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治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研究
儿童自闭症的干预与治疗方法研究综述

儿童自闭症的干预与治疗方法研究综述一、引言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神经发育障碍。
这些孩子在社交互动、沟通交流、兴趣和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困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对自闭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干预与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对儿童自闭症的干预与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自闭症的症状与诊断自闭症的症状通常在儿童早期就开始显现,主要包括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狭窄的兴趣爱好。
社交方面,患儿可能缺乏眼神交流、难以理解他人情感、不会主动与他人交往;在沟通上,语言发育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差、非语言沟通困难等表现较为常见;行为方面,可能会出现重复的动作、固执的坚持某种秩序、对特定物品过度依恋等。
自闭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行为表现、发育史以及专业评估工具的结果。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等。
由于自闭症的症状多样且复杂,诊断往往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学家进行。
三、干预与治疗方法(一)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ABA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自闭症干预方法之一。
它基于行为主义理论,通过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然后采用正强化、负强化等技术来塑造和改变孩子的行为。
例如,当孩子主动与他人打招呼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增加这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采取忽视或温和的惩罚措施,使其逐渐减少。
(二)结构化教学法(TEACCH)TEACCH 强调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结构化的学习环境和清晰的视觉提示。
通过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步骤,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教学,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任务。
比如,在教室中设置明确的区域划分,如学习区、休息区、游戏区等,每个区域都有明显的标识和规则。
(三)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旨在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训练内容包括眼神交流、表情识别、对话技巧、情绪表达等。
论自闭症(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处理及训练方法

论自闭症(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处理及训练方法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儿童早期的一种严重地精神疾患,是全面发育障碍的一种。
在特殊教育中如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是一个热点也是个重点。
本文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表现、特点,以及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处理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法及对策,使自闭症儿童能够适应环境,并融入到正常地生活中去。
关键词:自闭症;特殊儿童;情绪行为;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一般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语言障碍突出,行为刻板,智力异常,感觉异常;容易伴随其他常见行为,如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对于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处理及训练方法,如主要以下几种: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矫正技术、认知行为疗法、游戏治疗、音乐治疗、药物辅助治疗等。
一、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导者根据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动作发展的状况,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游戏活动,并在儿童感到困难时,用语言或行动鼓励儿童,逐步克服平常教育训练中儿童能力不足、训练形式枯燥等等原因给儿童带来的困难。
让儿童感到快乐,进一步有效地化解儿童因做不到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并逐步协助儿童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和稳定的情绪。
二、行为矫正技术所谓行为矫正技术(Behaviormodiflcation),通常指的是依据学习原理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一)呼吸放松训练当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发生时,要求儿童立即将双手放在头上,从头开始、到肩、到腰、再到腿(坐姿、站姿均可),每个部位都可以停留15到30秒钟。
如果儿童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或数数能力,指导者可以叫他数数(从1数到30)来计算时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其注意力。
如此反复练习,至到情绪稳定为止。
(二)忽略与强化忽略属于行为矫正技术里的“消退法”。
如果当儿童出现拉扯头发,撞墙等情绪行为时,如果指导者立即做出反应,有时可能往往起了反作用,反而增强了这一系列行为。
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交往和沟通能力的缺陷,以及重复和刻板行为的特征。
对于孤独症的诊疗,早期的干预和综合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康复干预和治疗方法,以及家庭支持和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方面:-社交互动和沟通的障碍,表现为缺乏眼神接触、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无法分享兴趣和体验,以及语言交流困难等。
-刻板和重复的行为模式,如重复摇晃身体、旋转物体、固执坚持特定的例行公事,对改变环境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等。
-兴趣局限和刻板化,表现为对其中一狭窄领域的无常规、强烈的兴趣,缺乏对其他事物的关注和兴趣。
其次,儿童孤独症的康复干预和治疗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于改善孩子的社交和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言语治疗师的指导,教授孩子基本的语言和沟通技巧,如学习使用眼神接触和非语言表达方式。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帮助孩子发展他们学习和交流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使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他们在学术和社交领域取得进展。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通过建立正面的行为习惯和改变负面行为模式来帮助孩子。
例如,使用奖励和正反馈的方法,鼓励孩子进行积极和社交的行为。
-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来帮助控制孩子的刻板行为和冲动行为。
然而,药物治疗应该始终与其他综合治疗方法相结合,并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
此外,家庭支持和教育也是儿童孤独症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家庭支持和教育的方面:-家庭教育:家长需要了解关于孤独症的知识,掌握相应的康复技巧和方法,以更好地帮助和支持孩子。
家庭教育可以通过与专业人士合作,参加亲子培训和康复辅导来实现。
-家庭环境的适应和改善:为了最大程度地支持和帮助孩子,家庭环境需要适当地改变和调整,以满足孩子特殊的需求和照顾。
例如,提供安静和整洁的学习环境,减少刺激和噪音,创建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等。
《2024年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国内外研究现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本文将就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的国内研究现状1. 康复方法国内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方法主要包括教育干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其中,教育干预和心理治疗是主要手段,包括结构化教育、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
近年来,中医康复方法也逐渐被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中。
2. 研究进展国内学者在自闭症儿童康复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研究者们提出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强调家庭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行为疗法和心理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的国外研究现状1. 康复方法国外在自闭症儿童康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康复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家庭治疗等。
此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神经反馈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也逐渐被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中。
2. 研究进展国外学者在自闭症儿童康复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
例如,针对社交技能训练的研究表明,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社交互动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
此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疗法和神经调控技术也在研究中,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四、国内外研究对比及发展趋势1. 对比分析国内外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的研究上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研究注重综合治疗和家庭参与,强调教育和心理治疗的综合作用;而国外研究则更注重个体化治疗和新技术应用,如认知行为疗法和神经反馈疗法等。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的研究方向逐渐趋同,都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效果。
2. 发展趋势未来,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的研究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的结合,即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二是新技术的应用,如基因疗法、神经调控技术等将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提供更多可能性;三是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将得到更多关注,家庭和社会支持将成为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利培酮口服液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分析

张气管和提高气道黏膜纤毛清除能力 ,此外还可以使无活性糖皮质 】
激 素受 体得 到激 活 。,提高 受体对 类 固醇刺激 的敏 感度 ,并 使激素 效 能得 到显 著提 高 。作 用持 续 时问缩短 。氟替 卡松 是一 种糖 皮质 激
素 ,脂溶性高,容易穿透细胞膜,吸人后主要分布于肺内,而血浆
践证明,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它能有效缓解 气道高反应性 ,在去除气道炎症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能对过敏源
进 行较 好的控 制 ,显著缓 解 的支气 管反应 性 ,减少 支气管 痉 挛的发 生率 ,因而糖 皮质 激素 治疗哮 喘的最 佳和 首选 良药 。而 目前 临床上 治 疗哮 喘应用 最广 泛的 是气雾 剂性 药物 。所 以吸人 糖皮质 激 素也成 为 首选治 疗方 法 。这种方 法不 但可 直接作 用到 病症 处 ,还 具有 使用
l ・临床研 ̄2 1,o1, o . 3
表2 两组 患者治疗 前后 肺功 能 (E lF % 、P F 的 变化( F V/ VC E) 叉土s )
22支气 管哮喘患 者急性发作 期气流受 阻,呈阻塞性通 气功能 障碍 , . F V/V %、P F 降低 。经过 治疗后 F V/ V %、P F E。 C F E均 E IF C E 均明显上 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0 5 P . )。治疗组较对 照组上升 更明显 , 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0 5 . )。结果见表2 0 。 3讨 论 尽 管 GNA I 在全 世界推荐 了规范化 治疗方 案 ,但 并非所 有 患者 均 能达到 有效 控制 。支气 管哮 喘是一 种气 道慢性 炎症 性疾 病 ,涉 及
T l h 平衡失调、平滑肌机能失调 ,可逆性气道梗阻是哮喘的特征 h/ 2 T
国内儿童自闭症治疗方法综述论文

国内儿童自闭症治疗方法综述【摘要】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发育障碍综合症,它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目前国内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辅助性药物治疗、应用行为分析训练法(aba)、感觉统合训练、游戏训练、结构化教育疗法以及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海豚疗法、精神统合疗法等,这些研究给广大自闭症儿童带来了希望。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治疗方法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一ⅳ)把它划为四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
儿童自闭症的病发率一般都在0.04%左右,根据美国本土自闭症千分之六的患病率评估认为中国具有高功能和低功能自闭症的儿童应为120万,我国对于自闭症应形成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的一体化系统。
1 国内儿童自闭症的主流治疗方法1.1辅助性药物治疗儿童自闭症目前缺乏能够改变自闭症的病程,改善核心症状的药物,若患者伴随的精神神经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可用药物对症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1.1.1 利培酮:2006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治疗5~16岁孤独症。
药物能改善患者发脾气等易激惹症状、自伤和攻击行为。
1.1.2 中枢兴奋药物: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患者。
常用药物哌醋甲酯或苯异妥因 (注:中枢兴奋药物仅限6岁以上患者使用)。
1.1.3 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氯硝西泮用于癫痫发作者。
针对自闭症患儿的药物治疗问题,业界的看法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争议的焦点有药物的有效性,对患儿的副作用以及昂贵的费用。
1.2 应用行为分析训练法应用行为分析法是指基于刺激——反应——强化为基本原理尝试理解,解释,描述和预测为基础,运用行为改变的方法对行为进行干预,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过程。
一般来说,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疗法,可以包括基于功能分析上的环境改造,效果调控以及技能训练等。
aba使用的是经典行为主义疗法,主要是以一步步的行为矫正,配合刺激,强化,泛化等手段最终达到改变行为。
我国孤独症儿童治疗干预技术研究现状

独症 既有 原发 性 的生 物学 因素 ,同 时也 受心 理 因素 的影 响 。 孤 独症 儿童 的视 听 觉认知 、口语 模仿 、仿 说 、接 受 l生语言 、
因此 ,对孤 独症 的治疗 与干预 应从 特殊 教育和 心理行 为两 个 表 达性 语 言 等语 言 能 力 ,结 果 发现 孤 独 症儿 童 的语 言 记忆
和干 预的方 法能够 缓解 孤独症 儿童 的所有核 ,15障碍 。 从现 有 的文 献 来看 ,孤 独 症 儿童 治 疗与 干 预 的方 法 大
障 碍的干 预与 时间关 系密切 ,时 间越长 越有利 于语 言发展 障 碍 的改善 。同 时 ,研 究也发 现对 处于语 言关 键期的 孤独症 儿
我 国孤独症儿童治疗干预技术研 究现 状
● 姜 永志 白晓丽 (1 内蒙 古民族 大学教 育科 学学 院 ;2.内蒙 古民族 大 学心理 健康 教 育研 究所 )
摘 要 :孤 独 症是 一种 以社 会 交往 障碍 、语 言发 展 障碍 、情 感缺 陷与刻 板 重复行 为 障碍 为主 要 临床 表 现 的行 为 障碍综 合征 。 文章通 过 查 阅国 内孤 独症 儿 童 治疗与 干预 的相 关文 献 ,从孤 独症 儿 童核 心症 状 的 三个 维度 出发 ,梳 理并 分析 了我 国孤 独症 儿 童的 治疗 与干预 方 法 ,展 望 了未来综 合性 干预 孤独 症 的发展 趋 势 ,希 望为相 关 临床 实践 与理论 研 究提供 借鉴 和 支持 。
在 诊 断 的 核 心 症 状 上 , 研 究 者 比较 认 同将 社 会 交 往 功能障碍 、语言发展 困难及情感缺陷或行为障碍作为诊断 孤 独 症 的 三 大 核 心 症 状 。 回 顾 以 往 的 文 献 , 在 诊 断 方 法 上 , 大 多标 准 以 美 国 出版 的 《精 神 疾 病 诊 断与 统 计 手 册 》 (DSM )为 基础 ,通 过 临床 实 践产 生 ,如 近十 年 来 广泛 应 用 的 主要 诊 断 工 具 包 括 DISCO、AOSl、STAT、SC0 、 SRS、GARS一2,这六 种工 具在 制定 的理 论基 础 、关 注的 核心 病 症等 方 面 具有 很 高 的相 似性 ,但 在 适用 对 象 、测 量 方式 、主要功能、计分方式等方面却各具特 点 … 。因此 , 这些 诊 断 工具 的 差异 有 可 能直 接 导致 诊 断 结果 的 不 同 ,这 也说 明 孤独 症 的 诊 断在 现 实操 作 中一 般 都 要采 用多 项诊 断 工具 协 同完成 。
孤独症儿童生存现状及康复对策研究

孤独症儿童生存现状及康复对策研究--星星的孩子不寂寞摘要:孤独症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而目前对于孤独症,公众尚且缺乏清楚的认知和理解,有人未听说过此词汇或尚以为孤独症只是不愿与人交流的轻微心理疾病。
本文着重探究孤独症儿童行为发展问题,提出预防和缓解孤独症儿童问题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从政府、个人尤其是大学生角度来提出对策措施。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众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关注,提升社会认知和理解,还为孤独症儿童自身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以还孤独症儿童健康发展的明天。
关键词:孤独症生存现状康复对策星星的孩子Abstract:Autism is a complex and severe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Currently, however, the public lack a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on towards it. Someone even have not heard about autism or simply consider it as psychologic ailment. This article focus on exploring the behavior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putting forward practical solutions to prevent and relieve aut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individuals and especiall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isway not only raise public awareness about this disease but also provide brighter futur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ldren with autism.Key words:Autism Survival situation Practical solutions Children of the stars一、引言据欧美各国统计,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13例孤独症患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又称儿童自闭症, 是一种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大脑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
目前病因不清楚, 多认为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和围产期异常因素有关。
目前认为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流障碍、重复和刻板行为三大临床症状, 可伴有其它感知觉异常和智力障碍(占70%)等。
儿童孤独症多起病于30个月以前, 偶见4~5岁的儿童。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国外报道男女比约为4:1。
世界各国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大致为2~13万, 国内部分地区的调查为2.8~12.25万, 国内报道与国外相近[1]。
据估计我国有严重孤独症患者约65万, 症状较轻者有500多万[2]。
20世纪80年代后该病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 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自1943年Leo Kanner 教授首次报道孤独症案例至今, 各国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
但至今为止仍没有治愈孤独症的特效药, 国内外研究表明, 对孤独症应以早期教育矫治为主,并辅以药物进行发展性治疗[3]。
本文从早期教育矫治、药物治疗和其它治疗等3个方面加以比较与分析。
1 早期教育矫治在行为主义时代, 对孤独症的教育矫治主要以行为训练为主, 强调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体。
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 对孤独症的教育矫治逐渐改变了其单一的训练模式, 继而采用多元化的结构, 博取众长, 更加重视个体内在需要, 强调资源整合, 运用自然情境, 加强结构性和计划性, 并广泛利用各种心理学的先进技术和教育学的先进理念, 这已经成为现今乃至以后孤独症教育矫治的主流方向。
1. 1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lysis, ABA) 该疗法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Ivan Lovaas 博士于上世纪70年代创立。
它强调把语言训练放在首位, 运用功能分析法, 从个体的需要出发, 采用“ABC”模式, 即“起因(需要)—行为—结果(积极或消极强化物)”塑造正性行为[4]。
如消退头撞墙等自伤行为, 如果给予关心或妥协, 则为消极强化物, 增强负性行为, 而如果经分析得出自伤行为起因于自我刺激, 则可用戴帽子或将墙软包装等减少自我刺激度, 并辅以分级强化物和替代强化物如按摩等, 代以正性行为[5]。
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孤独症儿童训练课程的疗法, 是行为主义时代典型的行为训练疗法[5]。
它是以分解目标、强化和辅助为原则, 以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作为具体操作方法( 包括指令、个体反儿童孤独症治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研究高用艳(天津市安定医院,天津 300222 )【摘要】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大脑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 是一种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和刻板行为等三大临床症状。
从早期教育矫正、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等3方面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治疗方法;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3)11-0042-03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3.11.019应、结果与停顿), 以由医生指导下特教教师(个别包括患儿的家长)所组成的干预小组与孤独症儿童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作为干预的主要形式。
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目前国内学者广泛认同的有效治疗孤独症的方法之一[6]。
优点:简易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局限:该方法强调行为分析, 过于将目标分解, 对孤独症儿童整体的发展不利, 并且其密集训练方式也增加了治疗的费用。
1. 2 结构化教育(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CCH) 也称系统教学法, 是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 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 让儿童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从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7]。
其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它根据孤独症患儿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环境, 包括时间、空间、教材、教具及教学活动, 作一种具有系统性及组织性的安排, 而这些有系统的组织与安排即为“结构化”。
通过这些结构化的安排使孤独症儿童逐渐达到对环境的适应。
国内外一些研究也都表明该方法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 促进理解能力和社会功能的提高有效[8-11]。
优点:充分强调个别化教育, 始终以孤独症儿童自身特征为主体, 注重发挥优势技能和整合家庭资源, 因此能综合评估其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 实现训练的准确性、全面性和连续性。
该方法还具有灵活性, 兼容性。
局限:忽视了社交技能的训练, 同时其高度的结构化可能又会增加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 减弱儿童的社会兴趣。
1. 3 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家Ayres 在1967年将脑神经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 提出“感觉统合”概念。
他认为随着大脑的不断成熟, 感觉经由身体的各个器官, 由大脑的不同部位加工、处理后,统一输出, 保障整体机能协调统一运作[12, 13]。
据Ayres 的感觉统合理论发展而来的感觉统合训练的作用就是基于儿童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 特别是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处输入的感觉。
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 达到手、眼、脑的协调运行, 从而改善了儿童的统合能力[14, 15]。
优点:训练氛围活泼有趣, 儿童乐于接受, 且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值得作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加以推广。
局限:训练难以兼顾各个程度的儿童;训练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 动作准确度不够及练习次数不稳定;训练中缺乏小组互动和游戏环节;训练内容和形式有待创新, 训练器材有待开发;.家庭缺少对儿童的配合训练。
1. 4 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ve training, AIT) AIT是由法国耳鼻喉科古·贝拉医生20世纪70年代发明设计的, 是一种全新的音乐治疗方法。
它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过敏性特点设计, 由治疗师通过调制、过滤特定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 并刺激脑部活动, 从而达到改善语言障碍、交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紊乱的目的[16]。
孤独症儿童存在对声音的超敏现象, 听觉统合训练可以过滤掉某些超敏频率的声音, 减少内耳和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敏感性, 使其能接受其他频率声音的更强刺激, 使受训者更清楚地接受声音,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声音与行为。
优点:对患儿听觉过敏的现象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
局限:有研究表明听觉统合训练会增加儿童刻板行为、反射语言和冲动行为, 而这有可能是由于不适当唤醒感觉系统所导致的[17]。
1. 5 游戏疗法 游戏治疗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
1919年, Klein把游戏技巧用于分析6岁以下儿童, 形成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后由各心理学派不断发展形成儿童中心游戏治疗、亲子游戏治疗以及集体游戏治疗等方法。
20世纪80年代, 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萌山英顺教授将人本主义理念与精神分析融合于游戏中, 创立精神统合疗法, 该方法强调治疗师应充分尊重孤独症儿童的“自闭”经验, 并能融入其中, 才可促使孤独症儿童关注治疗师的行为并获得愉悦感, 从而能从经过拓展的世界中习得一系列社会技能[18]。
治疗师通过与患儿游戏, 分享愉悦体验, 谨慎地促进患儿与他人的交流意愿, 拓展患儿人际关系的范围。
该疗法易使孤独症儿童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从而使治疗进程顺利, 效果显著, 但也增加了治疗的长期性。
游戏疗法的目的是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儿童宣泄不良情绪, 发展智力与社交技能, 形成完美人格。
优点:该疗法在治疗中充分尊重儿童并注重双方的情感交流, 因此容易使孤独症儿童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从而使治疗进程顺利, 效果显著, 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治疗精神。
局限:治疗的长期性, 尤其表现在对治疗师的职业技能要求非常高。
1. 6 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 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DI疗法是一种相对全新的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方法, 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 博士创立, 近几年来在美国应用范围极广。
Gutstein认为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是: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
随着对孤独症神经心理学机制的深入研究, “心理理论”缺陷被认为是孤独症的核心缺陷之一, 其主要指孤独症儿童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 患儿因此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不能分辨别人的面部表情因而不能形成社会参照能力, 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 因此不能形成与亲人之间的感情连接和友谊, 并依此为孤独症儿童设计了一套有数百个活动组成的训练项目, 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
RDI是一种在家庭开展的、由父母操作的训练方法, 不受地点与设备的局限, 时刻进行。
但RDI并不是使父母成为治疗师, 而是向他们提供了一种有效指导孩子成长的手段。
父母可以在此过程中监控患儿成长的每一步, 根据不同特质开展训练, 满足个别化需求。
在教育训练过程中, 父母与孩子的各项互动能够促进患儿的交流能力。
特别是情感交流, 会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提高患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优点:RDI最显著的特征是经验分享, 要儿童感受到社交互动中最真实的情绪体验。
每个游戏中都会有弹性与变化, 引导者会设计新的情景、感受和行为来引导儿童分享他们的情绪反应。
这种方法得到的效果是其他训练方法不具备的, 也弥补了其他方法训练的不足。
局限:对家长的要求高, 家长需要对RDI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受RDI的训练理念。
2 药物治疗[19]目前虽然已有数以百计的各种各样的药物被应用过, 比如盐酸氟苯丙胺(降低患儿血中血清素的浓度)、羟吗啡酮(对攻击、自伤行为有效)、B-障碍药物(减轻精神压力和恐惧)、荷尔蒙分泌素(能改变不说话的现象)、氟哌啶醇(减轻过于兴奋、攻击、刻板和多动等症状)、抗癫痫药(应对抽痉、意识丧失和失神等)、大剂量的多种维生素;以及饮食限制:如禁奶、禁巧克力等, 然而至今全世界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特效药物, 也不是每个孤独症患儿都需要服药。
优点:目前认为合理的药物治疗可有利于心理干预的开展, 并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
如对行为十分紊乱或有严重伤人自伤的患儿, 适当地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可以较快较好地改善行为问题, 有助于干预训练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