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量测定方法
生物量的测定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生物量的测定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生物量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它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体的总质量,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因为生物量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和物质轮换,所以其测定及分析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生物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两种。
直接方法是通过实地采样测量生物体重或生物体积来计算生物量。
它主要适用于较小的生态系统,如产湖、草地等。
具体方法包括:物种数目计数方法、直接称量法、水中抽提法、标志植物法等。
间接方法则是通过其他指标,如生产力、生长速率、光合作用速率等来估算生物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尺度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海洋生态系统等。
具体方法包括:利用接近一级生产力计算、底物有机物的含量来计算和营养状况估算等。
二、生物量的意义和应用1. 生态系统结构和演替研究生物量可以反映一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情况。
通过测量不同层次的生物体的生物量,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态学家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数据,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和生态环境的演变。
2. 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生物量也是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例如,森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变化可以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
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变化则可以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状态和生产力水平。
3. 环保和资源管理生物量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也对环保和资源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用生物量数据估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并通过监测其变化,以制定对环境资产的保护管理计划。
此外,通过生物量数据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科学评估,能够更好地掌握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平衡的关系。
综上所述,生物量的测定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对于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物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量测定方法包括:
1. 平皿计数法:将样品按一定稀释倍数加入琼脂平皿中,培养后通过计数器统计微生物在平皿上的数量,以此计算原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2. 滤膜计数法:将样品过滤后将滤膜放在富含营养的琼脂平板上培养,通过计数器统计滤膜上微生物的数量,以此计算原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3. 光密度法:利用菌落浑浊作用测定微生物规模大小的方法,称为“比色法”,并以光密度来表示菌落数量的多少。
4. 电极测定法:利用特定的氧化还原反应来测定微生物量,例如,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
5. 溶解氧测定法:利用溶解氧在水中的含量来推算微生物的存在量。
6.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芯片等技术检测微生物数量,也可通过它们的遗传物质(如rRNA)来推算微生物的存在量。
生物量测定方法

生物量测定方法1树木生物量测定方法1.1树木生物量的组成一木树的生物量可以分为地下及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是指树根系的生物量(WR);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树干生物量(WS)、枝生物量(WB)和叶生物量(WL)。
在生物量的测定中,除称量各部分生物量的干重量外,有时还要计算它们占全树总生物量干重的百分数,此百分数称为分配比。
树干占地上部分的分配比最大(一般为65~70%),而枝叶部分的分配比约各占15%左右。
与材积测定相比,生物量测定的对象更为复杂,测定的部分也多,因而使得生物量的测定工作即复杂又困难。
但是树木生物量与树木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也为树木生物量测定提供了依据。
在树木生物量测定中,树冠量的大小与形状对枝、叶量的多少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研究反映冠形和冠量的因子,常用的因子有冠长率、树冠圆满度、树冠投影比等因子,这些因子的意义如下:⑴冠长率是冠长与树高之比⑵树冠圆满度是冠幅与冠长之比。
用以表明树冠的圆满程度,此值愈大愈圆满,反之而树冠狭长。
⑶树冠投影比是冠幅与胸径之比。
用以表明树木营养面积的相对大小,此值愈大则树木占有的相对空间愈大。
上述这些因子在枝叶生物量测定、估计及分析比较中起着较大的辅助作用。
而且,这些因子与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为利用测树因子直接估测树木生物量提供了依据。
1.2树木生物量鲜重和干重的测定树体在自然状态下含水时的重量称为鲜重,它是砍伐后立即称量的重量。
干燥后去掉结晶水的重量称为干重。
在外业中只能测得树木的鲜重,然后采用各种方法将鲜重换算为干重,最常用的换算方法是计算树木的干重比(),即,而(11-8)式中可用取样测定获得。
(1)树干干重的测定方法①木材密度法所谓木材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质量,即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单位:g/cm3或kg/m3),习惯上以单位体积木材的重量表示木材密度。
严格的说,质量与重量有着本质不同,质量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为物体惯性的尺度,系一恒量,单位为克;重量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单位为克。
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常规培养法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之一、该方法是将土壤样品经过稀释后接种到含有特定培养基的培养皿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根据培养皿上的菌落数量计算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培养基、土壤细菌培养基和土壤真菌培养基等。
常规培养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可以同时测定不同类型微生物的数量,但该方法有一些局限性,如只能测定能够在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不能测定需异养条件才能生长的微生物,而且该方法容易低估土壤中微生物的真实数量。
生物量测定法是一种利用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学过程测定微生物量的方法。
该方法一般分为碳饥饿法和氮饥饿法两种。
碳饥饿法是将土壤样品暴露在低碳条件下(如0.01%葡萄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生物量。
氮饥饿法是将土壤样品暴露在低氮条件下(如0.01%硝酸铵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生物量。
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测定微生物对不同养分的响应来估计微生物的数量。
生物量测定法的优点是准确度较高,可以测定土壤中广泛类型的微生物,但该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如需要较长的试验周期,测定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且操作较为繁琐。
生物学特征法是一种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来评估微生物群体数量的方法。
该方法常用的特征包括土壤酶活性、呼吸作用速率、微生物生长速率和微生物群体的磷脂脂肪酸组成等。
这些特征的测定可以通过色谱、酶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进行。
生物学特征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消耗土壤样品较少,时间短,结果可靠。
但该方法也有一些问题,如不同微生物对环境的响应不同,结果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有常规培养法、生物量测定法和生物学特征法等。
不同的测定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所需数据的准确度进行选择。
此外,单一的方法往往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土壤微生物量,因此常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的总量。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大气等。
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计数法、间接计数法和生物量估算法。
直接计数法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微生物来测定其数量,适用于微生物生物量较低的样品。
间接计数法是通过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特定标志物来推测其数量,如菌落计数法、蛋白质含量测定法等。
生物量估算法是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物量指标来估算其生物量,如细胞质量、DNA含量、膜脂含量等。
微生物生物量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的供应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因素包括微生物的种类、代谢活性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量的变化也不同。
微生物生物量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转化者。
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有机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
例如,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植物残体和动物尸体,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营养盐。
其次,微生物还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营养物质循环。
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合成作用,能够将太阳能和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营养物质提供。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参与土壤形成和水体净化等过程,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当微生物生物量过高或过低时,都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当水体中的藻类生物量过高时,会引起水华现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氧气缺乏,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另外,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质和转化无机物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酶和代谢产物,这些物质能够影响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量测定方法

b.生材密度=生材质量/生材(或饱和水)体积
c.气干密度=气干材质量/气干材体积
d.绝干密度=绝干材重/绝干材体积
以上四种木材密度以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两种最为常用。基本密度常常用于树干干重的计算,气干密度常泛指气干木材任意含水率时的计算,因所处地区木材平衡含水率或气干程度不同,并有一个范围,如通常含水率在8-20%时试验的木材密度,均称为气干密度。在我国常将木材气干密度作为材性比较和生产应用的基本依据。木材密度测定方法通常有:直接量测法、水银测容器法、排水法、快速测定方和饱和含水率法,具体测定方法详见木材学(成俊卿,1985,木材学)。在木材密度已知的条件下,计算树干及大枝干重的方法一般称为木材密度法,常采用两种基本模式:
首先将样品一分为二,分别称重记作,然后将第一块样品进行烘干,将第二块样品进行浸泡,这样做能保证样品绝干重量和浸泡体积不产生系统偏差。设其对应绝干重和饱和水的体积分别为。
。
V
其中:是实际烘干的重量;是实际浸泡体积;M样品总干重;V样品总体积。
②全称重法
所谓全称重法就是将树木伐倒,摘除全部枝叶称其树干鲜重,采样烘干得到样品干重与鲜重之比(PW),从而计算样木树干的干重。这种方法是测定树木干重最基本的方法,它的工作量极大,但获得的数据可靠。本方法干重比可用很多方法进行估计,视不同情况而定。另外,还可将树木的鲜重根据相应的含水率,换算出树木的绝干重。根据国内一些研究表明(张治强1981),树干以鲜重为基础的气干含水率Pf为
与材积测定相比,生物量测定的对象更为复杂,测定的部分也多,因而使得生物量的测定工作即复杂又困难。但是树木生物量与树木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也为树木生物量测定提供了依据。在树木生物量测定中,树冠量的大小与形状对枝、叶量的多少有着显着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研究反映冠形和冠量的因子,常用的因子有冠长率、树冠圆满度、树冠投影比等因子,这些因子的意义如下:
生物量测定办法

1树木生物量测定方法
1.1树木生物量的组成
一木树的生物量可以分为地下及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是指树根系的生物量(WR);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树干生物量(WS)、枝生物量(WB)和叶生物量(WL)。在生物量的测定中,除称量各部分生物量的干重量外,有时还要计算它们占全树总生物量干重的百分数,此百分数称为分配比。树干占地上部分的分配比最大(一般为65~70%),而枝叶部分的分配比约各占15%左右。
Kittredgt(1944)首次将相对生长模型引入到树木上,并成功地估计了叶的重量。随后许多研究者纷纷应用该模型估计林木其它器官的重量,直到Ruard(1987)等人对该模型提出了不同见解。他们认为林木各维量之间相对生长率随林木大小的变化有可能不是一个常数,提出和的生长率与大小呈线性关系,即
两边积分得
与材积测定相比,生物量测定的对象更为复杂,测定的部分也多,因而使得生物量的测定工作即复杂又困难。但是树木生物量与树木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也为树木生物量测定提供了依据。在树木生物量测定中,树冠量的大小与形状对枝、叶量的多少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研究反映冠形和冠量的因子,常用的因子有冠长率、树冠圆满度、树冠投影比等因子,这些因子的意义如下:
(11-9)
式中Wad为气干重,而气干含水率Pf随着树干部位的不同而变化。以气干重为基础的绝干含水率Pad为
(11-10)
式中Wod为绝干重,而绝干含水率Pad不随树干部位的不同而变化。在实际测定中,可先测得样品的气干重(Wad),再通过以气干重为基础的绝干含水率(Pad)换算成以鲜重为基础的绝干含水率(Pf),即
第二步:样方的垂直区划由地表向下划分层次,各层的厚度可以不相等,上层较薄(10—15cm),下面的层可较厚(30—50cm)。各层的编号由上而下分别为I、II…V…。
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生物量测定方法:
1. 直接测量法:直接将生物体进行称量或计数,如称重法、计数法等。
2. 尺度法:通过对生物体或其一部分的长度、体积、表面积等尺度进行测量,再根据预先建立的标准曲线或公式,计算出生物体的生物量。
3. 捕获回收法:对某一生境中的生物体进行捕获或采集,然后通过称重或计数等方法,估算该生境中所有生物体的生物量。
4. 化学分析法:通过将生物体或其部分进行化学处理,然后经过反应后生成的产物进行测量,从而计算出生物体的生物量。
5. 定标法:通过施加一定数量或浓度的标准物质于生物体,然后测量生物体与标准物质之间的关系,推算出实际生物体的生物量。
6. 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与生物体生长或代谢有关的其他参数,如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等,再通过相关公式或模型计算出生物体的生物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生物体和研究目的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量测定方法1树木生物量测定方法1.1树木生物量的组成一木树的生物量可以分为地下及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是指树根系的生物量(WR);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树干生物量(WS)、枝生物量(WB)和叶生物量(WL)。
在生物量的测定中,除称量各部分生物量的干重量外,有时还要计算它们占全树总生物量干重的百分数,此百分数称为分配比。
树干占地上部分的分配比最大(一般为65~70%),而枝叶部分的分配比约各占15%左右。
与材积测定相比,生物量测定的对象更为复杂,测定的部分也多,因而使得生物量的测定工作即复杂又困难。
但是树木生物量与树木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也为树木生物量测定提供了依据。
在树木生物量测定中,树冠量的大小与形状对枝、叶量的多少有着显着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研究反映冠形和冠量的因子,常用的因子有冠长率、树冠圆满度、树冠投影比等因子,这些因子的意义如下:⑴冠长率是冠长与树高之比⑵树冠圆满度是冠幅与冠长之比。
用以表明树冠的圆满程度,此值愈大愈圆满,反之而树冠狭长。
⑶树冠投影比是冠幅与胸径之比。
用以表明树木营养面积的相对大小,此值愈大则树木占有的相对空间愈大。
上述这些因子在枝叶生物量测定、估计及分析比较中起着较大的辅助作用。
而且,这些因子与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为利用测树因子直接估测树木生物量提供了依据。
1.2树木生物量鲜重和干重的测定树体在自然状态下含水时的重量称为鲜重,它是砍伐后立即称量的重量。
干燥后去掉结晶水的重量称为干重。
在外业中只能测得树木的鲜重,然后采用各种方法将鲜重换算为干重,最常用的换算方法是计算树木的干重比(),即,而(11-8)式中可用取样测定获得。
(1)树干干重的测定方法①木材密度法所谓木材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质量,即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单位:g/cm3或kg/m3),习惯上以单位体积木材的重量表示木材密度。
严格的说,质量与重量有着本质不同,质量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为物体惯性的尺度,系一恒量,单位为克;重量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单位为克。
仅纬度45海平面处物体的质量与重量数值相等,若物体所处空间或地理位置变化,则重量也随着变化,但变化极少,在应用上一般可以忽略,而将质量和重量的数值视为相等。
因此单位体积的质量和重量也视为相等(成俊卿,1985,木材学)。
根据含水状况不同,木材密度通常分为四种:a.基本密度=绝干材质量/生材(或饱和水)体积b.生材密度= 生材质量/生材(或饱和水)体积c.气干密度= 气干材质量/气干材体积d.绝干密度= 绝干材重/绝干材体积以上四种木材密度以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两种最为常用。
基本密度常常用于树干干重的计算,气干密度常泛指气干木材任意含水率时的计算,因所处地区木材平衡含水率或气干程度不同,并有一个范围,如通常含水率在8-20%时试验的木材密度,均称为气干密度。
在我国常将木材气干密度作为材性比较和生产应用的基本依据。
木材密度测定方法通常有:直接量测法、水银测容器法、排水法、快速测定方和饱和含水率法,具体测定方法详见木材学(成俊卿,1985,木材学)。
在木材密度已知的条件下,计算树干及大枝干重的方法一般称为木材密度法,常采用两种基本模式:木材干重=木材体积×基本密度(I)木材干重=木材体积×绝干密度×绝干收缩率(II)(II)式中绝干收缩率不易确定,因此,多采用(I)式。
在测定基本密度时,常常会碰到一对矛盾:若先测定物体绝干重量时,该物体的体积由于烘干后发生收缩,体积变小,浸泡后很难恢复原体积,使得体积测定系统偏小;若先测定物体饱和水体积时,一方面测定绝干重量的时间大大延长,另一方面由于木材和树皮经长时间浸泡后,其部分木材冷水浸提物如:单宁、碳水化合物、无机物等被浸泡出物体外,使得物体绝干重减轻,造成基本密度系统偏低。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采用如下处理方法:首先将样品一分为二,分别称重记作,然后将第一块样品进行烘干,将第二块样品进行浸泡,这样做能保证样品绝干重量和浸泡体积不产生系统偏差。
设其对应绝干重和饱和水的体积分别为。
V其中:是实际烘干的重量;是实际浸泡体积;M样品总干重;V样品总体积。
②全称重法所谓全称重法就是将树木伐倒,摘除全部枝叶称其树干鲜重,采样烘干得到样品干重与鲜重之比(PW),从而计算样木树干的干重。
这种方法是测定树木干重最基本的方法,它的工作量极大,但获得的数据可靠。
本方法干重比可用很多方法进行估计,视不同情况而定。
另外,还可将树木的鲜重根据相应的含水率,换算出树木的绝干重。
根据国内一些研究表明(张治强1981),树干以鲜重为基础的气干含水率Pf 为(11-9)式中Wad为气干重,而气干含水率Pf随着树干部位的不同而变化。
以气干重为基础的绝干含水率Pad 为(11-10)式中Wod为绝干重,而绝干含水率Pad不随树干部位的不同而变化。
在实际测定中,可先测得样品的气干重(Wad),再通过以气干重为基础的绝干含水率(Pad)换算成以鲜重为基础的绝干含水率(Pf),即(11-11)据此,可以计算出所有样品的绝干含水率,并计算出平均绝干含水率后利用(11-7)式计算各部分的干重。
(2).枝、叶重量测定方法测定林木枝、叶生物量有两种主要方法。
一种标准枝法;另一种方法是全称重法。
①标准枝法所谓标准枝法是指在树木上选择具有平均枝基径与平均枝长的枝条,测其枝、叶重用于推算整株树枝、叶的重量。
根据标准枝的抽取方式,该法又可分为:平均标准枝法和分级标准枝法。
a.平均标准枝法(i)树木伐倒后,测定所有枝的基径和枝长,求二者的算术平均值即和。
(ii)以和为标准,选择标准枝,标准枝的个数根据调查精度确定,同时要求标准枝上的叶量是中等水平。
(iii)分别称其枝、叶鲜重,并取样品。
(iv)按下式计算全树的枝重和叶重。
(11-12)式中:--全树的枝数;---- --标准枝数;-----标准枝的枝鲜重或叶鲜重;b.分层标准枝法在树冠上部与下部的枝粗长度、叶量变动较大时,可将树冠分为上、中、下三层,在每一层抽取标准枝,根据每层标准枝算出各层枝、叶的鲜重重量,然后将各层枝、叶重量相加,得到树木枝、叶鲜重。
由于将树冠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抽取标准枝,因此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树冠上、中、下枝和叶的重量,对树冠枝和叶的重量估计较平均标准枝法准确。
另外,在测算过程中,可以通过烘干的方法,测得枝、叶生物量的干重。
②全称重法具体方法与树干重量的全称重法相同。
(3) 树根重量测定方法树根重量的测定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测定一株或几株树木的根重量以推算单位面积的重量;另一类是测定已知面积内的根生物量用面积换算为林分的生物量。
前一种方法要求在根的伸展范围内,能明确区分出哪些根是应测定的;后一种方法则测定已知面积内全部根量,而不论它属于那一株树。
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方法:①第一类方法以所选样木树干基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将该样木所有根系挖出,并量测挖掘面积,称量挖出根系的鲜重,随后取样带回烘干,计算含水率,推算单位面积的生物量。
②第二类方法a.样方的设置第一步:样方的水平区划以伐桩为中心,作边长等于平均株距(S)的正方形的样方内依次作半径为及的同心圆,小圆的编号为“1”,大圆编号为“2”,样方的其它部分编号为“3”。
第二步:样方的垂直区划由地表向下划分层次,各层的厚度可以不相等,上层较薄(10—15cm),下面的层可较厚(30—50cm)。
各层的编号由上而下分别为I、II…V…。
b.根的分级按直径的粗细将根分为五级,每级的距离和名称见表11-4,中根(大于0.5cm)以上全部称重,细根(小于0.2cm)及小根(0.2-0.5cm)其重量虽不大但数量极多,很容易遗漏,可于样方内建一定大小的土柱,在土柱内仔细称量这两类根的重量。
表11-4 根的分级级别细根小根中根大根粗根直径(cm)<0.20.2-0.50.5-2.02.0-5.0>5.0c.根重量的测定从每个区划中仔细地挖出根,清除泥土,按标准分级,小根及细根所带泥土较多,应放于土壤筛中筛去泥土,将清理后的根带回室内,用水冲洗阴干至初始状称鲜重,采样,烘干求得干重。
2林分生物量测定方法2.1皆伐实测法为较准确地测定林分生物量,或者为检验其他测定方法的精度,往往采用小面积皆伐实测法,即在林分内选择适当面积的林地,将该林地内所有乔、灌、草等皆伐,测定所有植物的生物量(Wi),它们生物量之和(∑Wi)即为皆伐林地生物量,并接下式计算全林分生长量(W):(11-13)式中:A——全林分面积S——皆伐林地面积该方法对林分中的灌木、草本等植物生物量的测定更为适合。
2.2标准木法(1).平均标准木法即以每木调查结果计算出全部立木的平均胸高直径为选择标准木的依据,把最接近于这个平均值的几株立木作为标准木,伐倒称重。
然后,用标准木的平均值()乘单位面积上的立木株数(N),或用标准木生物量(Wi)的总和()乘单位面积上胸高总断面积(G)与标准木胸高断面积(g)总和()之比,求出单位面积上的林分生物量(W),即:(11-14)或(11-15)(2).分层标准木法依据胸径级或树高级将林分或标准地林木分成几个层,然后在各层内选测平均标准木,并伐倒称重,得到各层的平均生物量测定值(),乘以单位面积各层的立木株数(Ni),即得到各层生物量(Wi),各层生物量之和,即为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总值(W),即(11-16)(11-17)2.3回归估计法林木生物量回归估计法是以模拟林分内每株树木各分量(干、枝、叶、皮、根等)干物质重量为基础的一种估计方法。
它是通过样本观测值建立树木各分量干重与树木其它测树因子之间的一个或一组数学表达式,该数学表达式也称林木生物量模型。
表达式一定要尽量反映和表征树木各分量干重与其它测树因子之间内在关系,从而达到用树木易测因子的调查结果,来估计不易测因子的目的。
林木生物量模型的方程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种基本类型: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多项式模型。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根据自变量的多少,又可分为一元或多元模型。
非线性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其中相对生长模型最具有代表性,是所有模型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类模型。
(1).相对生长模型(非线性模型)相对生长模型是指用指数或对数关系反映林木维量之间按比例协调增长(Harmonious growth)的模型。
作为比例变化协调增长的这些指数或对数关系被称为相对生长。
(11-18)式中:E为随机误差(11-18)式两边取对数为(11-19)假设:和的生长率成比例,即其中b称为相对生长系数,两边积分结果为:(为积分常数)则Y=aXb (11-20)在(11-18)式中b为相对生长系数,当b>1时,与表示为正的相对生长关系,的生长快于生长;当b<1时,则表示为负的相对生长关系,的生长慢于生长;当b=1时,为等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