线,把故事里的爷爷和孙子紧紧地拴在一起。
爷爷盼着孙子回来,守着那棵枣树,就像守着自己的宝贝一样。
他总是对着枣树念叨着孙子的事儿,那些话里满满的都是想念。
我就想啊,爷爷得多孤单呀。
他的儿子走了,孙子也不在身边,他就只能和枣树说话,和那些枣儿说话。
这就好比我家隔壁的老爷爷,他的孩子都在大城市里,他每天就坐在门口,眼睛总是看着路口,就盼着孩子能突然回来。
剧里的孙子呢,他在城里有自己的生活,有那些新鲜的玩意儿。
可是他心里也有爷爷呀,有那片枣儿林。
我就琢磨着,这是不是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被外面的世界吸引,可是心底里还是有那个最温暖的家的角落呢?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小伙伴家玩,他家有好多超级酷的玩具,我玩得都不想回家了。
可是到了晚上,我就特别想我自己的小床,想妈妈做的饭菜,那是一种怎么也挡不住的想念。
这个话剧里的对话也特别有意思。
爷爷说的话呀,就带着那种老人特有的亲切和质朴。
他说枣儿的时候,就像是在说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而孙子呢,他的话里有年轻人的好奇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这两个人说话,就像是两个时代在碰撞。
我感觉自己就站在他们中间,既能听到爷爷那个时代的故事,又能感受到孙子心里的那种冲动。
我还发现呀,这枣儿的甜,和爷爷心里的苦,是那么鲜明的对比。
枣儿越甜,爷爷心里想孙子的苦就好像越浓。
这就像一杯甜甜的果汁,可是你要是在里面加上一点苦涩的东西,那这杯果汁喝起来就有了很复杂的味道。
爷爷的等待,就像在漫长的黑夜里等待黎明。
他不知道孙子什么时候会回来,只能靠着那些回忆和枣儿过日子。
从这个话剧里,我明白了亲情是多么的重要。
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家里的亲人。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9《枣儿》思考探究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9《枣儿》思考探究参考答案一、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有关系。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作者借“枣儿”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浓浓亲情,反映了我国在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二、示例:男孩:(喜出望外)谢谢爷爷!枣儿真大。
【表演出男孩大喜的神态】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语调应高昂,且充满自豪】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老人:(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男孩: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表演出男孩的好奇、活泼可爱】老人:不许笑。
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好听的,又顺口。
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打门前经过,就给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
你看(用手指在空中比画“木”)所以他叫枣儿!【老人沉浸在回忆的幸福和盼子归来的伤感中,语调低缓】男孩并未听,只顾忙着将枣儿往口袋里装。
【要表演出男孩装枣儿,急于回家的动作,以此突出男孩对父亲的思念】老人:(命令)拿出来,只准在这儿吃。
(蓦然口气温和)爷爷帮你擦干净。
【表演出老人的假装生气而又慈祥和蔼】男孩摸出枣儿,交给老人。
老人:(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
【表演出老人对孩子的怜爱之情】男孩默默地接过。
老人: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三、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
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剧本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中。
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转为台前,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示例一:农村青壮年肩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儿女的双重重任,生活的重担和社会的变革使他们不得不走出家门。
枣儿读后感

《枣儿》读后感《枣儿》是一出充满温情和人生哲理的话剧小品,它以“枣儿”为线索,描述了老人与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展现了亲情、友情和乡情交织的情感世界。
我被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老人和男孩这两个角色,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真实。
他们各自的台词都饱含深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对方深厚的感情。
他们之间的对话,如老人讲述关于“枣儿”的由来,男孩要将“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等,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
剧本中的舞台提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提示虽然文字不多,但却对表现人物情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当老人“威严地”“命令”男孩时,以及男孩“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言语,都让人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枣儿》的情节也十分吸引人。
整个故事以“枣儿”为核心展开,通过老人与男孩之间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亲情、友情和乡情等多种情感。
特别是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让我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无常。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
剧本中老人与男孩的交往,让我意识到生活中最简单却也是最珍贵的情感交流。
我们往往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身边的人,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陪伴。
而《枣儿》提醒了我,珍惜眼前人,用心去感受和表达亲情、友情和乡情等情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课题。
《枣儿》是一出充满情感和人生哲理的话剧小品,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灵的作品。
我深感庆幸能够读到这样的作品,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情感。
我被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老人的形象饱满且具有深刻内涵,他不仅是男孩的亲人,更是传统道德和乡情的传承者。
他对男孩的关爱与期望,以及对家乡的思念,都体现了老一辈人对家庭、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而男孩则是纯真、活泼的代表,他对“枣儿”的热衷,展现了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种真挚的亲情,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温暖与感动。
剧本中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使“枣儿”成为贯穿全剧的重要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剧小品枣儿读后感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其剧情是: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话剧小品枣儿读后感,我们来看看下文。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
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枣儿》一剧以情感人。
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
岁月的怀念之情。
剧本个性化的戏剧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以及舞台提示。
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
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
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
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
程中的感情变化。
剧本中的情节,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
小时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都生动
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早些年,我家乡的山坡上有枣树,一到秋天,枣树上的枣儿会吸引
小孩子。
我五岁那年,有,小伙伴约我上山摘枣儿,比我大十来岁的小红姐。
她边唱歌边向山坡走去。
,小伙伴叫了“你们看啊!枣儿。
”抬头看去,啊!颗枣儿真刺眼。
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山去,拿着的书包,劲的摘。
我
心里甜滋滋的,只顾摘枣儿,一不,脚踏空了,一骨碌往坡下滑,撞在一
棵树干上,我觉得腿好疼啊,就大哭。
小红姐飞从山上跑,扶我,问我伤到哪儿了我指了指左腿,小红姐伤说:“没事,休息两天就好了。
”说着,就拿出她的小手绢给我扎上。
我看了包里的枣子,只剩几颗了,
我又大哭,小红姐把她包里的枣子抓给我,放到我嘴里。
小红姐说:“来,我背你。
”我扑在小红姐的背上,吃着枣子,心里甜极了……
时光飞逝,转眼七、八年了。
家乡的山坡上也栽了枣树,小红姐也于前年外出打工去了。
每每给我写信,总念起儿时打枣的情景,叫我抽空去看看曾给我欢乐与痛苦的枣树。
我沿着长满野草的山坡往上爬,想寻觅我的枣儿,可失望的心绪
越来越烦。
在我将要转身往回走的一刹那,听见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我寻声而往,在坡的侧面小孩正挥舞长长的竹竿敲打一棵干瘦的枣树上唯剩的几颗枣儿。
看见我,都愣愣的盯着,都不说话,我将目光投向那树上几颗红红的枣儿,也都仰着脸,有眨巴着眼睛看。
我从中间拿过一根竹竿,将枣儿敲打下来,刚好一人一个,孩子们欢呼雀跃,跳着笑着跑下山去了。
望着这群可爱的小弟妹,我在心里说:长大以后我要种枣树,让喜欢枣的都能像我儿时那样吃上甜甜、舒心的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