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9《再别康桥》3 北师大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9【教学设计】《再别康桥》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9【教学设计】《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九课。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知识与能力目标】1、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诵读为主。

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2、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2、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徐志摩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坛上,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 让我们一起走进康桥,走进诗人的世界。

二、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9【教学课件】《再别康桥》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9【教学课件】《再别康桥》
云彩:中国古代传统意象。李白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云飘 来荡去,正像游子一般,日暮也给人落寞之感,因此是“西天”。借来代指美 好的一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一
“金柳”“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 1.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 • 2.柳的意象:离别。(1)折柳送别。(2)“柳”的谐音“留”。(3)西安灞 桥,是古代的送别之地。伤心不过灞桥柳。 • 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 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新娘是少 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并且“柳”与“留” 有 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康桥》中的“康桥”是指剑桥大学,剑桥
大学是英国也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一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诗人1920年秋到伦敦在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
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发表了第一首回忆康桥的诗--《康桥再 会吧》。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写下传世之作——《再别康 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一
“青荇” 、“星辉” 、“笙箫”:描写康桥景观之美,体现诗人对康桥的眷恋。
水草:是诗人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明净、自由自在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一
在康桥,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 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在康桥,他认识了狄更斯,遇到了 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 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些大师的影响。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1《9 再别康桥》课件(共29张PPT)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1《9 再别康桥》课件(共29张PPT)

《再别康桥》形式三美: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再别康桥》的“三美”
音乐美
A、押韵。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 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 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绘画美 1、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 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 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2、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 挥一挥
拓展延伸
走出康桥— 志摩的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斑 斓( lán )
荡 漾( yàng ) 榆 阴( yú ) 浮 藻( zǎo )
漫 溯( sù ) 笙 箫(shēng xiāo )
“三美”诗论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 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诗 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 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 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 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 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 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他的 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 石,影响深远。
——沙扬娜拉!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1第三单元《9再别康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1第三单元《9再别康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1第三单元《9再别康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高一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有较多的接触与积累。

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好几个诗歌单元,加之从古代诗词中获取阅读鉴赏的方法,从流行歌中感受歌词的意蕴,因此,他们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已经比较熟悉了。

但由于意象的朦胧和对创作动机缺乏应有的了解,因而学生对《再别康桥》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是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的基本情况。

3重点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1.“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理想的主义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

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可堪千古绝唱。

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和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北师大版必修1高中语文《往事悠悠 阅读与鉴赏 9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学设计_36

北师大版必修1高中语文《往事悠悠 阅读与鉴赏  9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学设计_36

《黯然销魂是离别——<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课标要求: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理解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展示分享的机会。

二、预习培训:1.学生诵读《再别康桥》,老师帮忙纠正错误读音(易错字:长篙gāo),保证读音准确。

2.向学生介绍闻一多的“三美”诗论。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能够形成一个独立存有的画面。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3.划分诗句内部的节奏,并注明韵脚。

老师以《再别康桥》第一节为例说明如何做,剩余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

4.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的音乐美、建筑美。

5.阅读导学案上的资料,了解徐志摩的身世经历、“康桥情节”及写作背景,为探究诗人感情做准备。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人情感;观看诵读视频,改进自己的朗读。

三、课前培训:课前诗词吟诵培训:1.选3-5名学生参加,自愿报名。

2.每一位参与的学生自选一首离别诗,准备朗诵。

要求:脱稿;感情到位。

3.最后齐唱歌曲《送别》,不会的相互教唱。

4.向学生说明要求,学生自主准备,鼓励学生创新形式,上课前老师审核一遍。

展示点评培训:1.选择7个擅长画画的学生,准备课上将诗歌内容以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参与的学生商量决定相互间的分工。

2.展示快速高效,先画整体轮廓,再打磨细节。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3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3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

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

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

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

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

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

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

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

物我一体,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

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 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 由,一 个是美。他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 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 有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翠的 一夜》、《猛虎集》 、 《云游》,散文 集《落叶》、《巴 黎的爪》、《自 剖》、 《秋》,小 说散文集《轮盘》 ,戏剧《卞昆冈》 (与陆小曼 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 、《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 尔小 说集》等。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 资产阶级教育,形成 以“爱、自由、美” 为核心的人生观和 “康桥理想”;
康桥古,人即云英国:著黯名然的销剑桥魂大者学唯所别而已 矣在!地所。 以在古人的诗文里,既有 “西康出桥阳时关期无是徐故志人摩”一的生的无转奈,又有 “折天点在下,徐形谁志成人摩了不的他一识的生“君康中桥”,理的他想曾豪”。写迈,还有 “过相的见关于时康难桥别的亦文字难有”很的多苦: 涩,那么 现代(著1)名《诗康人桥徐,再志会摩吧是19如22何年》诠释离 愁别“绪康的桥汝呢永?为今我精天神我依恋们之共乡同! 欣赏 他此 …的…去你《身岂虽再非万别是里生康, 梦命桥魂的》也泉,常源绕?领你汝惠略左我一右 下诗的 艺珍术品魅,数力不。胜数。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 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 四月天!
林徽因
林徽音缺少的是 狂放激情的能量,当 一切都被理性的思惟 耙梳过之後,生命只 剩余灰而非火焰。徐 志摩是火焰,他以自 身为中心向外延烧, 凡与他交会者无不立 即发生变化。徽音爱 这激越的能量,然而 火焰炙人,徽音不能 焚身相随,便只能选 择逃开了。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新女性, 她独立生活,事业有成,还为志摩的 父亲养老送终,尽了志摩未尽的责任。 她心如止水,尽心抚养儿子,在她56 岁时,儿子徐积锴在美国成家立业, 她这才与邻居医生结婚。
•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便是 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 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 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徐志摩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 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 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
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 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 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 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 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 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 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 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 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 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徐志摩的追求
• 在政治上,他期望有一个英国式的民主政治 • 在个人生活上,他企望有一位理想化的美 女辅助他在文学园地里耕耘
• 在艺术上,他追求一种纯正的艺术境界
1931 年 11 月 19 日 , 徐 志 摩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途 中因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 触山,飞机失事,志摩遇难, 时年35岁。
例 1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 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 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
______
我 敢 说 康 河 是 世 上 最 美 徐的 志一 摩条 水
!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 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 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 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 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 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例 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 《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 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送李端》卢纶)
脚下,时年35岁。
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 张幼仪 • 林徽因
• 陆小曼
张幼仪
幼仪没有说过她爱志
摩,即便她仍是他的 妻子时,也没有机会说 出一个爱字。於是她 便用漫长的人生来说, 因为那正是她所相信 的——爱即是承担、 即是责任。如果从这 个角度来看,幼仪对 志摩的爱当是最彻底 也最完整的。诚如她 所言,三个女人之中 她最爱志摩。
这是徐志摩墓边的两页石雕 ,由 梁启超书写“林徽音:志摩遇难之时,她和丈夫 梁思成用碧绿的铁树叶亲手编制了花圈, 梁思成还从志摩遇难的飞机残骸上拾来 一块木板,林徽因将它常年挂在她的居 室,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天。
陆小曼:志摩死后,陆小曼痛悔不 已,从此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她 在自己的卧室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 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献上。1933 年清明,小曼回硖石为志摩扫墓,写了 一首感伤的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 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 湖山总寂寥。”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努力习画,终生不辍。
林徽音
林徽因与徐志摩
志摩更注重 精神的追求, 他要拉著爱人 飞往更高处同 看宇宙的奥妙, 但陆小曼却宁 愿蜷缩万丈红 尘,志摩爱她 只能随她坠落。
陆小曼
陆小曼
林徽因 泰戈尔 徐志摩
林徽因与梁思成
徐志摩之墓
梁 思 成
徐 志 摩 林长明 泰戈尔 林徽音
•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 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散文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 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