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导学案(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审批:主备授课学生班级课题《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自主预习案1、知识回顾: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显示) 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2.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名家朗读录音,领悟。

(师读,故意读掉“闲”字)5. 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6.朗读挑战赛:播放《春江花月夜》。

我来跟名家比一比,男女生各选一位代表来挑战,其余同学用你的掌声来打打分。

7.男女生齐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预习训练1、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2.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方式:质疑——解疑)3、:我这样概括文意:苏轼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在 的月光下夜游,他觉得 。

4、我的疑惑:探究展示案1、演讲安排:2、我的疑惑展示:3、阅读读课文(形式要多样)4、重点问题探究展示课文研讨与交流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试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 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苏轼是“闲人”么? 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4、结合实际,联系本文学后体会,任选角度,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

训练案回答下列问题:1、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反思建议(我的收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难点】认真阅读课文,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课前预习助读资料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验方》等。

2文体介绍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等等。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自号,时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西日欲颓,沉鳞竞跃()5.解释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堂探究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字点明全文的中心。

2.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3.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4.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其次,在修辞手法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显得有些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通过更多的例句分析和现场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修辞手法。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也发现,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仍然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较为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情感体验的深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在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内化这些修辞技巧,例如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学习。
-在古文句式的理解方面,难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教师可以提供更多例句和现代汉语翻译,以便学生对比理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将尝试仿写课文中的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答谢中书书》中所体现的文学鉴赏和表达技巧。这篇文章是南朝梁时期文学家陶弘景写给友人的书信,表达了他对山川之美的热爱。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美景,以及如何通过文字传达情感。

《答谢中书书》预习复习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预习复习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预习及复习学案预习【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2.了解以声衬静、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运用。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体会作者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感悟文章的美学价值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课文提示】1.谢中书,即谢征,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3.本文68个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4.南北朝时,由于政局动荡,不少文人墨客选择退隐山林,在自然中陶冶性情,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此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寄情山水,慰籍友人。

本文就是属于此类。

【朗读课文】【自我训练】完成下列对偶句: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庄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复习【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的秀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河流可见水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各种颜色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茂盛不衰。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初中语文++】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交辉”“俱”“颓”“与” 等。

(3)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如视角的变化、动静结合等,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欣赏自然之美的情感。

(2)感受古人高雅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写景的手法,如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色彩搭配等。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字词的古今异义,如“歇”“颓” 等。

2.领会作者通过写景所传达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在赏析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感悟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一些古代文人描绘山水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然后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南朝时期的山水文学,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三)字词讲解1、重点实词讲解•“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交”,相互;“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都有。

“俱”,都。

•“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2、重点虚词讲解•“之”:“山川之美”,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文,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所面对的八年级的学生有如下特点: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但是学生的诗文鉴赏能力仍需要提升,需要教师有效引导。

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掌握内容;2.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吟诵文章—疏通文意—寻踪美点—领悟情怀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自学法、讨论展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激情引入师:同学们好,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

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

第11课《短文两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11课《短文两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4、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背诵优秀诗文。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短文二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本文一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它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在被贬黄州之时夜游承天寺的经历。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文章以散句为主,间有整句,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且语调徐缓自如。作者叙事、写景、抒情信手拈来,天然中见真章,读来自是韵味无穷。
2、小组合作探究,品析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并批注在书上。
3、学生小组交流,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落实目标3.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和学习写景方法。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从鉴赏字词句方面点拨方法,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其次,在引导学生探究写法环节,教师先给出示例,引导学生根据示例,自选角度赏析,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写景类文言文,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
活动二
知人论世,借景抒怀,意境深远。
1.再读课文,初探作者心境。
苏轼在五百多首诗词里都提到了月亮,这篇短文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愉悦)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悠闲)
明确:这只是从文章表层分析得出的结论,要想深入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心境还需走近作者和时代背景。
达标
检测
1、解释词语。四时歇颓与
2、翻译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讲求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绚烂辉煌景象的句子是()
4、将视听结合,由静如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句子是:()

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诵读,欣赏短文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手法。

3.体会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在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用简洁空灵的笔墨所写的江南山林的美景。

二、检查预习,掌握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学生自读课下注释①)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被称为“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2.文体知识《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颓(tuí)鳞(lín)与(yù)4.依据注释,解释下列词语〔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yù)〕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三、课文学习1.疏通文意(指名学生分句翻译)(1)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并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感受作品描绘的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资料链接: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我来写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把握节奏(给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文言词语积累:
1.重点词语:解释加点字词
答谢中书
..________书.______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______,青林翠竹,四时
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
..______
竞跃.______。

实是欲界
..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
..______之仙都
其奇.______者。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四、自主学习:(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

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

读四遍,握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句。

2.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我的问题:
五、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此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是如何写景的?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4.文章以感慨收束,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什么情感?
六、拓展延伸: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

山下是“清流见底”。

水流迤逦,清明澄澈。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达标测评: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_____”“ _____”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次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3.“实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两句的表达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布置作业: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