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学习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1.会写“侯、皎”等8个字。

(针对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针对目标2)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针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针对目标1)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针对目标2)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教师介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在教学《古诗三首》和《十五夜望月》这两篇古诗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的理解有所欠缺,他们对于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没能够深入理解。

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古诗独特之美的认识和体验。

同时,我也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在朗读古诗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表达能力。

首先,在教学《古诗三首》时,我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首先,我给学生普及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比如作者、创作背景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其次,我组织了课堂朗读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

最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解读和分享。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其次,在教学《十五夜望月》这篇古诗时,我注重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首先,我组织了课前预习环节,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了解。

其次,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通过观看图片、听音乐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个人评析,提高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我安排了一次户外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在夜晚观赏月亮,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和描绘所见所感。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

总结起来,我在教学《古诗三首》和《十五夜望月》这两篇古诗时,注重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朗读活动、提供背景知识、进行个人解读和情感体验,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了古诗的独特美。

然而,我也意识到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古诗内涵和意象的理解,引导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古诗中的美景和意蕴。

同时,我也将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和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题材、诗歌结构、诗句阐释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自主感悟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敬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古典文化的内涵,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学内容•《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2.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向学生介绍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古诗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介绍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静夜思》•阅读《静夜思》,解释诗句,并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学习《登鹳雀楼》•听读《登鹳雀楼》并解释诗句,让学生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学习古诗的韵律、语调、语义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学习《春晓》•听读《春晓》,理解其中所描述的春天景象,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领会古诗中“春眠不觉晓”的含义和蕴义。

第五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体会。

第六步: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等古诗,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自选一个主题,仿写相关古诗。

第七步: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阅读课法•指导性讨论法•典型案例教学法•组合教学法五、教学评估1.形成性评价•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评定2.总结性评价•考试评估或小测评估•反思性评价六、教学资源1.教学用具•教学PPT•古诗文本2.教学资料•《古诗三首》教材•《唐诗三百首》等古诗选七、教学反思本课程的设计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寒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形象,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学会鉴赏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诗的背景:介绍《寒食》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寒食节的习俗。

2. 诗意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艺术特点。

4. 文化拓展:探讨古代诗歌中的寒食节描写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意,背诵全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难点:诗歌中意象的解读,诗人心境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和习俗,引起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寒食》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3. 诗意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对仗等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5. 文化拓展:介绍寒食节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学习的意义。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寒食》- 作者:介子推- 背景:寒食节- 诗意:描述寒食节的景象和情感- 艺术特点:韵律、对仗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寒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2. 选做题:查找一首描写寒食节的古诗,与《寒食》进行比较。

课后反思1. 教学方法: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3. 文化传承: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严谨的教学结构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寒食》这首古诗,同时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

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食节、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1)搜集民间故事,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然后让学生简单地跟大家汇报一下,要求是一分钟演讲,把语言组织好,让别人听明白。

然后导入课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2)写民间故事,拓展提高。

上完课,学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我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听到的、看到的优秀民间故事,这样的写作训练,减低难度,深化课文主题,内化所学的知识,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有趣,效果好。

2.教学收获(思得)(1)仿写句式,扎实语基。

《寒食》诗中的句子“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教学中我让学生提炼出句式“无……不”,然后学生进行由词到句,进行练说,仿写,从而达到学会就要会用的目的,让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内在的东西。

(2)学习炼字,感悟诗情。

古诗中很多字都是诗人“千锤百炼”而成,《迢迢牵牛星》原句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我问学生:“迢迢”和“皎皎”互换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找资料,悟诗情,明白了:“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

“迢迢”“皎皎”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3.不足之处(思失)本课教学中,在指导朗读上,由于时间问题,再加上课前备课准备也不够充分,我害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古诗三首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 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成为备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的情感。

3.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能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寒食》《十五夜望月》两首诗,背诵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一、开课。

1.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已经学了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两篇课文,《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第三课。

(板题)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板题,读题)3.从诗题上你能猜到这两首诗和哪两个传统节日有关吗?二、学习《寒食》1.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寒食节(出示动画)。

2.认识诗人:唐朝有很多描写寒食节的诗歌,其中韩翃写的也就是我们马上要读到的这首,是最为出名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韩翃。

(出示韩翃资料)3.初读古诗:(1)诗人,我们了解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著名的诗吧。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第一篇:望月,在意象的纵横叠加中探寻与发现——执教《十五夜望月》有感今天是第二次听文老师讲古诗,充满期待,也满载收获。

通过听课、评课激发了我对古诗这一文体教学的又一次新的学习、探索,期待着这样的探索,能够逐步明晰古诗教学语文核心价值的定位和思考。

文老师的课留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真实、扎实、充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文老师用诗意的语言、丰厚的学养、巧妙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地带领着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在想象中体悟诗人的望月怀人之情,在拓展中领会诗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文老师在古诗教学核心价值的探寻、阅读能力的训练以及语用能力的涵养方面进行了颇具价值的思考,细细解读,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一,教师对古诗的解读到位教学诗歌,必须对诗歌的解读合适到位;其次,教师还应该通过教学,引发学生对诗歌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解读。

这里面所设计的相关阅读理论之运用,也考验老师和学生对于诗歌语言的敏感度。

课堂上,文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文老师在课堂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白、树栖鸦、湿桂花、落谁家”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在教学方法上,文老师没有采用传统的借助注释和看图像想画面的方法,而是通过“以旧带新,迁移运用”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以“中庭地白树栖鸦”为例,这是中秋月色的描写,为了更好的感受“地白”,文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地白二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表现了月光怎样的特点?你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文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回忆李白的诗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白“地白”就是“地上霜”,是照射在庭院里那一抹冷清的月光,这样,清冷的感觉就扑面而来。

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唤起对新词语理解,诗句中虽没有“月”字,但借助其他诗句,搭建“意象”空间,伴随课件,学生展开想象,将诗句中的景物幻化为眼中的画面,走入诗人创设的意境。

第二,教学凸显古诗的价值每一首优秀的诗歌,文字背后必有着丰富的情绪和思想,这是诗歌的非语言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1】1.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寒食[唐]韩翃)【出示课件2】2.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3】韩翃,唐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

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

有《韩君平诗集》。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出示课件4】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出示课件5】(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

“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

(板书:讽刺)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

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

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

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

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

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

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

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板书设计:寒食[唐]韩翃一般风光:春城飞花东风御柳讽刺特殊情景:日暮蜡烛轻烟五候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素、章、盈、脉”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1.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出示课件7】(板书:迢迢牵牛星)2.《古诗十九首》简介【出示课件8】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

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所编,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非一时一人所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

它的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板书:古诗十九首)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

【出示课件9】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纤纤擢素手(xiān)札札弄机杼(zhá)泣涕零如雨(qìtì)盈盈一水间(jiàn)脉脉不得语(mò)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出示课件10】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

大意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

王母娘娘察觉此事,便派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

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

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提示:《迢迢牵牛星》写的就是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的故事。

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板书:情感:伤感哀怨)2.带着伤感、哀怨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是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出示课件11】(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

“涕”也是眼泪。

“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

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

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

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那泪如雨下的神态,就是织女相思成痴最好的表达。

(2)脉脉不得语。

“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

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拟声词,是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

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

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

一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

(4)迢迢牵牛星。

“迢迢”指遥远的地方。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人内心起相思。

迢迢万里遥,深深相思情。

距离的旷远拉伸了主人公之间的相思之情。

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6)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

何谈遥远一说呢!“盈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

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

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四、感受语言之美。

【出示课件12】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