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理论复习

合集下载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一)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

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

3、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卢因的把关概念: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三)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四)媒介: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五)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六)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八)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九)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十)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1.请解释传播者的内涵和外延?答:(1)内涵:传播者即编码者、发讯主体,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环节。

(2)外延:A.人际传播中,是发讯主体又是讯息接受者。

B.组织传播中,是政府首脑、团体负责人、文件起草者等。

C.公众传播中,是演讲者、报告人、教师等。

D.大众传播中,是个人、组织、社会团体的混合体。

2. 请说明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特点?答:(1)具有主观能动性。

(2)集体性。

(3)受控性。

(4)专业性。

3. 请解释守门人的含义?答:最早见于库尔特·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指在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4. 请说明守门人的三重角色和特征?答:(1)三重角色:A.接受者 B.守门人 C.传播者(2)特征:A.隐形性 B.依附性 C.追加性 D.完善性5. 请说明职业传播者的任务?答:(1)搜集信息。

(2)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3)加工、制作信息。

(4)对传播内容和过程加以控制。

(5)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6. 请说明职业传播者应有的素养?答:(1)对传播事业有敬业精神。

(2)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3)要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4)有信息的敏感性。

7. 请解释信息的含义?答:(1)广义:事物发出的,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情报、资料、密码等。

(2)狭义:脱离载体或依附物质的内容,它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减少或降低不确定状态。

8. 请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答:(1)客观性(2)抽象性(3)感知性(4)传递性(5)存贮性(6)共享性9. 请解释信息传播中的编码与译码?答:(1)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

如:字符的不同组合构成文学作品;音符的不同组合构成音乐作品。

(2)译码:把信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10. 请说明信息的提取过程?答:(1)判断讯息包含的内容。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苏利文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 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 “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这种环境的真实姑且不论,
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不基于这种环境去期待、去行动、去奋斗,这种行为不仅有其
自身的真实,并伴有真实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拟态环境创造了新的真实。
另一个是“刻版成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
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成见可
教育和娱乐的功能。
拉札斯费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 组织的社会行动》(1948)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有 以下三种功能:a.授予地位 b.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 c.
传播的要素
传播的要素
1、三要素说:传者、内容(信息)、受传者 2、四要素说:即传者、内容(信息)、通道、受传 者 3、五要素说:拉斯韦尔的5个W(谁、说什么、通过 什么、给谁、取得什么效果) 4、六要素说:即信源、编码、信息、噪音、译码、 信宿)
主义最重要的派别――芝加哥学派,是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
二号领袖人物,也是社会互动理论(社会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米
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37年,死后经整理出版了《心灵、自我与社会》
(1934)等著作。米德提出一种关于人类行动、互动和组织的概念性观
点。他认为,人类具有应用符号、内隐反思、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的能

大众传播复习期末整理

大众传播复习期末整理

学者理论米德符号互动论:米德论证说,没有人天生就有一个自我,它也不是本能地发展起来的。

相反,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的社会过程而得到发展的。

库利”镜中我”:三重含义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得他人的判断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初级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互动形成的,具有亲密人际关系、存在强烈的群体认同感的社会群体,主要包括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

次级群体:是人类有目的以及有组织地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

杜威讨论决策五步骤:1.要识别困难2、要界定或区分苦难3.要提出可能的解决建议及合理性解释4.要从许多建议中筛选出最佳办法5.要执行该办法。

帕克P128舒德来承担的主要功能:1.信息提供2.调查报道3.分析评论4.社会同情5.公共论坛6.社会动员拉斯韦尔1920年出版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开创了宣传研究的先河。

P150~p166?李普曼刻板印象:关于社会群体成员的性格特征的成套的社会共享观念,在不了解某个人的具体个性时,常常将其归入某类人,然后通过对这类人群的刻板印象来进行认知和判断。

拟态环境:人们接受从拟态环境中获取的信息,而对信息的反应则直接作用于客观环境。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意见领袖、lpp指数导致了“有限效果论”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霍夫兰控制实验法态度转变研究诺伯特维纳控制论克劳德香农信息论施拉姆P16 p13 p153安娜佛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1.合理化解释2.投射 3.隔离4.反塑5.认同6.压抑拉斯韦尔的5W宣传模式1940年10月17日洛克菲勒传播研究班最终报告-《必要的传播研究》。

在这研讨班中,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宣传模式。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大众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影响以及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指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能够及时提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从而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决策。

2、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将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4、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消遣和娱乐。

三、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拓展了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四、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概论期末要点一、重要著作1、《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机构》作者:哈德罗。

拉斯韦尔主要内容:1、5W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2、三功能说:①环境监视功能②社会协调功能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④【后又加:娱乐功能】2、《男人。

女人。

讯息。

媒介-------人类传播》作者:W·施拉姆主要内容: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功能做了总结3、《人民的选择》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主要内容:对“伊里调查”的结果进行大胆推论,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为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4、《创新与普及》(1962年出版)作者:罗杰斯主要内容: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模式5、传播流程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作者:卡兹(等人)《创新与普及》作者:罗杰斯6、《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作者:麦克·卢汉二、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p111: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优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知情权(知晓权)p178: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关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和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知识沟(一种理论假说)p230: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某种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复习章节:1――12章主要题型:1、填空题4个共15分2、连线题5个共 10分3、名词解释4个共20分 4、简答共2个共30分 5、论述题1个共25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是信息的形式,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所处的群体、组织、社会,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反馈行为的总称。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传播)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知道信息与讯息的区别讯息:有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完整的表达某种意义的信息。

信息:信息是对环境中不确定性或不确定性的亮度、无规则的测定。

比较:信息包括讯息在内,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完整的表达某种意义;讯息指向具体的事物,信息时讯息的本质,讯息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的定义:是意义与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表达和传播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P50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美 H.拉斯韦尔①“5W”模式或者“拉斯韦尔程式”:②香农―韦弗模式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①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3、掌握系统模式P55①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与人际传播主要的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分清属于哪类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_doc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_doc

大众传播学重点(内容不太全面,不过大部分都包含了)1.哈罗德·拉斯韦尔:A.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B.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创始人之一。

C..对传播学的贡献: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第二,他提出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

第三,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和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第四,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为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的学科立下功勋。

第五,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实践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2.库尔特·卢因:A.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属于格式塔心理学派。

B.传播学研究守门理论的创立者。

C.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一,把心理学的试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第二,他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给传播学中得效果研究开创了一个重要领域: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欢迎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第三,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对信息流动的复杂性和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需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等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A.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社会学家、试验心理学家。

B.贡献:1932年,他最早在维也纳运用实地调查法从事对广播的研究,并提出“二级传播理论”,即“媒介—意见领袖—受众”传播理论模式,强调人及传播的绝对重要性。

击败了魔弹论,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

此外,拉扎斯菲尔德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电影杂志和相当一部分报刊和书籍是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

4.卡尔·霍夫兰:A.美国试验心理学家。

B.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一,引进了“控制实验法”这一行为心理学派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完善地运用于传播效果研究。

第二,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理论绪论1.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的视点)构成要素: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2.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

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并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3.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群体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1.四大先驱(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宣传分析研究: 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此书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使之成为当时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传播过程研究: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此书中拉斯维尔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并提出了传播基本过程的五个主要环节和要素。

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具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把关人”研究德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力学: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不仅要考虑他个人的因素,更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因素。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当处于一个群体时会产生一种趋同性,会受到群体或多或少的影响。

“把关人”理论:卢因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牛下水的实验)。

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再次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霍夫兰说服效果研究实验心理学家1953 《传播与说服》开创了态度问题研究的先河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奥地利社会学家“两级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1940 “伊里调查”1944 《人民的选择》其研究结果结束了“枪弹论”统治传播学的研究时代,从此传播效果研究进入到了“有限效果论”时期其他学者: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创立标志)《传播过程与效果》施拉姆学派:传播学学科地位的成熟。

《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奠定其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传播理论专著)2.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5W)1948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首次提出直线模式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传播活动经历的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2.历史进程的特点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的这一漫长时期就是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

它是猿与人的分界线,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有了口语,人类个体的经验得以交流,从而为社会成员所共享。

知识也得以传承。

局限性: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与工具、火、语言本身一样,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科学、艺术、政治、宗教的伟大活动都是因为人们能够阅读才得以实现。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1.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

2.文字能够将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距离限制,扩大了交流空间。

3.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和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印刷传播时代圣经的印刷标志着人类规模印刷的开始。

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在于消解了少数人对阅读和书写的垄断。

印刷传播的意义在于它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推动了教育发展、文化普及和科学启蒙、社会进步。

而反过来,公众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又导致了他们对于宗教、科学、哲学、文化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更大需求,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印刷传播时代的特点:读者主动,容量巨大,预告性强,便于保存,权威性强,依托条件简单。

同时也存在传播速度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传播工具更加丰富,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

电子传播时代的特点:1.听众、观众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2.信息传播速度快3.需具备一定的发送和接受信息设备条件4.社会影响面广5.社会普及面广,老少皆宜6.在社会上普及语言文字,造福社会7.有利于政府进行社会工作与管理8.满足社会公众视觉、听觉上的更高需求最重要的是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传播活动的发展对社会的作用1.每一次传播革命都为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开拓新空间2.人类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进步不仅互相促进而且步调一致,在步幅和步频上基本成正比3.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或国家,不仅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高,而且在竞争中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4.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面前,弱小国家几乎无还手之力,于是,小国文化首先消融在邻近的发达大国的文化洪流之中,进一步的竞争将会逐步形成几块区域文化传播控制研究1.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选择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有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图)2.把关标准(9要素)(1)时间跨度——一个事件的发生如果符合某种媒介的时间表,就会受到该媒介较多的关注(2)强度或阈限价值——一个时间越是具有震动性,或事件的重要性突然增强,也就依旧越有可能受到传媒重视(3)明晰性——事件意义越明晰、模糊性越低,越适合于做新闻处理(4)文化接近性——事件越是接近受众文化或受众兴趣,越有可能被选做新闻(5)预期性——符合某些既有的期待或预想的事件更容易被选作新闻(6)出乎预料性——事件越是不同寻常,越出乎意料,越容易被选作新闻(7)连续性——一旦某个事件被确认为有新闻价值,就会引起对该事件或相关事件的持续关注(8)组合性——某些事件的采用出于媒介内容的整体构成或平衡性的需要,有些事件则作为对照性事件得到入选(9)社会文化价值——受众群体或“把关人”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价值也会对新闻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3.报刊的四种理论(1)极权主义理论极权主义: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内容:a.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b.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c.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d.对当权者或当局者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特点: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2)自由主义理论内容:a.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b.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合法的c.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d.在涉及观点、意见、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同样重要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3)社会责任理论内容:a.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b.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c.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d.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享受着政府赋予的特权地位的报刊,有义务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内容:a.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共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b.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c.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教育群众d.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和需求e.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传播媒介1.传播媒介的含义(1)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2)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化(2)媒介: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延伸。

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