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0篇(含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3601-37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3601-37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3601-37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王大将军始下①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

乘中鸣云露车径前②,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

”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

”既而忘之,以为南郡。

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

后兼三公③,署④数十人为官属。

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

于时称其知人。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始下”:指晋明帝时王敦起兵造反,东下京都一事。

②中鸣云露车:一种车子,车上有望楼以窥敌进退。

中鸣,指云车中设置鼓锣,指挥军队进退。

③三公:指三公尚书。

④署:任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进而捷./ 捷.足先登B.事克.,当相用为荆州/攻无不克.C.明帝收.朗,欲杀之/收.放自如D.帝寻.崩,得免/寻.欢作乐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

4.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杨朗是怎样的一个人物?阅读下列语段。

阮裕焚车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阮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地名,在浙江嵊县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意欲.借而不敢言(________) (2)遂焚之.(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7.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回答后面小题。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表达四:名著阅读+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小说阅读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表达四:名著阅读+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小说阅读

阅读与表达四:名著阅读+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小说阅读一、名著阅读(一)《经典常谈》中,朱自清有这样的评价:“[他]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

而[他]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文中的“他”是谁?对于朱自清的这一评价,你是否赞同?为什么?答:杜甫。

赞同。

杜甫的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悲剧,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且杜甫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保尔明白,没有别的法子解释他拒绝步行的理由,只好低声说:“我的两条腿全肿了,连走带跑一个星期我实在做不到。

此外,同志,我还不知道您是谁。

”“我是你们团的参谋长,这是其一。

其二,我再次命令您下马。

如果您是个残废,那么我可没叫您在部队里工作,这不能怪我。

”保尔好像挨了一鞭子,他猛地一抖缰绳。

但是,古谢夫那只粗壮有力的手阻止了他。

保尔受到这样的侮辱,忍不住要发作,同时他又竭力克制自己,内心斗争了好几分钟。

现在的保尔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任性地从一个部队跳到另一个部队的普通战士了。

他现在是营政委,全营战士就站在他身后。

他自己的行动会给全营树立什么样的服从军纪的榜样呢!况且他担任部队的训练工作,又不是为这个花花公子干的。

想到这里,他忍着剧烈的关节疼痛,朝队伍的右翼走去。

1.在人生历程中,保尔遭受的“侮辱”不止选文这次。

请将他遭受的“侮辱”按时间排序(C)①冬妮娅嫁给富商,富商瞧不起当筑路工人的保尔,讥讽嘲笑保尔。

②在车站食堂里,一个流里流气的黄毛小子盛气凌人地向保尔挑衅。

③瓦西里神父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赶出教室,罚他站墙角。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②③①2.结合选文,说说保尔的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给你的启发是什么?答:隐忍、克制、顾全大局、服从军纪(自制力强、坚强、以身作则、有责任心、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沉着冷静、沉稳坚韧)。

专题10:文言文阅读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题型专练 原卷版(湖北专用)

专题10:文言文阅读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题型专练  原卷版(湖北专用)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题型专练专题10: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一)[材料一]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①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节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材料二]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②,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③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④,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注释】①炙:烧煮。

②穷:困厄,处于困境。

③蕴其所有:有才华、有抱负。

④兴于怨刺:写诗来抒发他们的怨恨。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三处)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3.以苏轼的经历和创作为例,写出你对上面任一材料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二)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穑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中考语文总复习七年级下册第10篇 陋室铭(唐 刘禹锡)文言文阅读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七年级下册第10篇 陋室铭(唐 刘禹锡)文言文阅读梳理
诵读篇
三、课标文言文23篇阅读梳理
七年级下册
第10篇 陋室铭(唐·刘禹锡)
【阅读考情搜索】近13年未考【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①。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②。斯③是陋室,
角度 四 名句赏读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直接指出因为主人的德行好,故陋室不陋。②不管身处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品德高尚,人格魅力便会芳香四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作者交往之雅。】
变式提问1:文章开头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阐明理由。 不矛盾。周边苔藓和小草是室外仅有的风景,室内也没有任何奢华的装饰物品,所以作者说是“陋室”。结尾的“何陋之有”引用圣人之言,意在说明只要有君子居住,陋室也会不陋,而陋室主人“我”品德高尚,故“我”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神异。③斯:这。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惟吾德馨(xīn)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⑤,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⑦素琴⑧,阅金经。
④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⑤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⑥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⑦调:调弄。⑧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5.探究本文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作者借“陋室”表达自己的志趣。他笔下的陋室,是“苔痕上阶绿”,读者从淡雅之色中可以感触作者的恬淡之心;是“草色入帘青”,淡雅中又生机盎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而“素琴”“金经”则暗示了质朴高雅的情趣。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1、崔景偁拜师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

余愧谢,不获。

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

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①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

他是清代文学家。

②北面承贽:拜师。

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

③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

④庶几:有希望。

【文言知识】名词作壮语用。

在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动词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属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事”,这“兄”就是名词作状语用(或称之名词活用为副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侍奉我。

又,《狼》:“一狼犬坐于前。

”“犬坐”要理解为像狗一样坐着,“犬”也是名词作状语用。

又,“车载之而行”,意为用车载着他前往,“车”同样是名词作状语。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既②弟子③从2、翻译:①余愧谢,不获②某则愿庶几焉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②③④2、为人大须学问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不徒言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

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

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

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

【文化常识】“朕”及其他。

皇帝自称,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朕”。

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称。

诸侯王自称,除了“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孤”、“寡人”。

皇帝对臣子称“卿”。

臣子称皇帝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

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称谓上有明确的规定。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向②暇③比④四海2、翻译:①躬亲戎事②不徒言也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0篇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0篇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0分)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余服①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②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注释①服:被任用。

②坠: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望:(2)不敢稍染.官宦习气染:(3)尔年.尚幼年: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2分)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余为.少慰余不愿为.大官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今为宫室之.美为之C.可以.处乐何以.战D.太丰则.吾不敢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3分)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结合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说说信中所提“家风”具体指什么?(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4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九年级上册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乙】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②,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③里中,以赡族人。

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④洛阳,树园圃,为逸老⑤地。

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及卒,谥文正。

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

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二,有删减)注:①矫厉:振奋。

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

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

④治第:建府宅。

⑤逸老:安享晚年。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至若春和景明./晦明.变化者B.此乐何极./初极.狭,才通人C.把酒临.风/临.表涕零D.不患.退而无居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全]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全]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练习含答案徐伯珍淡薄名利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

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

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

二年,伯珍移居之。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

③龙丘苌:人名。

④窭:贫穷。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伯珍少孤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 究寻经史/尔辈不能究物理C. 如此者凡十二焉/凡河中失石D. 伯珍移居之/君子之行B A.前者“丧父”;后者“我”。

B.都是“探究”之意。

C.前者“总,共”;后者“凡是”。

D.前者代词“这里”;后者助词“的”。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家甚贫窭/ 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 时人呼为四皓。

11. 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译文: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

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没有纸写字,经常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

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里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

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

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

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0篇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

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

”卫君欲执孔子。

孔子走,弟子皆逃。

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

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③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

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倾侧④法令,先后臣以言。

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

及狱⑤决罪定,公憱⑥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

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

此臣之所以悦而德⑦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

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

③亏:损害。

④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⑤狱:案件。

⑥僦(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

⑦德:感激恩德。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孔子相卫( )②固吾罪当之( )③及狱决罪定( )④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A.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B.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使楚》)C.吾欲辱之(《晏子使楚》) D.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弟子子皋为狱吏3.翻译下列句子。

(1) 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

(2)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4.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法官子皋?用自己的话回答。

2.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资]盘缠。

②[审]详细。

\ ③[稽]探究、考察。

\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 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⑥[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或遇其叱咄()(2)人之为学()(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4)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益慕圣贤之道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共同之处:不同之处:5.阅读甲乙两文,请联系自身谈谈你对学习态度的认识。

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时冰皮始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B.于时冰皮始解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悠然自得2.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3.翻译句子①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姸明媚。

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4.把文中具有对偶性质的两组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②5.找出文中描写春水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笔下的春水具有怎样的特点?4.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板桥诵书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②之。

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

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③,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yí)④,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⑤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注释】①寝:丑陋。

②易:轻视。

③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④屈曲委蛇:弯曲。

委蛇,同“逶迤”。

⑤迩:近。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幼时殊无异人处()⑵人咸易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及善诵耳。

⑵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3、陶渊明和郑板桥都喜好读书,但他们读书的方法或态度不尽相同,试结合文段内容加以概括。

4、你从选文中得到了哪些有效的读书方法?5.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鱼我所欲也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于:(3)蹴尔而与之蹴:(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2.翻译段①中画线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请按照其论证思路将下表补充完整。

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A: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乞人不受嗟来之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举例论证、C:D:6.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竟然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过其他的人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其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其明也C.其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何陋之有?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5、翻译下列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一)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二)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或遇其叱咄(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4)若既不出户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则孤陋而难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溪深而鱼肥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拔山倒树而来D.乃记之而去3.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