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的欣赏教学设计
风景优美的地方教案

风景优美的地方教案【篇一:人教版语文三上习作六《风景优美的地方》word作文教案】习作:《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照片、文字等资料直观感受,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2、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运用比喻的等写作手法把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写清楚,写具体。
3、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通过一些表达方法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能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语。
教学准备准备好已写的片段文章,搜集的几处风景优美的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课文。
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谁来说一说。
(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如《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地点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描写,文中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
2、今天习作课,我们就用我们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二、明确习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看习作要求,明确要求:师:把书翻到97页,自己读一读,划一划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写作内容:写一个去过的地方或想去的地方。
写作重点: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三、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光。
同学们,口语交际课上,大家已经互相介绍了自己去过或想去的地方,下面我们请一些小朋友为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光,说说这个地方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教师总结:刚才小朋友介绍时,都抓住了这个地方最吸引人的特点,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抓特点)四、展示片段,引导学生把景物的特点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
1、回顾课文,回顾把景物写清楚具体的方法。
师:咱们来回顾学过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我把第三段修改了一下。
修改后的第三段:夏天,树木的枝叶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
登泰山综合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国五岳之首,被誉为“五岳独尊”。
泰山不仅是一座自然风光秀丽的山岳,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山。
登泰山,不仅可以领略大自然的壮丽,还能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设计本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内涵;(2)掌握登山的技巧和方法,增强户外活动能力;(3)学习泰山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3)使学生体会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对象初中、高中及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户外活动经验。
四、教学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为期2-3天的实践活动。
五、教学地点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景区。
六、教学内容1. 泰山概况(1)地理位置: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地处鲁中山区,总面积426平方公里。
(2)历史背景:泰山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泰山封禅”的记载,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祈求福祉的圣地。
(3)文化内涵:泰山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五岳之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
2. 登山技巧(1)准备工作:了解泰山登山路线,准备必要的登山装备,如登山鞋、手杖、背包等。
(2)登山方法: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保持匀速前进,注意休息和补充水分。
(3)安全常识:了解山区的天气变化,掌握基本的安全自救技能。
3. 泰山文化(1)民间传说:学习泰山的民间传说,如“泰山神”、“盘古开天辟地”等;(2)神话故事:了解泰山的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3)古代诗词:欣赏古代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词,如杜甫的《望岳》等。
10日月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5.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重点题型整理
题型一: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日月潭的地理位置。
答案:日月潭位于我国台湾省。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
1. 语言素养: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2. 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日月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3. 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台湾的地理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存在主要问题:
1. 阅读理解能力差异:学生之间的阅读理解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生僻字词的理解存在困难。
2. 课堂互动不够充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3. 学生个体差异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学习能力和背景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可能需要进一步个性化处理。
改进措施: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情况。
3. 随堂测试:随堂测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随堂测试,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4. 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态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迷人的九寨沟》教学设计

《迷人的九寨沟》教学设计第五课:迷人的九寨沟教材简析全文共有5个段,以总―分―总的形式描绘九寨沟的美景。
首尾两段前后呼应,点明了九寨沟是人间仙境。
2~4段围绕着“仙境”这个主题给我们展现了三幅图画。
一幅是九寨沟的海子图,作者通过一串凝练优美的词语,给我们展示了那里的海子形美、色美,名也美。
第二幅画面是九寨沟的山林图,这幅图画作者的着力点仅放在了色彩上,不同的角度山林有不同的颜色,不同品种的树林有不同的颜色,于是这幅图就变得瑰丽多姿、绚丽多彩了。
第三幅图是九寨沟的深秋图,这幅图画是灵动的,是变幻无穷的。
作者抓住一个“变”字,从天气、感觉、地貌这三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说法――“深秋的九寨沟,简直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全文优美的词汇不胜枚举,使整篇文章显得华美而极富感染力,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二、四自然段。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了解九寨沟迷人、独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4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九寨沟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
学生:搜集有关九寨沟的资料。
课文用生动优美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迷人的自然景观。
预习要求:1、读: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勾:用“――”勾画生字词语,并用已有的经验自学生字。
3、查:(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5个;(2)形近字; 4、写:(1)批注自己的感受。
(2)提问。
(3个)教学时间:2课时一课时课时目标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拨开云雾重现日——“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教学设计

马观花 , 说不 出 自己对于一些景观 的内心感受 , 不能上 升到一定
的高度 。本节课我就来谈 谈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
《 题西林 壁》 , 并根据问题做 出正确的回答 。 ①这两首诗写 了什么样 的景观? ②诗人从 哪些角度观赏并展
教学方法 : 设疑 问难法 、 探究法 、 多媒 体 展 示 法 和 随 堂 练 习 练 习强 化 教 学 目的 。
教 学 过程 :
一
气象景观 : 把握观赏时机 。我 国黑龙江畔的漠河 , 每年夏至
前 后 ,可 以 看 到夜 色 清 明 的极 昼 ,还 能 看 见 绚 丽 而 神 秘 的北 极
方面 , 以典 型 而 著 名 的旅 游 景 观 为 例 , 分 别 介 绍 洞 悉 景 观 的 文 化 黄 山仙人指路 、 猴子观海 、 妙笔生花 , 桂林象鼻山和骆驼 山, 云南 定位 、 优选欣赏角度 、 把 握 观 赏 时机 、 了解 人 文景 观 的文 化 内涵 和
阿诗玛等等 ; 对于峡谷 、 洞穴 、 一线天 , 采用置 身其 中近 泰山的 E l 出、 峨眉山的佛光 、
潮等等 。 ・
法 。设 疑 问难 引入 新 课 , 探究归纳总结方法 , 展 示 明确 结论 , 随 堂 黄 山的四绝 、 青海湖候鸟( 五月份最佳 ) 、 八月十五左右的钱塘江
山水组合景 观 : 最 为特殊的就数桂林 山水 了, 自古就有 “ 桂 林 山水 甲天下 ”的美誉 , 这种景观只能荡 舟沿 水路 观赏 , 方能体
帘洞 、 雁 荡 山一 线 天 等 。
特点 , 这既是本节内容 的重点 , 也是本节课 的学习难点 。 教学 目标 : ① 知识 目标 。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 和欣赏是多角 度 的, 掌握不 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 …
《九寨沟》教学设计

a.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读一读,体会他最惹你喜爱的地方,在文中加上着重号。
b.做小导游向游客介绍这些小动物。
(2)学生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3、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
喜欢金丝猴的有哪些同学,交流。
※金丝猴——体态粗壮,攀吊,眨巴,窥视(是什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1332141292437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BD%F0%CB%BF%BA%EF&s=0
朗读。指名读。
4、齐读这一自然段。
5、同桌互读最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句子。
师述: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大家都很爱这些动物,愿和它成为朋友。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如此美妙瑰丽的九寨沟,令人热切向往。难怪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动情地赞叹道……齐读第五自然段。
※“每当天气晴朗时……五花海,五彩池呢”
a.这池水怎么是五彩的?
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水里。湖底有五颜六色的石头。
b.教师分别出示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1332138218375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BE%C5%D5%AF%B9%B5+%CE%E5%BB%A8%BA%A3&s=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7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一、谈话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感悟句子: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日月潭》教学设计

《日月潭》教学设计课前透视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二年级学生很少有人去过台湾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这里有所了解。
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并拓展文本,开展“宝岛台湾知多少”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自主感悟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或图片、音乐磁带、师生搜集的台湾及其他风景区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展示交流。
出示日月潭的风光图片:这是什么地方?(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就是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
(板书课题)你们对日月潭了解吗?把你课外搜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日月潭的向往;交流与展示,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谈话质疑。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板书课题)师生在地图上找到台湾的位置。
师: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梳理: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里的风光怎么样?)【学会质疑是提高读书质量的有效手段。
虽然这些“疑问”开始时是杂乱无序的,但是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并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和整理,将最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提高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材
分
析
重点
景观欣赏的方法,
难点
运用资料,描述旅游景观的特点及欣赏位置。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的读和比较分析。
学法指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教学反思
备注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幻灯片演示】《题西林壁》,苏东坡
教师总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旅游景观
教师总结:自然景观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随时间和天气而变化、许多景象只在特定时间出现,应该优选恰当观赏时机。
北京的香山红叶----秋季
西湖的“苏堤春晓”----春季
哈尔滨“冰雪节”、吉林雾凇---冬季
漠河的白夜----冬季
日出、日落、云海----雨过天晴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
青海湖鸟岛----五月
学生齐读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
【研究一】:旅游景观有哪些美?
展示:庐山的三叠泉瀑布、西湖四季美景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景观的美。
形象美
动态美、声音美
色彩美(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朦胧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研究二】:旅游景点的欣赏方法
(一)把握观赏时机----天时
幻灯片展示四季黄山、日出日落、钱塘江大潮、青海湖鸟岛的照片让学生感受时机的选择。
课题
课型
讲授课
多媒体使用
多媒体ppt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感受旅游景观的美感。
2、掌握不同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3、能举例说明景观的欣赏方法及成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影象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思维、领悟自然与人文的优美和谐。
【板书设计】
1、旅游景观的美感
2、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审美情趣是人类的基本欲望——
学习欲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创造力
【课堂练习】假如你是一位导游,现在有一位北京的旅客想乘火车游览下列景点,最后返回北京,请你设计一条合理的旅游路线。要求:走近路,不走重复路。
泰山、杭州西湖、昆明世博园、兵马俑
检验学生学习情况
课堂总结:根据最新考纲,权威解读我们应该掌握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方法,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择欣赏位置
1、峰峦----远眺或俯瞰
2、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的观赏地点
3、峡谷、洞穴、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
4、瀑布---适当距离仰观
5、江河湖海----俯览或远望
6、湖沼池塘----近水观赏
7、山水组合景观----乘船沿水路观赏
(三)人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品位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观察旅游景观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旅游景观的能力和审美能
(二)优选欣赏位置----地利
幻灯片展示庐山、泰山;黄山石猴观海、骆驼山、象鼻山;溶洞、一线天;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洞庭湖、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杭州西湖、北大未名湖、济南大明湖;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景观,让学生体会欣赏位置带来的美,学会选择欣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