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空气(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九年级化学课题一《空气》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
详见多媒体课件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布置】
1.学校作业:完成本节课相应作业P32 1、2、4题
2.家庭作业:理解并识记本节课内容;识记并默写:氧气、氮气、红磷、五氧化二磷的化学符号;预习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P28-32
4.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误差分析。
6.教师播放视频,师生总结归纳空气的组成。
活动三、教师讲解物质的分类
活动目的:让学生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并能予以区别。
教师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并播放视频,学生归纳。
【新课学习】
活动一、教师介绍拉瓦锡并播放其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
活动目的: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化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理解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讲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
活动目的:让学生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原理、装置。能准确描述出实验现象并获得结论。
1.教师讲解课本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化学仪器。
2.教师播放视频资源,向学生讲解该实验的原理。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原理。
3.教师播放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瓶内水面上升约1/5.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1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2. 实验技能: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空气组成的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科学思维:学生将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培养逻辑推理和证据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空气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空气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空气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空气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空气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2.1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2.1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紧扣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空气这一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空气的组成,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空气的必要性。本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有待加强。
3. 课后作业反馈不够及时,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
(三)改进措施
1. 设计更多互动环节,如提问、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 加强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规范,提高实验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东社中学赵丽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2.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探”、“疑”、“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实验,提出问题或疑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
2.1 空气教案 共两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能区分纯净物、混合物过程和方法: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等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重难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
教具准备: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一套及药品。
氧气2课堂练习:1、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B、1:4C、1:5D、4:52、2004年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图是火星大气成分含量示意图。
与空气的成分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火星大气中N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N2的体积分数B、火星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C、火星大气中O2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D、火星上大气中有稀有气体,空气中没有稀有气体3、有关实验室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选红磷作为反应物是因为它是固体状态B、该实验是利用化学反应后装置内外的压力差造成水位上升,并以此确定氧气的含量C、红磷必须过量D、该实验还可说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不与红磷反4、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若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但又不引入其它气体,可使用的燃料物是()A 硫 B、木炭 C 红磷 D 铝5、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⑴木炭在空气中燃烧⑵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⑶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逐渐变软⑷长期放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色固体6、把某种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里,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
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⑴硬度——⑵密度——⑶密度-——⑷色态——7、在下列短文中的括号里用序号填上:(A) 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 ),把块状硫粉碎( ),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 ),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味的气体( ),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 ).【板书设计】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拉瓦锡“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汞+氧气氧化汞氧化汞汞+氧气2、“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1)原理: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且生成物是固体,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同时,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在逐步形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培养其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化学学习真正服务于生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
a.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b.如何判断空气质量的好坏。
c.日常生活中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活品质。
5.结合所学知识,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一次关于环保的讨论,了解他们对空气污染和环保的认识,并记录下你们的讨论过程和心得体会。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
2.作业中要求书面报告、实验报告和科普文章,注意文字表述清晰,逻辑性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空气的概念和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空气的探究充满好奇,但可能对空气中各成分的认识尚不清晰,对空气污染的认识也较为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空气的组成、重要性以及空气污染的防治。
初三化学(人教版)《空气(第一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英国化学家 丹尼尔·卢瑟福 (1749—1819)
发现空气中 存在氮气。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英国化学家 普利斯特里 (1733—1804)
瑞典化学家 舍勒
(1742—1786)
发现空气 中存在氧气, 并制得氧气。
由于被传统 的燃素说所束缚, 并没有定量的测 出空气中氮气和 氧气的含量。
【实验步骤】
(1)实验前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确认 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
(2)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3)向燃烧匙中加入足量的红磷。 (4)在空气中点燃红磷。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模拟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5)将燃着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预先 放入了一定量的水),并迅速塞紧瓶塞。
反应
装置
红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白色固体
易溶于水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模拟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装置
燃烧匙
弹簧夹
初中化学
红磷 水
滴有 红墨水的水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模拟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装置
燃烧匙
弹簧夹
初中化学
红磷 水
滴有 红墨水的水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模拟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氧气的体积。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
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发现
他怀疑从空气中分密离出度来 的含氮氮得化到气合的中物氮可分气能解 还含1有.2尚505未g被/L 发 现从氧的气空较留气下中重的分的氮离气气出体。1.2572 g/L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空气》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1《空气》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
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本课题有三部分内容,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教材首先讲述了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成分的故事,然后采取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空气的成分。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重点放在对现象的分析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第二部分,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来介绍几种气体的用途。
第三部分则提供了颇有趣味性的漫画来介绍大气污染,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教学策略分析】1、在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为此,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或以小实验引入等等;2、对第二部分,可以事先让学生收集资料或图片(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3、对第三部分,可结合调查与研究,事先完成以下几件事:(1)调查在你身边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污染空气的现象,并完成调查报告;(2)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3)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近阶段的本地空气质量日报,然后在课堂上分组交流、讨论。
2.1空气(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

空气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混合物与纯净物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误差分析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教材课题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方法;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3.完成时间15分钟一教材助读1. 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法国化学家,他得出了空气由和组成的结论。
2.你能说出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原理吗?3.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4.试举例说明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三预习自测1.空气的成分以和为主,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氧气____,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
2.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A.二氧化硫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来完成。
下列步骤的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②用燃烧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时,火柴熄灭,说明主要是氮气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人瓶内,并把塞子塞紧④冷却到室温⑤打开弹簧夹,水压入集气瓶中,并接近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⑥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⑦检查装置的气密性A.⑦⑥②⑤④③① B.⑦⑥③②⑤①④C.⑦⑥①③④⑤② D.⑦⑥①③②④⑤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B.雪碧饮料 C.河水 D.洁净的空气5.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C.生锈的铁钉、海水D.二氧化碳、液态氧气我的疑惑:探究案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要保证实验成功应注意什么?2.洁净的物质就是纯净物吗?二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12图11、了解有关空气组成的发展历程——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1)汞是常温下唯一的一种呈液态的金属,颜色是 (2)加热密闭容器生成的红色粉末是(3)拉瓦锡实验所得到的不成熟结论 2、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1)观看实验装置图,你能说出所用的各种仪器名称吗?(2).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总结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4).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气密性好,红过量,燃烧鍉插入速度要快,等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5).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 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对比归纳】认识相似装置(试管为20ml )针对训练1.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空气(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A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B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分析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二、导入新课:
[引入]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你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学生活动 :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三、新课教学:
讲述:空气的组成
[引导]阅读课本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演示]实验2-1
1、如图2-3连接好装置
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
学生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
认识仪器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
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教师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
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提问]如果实验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小于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为什么?
[归纳]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空气没有冷却
[讲解]空气的成分
板书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教师根据空气引出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
纯净物:一种物质
举例说明
空气、可乐、泥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判断物质的分类
四、知识巩固:
五、课堂小结:
1、空气的组成
2、物质的分类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