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重点】1. 积累文言字词2.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资料助读】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一、语言积累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

找出你认为需要识记的重点字(音形)教师推荐(给加点字注音)陋室铭.德馨.苔.痕鸿儒.案牍.2.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按要求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你认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重点词及理由,找出来并翻译找出文章的重点句并翻译。

教师推荐:3.熟读课文及注释,解释词义。

有仙则名.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劳.形..之乱.耳无案牍4.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二、整体感知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陋室铭》的主旨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立意高远。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忽略美好的品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保持已身。

积累拓展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点拨:先熟读,再背诵。

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节奏。

默写时,字体要工整,并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答案:1.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助词,的。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代词,指陈元方。

5.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2022年部编版《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后附答案

2022年部编版《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后附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穿、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以下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成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稳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比照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根底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2018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与作业课件及答案解析

2018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与作业课件及答案解析

(rú ) 鸿儒 . yū( 淤 )泥 (亵 )玩 xiè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6 分) (1)有仙则名 ( .
出名,有名
)
)
(2)谈笑有鸿儒 ( 博学的人 .. (3)无案牍 之劳形( ..
官府文书 )
(4)世人甚 爱牡丹( 非常 ) . (5)香远益 清( 更加 ) . (6)宜 乎众矣(应当 ) .
名师导练
【阅读】
整体感知: 1. 《陋室铭》中对陋室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①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幽)②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高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
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是一个淡泊名利、安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道的人;作者是一个追求高雅生活情调,品德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不同流合污,正直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2. 内容梳理
《陋室铭》全文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山不在高”至“惟吾德馨”):以山 水类比起兴,引出陋室因自身道德品质高尚而不觉 得简陋的观点。
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描写居室环境的日常生活,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陋室铭》(导学案和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陋室铭》(导学案和答案)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目标】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4、背诵默写短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课文到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学习过程】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学生复习上学期学过的诗歌。

3、根据课下注解掌握“铭”的文体知识。

自学检测一:1、本文作者(),字梦得,()代文学家。

其诗风格豪健、俊朗,后人称之为“”。

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诗歌《》。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押韵的,属于古代的骈体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爱莲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2.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3.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二、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3.以花喻人的含义。

三、学习时间 4课时四、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

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

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二)题目和作者1、什么是“说”?“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关于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三)初读课文,完成问题1、给加点字注音蕃fán 淤yū濯zhuó涟lián 蔓màn 亵xiè噫yī鲜xiǎn 予yú2、解释加点的词语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翻译下列句子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导学案(1)》 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导学案(1)》  含答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

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字词】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二、学习新课【整体感知】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明确:(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言语句,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保持高尚的节操。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纵观历史,高洁如颜回者,不胜枚举。

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二、预习设计及检查(一)熟悉有关资料1、题目解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读来铿锵有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官至监察御史。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3、背景资料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

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

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字词】
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
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
二、学习新课
【整体感知】
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
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

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4、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舍物质享受,取精神追求(联系孟子“舍生取义”)。

你们是怎么看待物质与精神的?
第二课时
一、学前准备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创始人,有《周元公集》。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光风霁月是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样子,这里比喻作者开阔的胸襟。

“说”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议论。

《爱莲说》就是抒发一下对莲花的喜爱。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疏通文意。

(先全班交流,有疑问指出来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字词。


三、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学生小组活动,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方法,释疑)
四、请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五、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