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16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

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

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

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

他就是刘禹锡。

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

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

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

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

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导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

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概括文段内容法1.语言要凝炼.2.扣住文段核心。

3.要点要全面。

4.字数要符合要求。

第一课时学习《陋室铭》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陋室铭》讲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字形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 西蜀.(shǔ)2.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倒装标志)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3.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陋室铭》《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两篇文章的旨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意境隽永、韵味深长。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实词,承担着主要的表意功能,要注意掌握本课中的重点实词,还有一些词语常出现在诗文中,有比较固定的文学文化含义也要积累,如“鸿儒”“白丁”“金经”“丝竹”等,还有像“何陋之有”这样的宾语前置句,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了解课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诵读,将全文意思大体掌握。

这两篇文章骈散结合,尤其是《陋室铭》极富韵律,宜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2.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请学生课前仔细阅读预习资料。

一、解题(板书课题)1.陋室,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补充背景:刘禹锡写《陋室铭》一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爱莲说》教学设计一.目标定向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朗读教学法。

文章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蕴藉,含而不露,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

《爱莲说》讲究骈句、散句交错运用,读来顿挫有致,铿锵悦耳。

教师应指导学生读骈句:注意骈句的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较长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

努力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与“乐”,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 2 页第 3 页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二)、朗读课文,自学生疑,学习释疑。

1.学生读课文,粗知文意。

找出不理解文言字词。

小组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通译全文。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教师提示:(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

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

(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

部编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 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1

部编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 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1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托物言志手法。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1.自主预习和合作完成课文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对高尚品格情操的追求。

教学难点: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

教学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画出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老师提前准备好相关课件以及用以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1.导语: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

(老师书写标题和作者)2.任务展示:如何理解“陋室铭”三个字3.反馈指导: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激励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那些内容呢?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至少要指导学生读4边,由浅入深,渐渐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课题:《短文两篇》【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陋室铭》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6课《短文两篇》(文言文)中的一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

教材重点是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自述其志,难点是通过作者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来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是16课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

教材重点是通过托物言志,(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教材难点是作者借助莲花来表达那种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1)多形式的诵读了解文章大意。

(2)当堂背诵。

3、教学难点:(1)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一学期的学习,已掌握一些学习浅显文言文的方法。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查阅作者及写作背景,对一些经典文章一部分学生喜欢背诵。

1.学生能够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伐,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唐)二、作者、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作品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什么叫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德馨 xīn 苔痕hén鸿儒hóng rú案牍dú西蜀 shǔ铭míng四、朗读感知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掌握“馨、鸿儒、调、亵玩、鲜、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代名贤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陋室铭》【情境导入】同学们,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的话,做若干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

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选后者)恭喜你!你的思想境界已经和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一样高了。

刘禹锡就有这样一间简陋的屋子,并曾为这间屋子写下铭文。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1)齐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通文意,并勾画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5)何陋之有?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本文哪句话提挈全文,点明主旨?讨论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惟吾德馨”中的“德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归纳,完成下表。

同桌讨论,交流明确:3.作者写自己“陋室”的同时,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小组交流,明确: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4.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深意?讨论明确: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5.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托物言志。

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三、品读课文——写法赏析《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短短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对偶、白描、用典等手法,而且韵律感极强,读来如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刘禹锡将散文特点与诗化语言相结合是本篇文章的语言特点,也是一种创新。

使得文章饱含理性而又不失其飞扬的文采,读来犹如行云流水般轻巧却又不失回味之隽永。

特点之一:言简。

用字简至极点,多一字,若画蛇添足;少一字,如群龙无首。

可见作者行文之老到。

全文仅八十一字,高度概括了“陋室”与“德馨”,并能在八十一字中运用多种手法。

而且很多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步运用多种手法,在他的妙笔下展现了文字的独特魅力。

这对我们后人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合理的技巧运用,是增添文章魅力的好方法。

特点之二:韵美。

通阅全文,给人一种一唱一和的感觉。

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朗上口。

文章重在五言,又间以四言、六言,这种参差的句式,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美妙的音乐感。

特点之三:意长。

文毕意不尽,余味绵长。

《陋室铭》可谓十月酝酿、一朝分娩。

作者长期以来深悟宦海的起落沉浮,以陋室为出发点,思如泉涌,笔走龙蛇,一气呵成。

文中丝毫没有停顿的余地。

但其主旨如音乐般曲尽而余音绕梁。

结尾一个问号,更留给人们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孔子的话是以一种反诘的修辞手法间接肯定,不是作者直接的肯定,孔子的说法就是绝对的正确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

四、拓展延伸1.根据本课所学,结合作者资料和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示例: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

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后长期遭受贬谪,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

2.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也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送一块匾额,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示例:(1)雅称——清心斋因为刘禹锡虽遭贬谪,身居陋室,但心境清明,交往高雅,情趣脱俗,不为名利所累。

(2)匾额——室陋德馨因为居室虽简陋,但居室主人品德高尚,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五、本课小结《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的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附板书设计:《爱莲说》【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接下来我们又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两篇文章虽然相距几百年,但后人却常常很自然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他们像一对孪生姐妹,以其特有的光彩步入文学艺术殿堂。

两篇文章不仅呈现的主题相似,而且都托物言志,运用陪笔。

在结构的安排上,两篇文章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1)齐读、轮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意,并勾画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受人喜爱的特别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啊。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试将赞美莲的句子找出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莲的,赋予了莲什么品格,完成表格。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2.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莲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明确: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从正面来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三、品读课文——写法赏析《爱莲说》为宋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不仅思想深刻,情趣健康,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

全文仅一百一十九字,内蕴却无比丰富。

其中有对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又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倍加礼赞,借花喻人,自况自励。

“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对比映衬,以揭示菊、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竞名逐利的世态人情表明了心迹,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1.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示例: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2.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示例: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归纳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五、本课小结这篇短文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

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