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2最新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2最新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最新名词解释1、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在韵文中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韵部: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3、叶音:也称叶韵。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前人的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些押韵的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

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是错误的。

4、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如“蚤起”,“蚤”通“早”。

5、三十六字母:音韵学术语。

字母是古代用来标记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按发音部位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五类,称为“五音”。

三十六字母是见溪群疑等。

6、连绵字: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

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就是“连绵词”。

连绵字可以分为三类:双声字、叠韵字、非双声叠韵字。

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之内。

7、传:训诂学术语。

指解释经义的一种体式。

8、注:训诂学术语。

是一种解释经书词句意义,兼及订正衍讹的训诂体式。

.间抒己见的一种体式。

申发旧注原意,笺:训诂学术语。

补充、9、自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

郑玄解《诗》依据毛传,从此名源。

笺“”而引申生发,更下己后人注书,意,故名之曰或宗主一家,并博引诸书以证之,亦称为“笺”。

10、疏:训诂学术语。

指疏通旧注并加以引申发挥的一种体式。

“疏”之名源于南北朝时讲论佛家的经典,当时称为“义疏”。

唐时,“疏”也称为“正义”,“正义”也就是厘正、阐发前人的义疏。

1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2222黄老学说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以道家为主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古代汉语名词、简答(大二下)

古代汉语名词、简答(大二下)

古代汉语总结名词解释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交韵:这是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韵部: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于同一个韵部。

古韵:就是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

合韵:是临近的韵互相通押。

分两种情况:一是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二是韵母近似通押。

古韵三十部:王力先生把先秦古韵分为三十部,三类,即阴声韵(无韵尾或元音收尾的)、阳声韵(鼻音收尾的)、入声韵(塞音收尾的)。

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36字母:实际上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溦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五音:是音韵学中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指的是唇,齿,舌,牙,喉。

七音:是音韵学中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指的是牙,舌,唇,齿,喉,半舌音,半齿音。

古无轻唇音:这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对上古声母研究成果之一。

指的是上古只有“帮滂并明”,没有“非敷奉微”四个声母,换句话说,中古的“非敷奉溦”四个声母是从“帮滂并明”中分化出来的。

古无舌上音:这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成果,指的是上古只有“端透定”三个声母,换句话说中古的“知徹澄”从上古“端透定”分化出来的。

娘日二母归泥:这是近代学者章太炎对于上古声母研究成果。

意思是说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母和日母在上古是归入泥部的。

正义(疏):古书注解术语。

唐代出现的一种新注解,不仅对书作注而对书作说。

集解: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之为言:古书注解术语,使用这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考研自用必背50个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考研自用必背50个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50个-354汉语基础考试用【必背】第一章语音1.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人类通过发音器官来传递信息的声音。

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具有生理属性;由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具有社会属性。

其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2.元音: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母音,如“a、o、e”等。

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元音更加响亮。

3.辅音:辅音是气流经过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子音,如“b、p、m、f”等。

发辅音时,气流较强,声带不一定振动,声音一般不响亮。

4.音素: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如花(hua)可以划分出“h、u、a”三个音素。

5.音色: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色。

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造成音色不同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6.音节: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语音片段,是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一个音节可以只有一个音素,也可以由几个音素合成。

7.音高: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汉语字音之声调、句子之语调的不同主要是由音高的高低升降形成的格式造成的。

8.音强: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语言中的重音、轻音是由音强的不同所致。

9.音长: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他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

发音体振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10.声调:声调指的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在音高变化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

11.零声母:在普通话里有一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习惯上叫作“零声母”,如“衣、无、语、安、恩”等都属于没有辅音声母的“零声母”音节。

12.复元音:复元音指的是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

现代汉语最全名词解释整理 (第二部分文字)

现代汉语最全名词解释整理 (第二部分文字)

现代汉语最全名词解释整理(第二部分文字)现代汉语最全名词解释整理(第一部分) - 汉硕木木老师的文章 -文字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交流工具。

2.汉字:是汉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表意文字系统。

3.表音文字:记录音素、音节的叫音素文字、音节文字,可合称为表音文字。

4.表意文字:记录语素、词的叫语素文字、表词文字,可合称为表意文字。

5.甲骨文:是指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是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的文字,因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早而又成批和成熟的汉字。

6.金文:指西周及春秋时期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把青铜称为金,所以得名。

7.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广义的大篆是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镏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

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

大篆一般以镏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大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成的秦朝标准字体。

8.隶书:秦代时将小篆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改为方折,以便于书写,这种字体就是隶书。

其特点是笔画平直、笔势发扬舒展,每一个字都用“挑法”,这种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变化叫“隶变”。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9.楷书:是一种可以用模型来描述的字体。

也叫真书,正式书。

这是一种现代字体。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萌芽于西汉,成熟于东汉末年,魏晋以后非常流行,至今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10.草书:草书共有三种: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是就隶书加以变化的,起于汉代;今草是章草的继续,是楷书的快写体,从东汉末年流传至今;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兴于唐11.行书:是介于今天的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简单字体,可以说是草书,也可以说是草书。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

12.六书:是古代文字学家根据汉字形体和意义的关系,分析归纳出来的构形规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及试卷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及试卷

《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导言1、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3、(1)《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其作者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2)布龙菲尔德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的《语言论》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有重要作用。

(3)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描写语言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4)《语言学纲要》是普通语言学的一种。

4、在我国,古代书面语——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围绕着阅读先秦典籍的需要,人们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讲究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文学。

5、语言本身的构成很复杂,对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三个部分。

6、怎样理解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答:(1)区别:①从运用的角度看,言语是自由的,无穷的;语言是不自由的,有规则的,有限的。

②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包括言语行为、语言符号、言语作品;语言是言语中较为确定的部分。

③从表现形式看,言语是个人的,有个人特点;语言是社会的,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④从哲学角度看,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个别的。

总的来说,语言是一种工具,一种规则,言语是人们利用这一工具和规则而产生的结果,语言不同于说话,语言存在于说话或话语中。

(2)联系:两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①语言存在于言语当中,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式;②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③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运动语言行为和结果;④言语包括语言成分和语余成分;研究语言必须从观察言语着手,必须注意言语中表现的大量普遍的语言事实。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1、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1)语言:语言实质上是一种体系,是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有共时和历时两种状态。

汉语言文学相关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

汉语言文学相关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

1.唐宋八大家:明初朱右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大家之文,编成《八先生文集》,是为唐宋八大家。

2.北宋诗文革新:北宋诗文革新是在政治革新,儒学复兴推动下,并遵循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蓬勃兴起的。

3.诚斋体:杨万里的诗并不以描摹自然为目的,而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性情,由此形成了他的独特风貌,严羽在《沧浪诗话》称之为杨诚斋体。

4.话本:话本原是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5.曲中李杜:明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相提并论,称为曲中李杜。

其中张可久的散曲具有鲜明的诗词话的特点,追求雅正典丽的艺术风格,乔吉散曲风格以婉丽见长,构思更为奇巧俊丽。

6.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其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因此被称之为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前七子:明代前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七个人分别是: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

前七子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8.玉茗堂四梦:汤显祖所写的四部剧《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汤显祖的书斋名玉茗堂,这四部传奇都有梦境的描写,故合称《玉茗堂四梦》。

9.神魔小说:明代后期出现的一种章回小说,以西游记开先河。

10.性灵说:袁枚写诗主张抒写性灵,认为诗要写出人的真性情,诗只有工拙之分,而不能以古今定优劣,以宗唐或宗宋分高下。

11.小说界革命:晚清维新时期的文学主张,强调小说的政治功能,树立新小说概念,促进小说的繁荣,倡导者是梁启超。

12.谴责小说:晚清时期揭露现实的一种小说,主要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简答题1.简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1、诸体兼备,立论彻实,见解独到,意义深刻,思路开阔。

2、辞赋、记序类文章,哲理意味浓,如行云流水。

3、书札、题跋类文章,短小精悍,意趣盎然。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一。

汉语言基础+语言学基础+汉语言文字学真题

汉语言基础+语言学基础+汉语言文字学真题

考试科目代码:638 考试科目:汉语言基础一、解释加点字(都是古汉教材上简单并且经典的字词)二、简答题1、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及其各自的特点。

2、指出下列词的构词类型。

冰凉马匹狂热开关火红司令轻视3、指出下面每句话里每个词的词性。

(1)我推了他一把。

(2)他白了我一眼。

(3)我把衣服洗白了。

三、分析1、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2、音和义的关系。

3、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双语现象越来越普遍,指出其对汉语的发展。

四、古文断句翻译(古汉教材上《许行》选段)考试科目代码:638 考试科目:汉语言基础一、填空1、影响汉语声调最主要的因素是语音四要素中的()。

2、汉语辅音中()不能做声母3、“学习文件”是歧义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是()。

4、汉语语法的递归性是指()。

5、“不如早为之所”是结构,“为”是()词。

6、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叫做()。

7、按照语法结构类型分类,日语属于()语言。

8、柴门霍夫创立的世界语属于()语言。

9、表音文字根据代表的语言单位不同分为()文字和音位文字两类。

二、名词解释1、区别性特征2、语法范畴3、语流音变三、分析1、分析下列汉字采用哪种造字法并简要分析贼益雅向取2、给下列辅音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p】【g】【n】【k】【t】【m】【d】3、下面几个短语都是“形容词+数词”结构,请指出它们分别是什么词组,表达了什么意义(注意A组有歧义),以及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A1 重8斤 B1 重了8斤A2 高5米 B2 高了5米A3 宽3米 B3 宽了3米四、简答题1、根据例子简要分析词类划分的目的和标准。

2、根据例子简要说明语言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五、将下列短文抄写下来,加上现代汉语标点并翻译北梁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有丈人之市饮酒醉而归者黎丘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我为汝之父可谓不慈乎吾醉汝道苦我何为其子泣而触地曰孽也无此事也昔也我责于邑东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吾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之市饮欲遇而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不能反也遂逝而迎丈人见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丈人之智也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代码:638 考试科目:汉语言基础一、填空1、根据词的语素数量,可以把词分为()和()。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里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省形:指汉字形声字的形符在形体结构上笔画有所省略。

如乔字“从夭从高省”。

省声:指汉字形声字的声符为某字的省略如:炊,从火,吹省声。

异文: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东汉许慎。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

该书首创部首法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江苏金坛人《说文解字注》朱俊声江苏吴县人《说文通训定声》桂馥山东曲埠人《说文解字义证》王筠山东安丘人《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许慎定义模糊,对专注的理解分歧很大。

南唐徐锴、清代江声等人主以同部为转注,戴震、段玉裁等人主以互训为转注,朱俊声主以引申为转注。

四体二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能创造新字。

转注和假借是对已有汉字的运用,是用字之法。

古今字: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今字”。

异体字: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通假字: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

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现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一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初文:文字学上往往把某字的最早期写法称为初文,以区别于该字的较为后起的不同写法。

《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及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集解:1、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2、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章句体: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疏(正义):本意“开通”。

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体例。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由官方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方式唐人称为“正义”。

如孔颖达《五经正义》。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史典籍。

目前流行的版本是清代阮元主持校勘的。

主要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注疏》、《礼仪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经典释文》,这些典籍从汉代以及汉代以后一直到唐宋时期,所作的注解,再加上唐代陆德明为这些典籍所作的注音,统称为十三经注疏。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

收虚词160条,按古汉语36字母排列。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这本书收字500以上,所讲的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

编排体例是按照当时通行的注音字母的次序。

声训(因声求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以词的声音推求词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法。

如“房,旁也,室之两旁也”“门,闻也”。

现在最早的声讯专著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互文:又叫“互文见义”、“互见”。

是将两个句子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组织在一起,语义上相互呼应、补充,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修辞方式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字。

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字。

偏义复词: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语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这种复音词称为“偏义复词”,古人称“复词偏义”或“连类而及”。

本义:词本来的意义,有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与字形相应的最早的意义。

但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

引申义:是与本意相对而言的,就是由本意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它与本意有着一定的联系。

同源词: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联系,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

如"背"和"负"。

在汉语中,有双声的,如"柔"和"弱"(同义),"明"和"灭"(反义);有叠韵的,如"刚"和"强"(同义),"寒"和"暖"(反义)。

就意义上看,有同义、反义或其他关联。

析言、浑言:是古代训诂学家对古代字书或注释中反映出来的词汇现象的一种说明,主要用来辨析同义词。

混言,指一组同义词之间共同的语义;析言,指一组同义词的区别。

五经: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声韵学。

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

五音:五音又称五声。

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

“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文言: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词类活用。

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

天干地支:古人用干支记日,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使动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施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施这个动作。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

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破读:用读音的改变(包括声调的改变)来体现某字在某处词性、词义、或者用法有所变化。

其规律一般是把原来的声调读成去声。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注音方法。

兴起于东汉末年。

唐代以前称为“某某反”,唐代以后称为“某某切”。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前一个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读音取上字的声母,下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清浊:语音的清声与浊声。

上古30韵部:阴声入声阳声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脂质真微物文歌月元缉侵叶谈阴阳对转36字母:唐朝末年有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印度梵文的音理,制定了30个字母。

到了宋代发展成为36个。

这36字母,大体上代表了唐末宋初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

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

四声别义: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

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

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这类跟四声别义同质的同源词在“平:上”“平:去”“上:去”“去:入”之间都存在着通转关系,所以上古汉语一定存在着四声别义现象。

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既承认上古汉语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同源词,又反对上古汉语有四声别义,这两种主张是矛盾的。

中原音韵指《中原音韵》(1324)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

句中韵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

韵谱分为19韵: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每一个韵里面又分为平声阴、平声阳、入声作平声阳、上声、入声作上声、去声、入声作去声等类。

每一类里面以“每空是一音”的体例,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计1586组。

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

交韵:是诗经的押韵方法之一,之第一句和第三句押韵,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这种交互押韵的方式叫做“交韵”。

叶音:古人在研究古诗过程中,对不押韵的韵脚字任意改读,以求押韵,这种情况称为叶音,这是否定字词读音客观存在以及字词读音具有随历史发展而演变的特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

韵类古代单音节词和现代复音词对比,主要有哪三种情况,举例说明。

答: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2、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变成复音词“儿子”举例说明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答:①词义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属于今义的一部分。

“菜”古代专指蔬菜,不含肉类、蛋类等。

如:岁比灾害,民以菜色。

②词义缩小: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中。

“宫”上古专指房屋现在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为“宫”,如“少年宫”。

③词义转移:古今意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

“暂”在汉代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今表“时间短暂”。

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答:连锁型:词义的线性引申,甲——乙——丙,如此环环相扣,单向发展。

如:“理”本义“治玉”引申为“纹理”,再引申为“条理”,再引申为“道理”,这样一环扣一环。

辐射型:就是以某一意义为引申中心,向四周辐射引申出众多不同意义的词义引申类型。

辐射性引申是词义的面性引申。

如:节的本义为竹约;引申到时间上为节气;引申到木材上为木节;引申到音乐上位节奏;引申到骨骼上为关节。

综合型:综合型引申就是连锁型引申和辐射型引申的交叉综合,情况较复杂。

大凡义项较多的词,其意义的引申方式几乎都是综合型引申。

如:解得本义为解牛,解牛引申为解体和解结,解结又引申为解脱、解说、理解、见解、和解举例说明上古汉语的宾语前置类型答: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语法条件:宾语是疑问代词敢问何谓也?《左传》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有否定意义的词,比如否定副:非、不、弗、勿、毋、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