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导学案

17《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学习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学习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指导: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5.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2016.4

8 《短文两篇》导学案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自学指导】1.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解释词语旸谷:姮娥:3.整体感知(1)在《日》《月》两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答:【课堂学习】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答:5.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答:6.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答: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答:【巩固提升】8.古诗文默写(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是: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2)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文天祥《过零丁洋》)(4)《与朱无思书》中: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写江流气势磅礴的:▲课外阅读遇见树苏沧桑①我相信,江南的每一个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一定会看到树,至少,也闻到过树。
树就在屋外,从老屋的每一个缝隙里,渗进来暗绿色的呼吸,提前让一个婴儿感受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不同的味道——万物生命之初的清纯味道。
【晨鸟出品】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 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 1. 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 (1561 — 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 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难要诀()蒸馏()..()咀嚼()好()读书..2.解释下列的词语。
藻()饰狡黠()诘()...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味同嚼()蜡.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及答案

3、《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主旨。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感悟主旨。
【学习难点】学习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蝉【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
收敛聒聒()宽恕颤动2、理解词语①收敛②聒聒③宽恕3、选词填空。
①、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膀了。
A、收拢B、收敛②、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就是这样。
A、过程B、历程C、经历③、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了。
A、完结B、结束C、停4、本文运用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5、本文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课内探究案】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
我们该向蝉学的什么?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读蝉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句画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句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他们重要?3、想一想。
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对“蝉”的感情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能表达作者对蝉的什么感情?明确:首先听到蝉声的“知知不休”、“听了很烦”,表达作者对蝉的厌烦;然后有“何必聒聒”、“只不过”等词语表现出对蝉的不满;后来听了朋友的话之后“哦”一词表达出对蝉的感慨,并有“宽恕”一词表明对蝉的态度发生很大的改变。
悟蝉1、读一读。
演读最后一段,说一说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明确: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敬意。
2、悟一悟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出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11.短文二篇素养目标1.诵读课文,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引动静结合和以虚写实手法的作用1.动静结合:(1)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比如说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或动静有机结合,衬托所写事物的灵动活泼,意境优美等。
(2)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
比如说在文章中加入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彰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
(3)突出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
比如说以动衬静,通过表现景物的静谧,可以表现作者内心的安逸或寂寞,感伤或闲适;或彰显对所写之物的喜爱之情。
2.以虚写实:以虚构或想象的手法写出现实中的人或事。
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起到让人眼前一亮,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文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诗词《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背景简介 (1)《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正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2)《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4 共计2 课时课题:《短文两篇》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课件准备】白板【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课堂过程】【自学质疑】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3、翻译加点词(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合作探究】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4、《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5、(1)、《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2)、经过:(3)、结果:(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6、(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展示提高】课内语段阅读(一)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加线字词(1)、逐.日()(2)、逐走..()(3)、入.日()( 4)、欲.得饮.()()(5)、饮于河..、渭()(6)、河、渭不足.()() (7)、北.饮大泽()(8)、弃其.杖()2、翻译重点语句(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2)、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用来比喻什么?(二)、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练达:。
傅彩:。
学究:。
狡黠:。
诘难:。
滞碍:。
聪颖:。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2.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国哲学家、作家, 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提出“”的说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体裁。
3.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结合课题,你觉得文章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
2.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3.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再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4.请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甲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摄影篮球钢琴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乙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丙同学认为,书中的东西太抽象,读书没什么用。
【课堂总结】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收获:【课后巩固】熟读成诵,积累文中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ab191cde80d4d8d05a4f1c.png)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
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 8劳形9、何随之有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世人甚爱牡丹”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予谓菊” 16、“陶后鲜有闻【合作探究】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答谢中书书》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2、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给画线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
2、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解衣欲睡()(8)欣然起行()(9)遂至承天寺()(10)盖竹柏影也()(11)相与步于中庭()(12)庭下如积水空明()(13)念无与为乐者()
3、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4、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答谢中书书》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2、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
3、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4、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记承天寺夜游》
5、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6、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7、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拓展延伸】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
(不少于三句)
【达标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③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也。
( )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3、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2、(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6)参与,这里指欣赏。
(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
3、(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
4、略
【合作探究】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2、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3、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4、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师引导: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
)
5、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6、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8、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豁达。
11、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达标检测】
1、(1)对偶(2)比喻(3)比喻(5)反问
2、A、√B×C√ D √
3、①描写议论②闲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