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常见病例讨论与分享

合集下载

皮肤科疾病的病例分析与讨论

皮肤科疾病的病例分析与讨论

皮肤科疾病的病例分析与讨论皮肤科疾病是人们常见的疾病之一,不同类型的皮肤病有着不同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来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病例,对常见的皮肤科疾病进行分析与讨论。

病例一:患者是一名30岁的女性,近期出现了皮肤瘙痒、红斑和糜烂的症状,伴有轻微的溢液。

她表示这些症状出现在双侧手掌和足底,特别是在晚上和洗澡后更为明显。

患者平时在食用海鲜后会出现过敏反应。

经过检查,发现患者手掌和足底的皮肤上有红斑疱疹和糜烂的病变。

在询问患者服用药物史后,得知患者曾服用过一些感冒药物和抗生素。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可以初步判断为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这种疾病的发病和加重与患者接触致病物质有关,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食物、药物、化妆品等。

治疗方面,首先要避免接触致病物质,可以通过皮肤测试确定过敏原。

此外,患者还需要外用激素类药膏和抗过敏药物来缓解症状。

病例二:患者是一名60岁的男性,主诉全身出现大片橘皮样皮肤改变,伴有搔痒感。

患者在最近一年内体重明显下降,食欲减退,精神状态低落。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全身皮肤呈橘皮样改变,皮肤干燥,有不规则的斑块状色素沉着,且可见毛发脱落。

在进一步检查中,发现患者有进行性肝脏功能减退,血清蛋白低下,维生素B12水平降低。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可以考虑为皮肤色素沉着病。

这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毛发脱落等症状。

在治疗方面,首先要处理好疾病的基础病因,比如调节肝脏功能和蛋白质代谢。

同时,患者还需要接受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损伤。

通过以上两个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皮肤科疾病有着不同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对于医生来说,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要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减轻皮肤病的症状和加速康复过程。

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

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患者秦波,女,37岁。

主诉:间断皮疹1年余。

现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脸上出现疼痛性红斑伴发热,就诊于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82*109/L;尿常规:白细胞1+:肌钙蛋白Ong/ml:脑利钠肤28.53pg/ml;炎症两项:自细胞介素-6:183.8pg/m1:降钙素原检测0.03ug/1。

皮肤病理结果回报:左颈部化过度,可见毛囊角栓,表皮轻度萎缩,界面局灶空泡化变性,真皮浅层毛囊附属器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真皮乳头可见中性粒细胞聚集,伴核尘,皮下脂肪未见明确异常。

诊断为“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给予①激素:强的松片30g1/日口服(激素在医师指每下规律减量),②免疫抑制剂:沙利度胶50mg1/晚口服,③胃药: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2/日、复方谷氨酰胺颗粒1袋3/日口服,④预防骨质疏松:碳酸钙0.3g 3/日、骨化三醇胶丸0.25ug 1/日口服。

治疗后好转,现皮肤有褐色沉着,故前来就诊,纳食可,睡眠可,二便调。

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细。

诊断: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治疗:中药以健脾燥湿,养血祛风之中药汤剂治疗。

病历讨论:一、定义: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即Sweet综合征,为少见病,主要见于女性,其特征为:①皮肤突然出现疼痛性红斑结节或斑块,主要分布于手臂、面部和颈部;②在组织学上真皮显示有特征性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浸润;③常有发热、全身消耗和周围血象中性粒细胞增多;④皮损通常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消失,不留任何痕迹,但常反复发作。

该综合征一般为特发性少数病例,可并发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粒细胞或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个别病例还可并发于其他恶性疾病。

二、病因病因不明,其诱发因素有:1.感染发病前5~7天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咽痛、咳嗽、气喘、口腔溃疡或流感样症状。

2.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全反式维A酸、米诺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卡马西平、肼屈嗪和避孕药。

《皮肤科病案讨论》课件

《皮肤科病案讨论》课件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关注皮肤健康状 况。
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感谢观看
THANKS
状。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如湿疹、荨麻疹等,与过敏反 应有关,常表现为皮疹、瘙痒
等症状。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如银屑病、玫瑰糠疹等,表现 为皮肤红斑和鳞屑。
结缔组织病
如红斑狼疮、硬皮病等,表现 为皮肤炎症和结缔组织异常。
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
皮肤病的症状多样,常见的有瘙痒、疼痛、红肿、水疱、脱 屑等。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对皮 肤病进行诊断。正确的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前提。
通过讨论实际病例,医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罕见、复杂皮肤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 治疗方案,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促进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病案讨论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不同科室、不同地区的医生分享经验、交流观点,促进彼 此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提升医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对真实病例的讨论,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求,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和 同理心。
01
不足
02
03
04
部分病例讨论不够深入,缺乏 多学科协作。
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不够 紧密。
讨论中互动环节较少,参与度 有待提高。
未来研究方向
开展跨学科合作,加 强罕见病例的深入研 究。
关注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皮肤病治疗的综 合效果。
探索新型治疗手段和 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 。
对患者的建议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刺激物质。
、分布等。
诊疗经过
记录患者的就诊经历、 用药情况及效果等。
家族史和过敏史
了解患者家族成员是否 有类似疾病,以及患者 是否对某些药物或物质

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

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
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
长海医院皮肤科 2015-10-2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病例一
第二军医大学
病史资料
患者,男,82岁,主因“颜面部、肢端红斑伴痒进行性加重5年” 入院 ;
患者于5年前双侧面颊部出现散在红斑,伴有轻度瘙痒,未予特殊重视, 后来皮损面积逐渐增多,双侧耳廓、鼻翼、双手多个掌指关节,指间关 节出现红斑,伴有轻度瘙痒,皮损主要位于肢端,对称分布,自诉皮损 无季节性,日晒后无加重;
专科检查
头发稀疏细软(尤以两侧颞部为甚),眉毛基本没有,左耳大,梨形鼻 第二军医大学
专科检查
双手短小,指间关节肿胀
第二军医大学
专科检查
双足短小,双拇指内收
第二军医大学
诊断: 毛发-鼻-指(趾)综合征
第二军医大学
•Thank you!
第二军医大学
2年前,双侧膝关节开始出现境界清楚的暗红色斑,红斑基础上见白色厚 的干性鳞屑,表面凸凹不平,双足受压部位皮损角化过度,灰黄增厚, 导致行走疼痛不适。
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5-4-2至我院就诊。
第二军医大学
病史资料
发病以来,食欲食量尚可,精神状态较好,未诉乏力、 肌力减退等不适;大小便无异常。近2年来,患者体重下 降约5kg;
肺部CT增强
右肺下叶周围性肺癌,伴两肺多发转移可能性大,两肺间质改变,
纵膈淋巴结稍肿大,多个胸椎,肋骨密度不均匀,骨转移可能。 第二军医大学
PET-CT检查
右肺下叶前基底段肺癌伴两肺转移,全身多发骨转移 第二军医大学
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多个角栓形成,棘层皮突延长; 真皮乳头及浅层小血管增生、扩张,管周见单个核细胞浸润,中深层及皮下脂肪正常。
第二军医大学

皮肤科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皮肤科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皮肤科病例讨论记录范文英文回答:Case Discussion Record: Skin Dermatology.Patient's Information:Name: Mr. Smith.Age: 45。

Gender: Male.Chief Complaint: Itchy rash on the arms and legs. Medical History:No known allergies.No significant medical history.No recent travel or exposure to irritants.No family history of skin diseases.Physical Examination:General appearance: Alert and oriented, no signs of distress.Skin examination: Diffuse erythematous rash on the arms and legs, with multiple papules and vesicles. Some areas also show excoriation due to scratching. No lesions on the trunk or face.Differential Diagnosis:1. Contact Dermatitis: Possible exposure to irritants or allergens causing the rash.2. Atopic Dermatitis: Chronic inflammatory skin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itching and rash.3. Scabies: Parasitic infestation causing intense itching and characteristic burrows.4. Nummular Dermatitis: Coin-shaped patches of eczema with intense itching.Further Investigations:Skin scraping for scabies mites.Patch testing for contact allergens.Blood tests for eosinophil count and IgE levels.Management Plan:1. Symptomatic relief: Prescribe topical corticosteroid cream for immediate relief of itching and inflammation.2. Avoid irritants: Advise the patient to identify and avoid potential triggers or irritants.3. Emollients: Recommend regular use of moisturizers to hydrate the skin and prevent dryness.4. Follow-up: Schedule a follow-up appointment in 2 weeks to assess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and conside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f necessary.中文回答:皮肤科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皮肤科病例讨论记录(天疱疮)

皮肤科病例讨论记录(天疱疮)
记录:杜小菁
2013-3-29
岳海华主治医师:患者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基本明确诊断为天疱疮,病理结果未回,病情基本控制,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优化治疗措施,现进行本病讨论以下几点:
1、天疱疮会有哪些并发症?死亡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2、治疗天疮疮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判断糖皮质激素用量是否足够?
杜小菁医师:天疱疮的并发症有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若不及时治疗,水疱及糜烂面不断向周围扩大,大量体液丢失,体质日渐衰弱,发生低蛋白血症和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也可导致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一些不良反应发生。严重者可因肺部感染、败血症及恶病质而死亡。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
T37.2℃P 112次/分R21次/分BP:150/90mmHg,全身皮肤见专科情况;心、肺、腹(-)。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征存在,病理反射征未引出。
专科情况:全身泛发性水肿性潮红斑、表面覆盖大量黄褐色油腻性片状厚痂,痂皮相互粘连,剥离后见红色糜烂面,有少量渗液,伴恶臭味,其间见少量水疱、大疱、脓疱,疱壁松驰极薄,触之易破裂,尼氏征阳性。以头面部、躯干、双上肢为著。
时 间Βιβλιοθήκη 2013.3.29地 点皮肤科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
岳海华主治医师蒋洪涛医师 徐嫒医师 杜小青住院医师
饶海凤护士长 何长新护师 实习医师1人 实习护士1人
主持人
岳海华
患者姓名
向正能
性别

年龄
72岁
住院号
201301917
床号
6
诊 断
天疱疮
讨论记录:
实习医师汇报病史:向正能,男,72岁,因“红斑、水疱、糜烂伴痒痛2月,加重1月"于2012年3月11日14时49分入院。2年前患者不明诱因全身出现泛发红斑、水疱,以头面部、躯干、双上肢为著,初起疱液清亮,继而变浑浊,局部皮肤红肿,片状糜烂,少量黄色分泌物渗出,伴瘙痒及疼痛不适,就诊于贵阳某医院予以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病情好转出院,1月前在家吃鱼腥饮食后,上诉症状再发加重,大片皮肤红斑、糜烂、渗出,感瘙痒及疼痛不适,未诉全身乏力、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院外未做特殊处理,今为了系统诊治特就诊于我院,门诊以"寻常型天疱疮"收住我科,病来精神、饮食尚可,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1年前患者在当地卫生院诊断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血压170/95mmHg,自行就诊中药予以中草药口服治疗,至今未诉头昏不适。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无"糖尿病、心脏病"等遗传病史。无外伤史、手术史、输血史;无食药物过敏史;家庭成员均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家族倾向疾病病史,

皮肤病病例讨论记录

皮肤病病例讨论记录

皮肤病病例讨论记录一、病例介绍患者为一名 35 岁的女性,职业为办公室职员。

患者因面部及颈部出现红斑、丘疹,并伴有瘙痒症状前来就诊。

症状出现约两周,起初为局部红斑,随后逐渐扩散并出现丘疹,瘙痒感逐渐加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患者自述近期工作压力较大,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

否认有过敏史、家族遗传病史及其他系统性疾病。

二、临床检查皮肤科医生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

面部及颈部可见散在分布的红斑,部分融合成片,红斑基础上有针头至米粒大小的丘疹,部分丘疹顶端有小水疱,抓破后有渗出液。

皮损边界不清,皮肤表面温度略高。

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粒细胞比例略有升高。

血清总 IgE 水平升高。

过敏原检测未发现明确的过敏原。

三、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医生们对可能的诊断进行了讨论。

医生 A 认为,患者的症状符合湿疹的表现。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该患者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从而诱发湿疹。

医生 B 提出,也不能排除接触性皮炎的可能。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

患者是否有可能接触到了某些刺激性物质,如化妆品、洗涤剂等,导致了皮肤的炎症反应。

医生 C 则认为,玫瑰糠疹也需要考虑。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其皮损特点为覆有糠状鳞屑的玫瑰色斑疹、斑丘疹。

但该患者的皮损主要集中在面部及颈部,与玫瑰糠疹常见的发病部位不太一致。

四、治疗方案讨论针对上述可能的诊断,医生们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医生 A 建议,对于湿疹的治疗,首先应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搔抓和热水烫洗。

外用药物可选择糖皮质激素乳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以减轻炎症反应。

皮肤科实习常见皮肤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心得总结与反思

皮肤科实习常见皮肤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心得总结与反思

皮肤科实习常见皮肤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心得总结与反思在皮肤科的实习期间,我接触到了许多常见的皮肤病,并学习到了它们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实践与反思,我得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并分享这些心得体会,以期提高我自己的诊疗能力。

一、患者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在实习期间,我发现准确获取患者的病史和症状描述对于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非常重要。

及时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及病症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等方面,能够为医生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在与患者交流时需细心聆听,了解患者的主诉,辅以准确的询问问题,帮助患者更好地表述症状,有助于医生进行针对性的诊断。

二、仔细观察皮肤病症状和体征皮肤病诊断与治疗的关键在于观察和辨识各种病症的症状和体征。

在实践中,我发现通过认真观察患者的皮损形态、分布部位、颜色、质地等特点,结合病史资料,常常可以初步确定一种皮肤病的可能诊断。

此外,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疾病,如寻常疣和扁平疣,甚至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来辅助诊断。

因此,仔细观察病变特点和体征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三、确保合理用药和治疗方案的指导性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实际情况,并合理选用药物。

在实习期间,我了解到了不同皮肤病的常见治疗方法,如外用药物、光疗、抗生素等。

针对不同的皮肤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加速患者康复。

然而,在使用药物时,需要对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不良反应等进行仔细的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因此,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对合理用药和指导性的重要性必须有清晰的认识。

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皮肤病患者通常会因疼痛、瘙痒、外观问题等带来的身心困扰感到焦虑或不安。

因此,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在实习期间,我发现耐心倾听患者的疑虑和问题,并简单明了地解释病情、治疗方法和效果等,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同时,对于患者的个人隐私和病情保密也要严格遵守,以保护患者的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科常见病例讨论与分享
由于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遗传因素和
个体差异的影响,因此,皮肤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

为了更好地了
解常见的皮肤科病例,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并分享相
关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一、痤疮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慢性、炎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
背部的粉刺、丘疹和囊肿。

痤疮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皮脂腺过度分泌、
毛囊角化异常和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治疗痤疮的方法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方法包括使用
外用药物如含有苯丙酸类、巴克泉、酒石酸中药等的洗面奶、乳液或
药膏。

全身治疗可使用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米诺环素等,或者根据
患者情况使用异维A酸类药物。

此外,定期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
性化妆品和热发物也是预防痤疮的重要措施。

二、湿疹
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皮肤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发红、脱屑和水泡等症状。

湿疹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和免疫异常等有关。

治疗湿疹的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和内服药物。

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激
素外用剂、抗组胺药物和保湿剂等。

内服药物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和
口服激素等。

此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避免暴露在干燥环境中也是湿疹患者的重要防护措施。

三、牛皮癣
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的角质增生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鳞屑和增厚等症状。

牛皮癣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治疗牛皮癣的方法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可使用角质溶解剂、激素外用剂和维生素D类药物等。

全身治疗可选择口服药物如甲基硫氧嘧啶和环孢素等。

此外,定期清洁皮肤、避免刺激、保持心理舒畅也是减少牛皮癣复发的重要措施。

四、湿疣
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常见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颗粒状或菜花状的疣状病变。

湿疣的发病与接触感染、免疫抑制和个体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治疗湿疣的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化学治疗和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可以使用冷冻疗法、高频电疗法和激光治疗等。

化学治疗可选用局部药物如酸类制剂和外用抗病毒药物等。

手术治疗可以选择切除术、电凝术和激光手术等。

此外,保持局部干燥、加强自身免疫力也是防治湿疣的重要措施。

总结:
本文讨论了皮肤科常见的病例,并分享了相关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对于不同的皮肤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合理护肤、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充足的休息也有助于维护皮肤健康。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皮肤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