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案例报告(1)

合集下载

新能源车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新能源车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新能源车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引言随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推广绿色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中,电动汽车因为其零排放、低能耗等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生产和使用的逐渐增加,其安全性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在新能源车辆的火灾事故中,人们对其安全性问题更加关注。

一、国内外新能源车火灾事故案例分析1、国外新能源车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国外在新能源车火灾事故研究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根据已有的报道和研究资料,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典型的案例:(1)特斯拉Model S火灾事故2013年10月,美国一辆特斯拉Model S电动轿车在华盛顿州发生了火灾事故。

据报道,当时特斯拉Model S电动轿车被撞击后发生火灾,整个车身被烧毁。

这起事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随后特斯拉公司进行了调查并发布了调查报告。

通过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事故起因是因为车辆受到强烈撞击后,碎片划破了电池的保护罩,导致电池组过热,然后引发了火灾。

(2)宝马i3火灾事故2016年,德国一位宝马i3车主在车辆充电时发生了火灾事故。

据报道,当时车主正在为车辆充电,突然发现车辆冒烟,不久便发生了火灾。

这起事故引起了人们对新能源车辆充电安全性的关注。

经过调查发现,宝马i3车辆充电器存在设计缺陷,导致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3)日本日产Leaf火灾事故2017年,日本一位日产Leaf车主在驾驶车辆时发生了火灾事故。

据报道,当时车主正在驾驶车辆行驶途中,突然发现车辆冒烟,不久便发生了火灾。

通过调查发现,日产Leaf 车辆的电池组存在缺陷,导致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2、国内新能源车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国内在新能源车火灾事故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以下是国内的一些典型火灾事故案例:(1)比亚迪e6火灾事故2015年,中国上海一辆比亚迪e6电动巡逻车在巡逻时发生了火灾事故。

据报道,当时车辆正在巡逻途中,突然发生了火灾,整个车身被烧毁。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调研分析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调研分析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调研分析2016年1月车市呈现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边是新车销量开门红,大多数车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另一方面却出现了1月份新能源车产量环比大幅下滑的局面。

根据1月份各汽车厂家的销售数据,2016年1月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13748台,同比增长183%,环比下降63%。

其中,纯电动乘用车达到7782台,同比增长219%,环比下降72%;插电混合动力达到5966台,同比增长146%,环比下降36%。

这种“断崖式”的下降引起业界关注,而随着相关部门对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的深入调查,以及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自身发展的第一个调整期,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或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虽然2016年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比仍然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但与去年12月相比,今年1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环比产销量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环比下滑更加引人注目。

这是因为,2015年初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规模还比较小,今年1月同比的增长幅度并不能准确说明市场问题,而经过2015年一年的市场推进,新能源汽车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私人使用方面,在2015年底新能源汽车市场达到了一个高潮。

因此,2016年初环比的大幅下降让人们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市场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疑虑。

纵观市场上主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1月份的产销量基本都呈现出同比高增长和环比深度调整的特征。

其中,北汽新能源公司的e 系列纯电动汽车在国内众多纯电动车产品中1月份的同比涨幅最大,达到1140%多,环比下降最小为3%;吉利知豆1月份产销环比下降达到100%。

插电混合车型环比也呈现加大下降,其中比亚迪(54.23,-0.79,-1.44%)秦、沃尔沃S60L、宝马5系的1月产销环比下降较大,分别为66%、47%、89%。

对于新年伊始新能源汽车市场所出现的这种情况,有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产量的下降,应当属于阶段性调整的产物,其中准入和补贴等政策方面的调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案例报告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案例报告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部、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 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了《政 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 汽车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 机关和公共机构公务用车“新
能源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5.11 基础设施
发改委发布《电动汽车充电基础 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 全国将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1.2 万座,分散式充电桩480万个, 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 电需求。
牌汽车1/3
物流 租赁
8
传统租赁 电动车分 时租赁
88
新能源汽车用户研究
9
99
由于政策利好、技术及环保意 识提升,用户对新能源车的接 受度显著提高,为新能源汽车 分时租赁提供了用户基础
2016年中国网民购买 不同动力类型汽车意愿情况
纯电动车 3.4%
35.6% 混合动力车 32.2%
汽油车/柴油车 64.4%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7
77
新能源汽车应用分类
新能源汽车根据功能分为私用和商用两大类,其中 商用主要包括环卫、出租、公交、物流和租赁。租 赁主要包括传统的汽车租赁和电动汽车分时租赁, 近年来电动车分时租赁发展迅猛,成为各界关注和 商业竞争的重点领域。
私用
新 能 源 汽 车
商用
环卫 出租 公交
北京新能源租赁 车辆占新能源上
合普 动通 力混 合插 动电 力混 电增 动程 车式 汽纯 车电
动 池燃 汽料 车电
特点
-电机功率小 -提速快 -续航里程短 -能量制动回收 -参与停起步 -省油比例5-8%
-两套动力 -电机可单驱 -电机功率大 -续航里程一般 -变速箱复杂 -油电可交叉使用 -省油比例10-20%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当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

在2016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到了17万辆,较2015年同期增长了126%,新能源汽车产业突飞猛进。

但可喜的“成绩”并不能掩盖产业的“痛点”。

新能源汽车技术缺陷(安全性能、充电模式、动力电池等)日渐凸显,使消费者对产业充满了质疑及担忧。

一、比例不一看充电车桩失调作为电动汽车的“加油站”,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进程。

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公共充电桩共8.18万个,较去年底增长65%;私人充电桩共5.54万个,较去年底增长约12%,车桩比约4:1,比例严重失调,充电难问题始终困扰着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行业早已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其一,换电池,该模式只要在换电站几分钟即可完成,大大地缩短了等待时间,但存在各车企电池型号标准不统一、换电站需要大量储备等弊端;其二,无线充电,该模式让充电用户体验更佳但充电效率低、设备耗能高;其三,建立广覆盖慢充网络,该模式在物管和道路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阻力。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破解电动汽车充电难题绝非易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电网公司、汽车厂商共同推进、多种措施并举,同时还需要高端技术的支撑。

二、事故频发看动力电池安全充电桩对于电动汽车十分重要,电池管理系统BMS也不遑多让。

BMS起到了衔接电池组、整车系统和电机的重要纽带作用,相当于“大脑”。

据预测,随着电动汽车出货量的不断增长,未来整个BMS市场的需求量将会超过每年100亿元。

电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给BMS行业带来了巨大机遇,但是现实仅限于美好的状态吗?当电动汽车被归结为大势所趋之时,一件件“自燃”事故却让产业陷入了安全讨论的舆论旋涡。

2011年4月11日,杭州纯电动出租车自燃,因电池成组后不能完全满足车辆使用环境的需求,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电池漏液、绝缘受损以及局部短路的情况而引发事故;2012年5月26日,深圳一辆纯电动出租车被撞起火,撞击导致车身后部及电池托盘严重变形、动力电池组和高压配电箱受到严重挤压,并因此引燃了内饰材料及部分动力电池等可燃物质;2016年4月9日、6月14日某品牌同款混合动力SUV自燃,截至目前事故所涉车企并未公开详细调查结果。

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深度研究报告

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深度研究报告

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深度研究报告行业观点⏹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发展必由之路,将持续高速发展: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3.11万辆,同比增速达343%,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

能源安全、环保压力促使新能源汽车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中国已将新能源汽车发展列入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其发展高度关注,陆续出台了各种扶持培育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成本递减、充电设施日益完善带动新能源汽车销售,补贴退坡、电池政策调整将长远利好于新能源汽车行业。

2016年1-5月,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3.2万辆,销售12.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1.4%和134.1%。

⏹整车方面长期看好新能源乘用车,短期看好专用车和物流车爆发: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33.1万辆,其中PHEV为6万辆,EV为14.67万辆,客车7.59万辆,专用车4.78万辆。

新能源客车是2015 年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随着基数的变大和查骗补的影响,未来预期增速较为平稳。

新能源物流车具有成本优势明显、行驶范围较固定、充电时间不敏感等优点,对配套设施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是短期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突破口。

2016年以来,各地物流车配套政策陆续出台,物流车新能源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未来有望被广泛采用。

⏹动力电池成本占比最高,未来将走向优胜劣汰:动力电池系统是新能源汽车中成本占比最大的部分,纯电动乘用车中占比40%-50%,纯电动客车中占比50%-60%,目前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的关键还在于降低动力电池成本。

截至2016年一季度,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已达130家,预计2016年底,总数将接近150家。

按2015年动力电池总销售额370.6亿而厂家130家计算,厂均销售额为 2.85亿,行业处于百舸争流阶段,未来看好优质龙头企业胜出。

正极材料的三元、高镍方向已明;动力电池度电成本快速下降,短期受锂材料快速上涨后的压力;隔膜、电解液门槛较高,相对看好;BMS关系电池质量,企业易进军电池pack领域。

汽车:新能源汽车骗补调查结果应会有利于行业龙头企业 荐1股

汽车:新能源汽车骗补调查结果应会有利于行业龙头企业 荐1股

2016年9月8日中国:汽车证券研究报告新能源汽车骗补调查结果应会有利于行业龙头企业最新消息9月8日,财政部曝光了5家骗取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车企名单(吉姆西、金龙、五洲龙汽车、少林客车、奇瑞万达),并表示调查还将认定涉及骗补的更多企业。

财政部表示骗补主要有四种类型:1) 编造虚假的生产销售原始文件;2) 在未销售给消费者之前申请机动车行驶证及补贴;3) “有车缺电”或“标实不符”;4) 出售对象为关联企业且在获取补贴后闲置。

财政部表示,骗补处理措施包括:1)取消补贴并追回已获取的补贴资金;2) 按骗补金额的最高50%处以罚款;3) 问题车型从国家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目录中予以剔除;4) 取消整车生产资质。

此外,财政部表示地方政府将对骗补开展进一步核查。

同时,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打击骗补并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准入门槛。

分析我们认为此举利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因财政部举措有利于提高质量门槛且对低水平汽车生产企业进行处罚,因而为技术及质量保障能力更强的新能源行业领军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我们还预计在未来几个月调查结果公布后将有更多政策出台(包括国家新能源补贴标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标准等),这应有助于消除新能源汽车政策趋势的不确定性。

我们预计,随着更多试点城市公布详细的地方支持政策,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步入更健康的增长轨道,更优质的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将扩大市场份额。

影响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军企业如比亚迪(1211.HK,9月8日收盘价56.40港元)和宇通客车(600066.SS,未覆盖)可能受益于财政部的行动。

我们对比亚迪的评级为买入,该股基于部分加总法的12个月目标价格为61.93港元,对应10%的上行空间。

主要风险:购车补贴减少;竞争加剧导致市场份额/营业利润率下滑;颠覆性电池技术影响竞争优势。

相关研究比亚迪 (1211.HK) 买入:助力全球最大新车市场实现电动化;恢复评级并评为买入,2016年8月31日杨一朋执业证书编号: S1420511100006+86(10)6627-3189 yipeng.yang@ 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关联机构与其研究报告所分析的企业存在业务关系,并且继续寻求发展这些关系。

新能源汽车是怎样“骗补”的

新能源汽车是怎样“骗补”的

产业快速发展,但快速发展中也不可 避免地出现了“成长的烦恼” 。如企 业虚假生产、注册登记、申请补贴, 产品不符合一致性要求,车辆实际运 行和使用率较低,商业模式创新也存 在鱼目混珠等问题,影响了新能源汽 车产业健康发展。
关于“骗补”行为的认识
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中的问 题是否属于“骗补”行为,行业内存 在不同认识。我们初步分析认为, “骗 补”行为主要为三个方面,分别为未 生产即虚假上报合格证、产品与《道 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简 称公告)关键参数不一致、电池拆装 后重复利用申请补贴。 1. 未生产即虚报车辆。根据机动 车生产相关管理规定,车辆在注册登 记之前, 都需有唯一的车辆识别代号, 而且应该具有合格证。部分企业通过 虚报车辆合格证、虚报产量,甚至上 牌照、申请补贴,在流程上不符合国 家相关规定,属于未生产车辆即向国 家申请注册登记,申请财政补贴。该 类行为属于“骗补”行为。 判断依据为 : 新车上牌前车辆是
INDUSTRY
在按照国家 1 ∶ 1 标准给予补贴的地 区; 从企业来看,主流企业积极投资 发展新能源汽车,而缺乏技术实力的 企业 “骗补” 可能性更大; 从用户来看, 终端消费的私人领域“骗补”行为少, 部分公共领域“骗补”行为较多。 新能源汽车“骗补”现象属于产 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既不能因此否 定国家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的成效, 也不能忽视“骗补”行为对产业健康 发展的负面影响,应该深入分析“骗 补”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1. 企业受利益驱动蓄意 “骗补” 。 部分企业缺乏诚信和守法观念,受利 益 驱 动, 蓄 意 骗 取 国 家 补 贴。 由 于 2016 年起国家提高新能源汽车补贴产 品技术门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新的 补贴细则,企业为赶上原有补贴政策 末班车,加快生产销售,形成了 2015 年下半年的一轮爆发式增长。在利益 驱动下,少数企业铤而走险,出现了 虚假申报补贴产品“骗补”的情况。 2. 多级补贴导致补贴过度。部分 地方按照国家补贴对购置车辆再给予 1 ∶ 1 的补贴,而在应用环境建设等 领域支持明显不足,导致部分新能源 汽车(如 6-8 米客车)车型补贴总额 接近甚至超过车型成本。根据核查发 现,以长三角地区某轻型客车为例, 企业采购合同单价为 53.8 万元,扣除 国家补贴 30 万元,省级补贴 8.16 万 元,市级补贴 12.24 万元,若全部补 贴到位,实际采购单价仅为 2.4 万元, 远低于该车实际成本价值。 3. 部分地方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蓄意“骗补”存在 监管失责。国家补贴拨付要求,地方 应根据新能源汽车产销实际情况分批 拨付资金,严格把关,确保补贴资金 安全有效。按照国家补贴资金拨付流 程,企业生产的车辆应在检验合格后 出厂、销售上牌后才能逐级向国家申 请补贴,地方政府应对本地企业申报 补贴资料严格把关。 但在实际操作中, 部分地方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目标 的压力下,放松了相关审核和监管, 部分企业存在车辆未出厂就已获得车 辆牌照的情况。地方对企业通过虚假 上牌企图冒领国家补贴的行为缺乏有 效监管。

2012016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2012016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2015-2016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2015年 11 月目录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政策回顾............................................................................ 5..1、新能源汽车产销表现优异,2015全年产量大概率将在32 万辆左右 (5)2、纯电动是推广主力,趋势有所强化 ........................................................................... 6..3、乘用车和商用车占比与去年持平............................................................................... 7..4、政策配套基本健全,充电桩推动力度较大.............................................................. 8.5、充电设施仍是明年政策发力重点............................................................................... 9..6、产业拉动力大大增强,资本市场并购整合风起.................................................... 1. 0二、新能源汽车2016年产量60 万,呈现四大趋势 (10)1、新标准鼓励乘用车更长续航里程,采用三元动力电池比例会大大增加 (12)2、纯电动商用车将以物流车为代表的专用车和轻客发展为重点,公交车空间已经不大 ........................................................................................................................................ 1..2.3、乘用车是16年主要增长点之一,纯电动表现更突出......................................... 1. 54、动力电池产能紧张将持续至16 年底...................................................................... 1..6三、2016 年动力电池产能紧张,锂资源和电解液整体受益 (16)1、锂资源:格局不变,强势依旧 ...................................................................................................................................................... 2.. 12、电解液:六氟磷酸锂供应紧张,价格将继续回升 .................................................. 2. 3四、三元动力电池爆发带来新机遇 ..................................................................................................................................... 2.. 61、正极材料:三元材料需求将大幅增加 ...................................................................... 2.82、钴:三元材料增长将大幅提升钴需求 ...................................................................... 3.03、锂电隔膜:湿法隔膜成新趋势...................................................................................................................................................... 3.. 34、动力电池:三元动力进入放量期 ...................................................................................................................................................... 3.. 6五、整车:乘用车业务弹性增大 ....................................................................................................................................... 3.. 7六、重点公司简况 ..................................................................................................................................... 4.. 0.1、当升科技:车用三元材料成新增长点 ...................................................................... 4.02、华友钴业:国内钴业龙头,率先受益于三元电池放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