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和长沙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的比较

合集下载

国内十大城市定位与布局分析

国内十大城市定位与布局分析

1、最彻底成功的逆袭:深圳如果要推出一个城市来代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那必然是深圳,没有之一。

不必说出身于小渔村,即便十年前深圳也还只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窗口和试验区的形象。

当特区不特,十字路口迷茫的深圳人一边疾呼“深圳你被谁抛弃”一边并不曾放慢脚步,而是在产业升级、人口扩容、城市转型成功的基础上,在短短几年内被社会公认跨入了一线城市的行列,使得延续多年的“第四城”之争顿时烟消云散。

西方人在谈论二战后亚洲崛起的时候,常用“东亚奇迹”“汉江奇迹”“香江奇迹”这些词来指代二战后日本和四小龙通过来料加工、进口替代、产业升级等战略实现了产业层次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的高端化。

如果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也有奇迹,深圳必然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因为深圳是目前内地唯一一个成功复制四小龙模式实现产业和社会发展高端化的城市,没有之一。

君不见佛山东莞还在腾笼换鸟,苏州无锡还在苦苦挣扎?也正是《抛弃》之后这10年,深圳摆脱了靠政策、靠香港的的印象,成功地在中华城市的银河系中找到了独一无二的特色和坐标。

可谓鲤鱼跃龙门,从南海渔民一跃成为比肩北上广的豪门,但绝不土豪。

中兴、华为、平安、招银、朗科、比亚迪、腾讯、联发科……虽然被称为山寨之都,却也是公认的、特色鲜明的创新之都。

这就是深圳,其浓厚的创业和创新氛围及由此形成的创业生态足以让上海广州甚至香港黯然失色。

如果中国也算有硅谷,那必然是在中关村和深圳之间选一个。

那么深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当年苏州风头正盛的时候,深圳官方曾组团去参访过,不想此后深圳反而心中有数了。

这个城市深知自己地盘有限,在粗放外延性发展方式盛行的情况下经济总量迟早会被苏州、天津、重庆等大块头超过,即便随后硬生生把这种情况的发生延迟了10年。

然而该来的迟早要来,如今形势已经非常明朗,比总量将不再是深圳特长,比质量比特色才是方向。

未来在扩充地盘无望的情况下,深圳需要继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做好中国的旧金山,即便城市规模不占优势,照样可以非常有活力,有创新,照样可以引领社会潮流,照样可以做国内的一线城市和全球性的世界城市。

长沙与其他种类的异同比较

长沙与其他种类的异同比较

长沙与其他种类的异同比较长沙,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的文化名城之一。

长沙不仅有着漫长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底蕴,还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拥有先进的交通网络和繁荣的经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长沙与其他种类的异同,并对其进行比较。

一、地理位置的异同长沙位于中国中部,地处湖南省中部偏南,东经112°55′至114°49′,北纬27°51′至28°39′之间。

长沙地处于湘江河谷之中,周围环绕着丘陵和山地。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长沙既拥有了湖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具备了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的优势。

与其他种类相比,长沙的地理位置更加独特。

相对于其他大城市来说,在发展和交通条件上相对较为落后,但这也为长沙留下了更多发展的空间。

与此同时,长沙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生活和工作。

二、人文历史的异同长沙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与其他城市相比,有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长沙与其他城市一样都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

历史上,长沙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科学家。

这些人物的作品和贡献丰富了中国的文化瑰宝。

同时,长沙也保留了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不同之处在于,长沙的历史与其他城市相比算得上是相对较短的。

相比于北京、西安等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城市,长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不是那么显著。

然而,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使之成为了一个吸引人们眼球的城市,长沙独有的文化特色也令人难忘。

三、经济发展的异同长沙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其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与其他城市相比,长沙在经济上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相同之处在于,长沙与其他城市一样都处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长沙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都有着强大的实力,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各种规模的企业和机构也在长沙落地生根,为城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依靠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实现了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作为后起之秀的星城长沙,在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使其成为中部崛起中的又一匹“黑马”。

近年来,武汉、长沙两市均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快速回升,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武汉的绝对额大,长沙的增长速度高。

在逐步缩小与武汉差距的过程中,长沙需要向武汉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很多。

一、2010年长沙与武汉主要经济指标比较(一)人口与土地2010年长沙土地面积11815.96平方公里,比武汉的8494.41平方公里大3321.55平方公里;但长沙建成区面积272.39平方公里,比武汉的500平方公里少227.61公里。

2010年长沙常住人口704.41万人,比武汉的978.54万人少274.13万人;户籍人口650.12万人,比武汉的836.73万人少186.61万人。

2010年长沙城市化率为67.7%,武汉城市化率为64.7%,长沙的城市化率高于武汉3个百分点。

(二)经济总量2010年,长沙实现GDP4547.06亿元,比武汉GDP5515.76亿元少968.7亿元,虽然差距是明显的,但相对于1994年长沙GDP总量仅相当于武汉的一半来说,进步是显著的。

就增长速度而言,长沙GDP同比增长15.5%,高于武汉0.8个百分点。

但从人均GDP来看,2010年武汉为60613元,而长沙为66443元,长沙人均GDP高于武汉5830元。

(三)工业增加值2010年,长沙实现工业增加值2020.7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30.35亿元,增长24%。

2010年,武汉工业增加值2079.82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41.33亿元,同比增长21.7%。

长沙与武汉的工业增加值相差不大,但武汉的规模工业要强于长沙,其增加值比长沙多410.98亿元。

长沙的特点与其他的区别

长沙的特点与其他的区别

长沙的特点与其他的区别长沙的特点与其他地区的区别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文化和经济特点,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长沙与其他地区的区别。

一、地理环境:长沙位于湘江中游,地处丘陵地区与平原地带的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首先,长沙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其次,长沙周边山水环绕,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岳麓山、橘子洲头等。

最后,在长沙的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绿色城市。

相比之下,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可能存在差异,如北方地区的干旱气候、西部地区的高海拔等。

二、文化传统:长沙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曾是岳麓书院的所在地,孕育了一代文化名人。

长沙人崇尚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重视家庭观念。

在长沙,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如湘菜的独特口味、湖湘文化的独特表达等。

与之相比,其他地区的文化传统可能有所不同,如西北地区的回族文化、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等。

三、经济发展:长沙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在中国的重要中心城市之列。

长沙作为湖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不断推动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沙的产业结构多元化,涵盖了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长沙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方便了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

与此相比,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或许存在差异,如东部发达地区的工业化程度、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等。

综上所述,长沙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使其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区别。

长沙的气候湿润、自然资源丰富,文化传统悠久,经济发展快速,这些特点都使长沙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

我们相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长沙将继续展现出自己的魅力,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机遇。

武汉和西安的城市定位

武汉和西安的城市定位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作业1、选取2 – 3个你感兴趣的城市,比较它们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等方面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2、为什么编制总体规划的城市还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者在具体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合二为一?如果可以的话,应当怎样整合?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大的规划(母规划),他容纳了许多小的规划(子规划)。

因此,城镇建设规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管控目的存在较大的差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土部门进行编制和实施,是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总体安排。

在中国的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规划只是最后一个层级,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城市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子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空间上覆盖行政区的全部范围,负责对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刚性管控。

而城市总体规划只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进行具体的安排,并且只是大体上确定建设用地的总体结构和布局,不具有完全的强制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方式是”由上到下,指标分解“,主要的管控目的是保证区域内的耕地的面积及质量。

全国大多数的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要报国务院批准,并且,任何一次性占用35亩及以上耕地的项目理论上都要报国务院批准。

对于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来说,无论面积多少,都要上报国务院批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和管控工具就是一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在规划期内,除非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获批准,否则任何建设项目都不得占用图上的耕地乃至基本农田。

对于两者的合二为一来说,理论上是可行的,部分地方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是可以合二为一的。

两者合二为一的关键在于两个规划管理部门的合二为一,技术上的问题都是相对比较好解决的,技术上的要点无非就是规划指标的时空分解与相互协调而已。

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参考“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但当两个部门同时对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进行管控时,两种规划间的高水平协调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这是典型的“政出多门”的问题。

关于长沙的介绍

关于长沙的介绍

关于长沙的介绍
长沙,简称“长”,古称潭州,是湖南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长沙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

长沙市辖6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长沙市地处湘江下游,北邻江西,西接湖北,南毗广东。

其北有罗霄山脉横亘,西有雪峰山绵延,东有幕阜山脉阻隔,中部为低山丘陵地带。

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为16℃~17℃。

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25.07万人。

长沙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和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已形成了以汽车、轨道交通和航空为支柱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

—— 1 —1 —。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区域金融中心、航 长江三角洲、 一级中心 运中心、贸易中心、 上海 全国甚至国外 国际投资中心
二级中心
三级中 心 四级中心
南京 杭州 苏州 无锡 常州 宁波
镇江 扬州 南通
省级经济中心、交通 本省及周边地区 中心 主要在地市范 制造业 围内
市域内 本城镇和乡村
五级中心 小城镇
读我国中部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 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有河流提供水源和水运条件,矿产丰富 (2)简述以该城市群为中心的地区吸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 利条件。
小结: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商业 呈团块状或条 状 区
特征 中心商务区 经济活动最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 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 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工业 聚集成片 区 住宅 占地面积大, 区 是城市的主要 功能区,工业 化后出现分化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同时 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具体划分标准为: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 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3,50万)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50万 ,100万)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逆城市化: 城市 区别: 郊区城市化:城市 郊区 农村、小城镇 发达国家 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长沙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传统,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 而武汉则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高质量、高 效益方向发展。
长沙在近年来也开始逐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对科技创新和 高端制造业的投入;武汉则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成 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比较
长沙的城市规划相对简单,主要围绕湘江展开,交通网络较为便捷;武 汉则以长江和汉江为依托,城市规划更为复杂,交通网络也更加发达。
长沙在近年来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等, 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而武汉也在积极推动产 业升级和转型,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经济增长方式的比较
长沙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 业等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武汉则更加注重创新驱动,鼓励企业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3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比较
产业结构的比较
长沙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导,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 较为发达;武汉则以钢铁、化工、电力等重工业为主,同 时也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业基础。
长沙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而武 汉的产业结构更为多元化,涵盖了轻重工业、高科技产业 等多个领域。
长沙的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功能分区不够明确,交通拥堵等问题较 为突出;武汉则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加强了城市绿化、公共设施
等方面的建设。
长沙在近年来开始加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力度,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 武汉则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城市建设水平,成为中部地区的文化、经济中 心之一。
04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面临的挑 战与机遇
未来展望
01
长沙与武汉经济合作前景
长沙和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两个重要城市,未来可以加强经济合作,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与长沙总体规划的比较及分析一、城市简介1.武汉概况:武汉市,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一座现代化滨江国际性港口城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

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信息、产业、通信中心,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开启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经济发展的“立交桥”,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作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武汉高校众多,在校大学生118.33万人,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武汉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定的21世纪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是首个上榜美国《国家地理》“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的中国城市。

如今正以“复兴大武汉”为目标,重返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

面积:2011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7.54平方公里。

人口:武汉市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武汉市共有常住人口1012万人。

武汉市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指大专以上)的2465061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191%;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13141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22689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296972人。

经济:2012年武汉GDP总值为8003.82亿元。

教育:2012年末全市拥有幼儿园888所,在园幼儿20.34万人。

小学598所,在校学生41.28万人。

普通中学374所,在校学生32.99万人。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9所,在校学生13.23万人。

普通高校79所,在校研究生10.61万人。

旅游:武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市内遍布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景区16家。

2011年武汉市旅游业实现游客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总收入超过千亿元两大历史性跨越,成为全国第6个旅游接待人数破亿的城市。

2.长沙概况:长沙,湖南省省会,华中地区城市,别称星城,古称潭州,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科教中心,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航运中心,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快乐之都。

长沙是全国文明城市,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工商业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中的核心,长沙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2012年长沙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是全球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座城市之一,位居第四。

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东邻江西省宜春地区和萍乡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

长沙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是著名的楚汉名城、屈贾之乡、伟人故里,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始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历代为湖南及周边历代中心城市,也曾为汉长沙国国都和南楚国都。

如今,长沙致力于打造中部最开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城,向世界级旅游城市前进。

气候: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面积:全市辖区面积1.1819万平方公里。

水文:长沙市的河流大都属湘江水系,支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302条,其中湘江流域289条。

按支流分级:一级支流24条,二级支流128条,三级支流118条,四级支流32条;另有13条属资江水系;形成相当完整的水系,河网密布全市。

人口: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结果显示,长沙市常住人口7,044,118人,占湖南常住人口的10.72%居第3位。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19.1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71.02%。

交通:长沙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中国南方唯一的高铁枢纽,陆、水、空交通皆较发达、便利。

经济: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400亿元。

二、城市定位武汉城市定位: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长沙城市定位:长沙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表1.城市定位异同分析:①武汉市为湖北省省会,长沙为湖南省省会,故两者地位定位相似。

②武汉有着3500余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上建城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长沙有2400余年的建城史,历史同样极为悠久。

两者皆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③武汉是中国地理经济中心,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

武汉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定的21世纪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图1.武汉和长沙在中国的位置(左图为长沙,右图为武汉)长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中的核心,长沙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2012年长沙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

综合来看,长沙和武汉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综合竞争力,所以城市定位都较高。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武汉市的政治地位和综合实力略强于长沙,因而武汉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沙定位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④武汉近代就是工业重地,现在也是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2012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18.88亿元。

而2012年,长沙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051.94亿元,与武汉存在不小的差距。

因而武汉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武汉坐拥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首位,科教综合实力全国第三,著名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也坐落于此,另有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高校和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南民族大学。

因而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

长沙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拥有4所211工程“重点大学”即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有3所进入985工程。

但总体上略孙于武汉。

武汉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长沙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中国南方唯一的高铁枢纽,陆、水、空交通皆较发达、便利。

总体上,长沙交通地位略次于武汉。

三、城市规模1.武汉2011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7.54平方公里。

武汉市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武汉市共有常住人口1012万人,拥有武汉户籍人口827.24万。

武汉市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指大专以上)的2465061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191%;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13141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22689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296972人。

2.长沙全市辖区面积1.1819万平方公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结果显示,长沙市常住人口704万人,占湖南常住人口的10.72%居第3位。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19.1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71.02%。

3.分析相同点:两城市人口规模较大,属于特大城市以上规模。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例都较高,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这与两者的重要地位、较大的人口基数和高水平的科教是分不开的。

不同点:武汉市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达到特大城市规模。

在长沙市2011年修改的总体规划中,预计长沙也将突破1000人口大关,达到特大城市规模。

原因可能是武汉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等综合实力稍强,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加上自身人口基数大,所以城市规模比长沙稍大。

另外,武汉市科教地位和水平略强于长沙,反映出来的是武汉市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例等受教育程度指标比长沙高。

四、城市形态1.武汉市城市形态演变图2.武汉市城市形态变化过程图3.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武汉市的空间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组团型、集中团块型(1996年)、放射型(2010-2020规划)。

建国初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交界处,成组团型发展。

之后形成了沿江、沿长江大桥两轴的发展,但还是较为集中;在发展受到限制后,开始逐渐转为集中团块型,形成了阳逻、吴家山、沌口、花山等卫星城;现在逐渐转为放射性,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展区构建轴向延展、组团布局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城市空间发展轴。

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

武汉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特点是沿江发展,向四周辐射。

2.长沙市城市形态演变图4.长沙城市形态演变进程(1949-2005)1949年以前长沙城市主要沿湘江南北方向集中式发展,功能布局比较简单,城内道路主要以方格路网为主;1949~1961年间围绕旧区城市逐步向南、北以及东向成片发展,城市形成方格加放射路网;1962-1977,湘江大桥的修建加强了河西与河东的联系,这段时间河西发展很快,但多是沿着湘江发展,受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河东区南向拓展非常迅速,形成以发展工业为主的新区,逐步形成放射加环状的路网系统;1978~1989年,城市的发展是以见缝插针填充式为主,并未出现大规模成片开发的现象;1989年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政策制度的推进以及城市自身发展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出现飞地式发展,原先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多中心多组团的分散布局模式,在城市近郊区形成了几大组团,城市形成了“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布局,道路系统则形成了“三环六桥”的格局。

长沙城市形态各阶段发展的特点可以表2来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