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目标1.根据节奏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3.结合文本体会作者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节奏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结合文本体会作者人情怀。

学情分析这两篇短小精美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章字词句内容的理解并不太难,真正的难度在于怎样“读”好文章,在读中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情感,以及在具体形象上寄托的情怀。

能透过文章,了解作者其人,其神。

真正理解文章流传至今的魅力之所在,这才是重中之重。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读与背不是难点,真正的难度在于让他们读进去。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先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并口译全文,然后把你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可以是字词释义的,也可以是作者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的,现在开始。

自由朗读——口译全文——小组交流——疏通文意二、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学生提问预设: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④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有什么关系?⑤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山、水——室不在高、不在深——陋仙、龙——德名、灵——馨比兴:要写陋室用山水比喻,引出下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内容。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写陋室的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写陋室出入的人物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无案牍……对比写出主人的生活情趣总结:环境优雅交友文雅主人高雅刘禹锡:安贫乐道高雅脱俗3.师:让我们穿越到1000多年前,当一回鸿儒,请同学们用这个开头说一句话。

我立在你门前,心里无比难过,你却对我说:。

师:刘禹锡交的朋友都是博学之人,他自己更是一个才华横溢之人,他的文章与柳宗元齐名,诗歌与白居易齐名,彼此都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一、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4)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3、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讨论法4、教学课时 1课时5、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走近陋室(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

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板书题目、作者)简介文体:看课题《陋室铭》,大家已经预习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铭文,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2)朗读感知,初识陋室○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A、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

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16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

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

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

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

他就是刘禹锡。

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

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

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

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

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短文两篇—陋室铭》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短文两篇—陋室铭》优质教案

《陋室铭》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恰当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高洁的志趣,并激发学生对自己人生志趣的思考。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志趣教学难点:托物言志中“物”与“志”的关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本文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极其高洁的人生志趣。

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陋室铭》。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先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中晚期的唐王朝,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党争激烈,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大环境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导致唐王朝一天天衰落下去。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回天无力,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而独善其身。

而其能独善其身之处,就是做和州刺史期间修筑的这间陋室。

那么,刘禹锡以“陋室”为题写铭,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与志趣呢?首先,让我们熟读并理解文章内容,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来解答这个思考题。

二、讲授新课1.朗读课文:根据拼音提示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听《陋室铭》朗读录音进行跟读;反复朗读及跟读,尝试背诵。

2.疏通文意为了更好地疏通文意,将书中的注解展示给学生并补充展示一些相关注释。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动词“是”。

惟:只。

吾:我的。

译: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译: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③何陋之.有:之:标明前置宾语。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朗读节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新人教版

作业 布置
2、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 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
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
在家中的感受?给自己的居室取个名,并说明
理由。
1、读 熟 课 文 。 要 求 读 准 音 、 读 顺 文 、 读 懂
预习 意。
指导 2、思考课后练习,在书上做标记。
3、完成基训上的“基础梳理”。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陋室铭
课题
陋室铭教案
主 备
执 教
录复备 记
上课 时间
总节 数
课 型
讲授
班 级

1、知识与能力: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
关的文言词语;学习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
教学 目标
乐道的情趣.
3、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自行翻译
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
学生理解课文。(作者简介—解题—疏通文
意—品析文章——总结)
1。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语句
重点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难点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
旨.
教学 方法
自主探究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
资源 教材、课件、音频、班班通、教师、学生、
与环 教室

课时
安排
教学过程
1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一)。导入:
1. 以有关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故事如下: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
省和州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
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
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陋室铭》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和文化素养。

- 学习并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 通过比较分析,理解“陋室”与“不陋”的对比,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表达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

- 认识到物质生活简朴并不影响精神生活的丰富,理解“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铭”的概念,引导学生对《陋室铭》产生兴趣。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字音和节奏。

3. 细读理解:- 学生自译,教师点拨,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

- 分析“陋室”与“不陋”的对比,理解作者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4. 深度探讨:- 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师引导深入思考。

-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让学生从多角度体验和表达文章的主题。

5. 拓展延伸:- 比较《陋室铭》与其他文人墨客的“寓居”诗文,理解其共性和个性。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陋室不陋”的精神。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重要知识点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7. 布置作业:- 背诵《陋室铭》,并尝试创作一篇自己的“铭”。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参与情况。

-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 创新思维:评价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的创新思考和表达。

-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创作““铭”的情况,看其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新人教版

16短文两篇●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伐,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唐)二、作者、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作品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什么叫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德馨 xīn 苔痕hén鸿儒hóng rú案牍dú西蜀 shǔ铭míng四、朗读感知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陋室铭
备课
教师
使用教师授课时间课时1
课题短文两篇陋室铭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1. 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
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说明二次备课复习
新课导入
P 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

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

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

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课程讲授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 听示范朗读。

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 齐读。

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二、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

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

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三)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四、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六、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七、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

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小结
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

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

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作业
布置
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陋斯是陋室
不陋主人品德高尚
环境清幽
安贫乐道
不陋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
高洁傲岸
托物言志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