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2020-2021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50篇及答案

2020-2021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鸲鹆效言鸽鹆①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②而调其舌。
久之,能效③人言,但能效声而已。
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子④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
何若⑤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①鸲鹆(qúyù):俗名八哥,经过训练,能模仿人说话。
②罗:张网捕捉。
③效:模仿。
④子:你。
⑤何若:哪里比得上。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甚.善()(2)鸟俯首而惭.()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2)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3.“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想一想“鸟”笑蝉什么,发挥想象,把它要对蝉说的话写下来。
4.从本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译文有一种叫鸲鹆的鸟出生在南方,南方人捕捉它并教它说话。
时间长了,它能模仿人说话,然而只能模仿几句。
一天到晚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
有一只蝉在院子的树上叫,鸲鹆听了便讥笑它。
蝉对鸲鹆说:“你能模仿人说话,很好;然而你所说的,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哪里像我自己叫的都是表达自已心意的声音!”鸲鹆低下头很惭愧,终身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1.(1)很(2)惭愧2.(1)一天到晚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
(2)鸲鹆低下头很惭愧,终身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3.示例:你真笨,整天只会发出一种声音。
你看我,能说不同的话。
4.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别人,应该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①得麋麂②,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③。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④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麂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⑤我友,抵触偃仆⑥,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⑦甚善,然时啖⑧其舌。
三年,麇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选自《柳河东集》)【注】①畋(tián):打猎。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灯笼。
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薛谭学讴薛谭学讴[ōu](1)于(2)秦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
秦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qú](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è](8)行云。
薛谭乃谢而(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赏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虚心求教,永不满足,不能骄傲自大,要知错就改。
这是我们阅读本文应该得到的启示。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不,没有)②响遏.行云。
(阻止)2.翻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学习态度。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芮伯献马贾祸(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 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灯笼。
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专力则精,杂学则粗(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
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
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 说“少”。
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
“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
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
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
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
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
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盛②焉③悚2.翻译: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译文】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
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词学以浙中为最盛,我小的时候曾经效仿过。
一天,嘉定王凤喈对休宁的戴东原说:“我从前怕姬传,现在不怕了。
”东原说:“为什么?”凤喈说:“他喜欢多才,见到有人有一个处便要和他一样。
专心学一门则精,学杂了就粗了,所以不怕了。
”东原见到我,把凤喈的话告诉了我,我感到震惊,于是把其他的爱好舍去,只功词一项。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王积薪闻棋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②。
既灭烛,闻主人媪③隔壁呼其妇④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
”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
”各言数十。
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⑤。
”积薪暗记。
明曰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唐国史补》)[注释] ①王积薪:唐朝著名围棋手。
②逆旅:旅店。
③媪:老妇人。
④妇:指媳妇。
⑤伏局:这局棋认输。
[文化常识]围棋。
我国的围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流行,久盛不衰。
《学弈》中说到的“弈秋”,就是著名的围棋手。
到了唐朝,围棋已定型为今天的纵横19道,361个点。
它最初叫“弈”,“围棋”这个名词在西汉时出现。
到魏晋南北朝,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喜爱下围棋,因此高手辈出。
当时已实行九等品级制,是今天围棋九段等级制的雏形。
汉朝的班固、马融等都总结过下围棋的经验,至唐与五代,关于围棋的专著已很多,如《棋图义例》、《棋势》等。
棋盘(棋枰)及棋子有木质、石质的,也有玉制的。
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的围棋,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敌②京师③既2.翻译:①良宵难遣②明曰复其势3.理解:这则故事说明【参考译文】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敌手。
有一次他到京师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
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
”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
”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
”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
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
”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
第二天,复验那盘棋的局势,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
【参考答案】1.①匹配②京城、国都③已经2.①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②第二天(按婆媳下棋的过程)恢复局势。
2020-2021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2020-2021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有亡.斧(丢失)(2)俄.而(不久)2、翻译下列句子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再过几天再看见他邻居家的儿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商於子驾豕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 h ǐ):同“猪”。
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淖(nào):烂泥。
⑥服田:驾牲口耕田。
⑦牧:统治、管理。
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说“以”。
“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
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
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虎丘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②,以红粉笙歌③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④。
尝.秋夜坐钓月矶⑤,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⑥,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节选自《游虎丘小记》)【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风亭月榭间:风吹过亭子月光酒落在树间。
③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④独往会心: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⑤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⑥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稀()(2)尝()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初十日到郡B.月色/甚美C.终不若山空人静D.尝秋夜坐/钓月矶3.作者调动了视觉和听觉来写景,请说说文中从视觉和听觉写了哪些景物。
4.作者喜爱的虎丘的特点是什么?译文我在初十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非常美好,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级,并不扫兴。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不时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还看到佛灯在林间树梢若隐若现。
1.(1)少(2)曾经2.D3.视觉:月色、佛灯。
听觉:笙歌、风铎。
4.月色美好;幽静。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揠[yà]苗助长宋人有闵[mǐn]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ɡǎo]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ɡǎo)——草木干枯。
⑾耘苗:给苗锄草⑿非徒——非但。
徒,只是。
(13)益:好处。
【阅读训练】1.文中“芒芒然归”中“归”的意思是:(返回)2.宋人疲倦的原因是什么?(拔苗所致)3.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答:说明了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七步诗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ɡēng],漉[lù]菽[shū]以为汁。
萁[qí]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注释】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
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不成者行大法..(死刑) 2.萁在釜下然.(同“燃”字)3.漉菽..以为汁( 过滤)(豆类)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锅,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破釜沉舟三、《七步诗》一般写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相煎何急)(七步成章)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李贺作诗李长吉①细瘦,通眉②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每旦日出,与诸公交,未尝得题③,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④,骑距⑤驴,背一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⑥使婢女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
”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⑦成之,投他囊中。
选自唐.李商隐《樊南文集》)注释]①李长吉:李贺。
唐朝著名诗人。
②通眉:两眉通连。
③得题:意为事前确定题目。
④小奚奴:小僮仆。
⑤距:同“巨”。
⑥太夫人:指李贺的母亲。
⑦足:补充。
[文言知识]说“从”。
“从”指跟随,但到底“谁跟从谁”在句中要认真研究,否则容易搞错。
上文“恒从小奚奴”,是指小奚奴跟随主人李贺,因此这个“从”要按使动词理解,即“使小奚奴跟随”。
又,“大将军从百余骑西征”,这“从”也应理解为“使……跟从”,即带领。
又,《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至鸿门”,这“从”也指“使……跟随”。
至于“二狼仍从屠而不舍”那当然要理解为两只狼仍跟随屠夫而不放弃。
另外,上文“长吉从婢取书”中的“从”是指“向”。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旦②囊③辄2.翻译:①能苦吟疾书②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理解:后人从“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中引申出一个成语,即是【参考译文】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而就,就象预先构思、草拟过的,自己取名字叫《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
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
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象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
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
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
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参考答案】1.①天②布袋③总是2.①能苦心吟哦觅句然后迅速写下来;②像别人那样苦思冥想牵强附会,以及按一定格式写作。
3.呕心沥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里社祈晴文①!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
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
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
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
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
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
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⑿之!(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
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②树艺:种植。
⑧秋:好收成。
④原隰(xí):广平而低湿的土地。
⑥旬月:一月。
⑥捋(lǚ):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
⑦委:剩下的。
⑧昏冥:昏庸。
⑨固:同“故”。
⑩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
⑧贶(k uàn g):赐。
⑥尚:希望。
[文言知识]冀",其中“百十"是指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几十。
它不需要用分母、分子表示。
又,“死者十九”,意为死亡的人十分之九。
又,“年赋十三”,意为每年交纳赋税十分之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于②庶几③垂④淫⑤冀⑥苟⑧恤2.翻译:①将以厚其家②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译文】百姓困窘到极点了!植树和畜牧的所得,会使他们的家庭富裕,但被官吏们夺了。
百姓还不敢怨,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也许可以补偿去年的损失。
但神明又处罚我们。
好的谷物成熟了,倒伏在田垅,淫雨暴风,连月不断,打掉了谷粒。
现在,虽然无可奈何,但还有百分之十的谷子没被水冲掉,神明为什么不向天帝申明而遏止它?官吏又贪又昏,看着百姓困窘而不体恤。
百姓没有罪,所以就不要加罪于他们了。
神灵耳聪目明,为什么效法官吏们的所为而不想着救民活命?百姓虽然愚蠢,不能向神灵献媚,但能在祭祀之时报答神灵的恩赐,即使是没到一年,也不怠慢。
如果让百姓不能得到粮食,对神灵也不利呀。
【参考答案】1.①被②希望③将④过分⑤希望⑥如果⑦无⑧体谅2.①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②神为什么不马上向天帝报告而阻止它?③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
④神耳聪目明而且仁慈,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⑤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连续做下去。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李西涯与程篁墩直隶④贡蟹至焉。
帝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
”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
”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
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注释]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
②学士:指翰林学士。
③成化:明宪宗年号。
④直隶:京城地区。
[文言知识]说“举”。
一、指“推荐”。
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
二、指“举起”。
《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三、指“攻占”。
《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四、指“全”。
《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成语有“举国上下”。
它还作“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方②适③对④胄⑤名2.翻译: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译文】阁老李西涯、学士程篁墩,都是成化年间闻名京城的神童。
他们上朝面见皇上的时候,正好直隶省上贡的螃蟹到了,英宗就出了上联考考他们二位:“螃蟹浑身甲胄”,程篁墩对道:“凤凰遍体文章”。
李西涯对道:“蜘蛛满腹经纶”。
后来李西涯官至承相掌管天下大事,程篁墩则终身作学士,以文章天下闻名。
偶然的一个对联,就能看出他们的终身事业。
【参考答案】1.①正当②恰巧③对子④武士的头盔⑤著名2.李西涯做了宰相而管理国家大事。
3.美丽的花纹4.丝缕;引申为管理政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及之而后知?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
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
③一啜(chu ò):尝一口。
[文言知识]说“及”。
“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
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
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
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