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简介
关于哈尼族的14个文化常识,生双胞胎最多的民族

关于哈尼族的14个文化常识,生双胞胎最多的民族在大学的民族课堂上,关于哈尼族的讨论从未停止,这个分布在七彩云南的少数民族总是充满着神秘色彩,纵横交错的哈尼梯田、诞生双胞胎的河西村,让我们对哈尼族充满了向往之情,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哈尼族。
1、哈尼族是古代羌人的后裔,如今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集于红河、江城以及墨江等县,在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存在。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目前境内哈尼族人口173.31万人。
2、在墨江的哈尼族有个河西村,这个是一个诞生双胞胎的村落,也是世界上双胞胎最密集的村落。
行走在墨江你会看到很多双胞胎,而他们基本都是哈尼族人。
在哈尼族的河西村有两口井,当地人称为女井和男井,外地人叫双胞胎井,据说当地的人就是喝了这两口井的水才怀上的双胞胎,近年来,不少游客都慕名前往。
3、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所在区域也是中国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之一,哈尼族的茶叶产量占到了云南的1/3。
4、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为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它们认为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这些神灵都要定期祭祀。
在哈尼族,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龙树,龙树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每年都要祭祀。
5、关于哈尼族的服装,哈尼族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女子的服饰多样化,主要看其所处的地区,比如红河地区穿右开襟无领上衣,用银币做纽扣,下着长裤。
6、哈尼族的男孩子长到一定年龄,需要把头顶的帽子换成包布头,同时将牙齿染红,表示自己已经成年,可以自由恋爱。
女子到了一定年龄,也需要把牙齿染红,还要系上围巾,戴上银饰,表示她已经成熟。
在哈尼族,区分未婚和已婚非常简单,未婚的围腰是白色或粉色,已婚是蓝色。
7、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
其现在使用的文字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的一种拼音文字。
8、哈尼族的建筑都是特色蘑菇屋,像蘑菇一样,一般建有耳房耳房由儿女居住,用于儿女自由恋爱,父母不加干涉。
房屋之上一般都有晒台,是哈尼族晒衣、晒谷、乘凉的地方。
哈尼族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
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
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
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
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
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
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
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
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
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
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
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哈尼族

哈尼族1、分布: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2、族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
3、语言: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彼此差异很大,故不能互相通话。
4、文字: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5、历史: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
唐初,哈尼族开始从乌蛮中逐渐分化,哀牢山、无量山广大地区的哈尼族被称为“和泥”。
南诏崛起后,各地哈尼族直接隶属于南诏,与滇东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统称为37部蛮。
6、宗教信仰: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7、艺术: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乐器有俄比、三弦、四弦、把乌、响篾等。
【白鹇舞】白鹇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
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
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
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把乌】把乌是哈尼族独有的乐器,金竹制成,状如笛子,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浑厚,意韵悠远缠绵。
近年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8、风俗: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各类风俗仪式中的哈尼民歌也非常丰富。
比如用于丧葬仪式中的“迷煞维”,是在为死者洗澡更衣之后,由妇女们围在周围边哭边唱,而属于婚礼歌的“然米比”又包括送嫁歌和哭嫁歌,都是连哭带唱、哭唱交替的形式。
9、生产生活:哈尼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其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2018-2019】哈尼族简介-推荐word版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哈尼族简介篇一:哈尼族简介【民族概况】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编辑本段]【民族分布】现有人口1253195人。
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也有分布。
主要从事农业,善开梯田。
[]【语言文字】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
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1][]【民族历史】哈尼族有许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
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哈尼族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海尼、和尼、罗缅、叶车等自称和他称。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
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
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称“和泥”、“窝泥”、“禾尼”。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的传统教育
• 家庭教育,长辈传授知识 • 口头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哈尼族传统教育的特点
• 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 注重实践,培养生活技能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及其发展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
• 政府举办学校,普及教育 • 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育发展
哈尼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 教育水平提高,文盲率降低 •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提高
哈尼族的适应策略
• 适应陡峭地形,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 适应湿润气候,发展水稻种植 • 适应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生活水平
哈03尼族的经济生活方式与
产业发展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及其特点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
• 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旱作作物 • 精耕细作,梯田耕作技术独特
哈尼族农业的特点
• 水稻品种丰富,适应性强 • 梯田耕作,保水保肥,提高产量
哈尼族的饮食
• 以大米为主食,擅长烹 饪梯田鱼、哈尼糯米饭等 • 喜食酸辣,注重调料的 运用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及其变迁
哈尼族的社会变迁
• 封建制度时期,哈尼族社会等级森严 •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
• 以家族为单位,实行家族长制 • 家族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其建议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
• 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 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
对哈尼族发展的建议
• 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 社会参与,保护民族文化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3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
• 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茶文化等传承至今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1]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1]](https://img.taocdn.com/s3/m/f349e69cb9d528ea81c7791f.png)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 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 现有人口约120万, 哈尼族是云 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的 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 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普洱市和玉溪市。
如画的梯田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世 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 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 地形变化,因地制宜, 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 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 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 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 亩,小者仅有簸箕大, 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 亩。
中国最美的十五个旅游景点之一:云南元 阳梯田
哈尼梯田以元阳梯田最富盛名。 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仅元阳县境 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 区。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 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 之间,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 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 。
云南绿春哈尼族长街宴上,长街宴传统习俗“抢粑粑”受到了中外游客的欢 迎。一条木槽,放入粘稠的米制粘糕,哈尼人用木棍使劲捶打,之后围观的 游客和哈尼人冲向木槽并争相抢食“粑粑”,哈尼族的传统习俗认为抢到粑 粑的人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运。
歌舞一瞥
长街宴盛况
哈尼族特色美味
谢谢观赏
哈尼服饰
由于哈尼族有十多个支系,哈尼族历史上没 有形成全民族统一的服饰,因此在服装上在 呈现出了支系服饰的差异性
哈尼族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能够免除灾难。 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辅以红色,金色,粉色 等颜色,并配有银饰
切弟支系
碧约支系
云南哈尼族

云南哈尼族哈尼族现有人口1660932人。
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也有分布。
云南共有哈尼族人口为162.95万人。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
哈尼族原无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
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西双版纳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
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
红河自治州的个旧市,是闻名我国的“锡都”。
在起伏连亘的哀牢群山中,一座座几十级、上百级的梯田,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
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
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
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
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
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
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导读: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简介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
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概况】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编辑本段]【民族分布】现有人口1253195人。
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也有分布。
主要从事农业,善开梯田。
[编辑本段]【语言文字】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
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1][编辑本段]【民族历史】哈尼族有许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
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哈尼族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海尼、和尼、罗缅、叶车等自称和他称。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
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
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称“和泥”、“窝泥”、“禾尼”。
哈尼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变化,反映了历史上他们迁徙流动的情况。
名称虽多,其音义却基本一致,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都从“和”音,其义仍为“和人”。
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统一的名称。
(李永燧、王尔松编著:《哈尼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页。
)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
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
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
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
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
”(史军超《哈尼族与“氏羌系统”》,载云南《民族文化》1987年第5期)。
红河两岸土著说以出土文物为证据,认为哈尼族系红河地区的土著,与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关。
(孙官生《论红河流域是早期人类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载《红河文物》1986年第3期。
)“氏羌系统”南迁说是比较流行的观点。
它认为哈尼族同今天云南省境内十几个彝语支系的民族一道,其主流均同源于古代氏羌部落族群。
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记载,氏羌族群原游牧于青、甘、藏高原。
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362年),秦朝势力迅速扩大,大肆进行征服邻近部落侵扰的活动,氏羌族群被迫流迁各地。
在迁徙中,南迁的羌人不断繁衍,形成耗牛种和越嶲羌、白马种、广汉羌等若干部落,活动于今川西南、滇西北、滇东北的广大地区。
史学家将这些南迁的羌人遗裔统称为“和夷”。
和夷名称虽不单指一个民族,但无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内。
这一记载,与哀牢山区哈尼族的民间传说基本一致。
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
后因遭异族侵扰,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滇池昆明一带,再经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
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
唐初,哈尼族开始从乌蛮中逐渐分化,散布于哀牢山、无量山广大哈尼族银饰地区的哈尼族被称为“和泥”。
滇东南六诏山出现的“和蛮”部落,曾多次向唐朝贡方物,开始了与中原政治经济的联系。
南诏崛起后,各地哈尼族直接隶属于南诏,与滇东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统称为37部蛮。
其中的因远(元江)、思陀(红河)、溪处(元阳、金平)、落恐(绿春)、维摩(丘北、泸西、广南)、强现(文山、砚山、西畴)等7部均大部分为哈尼族,处于南诏奴隶制政权的统治下。
10世纪中叶,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率37部蛮,会盟于石城(曲靖),直驱洱海,于937年摧毁了杨氏的“大义宁国”奴隶制政权,在云南建立了大理段氏封建领主政权。
哈尼族各部落,因得到大理国段氏的分封,开始建立领主制度。
六诏山区各部哈尼族,以强现部最为强盛。
其领主龙海基“素为诸夷所服”(见《新纂云南通志》卷一七四,《土司考·开化府》。
),统一了各部大小领主。
宋皇祐时,因向导宋将杨文广过境有功,受宋王朝令世领六诏山区,世代为滇东南最高领主。
滇东南哈尼族便与中原有了密切的联系。
13世纪中叶,元朝灭大理段氏政权,统一诸部,设云南行省。
元宪宗六年(125 6年)立阿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为临安府),辖今红河州大部、文山州一部。
龙海基九世龙健能曾一度被授为阿万户府总管,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
哀牢山区各部哈尼族,从10世纪中叶进入封建领主社会。
1256年后,元朝设置元江万户府,思陀设置和泥路,落恐、溪处分别设置正副万户府等统治机构,以哈尼族首领为土官分别直隶于云南行省。
后又将元江万户府改为元江军民管府和元江路,统辖哀牢山地区哈尼族各部,加强了直接统治。
明初,明军征云南,龙海基16世孙龙者宁迎明反元,使得明军直捣梁王府,迅速摧毁了元朝在云南的最后统治,改云南行中书省为云南布政使司。
在哀牢山哈尼族地区,成立各部长官司,多由哈尼族土官充任。
各地哈尼族土官与中原皇朝的关系更为亲近。
思陀遮比、溪处自恩、落恐他有、瓦渣阿英等土官,分别接受明皇朝所赐李、赵、陈、钱等汉姓。
明初,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不少汉族进入哈尼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哈尼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使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当时的六诏山“土田多美,稼穑易丰”(乾隆《开化府志》卷九,“风俗种人”条)。
14世纪中叶以后,新平、元江、墨江、普洱、镇沅一带的哈尼族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过渡。
明末农民起义军残部李定国,在哈尼族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在云南建立了抗清根据地。
清兵进逼云南以后,哈尼族头人龙韬等联合六诏山、哀牢山区哈尼族等各族人民,推举宁州(华宁)土官禄昌贤为首领,于1665年举行了席卷整个滇中南的反清大起义。
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就此废除六诏山区各土官领地,实行改土归流,分属开化、广西两府,从此结束了哈尼族龙氏在滇东南近500年的统治。
哈尼族居民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有的则迁至红河南岸哀牢山区。
至此,滇东南六诏山区哈尼族基本绝迹。
与此同时,清政府在哀牢山区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因远罗必甸长官司,属元江州管辖;改马龙他郎甸长官司、钮兀长官司为他郎厅(墨江),隶属普洱府。
思陀、溪处、落恐等各土司仍旧不变,继续实行土司制度。
(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著:《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86页。
)1817年,红河南岸宗哈(今元阳县攀枝花乡)新兴地主高罗衣聚众700多人起义,自封“窝泥王”。
起义军曾一度攻克麻栗寨、新街、芭蕉岭、逢春岭、溪处、瓦渣等土司领地,给土司领主以沉重打击。
起义失败后,高罗衣被俘身亡。
1853年秋,哀牢山中段镇沅、墨江、新平等地各民族在田四浪(本名田以政,墨江哈尼族卡多人)领导下,聚众3000多人起义,一度攻占镇沅县全境和西南部哀牢山区。
1856年,起义军与李文学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结盟,田四浪被推举为“夷家兵马副元帅”,分领哀牢山中、下段农民起义军。
起义军一度攻占了许多地方,有力地打击了封建领主和清王朝的黑暗统治。
1870年12月,田四浪被俘,于次年被清兵杀害。
1917年,金平猛丁土司区管辖下芭蕉河的苗族人民在女“苗王”马勃迈的带领下发动起义。
元阳县多沙寨女青年卢梅贝一马当先,率领当地哈尼族义军英勇作战,被“苗王”封为大将。
年底,义军汇集于茅山,推举卢梅贝为联军统帅,分路扫荡各地土司势力,多次给官军以沉重打击。
1920年春,义军战败于马鹿塘——茅山一带,卢梅贝在群众的掩护下幸免于难。
哈尼人民赞扬她为各族人民英勇斗争的精神,尊称她为“多沙阿波”(意为多沙寨的“阿爷”)。
近百年来,哈尼族人民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都归于失败。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哈尼族男子下,人民革命斗争才逐渐走向胜利。
早在大革命时期,今开远、蒙自、个旧等县、市就已经有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继而扩大到滇东、滇西各县。
1930年左右,哈尼族主要聚居的墨江县,是当时云南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党组织了读书会、"穷人相帮会"等活动,教育和培养了广大贫苦农民及许多优秀的哈尼族知识分子,在哈尼族地区撒下了革命的火种。
1947年底,中共滇南临时工委在个旧秘密建立。
次年,在元江彭泽正式建立红河地区的游击武装。
这支队伍东征西战,不断壮大,1948年正式编组成“云南人民讨蒋自救自卫军第三纵队”,得到了哈尼族人民的极大的响应和支持,党领导下的哈尼族地区的人民游击武装,迅速燃起了革命斗争的燎原烈火,迎来了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
[编辑本段]【文化艺术】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
哈尼族没有传统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
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
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节)。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
乐器有俄比、扎比、三弦、四弦、把乌、响篾、稻杆、叶号、竹脚铃、牛皮鼓、铓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