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七年语文《世说新语》二则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七年语文《世说新语》二则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阅读下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②未若柳絮因风起③相委而去④元方入门不顾2.翻译句子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分别找出敬词(对别人的尊称)和谦词(对己称呼)各一个。

敬辞:谦辞:4.你觉得谢太傅更赞赏谁的才气?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太丘舍去。

元方入门不顾。

1.请解释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含义。

(1)俄而雪骤俄而:(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3)相委而去委:(4)下车引之引: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A. “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知识精讲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知识精讲

宇轩图书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 水面初平云脚低。
宇轩图书
宇轩图书
最爱湖东行不足, ⇨ 流连忘返。 绿杨阴里白沙堤。 主题:全诗以 “行 ”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 白沙堤止。以 “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 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春日良辰和西湖 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宇轩图书
第二部分 课内古诗词内容精讲
宇轩图书


《诗经 · 周南》 关关 雎 鸠 ,在河之洲。 爱慕 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 。
宇轩图书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思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宇轩图书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幻想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宇轩图书
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写景, “烟 ”“水 ”“月 ”“沙 ”由两个 “笼 ”字联系起 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 ) 夜泊秦淮近酒家。(承上启下,既照应诗题,又引 出 “商女 ”“亡国恨 ”“后庭花 ”。 )
宇轩图书
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对 “商女 ”的愤慨,实 则讽刺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融为 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 主题:诗人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 历史,讽刺晚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 萧瑟 ,洪波涌起。
宇轩图书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宇轩图书
主题:通过登山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勾画了大 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 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5节文言文专题综合演练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5节文言文专题综合演练

第5节文言文专题综合演练一、(2012·济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劝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①者不化,召师②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

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也。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④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吕氏春秋·劝学》,有删节)【注】①往教:指老师去找学生,这是有失师道之尊的。

②召师:指把老师叫来。

《韩诗外传》: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

闵子曰:“礼有来学,无往教。

”与此同。

③堇:草药名,有毒,能毒死人。

④畏:通“围”。

下文的“孔子畏于匡”即“孔子围于匡”。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理:治理(得好)B. 圣人生于疾.学疾:努力,奋力C.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兑:通达D. 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硾:使物下沉解析C项,兑,通“悦”,喜悦,使动用法,使人欢喜,让人感兴趣。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2讲考点突破学案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2讲考点突破学案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 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 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 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附【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任正员外郎,
兼散骑常侍。谢贞幼年聪慧敏捷,性情纯厚。祖母阮氏起先苦于风眩病,每每发 作便一二天不能饮食。谢贞当时才七岁,祖母不食,他也不食,亲族都觉得他与众 不同。母亲王氏,给谢贞讲《论语》《孝经》,他读完便能背诵。八岁时,曾写 《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对他的诗赋有美好情趣感到惊奇,对亲近的 人说:“此儿将来可成大器,至于‘风定花犹落’一句,可以和谢惠连媲美了。” 十三岁时,(谢贞)略通《五经》大意,尤其熟悉《左氏传》,又擅长草书、隶书、 虫篆书。十四岁时,父亲离世,他顿首痛哭,数次哭得死去活来。父亲谢蔺遭逢
附【参考译文】 后世的学习,大概比先王那时候要更加兴盛。居处的安逸,饮食的丰盛,规矩约
束的严苛,先王那时候也不一定具备;但是学习就只为学习,施政者就只为施政。人 们聚集住在一起终年玩乐,有上进心的人只不过通晓经书,写写文章,以考取功名,已 经考取功名做了官,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忘记并荒废了。一看文书记载的相 关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的事,就说:“我刚刚从政,哪里懂这些?”唉!后代说治理 国家的人常常赶不上先王的时代,就是治学与为政分开的缘故吧!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通经缉文”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且“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各自独立,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该选项。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结合前面选项的分析,应是“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则昔 之所习者”,选项所断皆不准确,排除该选项。 答案:B

19.《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使论证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 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冲关升级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舜发( 兴起,指被任用 )于畎亩( 田地 )之
中,傅说举( 选拔、任用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 集市 )。
冲关升级
故( 所以 )天将( 将要 )降大任 ( 责任,担子,使命 )于是( 这 )人也,必先苦 ( 使……痛苦 )其心志,劳( 使……劳累 ) 其筋骨,饿( 使……经受饥饿之苦 )其体肤,空乏 ( 财资缺乏 )其身,行拂( 违背 )乱( 扰乱 ) 其所为,所以( 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 ( 使……受到震撼 )心忍( 使……坚韧 )性,曾 ( 同“增”,增加 )益其所不能。
冲关升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 的“眉目”,本文以论点为题,文章眉目分明,主旨显豁。 B.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 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 论。 C.文章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D.原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反面讲磨 炼激发人的斗志,从正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冲关升级
3.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为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 天生的,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为得出“天将降大任……”这 一著名论断作铺垫。这样排比说理,气势磅礴,力度非凡。 B.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读完本文,我们会 明白只要能经受住一番艰苦的磨难,便能成就一番事业。 C.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篇末得出 中心论点。其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是对历 史上大量亡国事例的高度概括。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大 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湖南中考面对面】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1篇《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湖南中考面对面】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1篇《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2020/7/6
25
1. 词语解释
(1)一箪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人不堪其忧 堪:忍受
2. 句子翻译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20/7/6
12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第七则: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雍也》) 1. 词语解释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喜欢,爱好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以……为乐趣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
而》)
1. 词语解释 (1)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省:自我检查、反省 信:真诚、真实
(3)传不习乎
2020/7/6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5
2. 句子翻译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 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 句子朗读节奏 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 人 谋/而 不 忠 乎?与 朋 友 交/而 不 信 乎? 传/ 不 习 乎?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子张》)
1. 词语解释
(1)博学而笃志 (2)仁在其中矣
笃:忠实,坚守 仁:仁德
2. 句子翻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够多考
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020/7/6
20
全文梳理
1. 词语解释 (1)学而不思则罔

2021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通假字

2021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通假字

②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③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
论》④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
⑤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伐檀》
⑥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东南飞》
⑦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
《吕氏春秋·察今》
⑦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
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A.①③⑤⑧ B.①③⑤⑦ C.③⑤⑥⑦ D.③⑤⑦⑧
【答案】D
8.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①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知识梳理】
根据对考纲的理解,我们对通假字的复习要将精力集 中在常见的通假字的记忆学习上。但复习通假字,千万不 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 并将有关通假字加以整理,反复温习,这样得来的记忆才 牢靠。本章节后面附有中学课本常见通假字的总表,同学 们可以据此安排自己的复习,最好能找回原文,加以对照 理解。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 义,看迁入是否顺畅。——老话都是有学问在的,不然它也 老不了。
(一)通假字
【考情分析】
在近几年的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只有2013年出现了 对通假字的专项考查,而且难度并不大,其他年份都是结合其 他知识点一起考查。但在教育部关于对中职学校加强传统文 化教育的文件下达之后,对此的考查会不会加大难度,还是个 未知数。而且由于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中,几乎每篇文言文 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很容易理解错误,因此,哪怕只是为了 读懂原文,一定量的通假字知识储备还是要有的。

高中语文高职高考总复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公

高中语文高职高考总复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公
4.指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B.崛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C.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D.约从离衡。(《过秦论》)
【答案】 D (D.“从”通“纵”,“衡”通“横”。)
5.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金就砺则利。(《劝学》)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C.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原毁》) D.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20.指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崤之战》)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D.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答案】 B (A.“乡”通“向”;C.“取”通“娶”;D.“信”
___遭__受____ _动__词__
③妆成每被秋娘妒。
__表__被__动___ _介__词__
④如被冰雪。
___覆__盖____ _动__词__
3.倍: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倍__数___ _量__词__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通__“__背__”__,_违__背__ _名__词__
【答案】 D (A.“见”通“现”;B.“食”通“饲”,“材”通 “才”;C.“邪”通“耶”。)
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 ) A.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B.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C.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D.舟尾横卧一楫。(《核舟记》)
【答案】 D (A.“诎”通“曲”; B.“有”通“又”;C.“衡” 通“横”。)
【答案】 D (A.“取”通“娶”;B.“被”通“披”;C.“唱” 通“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 子”、“以为”、“交通”、“可以”、“卑鄙”等。
(2)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
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
这些古语换为今语。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
本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如:①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汤”应
一异常情况。
2.考点及题型上有比较大的改动:(1)重点词语的解释。 主要考查文言文中重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所选的词语出自多 篇文章,但基本不会超出考纲规定的篇目,以单选题的形式出 现,分值为 3 分。(2)句子翻译。2011 年和 2012 年连续两年都
是从选文中选取一句话,要求考生翻译全句,分值为 3 分。(3)用
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又如“将军身被坚
执锐”中的“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
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
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
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
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 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 (5)补。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 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 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 如:①(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补
主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补 谓语)
“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 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需要注意的 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
“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
“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 3.通假字
(2)意译。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
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在文言文翻译中, 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只 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以意译。
3.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扩”、“换”、“留”、
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
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词诸多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
一个是本义,其他词义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如
“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 “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
我跟谁一起呢?
②后置状语前移。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
亭记》)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③前置谓语后移。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④意动用法、动量结构。 如:a.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译为:渐渐地有人把他
【考题举例】(原文见“文言词语的理解”部分的《孙权劝
学》)。
【习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答案: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 学官吗?
【答题指导】 1.翻译的标准和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
“雅”。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 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 删内容。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 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 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翻译时,上下句的意思
一、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 “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就是考查重点 文言词语的两个知识点:一是一词多义现象,二是重点文言实 词的释义。从近两年中考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一词多义,题 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是所选文段的重点词语,题量一般 为 1 题,分值为 3 分。
2.排除法 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 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 3.词性法 即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 思是否相同。
二、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
“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就是让考生直接翻译
文段中的句子,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一 般是一句话,主要是文段中的重点句、关键句、难句、特殊句、 特色句、主旨句等。2011 年的分值为 3 分,2012 年的分值提高 到 4 分。
【考题举例】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 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
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
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原文语句填空。2011 年和 2012 年均为 3 空,分值为 3 分(每空
1 分)。(4)对文章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言文语言及表达
技巧的欣赏。这类题形式自 2011 年后均为选择题,分值为 3 分。
3.从总分值来看,课内文言文阅读部分 2010 年的分值为
8 分,2011 年和 2012 年提高到 12 分,预计 2013 年也是 12 分。
③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补宾语)
④念无与(我)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补介词“与” 的宾语) ⑤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条)抚尺而 已。(《口技》)(补量词) (6)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
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 ①前置宾语后移。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为:
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习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 . . B.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 . C.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D.权谓吕蒙曰/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
解析:A 项第一个“当”是副词,“正当、正在”;第二个“
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直译。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 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 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 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要按照原文的 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直接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以上四类词汇的整理归纳见另 订成册的《古诗文速记手册》) 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 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 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
1.代入法 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
以此来判断异同。
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 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 (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 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如“吾义固不杀人”(《公 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坚守道义”。“固” 是“本来”的意思,引申为“坚决”。译为:“我坚守道义, 决不杀人。”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 了出来。
(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
美。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的“良田美
池”可以直接保留,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
就会形象生动许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展现出来, 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2.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
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 “无”,读作 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 的“亡”。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 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
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 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 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 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
翻译为“热水”。 ②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应翻译为“案件”。
(3)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 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 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 “牛”、“羊”、“田”、“大”、“小”、“长”、“短” 等。②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 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 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 ( 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
“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4)删。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 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 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 如: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战斗,靠的 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 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