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导学案及答案2013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带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带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根据注释和字典正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查:谢灵运、陶弘景、谢中书的资料,了解其写作意图。

3.译: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用红笔圈出疑难字句。

4.思:本文的写景手法,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停顿的划分依据——()3.写出加点字的含义。

(1)五色交辉..俱备( )..( )(2)四时(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

( ) ...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7)自.康乐以来(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1.“山川之美”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三】:反复诵读,把握结构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自我检测】一、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二、“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三、文意理解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文章写景动静相衬、视听结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精编文档).doc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1、字词含义(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翻译句子:(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般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谈一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doc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doc

《答谢中书书》导学方案出题人:王萍萍审题人:周艳丽一、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世称陶隐居。

丹阳(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着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陶弘景从小即迷恋于葛洪的神仙、炼丹之术,但观其一生之学术研究,前半生或即居前,其着述多为古书之诠释以及天文、地理、历算之类面后半生或即隐居后,则更侧重于医药学研究和炼丹、导引养生等。

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绩也多在其后半生取得。

背景介绍: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适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慰勉,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作者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二、题解。

师:通过朗读,我们容易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短文。

请同学们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明确:三、学法点津怎样描写景物?【点拔】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多种感官写。

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几、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来描绘花儿的。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观其形,察其色,嗅其味,听其音。

2.虚实相结合写。

景物描写中,我们在此时此地所见之景是实的,由眼前所见实景触发联想、想象而得的彼时彼地之景是虚景。

虚写是较常见的一种手法,与之相对应的是实写。

虚实结合是其运用最多的地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tán tuílín yù2、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②交相辉映。

③四季。

④都。

⑤消散。

⑥太阳快要落山了。

欲:将要。

颓:坠落。

⑦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⑧参与,这里指欣赏。

3、①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②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⑤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清流见底高峰入云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③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⑤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⑦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合作探究案1、示例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示例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示例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27课导学案(答谢中书书).doc

27课导学案(答谢中书书).doc

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屮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 •作者简介陶弘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庾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岀”。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自主学习】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猿鸟乱鸣()■实是欲界之仙都(•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臬奇考(2感知课文,•行诵课文)( )( )(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用课文原句回答)(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用原文回答)(3)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用课文原句回答)(4)全文可分三部分,请分段落并写岀大意。

导学测评1. 《答谢中书书》思是 ________ O2. 根据课文内容, (1) 两岸石壁, (2) 晓雾将((3) ((4)【问题探究】1.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从四个方面)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一、学习内容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二、课前自学资料助读㈠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

可以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议论等。

㈡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______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再读:自读3-4遍,读熟。

一要注意句中停顿,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二要注意语气,如“实是欲界之仙都”感叹语气,“晓雾将歇”陈述语气。

3、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青林翠竹,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竞______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四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三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三、课文研讨与交流本文语言精练,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后受劾谪徙广州。

公元433年,因人告其谋反,被处死,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欲界之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再读:自读3-5遍,读熟。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解析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解析

《答谢中书书》第一课时八年级语文组【新课导入出示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作者简介《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3、注音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_ 书.古来....共谈五色交辉四时.._ __俱._ _备晓雾将歇._ 夕日欲颓.__ _ 沉鳞.._竞跃....之仙都..实是欲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1、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晓雾将歇()2、一词多义。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念无与为乐者:()书:①谢答中“书”:()②谢答中书“书”:()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2、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总领全文)第二层(2 - 5):第三层(6 - 7 ):4、《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描绘了,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和与。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_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棋盘山中学导学案
棋盘山中学导学案
第二十七课答案:
1、陶弘景华阳隐居南朝梁山中宰相
2、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
3、颓竞yùsuì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kōng
4 (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6)参与,这里指欣赏。

(7)想要,正要(8)高兴的样子(9)于是,就(10)原来是(11)共同,一起(12)清澈透明(13)考虑,想到(14)只是
5、(1)对偶(2)借代、对偶
6、(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
7、(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合作探究:
(答谢中书书)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2、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3、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4、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
1、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5、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6、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课堂测验题】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1)助词,的(2)动词,消散(3)动词,坠落名词,指潜在水中的鱼
3、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
4、(1)高兴的样子(2)只,只是
5、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④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7、旷达(或:豁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