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精练系列-16《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重点】1. 积累文言字词2.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资料助读】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一、语言积累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
找出你认为需要识记的重点字(音形)教师推荐(给加点字注音)陋室铭.德馨.苔.痕鸿儒.案牍.2.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按要求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你认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重点词及理由,找出来并翻译找出文章的重点句并翻译。
教师推荐:3.熟读课文及注释,解释词义。
有仙则名.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劳.形..之乱.耳无案牍4.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二、整体感知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
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字词】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二、学习新课【整体感知】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明确:(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言语句,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保持高尚的节操。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纵观历史,高洁如颜回者,不胜枚举。
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二、预习设计及检查(一)熟悉有关资料1、题目解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读来铿锵有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官至监察御史。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3、背景资料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
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教 学 过 程(含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课文
请大家看图片,先欣赏一下。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 “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

七年级《陋室铭》《爱莲说》导教案学习目标 :1、增强朗诵训练,提高朗诵能力。
累积一些文言字词。
掌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认识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足领会作者的情怀。
3、学习《陋室铭》,感觉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味,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感觉其文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要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赏识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拥有哪些美好质量的人材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托手法的作用。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刘禹锡( 772~ 843)字梦得,唐朝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和柳宗元辅助王叔文执政,采纳一些改革举措,受抵达官显贵的排斥打击,最后导致失败,但一直不屈。
他一世创作了许多交口称赞的诗词散文,遇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尊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子。
听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筑的。
有一正房,两配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此刻安徽和县仍保留着。
周敦颐( 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廉洁方正,傲岸不屈,他热爱莲花,亲身带领下属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永垂不朽或戒备自己的文字,以后发展为一种文体。
这类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短,句式工整并且押韵,内容上有歌颂或戒备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能够说明谈论,也能够记述事物,但都是用来论述作者对各样问题的看法。
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绘和表达,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意向。
托物言志,马上个人之“志”依靠在某个详细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拥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向或理想的寄望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理想;“泥土”常用于抒发谦虚的情怀;“蜡烛”常用于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

16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结合文章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观点,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进一步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反复阅读,用思维导图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背景资料《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洗涤.(dí)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2022年部编版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精品)

17 短文两篇教学过程环节三合作探究6.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语言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泼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三、探究写法1.托物言志《陋室铭》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类比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拟。
《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龙那么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竭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板书环节五拓展延伸试仿写《陋室铭》。
例如一:写作铭写不在多,有字那么灵。
词不在好,能用那么行。
斯是作文,惟吾真心。
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
可以用记叙,抒真情。
无文体之标准,无语法之束缚。
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
学子云:作文何难?例如二:交友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
貌不在美,心仁那么灵。
斯是好友,惟吾真情。
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
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
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
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
好友云:君交如水。
例如三:学生铭天赋不高,有志那么行。
成绩不佳,发奋那么灵。
斯是求学,惟苦惟勤。
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
谈笑添学问,思辨助长进。
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
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
吾辈云:何乐不为?学习《爱莲说》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
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字词】
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
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
二、学习新课
【整体感知】
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
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
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4、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舍物质享受,取精神追求(联系孟子“舍生取义”)。
你们是怎么看待物质与精神的?
第二课时
一、学前准备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创始人,有《周元公集》。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光风霁月是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样子,这里比喻作者开阔的胸襟。
“说”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议论。
《爱莲说》就是抒发一下对莲花的喜爱。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疏通文意。
(先全班交流,有疑问指出来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字词。
)
三、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学生小组活动,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方法,释疑)
四、请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五、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